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福 | 臺灣桃米社區農民與知識共舞的故事

2021-02-06 鄉村文化人

在當今強調鄉村振興戰略以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如何使農村中下階層得以發展則是至關重要的。他們是農村的主要建設者和實踐者,又是發展中的「短板」,如果得不到發展,農村乃至整個農村社會的發展水平就會受到制約。

如何突破農村社會這種不平等的劣勢結構性困境?讓我們來看一個臺灣轉型有成的農村發展案例:桃米村,又叫「青蛙故鄉」。它是「九二一地震」後在社區營造方式的重建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原本是一個沒什麼特殊資源的一般空心村,但如今已變成非常火熱的生態知識、休閒旅遊、民宿經濟村,而原先的所謂底層農民階層更蛻變成擁有知識的服務階層,實現了向上躍升的社會轉型。

桃米社區是位於臺灣中部山區南投縣埔裡鎮西南方的一個小山村,土地面積十八平方公裡,人口一千二百多人,原是一處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經濟衰退、社會關係漸疏離、公共空間簡陋,缺乏生機和希望的老舊山村,且是埔裡鎮最貧困的地區。雪上加霜的是,它在1999年「九二一地震」中遭受了重創。

為進行重建,「新故鄉」一方面不斷與居民開會討論、凝聚共識,另一方面從事社區資源調查以便快速了解桃米,發現桃米村竟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例如,臺灣29種蛙類中,這裡擁有22種;143種蜻蛉類,這裡可找到45種;臺灣特有林木在村內的溪谷山澗孕育生長。

通過文獻研讀和與社區協會討論,「新故鄉」決定在桃米社區重建中創建出臺灣獨特的生態村模式。

無情的天災雖帶了巨大的傷害與苦難,卻也為桃米喚回了原已出外打拼的年輕村民,一起參與桃米社區的重建工作;而年輕族群的投入,給了桃米村重啟社會轉型的契機。

起初,幾乎沒有人相信將一個災後衰退的空心村重建成生態村的願景。例如,某政府重建要員認為:「桃米社區不會有什麼產值!」甚至社區的長輩也開玩笑說:「如果以後靠著拿麥克風(解說)就有飯吃,我的頭砍下來讓你當椅子坐!」

「新故鄉」與桃米社區重建委員會共同擬定了生態村調查與摸索期之策略與行動:最初的一年裡,基本上只能進行居民廣泛參與式的社區資源調查、分析、整備工作,重建願景,並努力進行外部資源引入整合及內部組織重整建立的「外聯內造」的籌備。社區建設沒有顯著成效,遑論有什麼社會階層意識上的改變,甚至可以說是在各種質疑和怨聲中度過的。

「外聯內造」初步成型後,桃米社區循著「教育學習→觀念改變→行動實踐」的策略與重建共識,逐漸醞釀、加熱,進而形塑了「桃米生態村」重建願景。

在特有生物中心的協助下,桃米積極開展社區生態資源調查,推動生態倫理教育,有計劃地為生態解說、民宿、餐飲、生態工法營造和工藝等產業提供通盤規劃與長期培訓。一方面對內進行人才與組織的培力,另一方面對外架構跨領域多元合作。

至2000年8月,當桃米社區已籌備了6家民宿,社區自主營造團隊也陸續自力營造了許多生態式保育設施。同年9、10月,「搶救臺灣生態綠色總動員」砍除蔓澤蘭等活動開辦,啟動了桃米生態旅遊的試營運。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營與檢討評估,為提高社區生態調查及解說人員專業水平,桃米研訂了相關認證辦法,並加強了課程培訓。2001年還爭取到臺灣農委會「桃米裡生態觀光示範推廣」四年計劃。

這期間,人們開始產生對生態旅遊的初步感受,但也有諸多質疑與不解存在。有年輕學員培訓半年後問老師:「是不是我們上完課後就會有飯吃(有工作)」;也有學員被家裡長輩質問學看青蛙能當飯吃嗎?他們回答不了便開始逃學。作為引領者的老師並沒有放棄,而是利用假日帶這些學員調研補課,極力扮演陪伴學員成長的角色。在他們的陪伴與引領下,這些年輕學員們開始重新認識家鄉,建立起個人與家鄉土地情感與意識的聯結。

