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7-31日,有幸參加由深圳社工學院舉辦的社會治理與社區營造高級研修班(臺灣站),短短五天的時間,參訪學習的足跡遍及臺灣的南部、中部及北部,參訪學習的單位包含社會企業、福利基金會、慈善組織、社區及高校等類別,學習方式主要為實地參觀、訪問、體驗及集中授課。五天的學習,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景及特色,感受臺灣社會風土人情,感悟臺灣社會服務的多元及多樣性,有驚喜,也有反思和啟示。現結合參訪過程中所體會的關鍵詞,總結報告如下:
本次學習的主題之一為社區營造。對臺灣的社區營造久有耳聞,當真實身處其中,卻有種莫名的感觸。當居民對自己的家鄉,對所住的社區有自豪感,有自信,將會是怎樣的情形?我想,他會願意留在自己的社區,並且願意為社區的發展出一份力。我也仿佛看到,一種理想社區的生活形態。本次參訪我們共走過了4個社區,分別在高雄市左營區的眷村(崇實社區)、嘉義市新港區板頭村社區、南投縣桃米社區及臺北市萬華區新安社區。同時,需要感謝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的老師,為參訪團精心準備了題為「高雄市社區營造中心實務推動分享」及「社區聯合型旗艦計劃實務工作」講座,主講人分別為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社區營造中心計劃主持人徐家楓博士及高雄市阿蓮區福利化社區旗艦型計劃項目楊清秀社工。通過兩位分享人的分享,再結合社區的實地參觀與交流,我們方才對臺灣社區營造具有更全面的認識。
「社區營造即是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藉由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自主發現並解決公共事務的過程」,「從生活周遭開始,使民眾建立參與地方事務的習慣,關心自己居住的家園」,這是高雄市社區營造中心徐家楓博士分享的概念。在概念中,我們不難發現,居民共同參與是社區營造的核心要素,建立民眾參與地方事務的習慣是關鍵工作方式。而社區營造需要推動的工作廣泛,包含:社福醫療、社區治安、產業發展、環保生態、環境景觀、人文教育、文化保存等,其中人文教育和文化保存為社區營造工作開展之初最早的工作內容。
結合社區參訪,再體會以上學習內容,發現社區營造的「在地化」特徵鮮明。所謂在地,包含三個方面:
一是深度認識社區,特別是社區的歷史和文化,因為歷史文化是連接社區及社區中的「人」的重要紐帶,其次認識社區中的其他各類資源,其中一大資源便是社區中的「人」。故而,認識並挖掘社區中的人與文則是社區營造工作的基礎。比如新港區板頭村社區具有交趾陶和剪粘工藝製作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社區一方面保留該傳統並形成社區重要的產業,另一方面促進該工藝的保育及傳承。
二是源自社區。所有對社區的認識和了解,社區中的各類資源,最終都需要為社區服務。為營造社區這個共同家園,需要各方的努力,即便在必要的時候引入外界的資源,如桃米社區在初期引入特有生物中心的專家,而真正能留下來的資產則依然是社區的物種及被培育的居民。桃米社區的社區營造久負盛名,當我們在村民的指引下探索社區普通的青蛙如何轉化為社區吉祥物並帶來產業經濟鏈時,我們也發現了社區營造的過程。青蛙升級了,自稱為曾經的「刁民」,而今變成社區導賞講解員了。這位講解員說,他們定期還需回到社區課堂上課,比如學習生態知識,更多居民懂得為青蛙營造適宜的生活環境。這是一種變化,這變化,講述著社區成長的歷程,這歷程,同時也展示出社區的內在力量。
三是用於社區。活化社區自有資產,並運用於社區的建設及發展,是社區工作的重要職責也是方法和途徑。板頭村社區將交趾陶和剪粘工藝作為社區產業之時,同時也為社區環境景觀的建造帶來美感和文化氣息;桃米社區的產業經濟中,村民將收入按照比例捐獻給社區相關組織,以便社區組織集資開展公共事務;左營區崇實社區裡長與其他社區裡長的之間互動關係,為社區之間的的互助交流創造條件。與此同時,各社區發動並培育社區志工,帶動社區各類人群投入到社區照顧及社區建設中,成為社區重要的運作形式。
關懷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在整個臺灣之行中,處處皆可感受其存在。
行程第一站為高雄市一家社會企業——喜憨兒創作料理商店,進店安頓後,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庇護性就業服務員為我們介紹了基金會的運作,並重點介紹了庇護性就業的工作內容。一群心智障礙者的家長基於「終生教育、終生照顧」,以及「從被服務者轉變為服務者,從資源消耗者轉變為資源創造者」的願景,於1990年創辦了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並於2009年12月開始籌建高雄市喜憨兒庇護商店(即喜憨兒創作料理店),2010年7月正式開業。該庇護商店主要經營項目為餐飲、禮盒以及個性商品,主要服務人員為年滿16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和庇護性就業服務員。中午時分,體驗著憨兒們帶來的餐飲服務,感受著商店背後的用心良苦,照顧與關懷,從商店所創造的社會價值中看見。
