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案例之看得見鄉愁的社造:臺灣桃米生態村

2021-01-21 社區營造

                  

桃米社區位於臺灣省中部的南投縣埔裡鎮,毗鄰中潭高速公路,溝通了臺中和日月潭,地理位置優越。其地形、地貌十分豐富,有高山、丘陵、自然溼地、溪流,海拔高度在420於800米之間。正是由於地形的複雜,耕地面積不多,土壤土質較差,導致年輕勞動力流失嚴重,人口構成以老人和兒童為主;此外,以農業為主的桃米社區,其主要農作物麻竹筍經濟效益較差,因此,桃米社區的經濟水平十分落後。

桃米社區早期經濟水平十分落後


1999年,臺灣地區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桃米裡距震中央20多公裡,受災情況極為嚴重。嚴重的災情使其成為「明星災區」,面對生產結構簡單、基礎薄弱的桃米裡,災後重建工作對當地政府和社會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工作者的關注和反思。
桃米社區的營造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階段(1999.9——2002.9),主要是災後重建工作,對原有環境進行恢復和改造,如重建房屋、清理垃圾和雜草等活動,此時得到了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淡江大學、中興大學等非營利組織的支持,桃米社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生態村」。中期階段(2002.9—2008.9),為桃米社區自主運營時期,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了以青蛙、蜻蜓和蝴蝶為主題的文化特色,發展了完整的旅遊體系,如服務中心、導視系統、旅遊解說等,此外還引進了日本著名建築紙教堂,增加了社區的吸引力。後期階段(2008—至今),桃米社區發展了基於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如紙教堂、親水公園、青蛙王國等主題,發展成一個社區營造的典範,成為了經驗分享、學術交流的場所。



桃米親水公園


非政府組織在桃米社區起到關鍵作用,一方面協調政府與居民的關係,為社區發展指明了道路;另一方面帶領居民從零開始,建造出一個嶄新社區。1999年2月,非政府組織(NGO)——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成立,震後的「新故鄉」配合將原有的社區發展協會進行了擴編,同時引進社區的年輕人,增加了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並對社區的居民進行動員和能力培訓。桃米社區的重建是由社區居民的護溪運動開始的。


桃米社區在由農業社區轉換為生態旅遊社區的過程中,完善了各項社區保障制度。桃米社區起點較低,社區居民缺乏相關知識,內部人力資源的不足和對產業認識的不足是社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世新大學、淡江大學、中興大學等非政府組織在社區培訓方面提供了支持。政府及非政府組織還指導社區的民宿經營,建立識別系統,成立遊客營運中心等,為建成富有特色的生態旅遊社區奠定了基礎。社區建設初期由政府提供資金進行災後重建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後期社區自給自足,吸引了大批遊客,並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桃米社區最終的旅遊資源。物種保護與生態恢復,是桃米社區震後重建之初的唯一資源。在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雙重參與下,對房屋、河道等物質環境進行了恢復和清理,注重生活垃圾與汙水的處理,並在複雜的地形上規劃出適合遊客遊覽與觀賞的路線,並配置相應的服務設施,將此處建設為天然的生態景觀區。良好的生態環境使桃米社區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經過調查發現,常見的青蛙有23種(臺灣省共29種,佔79%),蜻蜓49種(臺灣省共143種,佔34%)鳥類72種(臺灣省共450種,佔16%)及稀有的螢火蟲。因此,桃米社區成為人們貼近自然、認識自然的必然選擇。


桃米原生青蛙種類達23種之多


文創產品是增加居民收入、刺激遊客消費的最直接手段。桃米社區被建設成為了「青蛙共和國」與「蝴蝶王國」,創作了很多以青蛙和蝴蝶為原型的文化創意產品,邀請了攝影愛好者來社區拍攝,社區居民組織起來學習有關青蛙、蝴蝶的知識,竭力宣傳了青蛙社區與蝴蝶社區,使臺灣人提起青蛙蝴蝶就能想起桃米社區。此外,在2005年,當地引進了日本著名建築師板茂先生設計的紙教堂,在增強兩地合作的基礎上為社區的旅遊發展帶來了新的特色,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到此參觀或舉辦婚禮,並針對紙教堂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深受參觀者的喜愛。