這一階段,年輕的返鄉者已開始有意識上的轉變,但在農村發展尚無實質轉變及成效之前,就連年輕學員都半信半疑,遑論年長村民。他們不參加各類相關培訓,只是個冷眼旁觀者(甚至是看笑話者)。至此,桃米的社會階層尚沒有明顯的改變。

「新故鄉」始終抱持「利益共享」理念,除經濟利益外,注重重建人對土地的信心,恢復社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人在其生長的地方有尊嚴地生活。

經過一段時日對「公基金」的探討,社區逐步取得共識:由生態旅遊獲得的每一筆收入,初期皆撥5%作為公基金,作為照顧社區弱勢之用,落實社區「利益共享」的精神。

2002年2月,「新故鄉」協助桃米社區發展協會成立了「桃米社區遊客營運管理中心」,成為整合訂房、餐飲、旅遊、解說、文化工藝產品銷售等服務的窗口,正式邁入自主營運的階段。

正是因為有了充足的準備,桃米一推出生態旅遊的計劃,就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與推廣。而來過桃米旅遊的人也能感受到桃米特有的人文及生態關懷。不到一年的時間,桃米已接待了七八千位訪客,讓原來仍半信半疑者重拾信心、打死不信者跌破眼鏡,開始轉向積極投入和大力支持。2003年,桃米更是被臺灣行政院評為2002年度生態旅遊年特殊案例優等獎。

桃米依據「生態為體、產業為用、生活為重」的原則,將現有社區人力資源重整並進行產業轉型,提高社區住民的工作權、收入與福祉,建立起了個人─資源─旅遊三者間彼此互利的生態旅遊模式。

至此,參與桃米社區生態旅遊建構及運營過程的村民不僅從各類培訓過程中學習了在地生態知識,培養了解說、旅遊服務、民宿運營的能力,並分享了相應的經濟利益;更重新建立起了對這塊土地的深刻認同。

第一期解說員官裕富回憶說:「我們從前不認為青蛙是寶貝,但現在認識到青蛙是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裡的一員。青蛙成了社區的驕傲,甚至被尊為社區的『老闆』。」

「利益共享」理念也讓參與者逐漸建立起群體內的互利共享精神,拉近了社群內人與人的互信關係。人們重新燃起桃米未來的發展希望

桃米社區以生態旅遊引領社區產業轉型,雖看到了初步成果,但要真正達到生態村之內涵,使村民們普遍具有生態專業知識與可持續發展認識,進而推動農民社會階層轉型,必須讓已參與的桃米社區居民意識到仍須不斷自我檢視與突破。

另外,原未參與共建的村民們主動加入桃米社區轉型的行列,與原已參與者產生了利益分配矛盾。

2004年,臺灣營建署推出「社區風貌營造計劃——生態社區示範計劃」,桃米社區發展協會與「新故鄉」幫助桃米入選了示範點,並借社區共同面對這一外部資源的契機,讓村民學習面對衝突與矛盾,並嘗試重建社區整體運營的規則與機制。

「新故鄉」首先重整原有主導性社區培力策略,重構與其他輔導團隊和社區間的和諧互動關係;其次,將社區生態產業的發展權回歸社區,引導社區建立自我學習及矛盾調整的能力,訂定社區公約,促使桃米生態村邁向更為完整的永續社區營造。

同時從主導培力轉向柔性陪伴,積極扮演社區與外界聯結的平臺,引入外部的專業人力與資源,提升社區永續發展的理念與動能。搭建社區內部的自發組織,提升組織的內生能力,使桃米社區的居民得以在社區參與經驗中發揮社區營造精神,學習、創造在地社區生態知識,進而以此知識創新桃米生態旅遊經濟。

正如第一期解說員官裕富的父親,儘管他不能全心參與各類專業學習過程,但在兒子的帶動下,逐漸了解了各類青蛙的生態知識。例如,他了解到一種莫氏樹蛙有回山上產卵的需要,由於經常在自家門口看到被車碾壓的莫氏樹蛙,於是,他發揮自身建築工匠的能力,在自家門口立起青蛙斑馬線標識牌,並將自家改造成具有生態氛圍的特色民宿。更難得的是,他認為自己並不是在做觀光旅遊,而是在重新認識這塊土地、愛護這塊土地。

