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研修學習分享 | 在地、關懷與永續

2021-02-13 社工學院

2019年5月27-31日,有幸參加由深圳社工學院舉辦的社會治理與社區營造高級研修班(臺灣站),短短五天的時間,參訪學習的足跡遍及臺灣的南部、中部及北部,參訪學習的單位包含社會企業、福利基金會、慈善組織、社區及高校等類別,學習方式主要為實地參觀、訪問、體驗及集中授課。五天的學習,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景及特色,感受臺灣社會風土人情,感悟臺灣社會服務的多元及多樣性,有驚喜,也有反思和啟示。現結合參訪過程中所體會的關鍵詞,總結報告如下:

本次學習的主題之一為社區營造。對臺灣的社區營造久有耳聞,當真實身處其中,卻有種莫名的感觸。當居民對自己的家鄉,對所住的社區有自豪感,有自信,將會是怎樣的情形?我想,他會願意留在自己的社區,並且願意為社區的發展出一份力。我也仿佛看到,一種理想社區的生活形態。本次參訪我們共走過了4個社區,分別在高雄市左營區的眷村(崇實社區)、嘉義市新港區板頭村社區、南投縣桃米社區及臺北市萬華區新安社區。同時,需要感謝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的老師,為參訪團精心準備了題為「高雄市社區營造中心實務推動分享」及「社區聯合型旗艦計劃實務工作」講座,主講人分別為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社區營造中心計劃主持人徐家楓博士及高雄市阿蓮區福利化社區旗艦型計劃項目楊清秀社工。通過兩位分享人的分享,再結合社區的實地參觀與交流,我們方才對臺灣社區營造具有更全面的認識。

「社區營造即是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藉由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自主發現並解決公共事務的過程」,「從生活周遭開始,使民眾建立參與地方事務的習慣,關心自己居住的家園」,這是高雄市社區營造中心徐家楓博士分享的概念。在概念中,我們不難發現,居民共同參與是社區營造的核心要素,建立民眾參與地方事務的習慣是關鍵工作方式。而社區營造需要推動的工作廣泛,包含:社福醫療、社區治安、產業發展、環保生態、環境景觀、人文教育、文化保存等,其中人文教育和文化保存為社區營造工作開展之初最早的工作內容。

結合社區參訪,再體會以上學習內容,發現社區營造的「在地化」特徵鮮明。所謂在地,包含三個方面:

一是深度認識社區,特別是社區的歷史和文化,因為歷史文化是連接社區及社區中的「人」的重要紐帶,其次認識社區中的其他各類資源,其中一大資源便是社區中的「人」。故而,認識並挖掘社區中的人與文則是社區營造工作的基礎。比如新港區板頭村社區具有交趾陶和剪粘工藝製作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社區一方面保留該傳統並形成社區重要的產業,另一方面促進該工藝的保育及傳承。

二是源自社區。所有對社區的認識和了解,社區中的各類資源,最終都需要為社區服務。為營造社區這個共同家園,需要各方的努力,即便在必要的時候引入外界的資源,如桃米社區在初期引入特有生物中心的專家,而真正能留下來的資產則依然是社區的物種及被培育的居民。桃米社區的社區營造久負盛名,當我們在村民的指引下探索社區普通的青蛙如何轉化為社區吉祥物並帶來產業經濟鏈時,我們也發現了社區營造的過程。青蛙升級了,自稱為曾經的「刁民」,而今變成社區導賞講解員了。這位講解員說,他們定期還需回到社區課堂上課,比如學習生態知識,更多居民懂得為青蛙營造適宜的生活環境。這是一種變化,這變化,講述著社區成長的歷程,這歷程,同時也展示出社區的內在力量。