桃米生態區紙教堂夜景


桃米生態區紙教堂夜景


我們可以從臺灣社區營造的經驗中得到諸多啟示。
首先,社區發展的可持續性為社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社區建設不僅要注重物質空間,綜合性的社區規劃才能使社區得到可持續性發展。物質空間是社區的基礎,在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去完善、去改進,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適,在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去維護社區物質與精神空間,使其成為理想的生活環境。
其次,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而下相結合的組織體系。自下而上的組織體系可以反映出社區居民的真實生活和具體需求,自上而下的組織體系可以在政府層面直接解決居民生活中的問題。兩者互相結合,既可以聽取社區居民的聲音,又能防止設計師或政府的「專業擅權」現象,將更有利於社區的良性發展。
最後,社區建設過程中非盈利組織的參與。NGO是以地方文化保持與回歸的理念為基礎進行實際活動。多為具備專業知識的團體,為地方社區發展提供專業的指導,使社區良性發展。此外,NGO構成了社區居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可以充分總結居民的問題,呈獻給政府。

備註:本內容轉載自全景掌上雲社區微信公眾號,若涉及版權問題,可在「社區營造」微信公眾號對話框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再造看得見的鄉愁:臺灣桃米生態村
    而啟發他回鄉帶領原住民重建故鄉的契機,是造訪臺灣南投縣一座名為「桃米村」的生態村莊。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
  • 臺灣桃米生態村的社區營造
    畢業學生參與臺灣的規劃現實中,也繼續深化空間規劃的民眾參與工作,經歷20 多年逐步發展成為「臺大城鄉建築研究發展基金會」,成為培養臺灣社區營造專業人才並傳播社區營造價值的搖籃。(朱蔚怡 侯新渠 《談談社區營造》) 換句話說,社區營造的起源:對傳統規劃方式的反思到為弱者進行自下而上的城市規劃設計。桃米生態村位於臺灣省南投縣埔裡鎮,早時,臨近鄉村居民時常挑著米經過,因此此地原名「挑米裡」。日治時代,日本人錯把「挑」字認作「桃」字登記此地名稱,因此「桃米裡」這個地名沿用至今。
  • 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
    溼地附近的環保標語,充滿人情味晶報記者 李妍琦/文、圖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1999年臺灣「9·21」地震前,桃米是一個傳統農村地震後,一對夫妻記者——廖嘉展和顏新珠,放棄臺北的繁華,來到這裡,創辦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在地居民一起打造出一個「社區理想國」。在桃米生態村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李淑惠的導覽和接待下,我們走進了桃米社區,開始了親近自然、了解保育的一段旅程。作為臺灣公益遊學此行的重點參訪地之一,桃米生態村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回顧|張力亞:從「一般民宿」到「生態村總體營造」——桃米社區的轉型與治理經驗
    臺灣的9.21地震對桃米社區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當時封閉的社會結構下,它只能去找它最熟悉的「對手」,也就是暨南大學的夥伴。暨大的老師,在地方上有一些社區營造工作經驗,輾轉聯結上了關係,後來發展成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進入桃米,更實質更大規模的建立場域的原因。(2)社區發展中的民眾參與在桃米社區發展過程中,「民眾參與」很關鍵。
  • 林德福 | 臺灣桃米社區農民與知識共舞的故事