如今,桃米社區的住民們會稱自己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服務員」,並不只是民宿經營者或鄉村旅遊經營者。導遊會對你說:「我們這裡有二十九種青蛙,我可以帶你把當時令的青蛙棲地走一遍,告訴你哪個叫聲是哪種青蛙,這個叫聲是在求偶還是在呼朋引伴。我們認識的青蛙生態與習性,可能比大學教生物的老師還要多。」

桃米生態民宿不只是在改善農村環境,也是在營造住在這裡的人,讓他們共同認識這裡的生態文明及生活方式,更好地生活於此。

在臺灣,桃米社造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社區內部的社會變革。從中,我們能看到一個原先不被看好的底層農民勞動社會,努力蛻變成鄉村知識服務階層的社會轉型過程。

值此鄉村振興戰略啟動之際,桃米經驗告訴我們: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現代進程中,鄉村發展無法與世隔絕,也不能沒有獨立人格。今日鄉村的低度發展是城鄉不均等發展中鄉村處在結構弱勢位置的結果,因此要轉變鄉村的弱勢地位,便需以城鄉關係為整體思考。

其中,人員與資源流動是起點,是「外聯」的基礎。「內造」是發掘和強化內生動力,村莊的實體是人,人們越具備獨立自主的人格和綜合性的知識技能,越有與他人合作的基礎,越能釋放內在力量,走向正向發展。

唯有「外聯」與「內造」並舉,才能形成具有可持續性的包容性社會,才有合力可言。「外聯內造」是鄉村社區總體營造的主要行動內涵,是鄉村社區轉變的基礎,更是鄉村社會向上轉型難以避過的起點。

