導遊李姐包上掛著很多手工編制的蜻蜓,非常有趣,一個小蜻蜓才50臺幣,團友們都爭相購入。
桃米溼地的樹蛙很可愛
溼地附近的環保標語,充滿人情味
晶報記者 李妍琦/文、圖
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
1999年臺灣「9·21」地震前,桃米是一個傳統農村,經濟凋落,年輕人紛紛到都市謀生。因埔裡鎮的垃圾填埋場在村落附近,當時還自嘲為「垃圾村」。地震後,一對夫妻記者——廖嘉展和顏新珠,放棄臺北的繁華,來到這裡,創辦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在地居民一起打造出一個「社區理想國」。
在桃米生態村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李淑惠的導覽和接待下,我們走進了桃米社區,開始了親近自然、了解保育的一段旅程。作為臺灣公益遊學此行的重點參訪地之一,桃米生態村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的桃米既是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村,更是公益界公認的社區營造的草根實踐。」中華三農慈善基金會秘書長閆迎春團友感慨道。
現場一
溼地保育創造生態多樣性樂園
桃米社區原叫「桃米裡」,一個散發著濃鬱鄉土氣息的村落名稱。來桃米之前,在我的印象中這應該是一片農田,而到了桃米我才知道,原來這是一片溼地。
南投縣埔裡鎮桃米生態村,海拔高度介於420至800米之間,面積18平方公裡,具有多彩多姿的森林、河川、溼地及農園,野生動植物資源豐沛。
導覽員李姐跟我們講了一串令人羨慕的數據:桃米常見的野生植物約有400種,青蛙有23種,蜻蜓及豆娘約有50種,蝴蝶約有80種,鳥類約有70種。一路上,我們每見到一種生物都極其好奇,而李姐都能脫口而出這是什麼生物,具有怎樣的習性和特徵。李姐自豪地說:「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認得這些生物的。我是桃米最資深的志願導覽員之一,已在這裡服務了14年。」
在去往溼地的路上,我們經過一片矮樹叢,轉彎處,居然是一個純生態的小型遊樂場。一個木架子,一根繩子,一個廢舊的車胎,拼裝成一輛很好玩的滑輪車。在這裡,我們很多人都第一次體驗了滑輪車。攀上車胎,雙手抓緊,用力往前衝,人就到了對岸!完全環保、無汙染的一個遊戲,玩起來非常過癮。
隨後,李姐把我們帶到了溼地。她介紹:「溼地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生產力最大的生態體系之一,每個周末都有學校、社區、家庭來這裡進行生態、教育、科研、休閒等活動。桃米麵積較大且接近自然的溼地有好幾處,而小型溼地則散布於社區各處、甚至在各民宿庭院內也有。」
在溼地的附近,我們能看到各種充滿人情味的環保標語。
「我要安靜,請不要大聲吵我。」這是溼地對我們的要求哦。
「我只有15天的生命,請愛護我。」原來,這是螢火蟲的「心聲」。
現場二
社區營造靠的是每個人的努力
李姐一路為我們介紹美麗的生態風景,給我們講解公益人眼裡「桃米奇蹟」的由來。
10年前,這個擁有1200人的村落,是埔裡鎮最貧窮的村落之一,加上鎮垃圾掩埋場就設在此,居民自嘲為「垃圾裡」。桃米裡有一個大鄰居——暨南國際大學,距離只有1公裡,但知識分子和農民各據一端,我做我的學問,你過你的日子。桃米裡還是通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車程20分鐘,但觀光經濟卻從未輻射至此。臺灣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將桃米裡的青壯年逐漸吸引走,使它變成一個人口結構老化,農業經濟衰退的老舊社區。
1999年「9·21」地震,距震中20多公裡的桃米裡被震出一個「桃米坑」,369戶人家中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成為「明星災區」。這反倒將桃米裡長久以來產業沒落、人口外流等尷尬暴露出來,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反思。
廖嘉展和顏新珠是一對夫妻,來桃米前一直在臺北從事記者工作,二人放棄都市繁華來到這裡共同創辦了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決心與當地居民一起打造出一個「社區理想國」。社區裡的居民,隨著「生態村」產業鏈的不斷發展,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一些年輕人逐漸「回流」。有統計數據顯示,臺灣現在平均每天就有一家民宿成立。淘米社區現在也有很多人家開辦了民宿,每一家民宿各具特點又不會造成惡性競爭,拼的是創新特色和高質量的服務。
除了民宿,社區居民還會做一些手工藝品,每個月都拿到社區組織的市集售賣。對於不會做手工藝品的居民,社區還會定期舉辦工作坊進行教學,讓居民選擇自己較容易學會的手藝進行學習。
李姐的包上就掛著很多手工編制的蜻蜓,非常有趣,一個小蜻蜓才50臺幣,團友們都爭相購入。李姐說,這些收入都會如數還給製作者,他們所有導覽員都是志願銷售員。談到為何製作的是蜻蜓模樣,李姐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蜻蜓也是社區的一個老闆。」在桃米,每個生命都受到了如此的高禮遇,桃米人覺得上天賜予他們的這些產物是需要好好珍惜和對待。
桃米現在有很多不同領域的NGO機構一起在構建,而李姐所在的桃米生態村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就是主要力量。村裡每一家人,都有一位代表成為協會成員,而成員每個月要在一起開一次會,一起根據當下情況商討社區發展具體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每一家人,都擁有社區發展的話事權。每個代表的意見,都一樣重要。
團友有話說
這是一個真正的生態社區,不作假,沒有以商業為主;這是一個沒有過度開發的地方,不但有螢火蟲、蛇、老鷹,這裡還是一個青蛙王國,沒有汙染。動物和植物都很受尊敬,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應該擁有包容的心態面對周圍的環境和所有的人;這是一個由NGO幫扶的社區,一直堅持生態發展的方向,有政府和當地居民堅定支持,才有今天的桃米。
麥田教育基金會深圳負責人鄧名皓
桃米歸來,我對農村的社區大學更加有信心了。桃米經驗告訴我們,首先是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回歸土地,才能找到我們的根。
中華三農慈善基金會秘書長閆迎春
我從小沒有在農村生活過,也不知道稻田是什麼,我能去到所謂生態旅遊也很「虛幻」。在桃米,我們看到每棵樹每根草都是受到尊重的生命,那是鮮活的。我想對很多從農村來到城市的父輩說,你們能靠知識改變命運來到大城市,那也許是本能;但如果能靠知識回到故鄉改變那裡,那才是本事!
綠色江河志願者、深職院學生黎格慈
(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