    至2000年8月,當桃米社區已籌備了6家民宿,社區自主營造團隊也陸續自力營造了許多生態式保育設施。同年9、10月,「搶救臺灣生態綠色總動員」砍除蔓澤蘭等活動開辦,啟動了桃米生態旅遊的試營運。不到一年的時間,桃米已接待了七八千位訪客,讓原來仍半信半疑者重拾信心、打死不信者跌破眼鏡,開始轉向積極投入和大力支持。2003年,桃米更是被臺灣行政院評為2002年度生態旅遊年特殊案例優等獎。桃米依據「生態為體、產業為用、生活為重」的原則,將現有社區人力資源重整並進行產業轉型,提高社區住民的工作權、收入與福祉,建立起了個人─資源─旅遊三者間彼此互利的生態旅遊模式。
  • 桃米生態村:寶島星空下「與青蛙約會」
    桃米生態村位於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裡,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走進桃米生態村,處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青蛙形象,在樹蛙亭的餐廳外,設有一個青蛙造型的藤椅,一名男遊客坐上去拍照留念,笑說「當回青蛙王子」。旁邊的衛生間也被打造成「墨綠色大青蛙」(如圖),性別指示牌以「公蛙」、「母蛙」區分,似乎在提醒人們,桃米是「青蛙王國」,人類在這裡只是客人。
  • 海峽兩岸農業論壇——走進臺灣(五): 探訪臺灣南投縣桃米生態村
    濰坊傳媒網訊  一年皆有景,四時均不同,這便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生態村。8月19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了桃米生態村,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面積18平方公裡。
  • 從桃米社區到桃米生態村,一個多元化、跨領域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
    1999年臺灣921地震之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新故鄉)接受埔裡鎮桃米小區的邀請,協助震後的小區重建工作。經過小區資源的調查,發現這個面積只有18平方公裡的小區,竟然蘊藏豐富的生態資源,全臺灣有29種原生種青蛙,這裡就發現23種。在不斷開會討論、凝聚共識,逐漸發展出「桃米生態村」的重建願景。
  • 桃米生態村 青蛙當「老闆」(組圖)
    遊客休息的座位下貼心地刻畫上了社區地圖。  在祖國寶島臺灣參訪期間,領略到了那裡的自然風光、城市風貌,也有機會涉足鄉下,了解和看到了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經濟、富裕農民的思路和模式。其中,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成功嘗試,也許會對我們京郊農村發展鄉村旅遊有所啟發。
  • 桃米還是不是神話?| 鄉村觀察@臺灣
    提到臺灣的社區營造案例繞不開埔裡鎮的桃米社區。桃米是臺灣社造歷史的一卷錄影帶,代表了臺灣921災後重建一大批社區的營造歷程。從厄運降臨到重獲新生,再到現如今的迷茫,桃米社區營造之路就像一個人在人生旅途當中都會面臨思考,摸索,探險。有些事是自己可以掌握的,而有些則是不可控的。也正因為這個過程有努力、機遇、失敗或者挫折,才能讓更多後來者吸取到寶貴的經驗。
  • 桃米村:可複製的臺灣生態村經驗
    6月2日,來自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臺灣環境資訊協會和臺灣桃米生態村的10位朋友專程從臺灣趕到海口永興鎮一個普通的火山村———博學裡。在這裡,桃米與博學裡籤署了國內首個友好村合作協議。作為臺灣「9·21」地震重建的耀眼明星,桃米希望能夠將自己十年的生態村建設成功經驗與博學裡共同分享。  桃米生態村的成功經驗是什麼?
  • 【美麗鄉村】生態、特色加體驗,桃米生態村,廢墟變為「桃花源」
    為恢復生態環境,桃米人以「清溪活動」作為重建家園的起點,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封溪治理,並為此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封溪誓師大會,為發展桃米生態村的旅遊業奠定了生態基礎。桃米溪是桃米村裡第一個以生態工法改造的河流,在改造的同時還建造了親水公園與觀景臺。親水公園中種植了九穹樹和野牡丹等植物。夏日裡,遊客在親水設施中戲水,清澈透明的泉水趕走了滿身的暑氣,沁涼、清爽之感使人覺得夏天也別有風姿!