轉自 | 鄉愁經濟

圖片 | 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臺灣桃米生態村的社區營造
    而經濟騰飛,與臺灣在蔣經國時期「解嚴」有關,朋友們如對蔣介石來臺前後的「白色恐怖」與多年的「戒嚴」感興趣,可以了解一下,有助於了解臺灣社會民意現狀的部分原因。) 桃米社區內有五條溪流,這也給社區帶來了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以及溼地。(桃米的行政建制是「裡」,比村更低一級的行政單位。一個村可能有一個以上的社區,一個社區對應一個社區發展協會。
  • 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
    溼地附近的環保標語,充滿人情味晶報記者 李妍琦/文、圖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1999年臺灣「9·21」地震前,桃米是一個傳統農村地震後,一對夫妻記者——廖嘉展和顏新珠,放棄臺北的繁華,來到這裡,創辦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在地居民一起打造出一個「社區理想國」。在桃米生態村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李淑惠的導覽和接待下,我們走進了桃米社區,開始了親近自然、了解保育的一段旅程。作為臺灣公益遊學此行的重點參訪地之一,桃米生態村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社區營造案例之看得見鄉愁的社造:臺灣桃米生態村
    其地形、地貌十分豐富,有高山、丘陵、自然溼地、溪流,海拔高度在420於800米之間。正是由於地形的複雜,耕地面積不多,土壤土質較差,導致年輕勞動力流失嚴重,人口構成以老人和兒童為主;此外,以農業為主的桃米社區,其主要農作物麻竹筍經濟效益較差,因此,桃米社區的經濟水平十分落後。
  • 桃米還是不是神話?| 鄉村觀察@臺灣
    提到臺灣的社區營造案例繞不開埔裡鎮的桃米社區。桃米是臺灣社造歷史的一卷錄影帶,代表了臺灣921災後重建一大批社區的營造歷程。從厄運降臨到重獲新生,再到現如今的迷茫,桃米社區營造之路就像一個人在人生旅途當中都會面臨思考,摸索,探險。有些事是自己可以掌握的,而有些則是不可控的。也正因為這個過程有努力、機遇、失敗或者挫折,才能讓更多後來者吸取到寶貴的經驗。
  • 海峽兩岸農業論壇——走進臺灣(五): 探訪臺灣南投縣桃米生態村
    濰坊傳媒網訊  一年皆有景,四時均不同,這便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生態村。8月19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了桃米生態村,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面積18平方公裡。
  • 再造看得見的鄉愁:臺灣桃米生態村
    而啟發他回鄉帶領原住民重建故鄉的契機,是造訪臺灣南投縣一座名為「桃米村」的生態村莊。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
  • 紅丨觀察:從臺灣桃米社區看大陸公益組織災後重建的不足
    桃米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鍾雲暖在桃米社區工坊熱情接待我們,並介紹了該社區情況。桃米社區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中,369戶農戶有160多戶的房屋倒塌受損。地震反而成了該村落振興的契機,在政府的協調下,在臺灣民間災後重建聯盟的具體指導下,他們發掘社區優勢資源,通過對村民長時間的培訓,經過反覆的交流討論,最終確立了社區以青蛙、蜻蜓多樣性的綠色生態為發展優勢,制訂了桃米生態重生計劃,並討論修訂了新的「鄉約」,以生態立村,由此開啟了這個傳統農業村轉型為現代有機農業、生態保護、休閒體驗相結合的新社區。
  • 桃米生態村 青蛙當「老闆」(組圖)
    遊客休息的座位下貼心地刻畫上了社區地圖。  在祖國寶島臺灣參訪期間,領略到了那裡的自然風光、城市風貌,也有機會涉足鄉下,了解和看到了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經濟、富裕農民的思路和模式。其中,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成功嘗試,也許會對我們京郊農村發展鄉村旅遊有所啟發。
  • 回顧|張力亞:從「一般民宿」到「生態村總體營造」——桃米社區的轉型與治理經驗
    地方居民組織「桃米社區環保衛生改善監督促進會」,進行長期監督,促使埔裡鎮公所每年編列「桃米社區發展回饋金」。之後,1997年間社區內籌組桃米社區發展協會,並且陸續成立社區守望相助隊、長壽俱樂部、媽媽教室、國語班等社區團隊,提供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機會。
  • 從桃米社區到桃米生態村,一個多元化、跨領域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
    1999年臺灣921地震之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新故鄉)接受埔裡鎮桃米小區的邀請,協助震後的小區重建工作。經過小區資源的調查,發現這個面積只有18平方公裡的小區,竟然蘊藏豐富的生態資源,全臺灣有29種原生種青蛙,這裡就發現23種。在不斷開會討論、凝聚共識,逐漸發展出「桃米生態村」的重建願景。
  • 臺灣靈鷲山以法結緣 永和社區啟建「中元普度」法會
    臺灣靈鷲山以法結緣 永和社區啟建「中元普度」法會(圖片來源:資料圖)8月20日,為社區安宅祈福,安定社區人心,提振地方興榮。臺灣靈鷲山舉行了慶贊中元普度法會,禮請靈鷲山法師擔綱誦經法儀。從2001年起,為打造社區善環境,推動善念倫理,世界宗教博物館每年都會與所在的東家創世紀大樓及附近捷和生活家社區居民,共同舉辦中元普度法會,成為社區間七月的盛事。今年已經邁進第十年個年頭,附近住戶每年都熱情參與。