三是用於社區。活化社區自有資產,並運用於社區的建設及發展,是社區工作的重要職責也是方法和途徑。板頭村社區將交趾陶和剪粘工藝作為社區產業之時,同時也為社區環境景觀的建造帶來美感和文化氣息;桃米社區的產業經濟中,村民將收入按照比例捐獻給社區相關組織,以便社區組織集資開展公共事務;左營區崇實社區裡長與其他社區裡長的之間互動關係,為社區之間的的互助交流創造條件。與此同時,各社區發動並培育社區志工,帶動社區各類人群投入到社區照顧及社區建設中,成為社區重要的運作形式。

關懷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在整個臺灣之行中,處處皆可感受其存在。

行程第一站為高雄市一家社會企業——喜憨兒創作料理商店,進店安頓後,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庇護性就業服務員為我們介紹了基金會的運作,並重點介紹了庇護性就業的工作內容。一群心智障礙者的家長基於「終生教育、終生照顧」,以及「從被服務者轉變為服務者,從資源消耗者轉變為資源創造者」的願景,於1990年創辦了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並於2009年12月開始籌建高雄市喜憨兒庇護商店(即喜憨兒創作料理店),2010年7月正式開業。該庇護商店主要經營項目為餐飲、禮盒以及個性商品,主要服務人員為年滿16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和庇護性就業服務員。中午時分,體驗著憨兒們帶來的餐飲服務,感受著商店背後的用心良苦,照顧與關懷,從商店所創造的社會價值中看見。

位於臺中市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以「社區照顧」、「不老夢想」、「弘揚孝道」為三大服務主軸,為老人提供全方面服務。其中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由有意願的村裡辦公處及民間團體參與設置,邀請當地民眾擔任志工,提供健康促進、老人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餐飲服務等四項服務。其中,一裡一據點的概念,就是期待每位長輩在家附近的500公尺內,就可以有一個平臺可以活動,不論健康、亞健康、經濟弱勢與否,都可以得到妥善的關懷。這種以老人的需求出發,並結合當地的特色、資源和創意,以讓老人更能接受的形式,開展更有效的服務,最終實現機構的價值和宗旨。

位於臺北市的臺灣社區實踐協會是臺灣社區服務中一支獨特的力量,最開始由臺灣輔仁大學社工系學生組成。儘管人數不多,但是多年來一直在社區做一件事情,就是從兒少出發,走進家庭,聯接社區,特別是他們秉持「一起生活就是教育」的理念,陪伴社區兒童青少年成長,關懷她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她們成長需求的不斷變化和深入,越來越多元的服務應運而生,從而形成「社區照顧及參與」、「社區合作經濟」以及「社工社群」三大板塊服務,進行腳踏實地的社區社會工作實踐,給社區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無論是對於心智障礙者,還是社區生活的各類老人,亦或是社區中的兒童青少年及家庭,每一份服務,從其最深切的需求出發,長年累月,身體力行,體現社會對其生命價值的無限尊重,和至真淳樸的關懷與愛,我想,這份無盡的關懷或許就是他們能長期堅守並且做出影響的初心和起源。

並非在臺灣第一次認識「永續」的概念,卻是很有衝擊的一次。這個概念深入走進我的腦海乃至潛入我的心,是在南投縣桃米社區,源於一位社區居民,也是這次參訪的社區導賞講解員。眾所周知,桃米社區打造生態村的社區實踐,成為臺灣社區營造的典範,可是走進社區,除了觀光遊覽和歷史建築,仿佛並未有特別之處,然而,導賞員對「生態村」這三個字的解釋卻顛覆了我對這個詞的認識和理解,其曰:「建立良好生活態度的村莊」,像在半開玩笑,卻又意味深遠。

桃米社區生態村為臺灣921地震後所建,當時的社區急需儘快恢復社區的環境和生計,以能重回正常生活。此時,在整合社區所有資源之後,人們發現了青蛙及其豐富的生態資源,比如青蛙就有23種,佔據臺灣原生蛙類的80%。於是,從生態出發,尋找新的經濟產能,結合國外生態旅遊和生態社區發展模式的案例,發展桃米生態村的可能性。改變都是困難的,在桃米社區也比例外,居民無法相信生態能帶來經濟收入。還好堅持了下來。社區邀請生物專家進入社區開展生態物種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號召社區年輕人參與,促進了社區居民重新認識社區的資源和物種,這個參與的過程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效力,居民因而產生了對家鄉新的認同感,願意進一步學習,並通過講解獲得經濟收入,形成新的產業形態。

