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米社區位於臺灣省中部的南投縣埔裡鎮,毗鄰中潭高速公路,溝通了臺中和日月潭,地理位置優越。其地形、地貌十分豐富,有高山、丘陵、自然溼地、溪流,海拔高度在420於800米之間。正是由於地形的複雜,耕地面積不多,土壤土質較差,導致年輕勞動力流失嚴重,人口構成以老人和兒童為主;此外,以農業為主的桃米社區,其主要農作物麻竹筍經濟效益較差,因此,桃米社區的經濟水平十分落後。
桃米社區早期經濟水平十分落後
1999年,臺灣地區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桃米裡距震中央20多公裡,受災情況極為嚴重。嚴重的災情使其成為「明星災區」,面對生產結構簡單、基礎薄弱的桃米裡,災後重建工作對當地政府和社會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工作者的關注和反思。
桃米社區的營造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階段(1999.9——2002.9),主要是災後重建工作,對原有環境進行恢復和改造,如重建房屋、清理垃圾和雜草等活動,此時得到了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淡江大學、中興大學等非營利組織的支持,桃米社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生態村」。中期階段(2002.9—2008.9),為桃米社區自主運營時期,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了以青蛙、蜻蜓和蝴蝶為主題的文化特色,發展了完整的旅遊體系,如服務中心、導視系統、旅遊解說等,此外還引進了日本著名建築紙教堂,增加了社區的吸引力。後期階段(2008—至今),桃米社區發展了基於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如紙教堂、親水公園、青蛙王國等主題,發展成一個社區營造的典範,成為了經驗分享、學術交流的場所。
桃米親水公園
非政府組織在桃米社區起到關鍵作用,一方面協調政府與居民的關係,為社區發展指明了道路;另一方面帶領居民從零開始,建造出一個嶄新社區。1999年2月,非政府組織(NGO)——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成立,震後的「新故鄉」配合將原有的社區發展協會進行了擴編,同時引進社區的年輕人,增加了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並對社區的居民進行動員和能力培訓。桃米社區的重建是由社區居民的護溪運動開始的。
桃米社區在由農業社區轉換為生態旅遊社區的過程中,完善了各項社區保障制度。桃米社區起點較低,社區居民缺乏相關知識,內部人力資源的不足和對產業認識的不足是社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世新大學、淡江大學、中興大學等非政府組織在社區培訓方面提供了支持。政府及非政府組織還指導社區的民宿經營,建立識別系統,成立遊客營運中心等,為建成富有特色的生態旅遊社區奠定了基礎。社區建設初期由政府提供資金進行災後重建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後期社區自給自足,吸引了大批遊客,並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桃米社區最終的旅遊資源。物種保護與生態恢復,是桃米社區震後重建之初的唯一資源。在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雙重參與下,對房屋、河道等物質環境進行了恢復和清理,注重生活垃圾與汙水的處理,並在複雜的地形上規劃出適合遊客遊覽與觀賞的路線,並配置相應的服務設施,將此處建設為天然的生態景觀區。良好的生態環境使桃米社區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經過調查發現,常見的青蛙有23種(臺灣省共29種,佔79%),蜻蜓49種(臺灣省共143種,佔34%)鳥類72種(臺灣省共450種,佔16%)及稀有的螢火蟲。因此,桃米社區成為人們貼近自然、認識自然的必然選擇。
桃米原生青蛙種類達23種之多
桃米生態區紙教堂夜景
桃米生態區紙教堂夜景
我們可以從臺灣社區營造的經驗中得到諸多啟示。
首先,社區發展的可持續性為社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社區建設不僅要注重物質空間,綜合性的社區規劃才能使社區得到可持續性發展。物質空間是社區的基礎,在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去完善、去改進,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適,在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去維護社區物質與精神空間,使其成為理想的生活環境。
其次,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而下相結合的組織體系。自下而上的組織體系可以反映出社區居民的真實生活和具體需求,自上而下的組織體系可以在政府層面直接解決居民生活中的問題。兩者互相結合,既可以聽取社區居民的聲音,又能防止設計師或政府的「專業擅權」現象,將更有利於社區的良性發展。
最後,社區建設過程中非盈利組織的參與。NGO是以地方文化保持與回歸的理念為基礎進行實際活動。多為具備專業知識的團體,為地方社區發展提供專業的指導,使社區良性發展。此外,NGO構成了社區居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可以充分總結居民的問題,呈獻給政府。
備註:本內容轉載自全景掌上雲社區微信公眾號,若涉及版權問題,可在「社區營造」微信公眾號對話框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