  • 【美麗鄉村】生態、特色加體驗,桃米生態村,廢墟變為「桃花源」
    為恢復生態環境,桃米人以「清溪活動」作為重建家園的起點,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封溪治理,並為此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封溪誓師大會,為發展桃米生態村的旅遊業奠定了生態基礎。桃米溪是桃米村裡第一個以生態工法改造的河流,在改造的同時還建造了親水公園與觀景臺。親水公園中種植了九穹樹和野牡丹等植物。夏日裡,遊客在親水設施中戲水,清澈透明的泉水趕走了滿身的暑氣,沁涼、清爽之感使人覺得夏天也別有風姿!
  • 美麗鄉村的明燈要靠創意謀劃、藉助外力和社區營造去點亮
    當然,僅僅是一時的熱鬧遠遠不夠,鄉村發展必須有長遠的規劃,臺灣稱為社區營造。臺灣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裡是臺灣「9·21大地震」的重災區,災後重建引起各方關注。臺灣「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協助桃米裡進行生態調查及規劃。
  • 桃米生態村:寶島星空下「與青蛙約會」
    畢方圓文/圖臺灣南投有個叫「桃米」的村落,針對都市人的鄉村旅遊需求,結合當地優勢,打造出一個生態樂園,讓遊客體會夜空下追尋蛙鳴的田園樂趣。桃米生態村位於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裡,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走進桃米生態村,處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青蛙形象,在樹蛙亭的餐廳外,設有一個青蛙造型的藤椅,一名男遊客坐上去拍照留念,笑說「當回青蛙王子」。旁邊的衛生間也被打造成「墨綠色大青蛙」(如圖),性別指示牌以「公蛙」、「母蛙」區分,似乎在提醒人們,桃米是「青蛙王國」,人類在這裡只是客人。
  • 每周專訪丨林德福:鄉村振興的另一種選擇:外聯+內造
    專訪期間,林德福老師給大家剖析了鄉村振興的另一種選擇:外聯+內造,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回顧當時的精彩內容吧!村莊的實體是人,只有越獨立的人格、越能有綜合性的知識技能,才越能與人合作,並越能釋放內在力量,走向正向發展。因此,為使「外聯內造」作為一個整體,我們嘗試在廣州、深圳地區尋找願意進入仁化的夥伴們一起,還算有幸,但也很艱苦,經過快一年的努力。我們已邀請了:華僑大學、廣東美院、城鄉匯、綠耕、鳥獸蟲木、悅享、還有牧野等團體,願意作為仁化與珠三角地區的橋梁。
  • 湖南省長徐守盛考察臺灣南投集集桃米環保社區
    (湖南省臺辦 康衡 攝)  中國臺灣網6月18日消息 日前,湖南省長徐守盛一行前往臺灣南投縣埔裡鎮,參觀了遠近聞名的集集桃米環保社區。  南投縣縣長李朝卿介紹說,南投有260多個社區,其中有30多個個性社區。社區最大的特點是,每個社區都根據自己的特色定位發展,有以教育為主的,有以產業為主的,也有以生態為主的。
  • 花蓮強震蔡英文拒絕大陸援助 林德福批:令人心寒
    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華夏經緯網2月1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花蓮6日深夜發生>7級強震,造成雲翠大樓、統帥大飯店等4處大樓倒塌,釀成15死意外;在積極搶救之際,國際紛紛對臺灣伸出援手,當中也包括大陸,但卻被蔡英文當局婉拒。
  • 林德福發文談國民黨「一萬案的意義」
    中國臺灣網8月24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臺當局「立法院」朝野黨團23日再度為「前瞻第1期預算案」召開協商,會議開至晚上11時結束。中國國民黨團總召林德福深夜在臉譜網(facebook)上發文,強調國民黨在合乎議事規則、合法行使「立委」職權情況下,推出「一萬案」就是「抵制手段」。這次臨時會審查「前瞻預算」,國民黨團共提上萬件預算刪減、凍結案。面對國民黨團的「案海戰術」,「立法院長」蘇嘉全表示,在野黨為力拼提案量,無暇顧及提案質量,只是「為提而提」。
  • 林德福嗆聲:根本沒資格
    中國臺灣網7月27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臺灣民意基金會26日上午舉行「2016臺灣政黨認同與形象」全臺民調發表會,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直言,「『時代力量』有可能取代國民黨躍升第二大政黨」;國民黨團書記長林德福聽聞後反嗆,「時代力量」這種政黨根本沒資格成為反對黨,還要成為第二大黨,笑死人。
  • 臺灣社區營造及公益組織考察之二: 一位臺灣藝術家故鄉社區營造的啟迪
    近日,中央又作出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精準扶貧、到2020年確保我國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戰略目標。大陸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裡實現了七億人口的脫貧,創造了世界奇蹟,有很多的成功經驗,最近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也提出了很多切實有效的措施。從這一周我們在臺灣了解的農村社區情況看,或許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可以讓我們扶貧工作及重建故鄉開拓一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