位於臺中市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以「社區照顧」、「不老夢想」、「弘揚孝道」為三大服務主軸,為老人提供全方面服務。其中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由有意願的村裡辦公處及民間團體參與設置,邀請當地民眾擔任志工,提供健康促進、老人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餐飲服務等四項服務。其中,一裡一據點的概念,就是期待每位長輩在家附近的500公尺內,就可以有一個平臺可以活動,不論健康、亞健康、經濟弱勢與否,都可以得到妥善的關懷。這種以老人的需求出發,並結合當地的特色、資源和創意,以讓老人更能接受的形式,開展更有效的服務,最終實現機構的價值和宗旨。
位於臺北市的臺灣社區實踐協會是臺灣社區服務中一支獨特的力量,最開始由臺灣輔仁大學社工系學生組成。儘管人數不多,但是多年來一直在社區做一件事情,就是從兒少出發,走進家庭,聯接社區,特別是他們秉持「一起生活就是教育」的理念,陪伴社區兒童青少年成長,關懷她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她們成長需求的不斷變化和深入,越來越多元的服務應運而生,從而形成「社區照顧及參與」、「社區合作經濟」以及「社工社群」三大板塊服務,進行腳踏實地的社區社會工作實踐,給社區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無論是對於心智障礙者,還是社區生活的各類老人,亦或是社區中的兒童青少年及家庭,每一份服務,從其最深切的需求出發,長年累月,身體力行,體現社會對其生命價值的無限尊重,和至真淳樸的關懷與愛,我想,這份無盡的關懷或許就是他們能長期堅守並且做出影響的初心和起源。
並非在臺灣第一次認識「永續」的概念,卻是很有衝擊的一次。這個概念深入走進我的腦海乃至潛入我的心,是在南投縣桃米社區,源於一位社區居民,也是這次參訪的社區導賞講解員。眾所周知,桃米社區打造生態村的社區實踐,成為臺灣社區營造的典範,可是走進社區,除了觀光遊覽和歷史建築,仿佛並未有特別之處,然而,導賞員對「生態村」這三個字的解釋卻顛覆了我對這個詞的認識和理解,其曰:「建立良好生活態度的村莊」,像在半開玩笑,卻又意味深遠。
桃米社區生態村為臺灣921地震後所建,當時的社區急需儘快恢復社區的環境和生計,以能重回正常生活。此時,在整合社區所有資源之後,人們發現了青蛙及其豐富的生態資源,比如青蛙就有23種,佔據臺灣原生蛙類的80%。於是,從生態出發,尋找新的經濟產能,結合國外生態旅遊和生態社區發展模式的案例,發展桃米生態村的可能性。改變都是困難的,在桃米社區也比例外,居民無法相信生態能帶來經濟收入。還好堅持了下來。社區邀請生物專家進入社區開展生態物種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號召社區年輕人參與,促進了社區居民重新認識社區的資源和物種,這個參與的過程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效力,居民因而產生了對家鄉新的認同感,願意進一步學習,並通過講解獲得經濟收入,形成新的產業形態。
還是這位導賞員,他在介紹社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分享了社區經濟發展的3個階段或次序,首先是環境,生態環境的恢復和建造;其次是文化,在生態恢復的過程中,重新認識社區並產生新的社區認同,認識並凝結社區文化;最後是經濟,在新的環境及社區認同中,尋找社區生計及產業發展的可能,並共同努力實現這種可能。桃米社區成功走上了由生態成長帶動經濟成長的道路。在這個創造了巨大經濟價值的生態村中,並非單單取決於這裡的生態資源,而是生態與人的共同發展,人的思想和觀念發生改變,就如恢復了良好的生態系統,人們的生活態度也進入了良性系統。亦正如導覽手冊所言:「921地震後,從孕育家園的山與水之間重新找尋土地的新契機與生態共有的永續家園」。
社區對土地的珍惜也是從這次參訪中所感受到的,或許因為他們曾經歷破碎。導賞員告訴我們,「土地是要經營的,讓下一代在土地上有榮譽感,回歸自己的故鄉,永續發展」。並且,他說,永續發展不單單在環境和社區,也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在家庭裡面。我看見這種良好的生活態度,已經在居民的言行中,在他們的生活習慣中,逐漸養成。
這種人與環境的共生理念,在慈濟靜思堂,亦分外突出。靜思堂便是一個建造外在和諧環境,和內在清淨生態的集中場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行動和實踐,便是慈濟走出來回饋社會的印記。這份慈善之心鑄就了人類社會生生不息,人與環境永續發展的泉源。
回顧本次五天的學習行程,總結臺灣社會治理與社區營造帶來的收穫和啟示,不勝枚舉。回歸素與簡,我想說,它是行動的,並且是在地的共同的行動;它是帶著關懷的,這是行動的靈魂;它是永續的,這是行動與關懷的終極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