還是這位導賞員,他在介紹社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分享了社區經濟發展的3個階段或次序,首先是環境,生態環境的恢復和建造;其次是文化,在生態恢復的過程中,重新認識社區並產生新的社區認同,認識並凝結社區文化;最後是經濟,在新的環境及社區認同中,尋找社區生計及產業發展的可能,並共同努力實現這種可能。桃米社區成功走上了由生態成長帶動經濟成長的道路。在這個創造了巨大經濟價值的生態村中,並非單單取決於這裡的生態資源,而是生態與人的共同發展,人的思想和觀念發生改變,就如恢復了良好的生態系統,人們的生活態度也進入了良性系統。亦正如導覽手冊所言:「921地震後,從孕育家園的山與水之間重新找尋土地的新契機與生態共有的永續家園」。

社區對土地的珍惜也是從這次參訪中所感受到的,或許因為他們曾經歷破碎。導賞員告訴我們,「土地是要經營的,讓下一代在土地上有榮譽感,回歸自己的故鄉,永續發展」。並且,他說,永續發展不單單在環境和社區,也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在家庭裡面。我看見這種良好的生活態度,已經在居民的言行中,在他們的生活習慣中,逐漸養成。

這種人與環境的共生理念,在慈濟靜思堂,亦分外突出。靜思堂便是一個建造外在和諧環境,和內在清淨生態的集中場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行動和實踐,便是慈濟走出來回饋社會的印記。這份慈善之心鑄就了人類社會生生不息,人與環境永續發展的泉源。

回顧本次五天的學習行程,總結臺灣社會治理與社區營造帶來的收穫和啟示,不勝枚舉。回歸素與簡,我想說,它是行動的,並且是在地的共同的行動;它是帶著關懷的,這是行動的靈魂;它是永續的,這是行動與關懷的終極願景。