  • 親歷臺灣再造現場為中國農村培養規劃師——2015臺灣美麗鄉村營造工作營
    了解鄉村規劃師的工作內容與工作方法學習臺灣特色鄉村營造的豐富經驗觀摩臺灣鄉村經濟的產業模式及打造方式針對臺灣實際鄉村案例提出解決辦法海峽兩岸重磅專家主導涉及鄉村復興各層面知識全程覆蓋實際鄉村復興案例實際操作舊城更新成功案例參訪國際設計大師作品參觀農村社區再造
  • 紅丨觀察:從臺灣桃米社區看大陸公益組織災後重建的不足
    參加中國公益研究院臺灣社區營造暨社會企業考察團赴臺學習,第一天的課程就讓我收穫多多,上午聽臺灣社區重建協會盧思嶽理事長的臺灣社區營造運動發展課程,下午實地考察臺灣921大地震災後重建社區: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裡的重建案例
  • 臺灣社區營造及公益組織考察之二: 一位臺灣藝術家故鄉社區營造的啟迪
    近日,中央又作出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精準扶貧、到2020年確保我國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戰略目標。大陸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裡實現了七億人口的脫貧,創造了世界奇蹟,有很多的成功經驗,最近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也提出了很多切實有效的措施。從這一周我們在臺灣了解的農村社區情況看,或許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可以讓我們扶貧工作及重建故鄉開拓一些新的思路。
  • 再造故鄉,記者赴臺灣窺探社區營造做法(深讀好文)
    海南的博學村借鑑桃米經驗,打造「蜜蜂王國」  上個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社區總體營造行動。1999年「9·21」大地震後,震出的桃米經驗,讓更多人看到社區營造的神奇。這裡有2008年正式落成的社區營造園,有成為臺灣社區營造運動文化符號的紙教堂。  來到桃米前,想像中會有一片整齊規劃的新民居,而事實上,這裡沒有統一的農舍,每一戶的房子基本保持在原先的基礎上,與環境天然協調。  看起來這麼普通的村莊,為何吸引了各地的參訪團,一年遊客50多萬,村莊年收入可達1億多元(新臺幣,下同)?
  • 臺灣研修學習分享 | 在地、關懷與永續
    而社區營造需要推動的工作廣泛,包含:社福醫療、社區治安、產業發展、環保生態、環境景觀、人文教育、文化保存等,其中人文教育和文化保存為社區營造工作開展之初最早的工作內容。結合社區參訪,再體會以上學習內容,發現社區營造的「在地化」特徵鮮明。
  • 鄉見丨生活美學之旅&情懷如何落地,9月臺灣約?
    分享人:李秉翔 高管【晚上】參觀宮原眼科/逢甲夜市[早]酒店用餐[中]提供[晚]自理臺中鳥日子第六天台中-南投【上午】參訪天空的院子(民宿+文創)主題:有一種生活風格叫小鎮分享人:創始人何培均【下午】參訪桃米生態村(文創)
  • 一位臺灣藝術家故鄉社區營造的啟迪
    從這一周我們在臺灣了解的農村社區情況看,或許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可以讓我們扶貧工作及重建故鄉開拓一些新的思路。11月23日,我們中國公益研究院考察團一行參觀了臺灣彰化縣王功社區及王功蚵藝文化協會。這是一個在一位回鄉藝術家的帶動下社區營造成功、鄉村復興的典型案例。王功是臺灣西海岸的一個偏遠漁港,盛產優質海蠣。
  • 從一個「垃圾村」到「生態村」,看桃米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政府、學界、社會組織及當地居民跨領域合作,一同進行產業、小區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的營造與重建工作。 01 桃米村概況 桃米村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距離日月潭只有15分鐘車程,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海拔高度介於420至800米之間,面積18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