相關焦點

  • 第97篇研修報告《中國臺灣學習》|研修|臺灣|中國|醫院|醫療|病人|...
    國際化的醫療中心,世界級的服務水準--童綜合醫院研修學習報告BHGF赴臺灣醫護研修項目 第二期2018年1月4日,在北京華通國康公益基金會(BHGF)的組織下,在臺灣童綜合醫院的支持配合下,BHGF第二期赴中國臺灣醫護研修項目順利成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9名醫療骨幹在臺灣童綜合醫院梧棲院區開始了1個月的學習之旅。
  • 真、實、細——臺灣研修分享
    研修形式多樣,理論與實踐結合,心腦口手腳並用。既有教育專家的理論引領,又有學校特色課程設計與實施分享,還在學校「自造者」實驗室老師的指導下動手製作小掛件,深刻體驗了「做中學」,還深入課堂觀課,特別感謝司機師傅還順道帶我們參觀了「七彩屋」。本次研修行程滿滿,收穫滿滿,最大的感受是「真、實、細」,無論是專家還是負責清潔的阿姨,工作都很真、很實、很細。
  • 廣東省教育家培養對象阮美好校長分享赴臺灣研修心得
    我校阮美好常務副校長作為廣東省教育家培養對象參加了此次研修。12月23日下午,阮校長就赴臺灣研修心得跟我校全體教師進行了交流分享。研修行程緊湊,課程豐富多樣,聆聽專題講座,從整體上了解了臺灣教育;參訪11所大中小學校,聽取校長的辦學特色介紹;巡視校園、教室、圖書館和創客空間,親身感受了臺灣的課堂教學;參觀臺灣的國立諮詢圖書館以及文創空間,感受到臺灣教育的人文氛圍。
  • 第97篇研修報告《中國臺灣學習》
    國際化的醫療中心,世界級的服務水準--童綜合醫院研修學習報告BHGF赴臺灣醫護研修項目 第二期2018年1月4日,在北京華通國康公益基金會(BHGF)的組織下,在臺灣童綜合醫院的支持配合下,BHGF第二期赴中國臺灣醫護研修項目順利成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9名醫療骨幹在臺灣童綜合醫院梧棲院區開始了1個月的學習之旅。
  • 永續遊學|探索在地文化深耕秘訣 10月底臺灣自然永續藝術感知之旅
    人文美育一起感受來自太平洋的風GreeninJourney 再邀你10月21-27日 共赴臺灣 探索臺灣在地文化深耕的秘訣探尋臺灣鄉土文化血液裡家鄉的風景與土地的氣味善良的人情與溫暖的力量楊子綠裡聯合發起人 GreeninJourney聯合發起人往外看,向內走,在當下,和你分享自然永續生活方式,多年第一財經,鄉村文旅等公司項目經歷,現關注可持續生活方式,促進永續體驗項目合作與落地
  • 我校11名研究生赴臺灣銘傳大學研修學習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我校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拓展研究生學術研究的視野,應臺灣銘傳大學邀請,校黨委統戰部和研究生處共同選拔了11名藝術專業研究生於3月4日抵臺,開展為期5個月的研修學習,將與臺灣學生們共同生活,一起學習。研究生出國出境交流學習,是我校「雙一流」建設方案中的重要改革任務,也是我校申博工程中的一項重要指標。
  • 赴臺研修學習小結
    2019年4月23日-5月22日,本人有幸參加江蘇省衛生人才交流支撐計劃之兩岸醫護管理項目赴臺研修學習,與來自省內6個城市的12位護理同行組成了
  • 優樂地為企業提供永續諮詢,引入桌遊和AR技術讓CSR更有趣
    4月29日,pta種子學堂邀請到臺灣優樂地永續執行長蔡承璋Steven,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分享優樂地是如何通過推動無門檻永續諮詢服務,讓更多... 4月29日,pta種子學堂邀請到臺灣優樂地永續執行長蔡承璋Steven,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分享優樂地是如何通過推動無門檻永續諮詢服務,讓更多企業能夠更順暢地達成內、外部溝通,從而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
  • 極致體驗非一般的寶島——職業經理人臺灣學習交流成長研修之旅
    為促進兩岸四地企業家與職業經理人的交流與共同成長,探索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廣東省職業經理人協會與中華海峽兩岸職業經理人協會共同打造「臺灣學習交流成長研修計劃」,此次研修計劃主要針對內地企業的高階經理研修項目包括人才發展、企業傳承、創新管理的知識,國學文化體驗,企業考察研究等等。此行,能認識參訪臺灣各大學院,能專訪奇人異士,能發掘創意商機。
  • 見證慈濟人的關懷!臺灣南投北港小學感恩參訪
    一群臺灣南投921地震後接受慈濟援建學校的小學畢業生,翻山越嶺特地到花蓮慈濟進行感恩之旅,見到了當年因921暫停興建的慈大附中附屬小學的感動,是一種相互感恩的學習,也見證長情大愛的關懷!位處群山環抱的深山環境的南投縣國姓鄉北港村北港小學,在1999年921大地震致使校舍損毀,慈濟除給予硬體上援建,16年來慈濟人關懷陪伴至今仍持續進行,這份感恩讓現任校長梁秀琴銘記在心,帶領應屆畢業生校外教學之際,特地從內山到後山,繞過半個臺灣,首度抵達慈濟發祥地花蓮靜思精舍,親口向證嚴法師及慈濟志工說聲:「感恩」。
  • 向國際樸門大師學習原汁原味的永續設計 | 2018年5月@北京
    講師群會給予專業上的意見,同儕學習者也會透過作品分享而互相激發靈感。完成PDC課程後將獲得PDC認證證書,您就正式成為樸門永續設計的初階合格畢業生,除了可以具備更豐富的知識來設計您自己的生活環境,實現一種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也才能繼續進修國內外的進階課程。
  • 宜小職獨家分享~ 我校同學赴臺灣大仁科大研修時的趣聞感受
    從我校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得知,咱們學校有5名同學3月份已經去到臺灣,度過了3個月充實、有趣的學習生活,他們在那過得怎麼樣?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大仁科大的課堂和我們有什麼不同?他們發現了哪些臺灣的美食美景?5名同學將他們臺灣之行的見聞感受發給了宜小職,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 學習!體驗!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短期研修項目招生簡章新鮮出爐!!!
    即日起我校開展第一批「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短期研修項目」的報名工作,選拔學生赴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學習一學期,該項目的具體情況如下:      中國文化大學由張其昀博士創立於1962年,
  • 【研修專題】2017年秋季赴臺教學法研修班心得體會(三)
    9月28日至10月18日在臺灣10所高校研修期間,學員們認真學習、熱烈討論、深入交流。教務處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整理了15位學員的研修心得體會,每天推介1篇文章,與廣大師生一同分享,介紹新方法,提出新設想,引發新思考。
  • 我校教師赴臺灣中原大學短期研修項目圓滿完成
    11月2日,我校組織16名教師、教學管理人員赴臺灣中原大學進行了為期35天的短期研修培訓,截至12月6日,全體參培人員完成培訓任務
  • 無錫市婦幼保健院「臺灣臨床醫護研修班」赴臺學習
    無錫市婦幼保健院「臺灣臨床醫護研修班」於2018年12月8日順利赴臺,開展為期21天的專業研修學習。本期研修班,祥瑞醫管以專題講座、小組討論、模擬工作坊,以及醫院現場參訪的方式安排培訓。理論課程方面,邀請臺灣著名醫院管理專家,分別以"臺灣醫療品質管理與病人安全"與"臺灣醫療體系與健保制度概況"為題,分享臺灣醫療品質管理的舉措、醫院評鑑對醫療質量管理的影響、臺灣醫療體系及健保制度發展歷程、健保對醫事人員的影響等內容,讓大家對臺灣醫療品質管理以及醫療體系現況有了解。
  • 【招生簡章】——臺灣輔英科技大學短期研修項目
    APP與E化學習數字服務等,提供全人關懷的校園生活。      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與臺灣輔英科技大學聯合培養本科學生,即從我校護理學、旅遊管理、酒店管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中選拔優秀學生參加該項目。被錄取參加該項目的學生,在我校完成二年級學業後,於三年級上學期赴輔英科技大學進行一學期的短期研修。
  • 臺灣僑光科技大學研修感想—生活文化篇
    ,我懷揣著學院領導和學生家長的殷殷囑託,帶領著36名工商學子飛赴祖國的寶島臺灣,開啟了為期一個學期的研修學習之路。  臺灣的學習環境、生活方式、人文習俗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未知的,一切都是新的挑戰。此次前往臺灣僑光科技大學研修除了要體會和學習臺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方法外,自己還擔負著協助管理36名學生生活和學習任務,自己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
  • 吃萊豬為布臺灣永續生存的「局」?恰恰相反!
    蔡英文並不是在為臺灣謀一個永續生存的局,而是在為「臺獨」布一個「局」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元旦講話中向臺灣民眾呼籲,無條件進口美國「萊豬」(含瘦肉精豬肉)「已經沒有迴避不處理的空間」,讓民眾吃「萊豬」是為了「為臺灣布一個永續生存的局」。
  • 永續遊學| 最後4個名額 10月底臺灣自然永續藝術感知之旅
    人文美育一起感受來自太平洋的風GreeninJourney 再邀你10月21-27日 共赴臺灣 探索臺灣在地文化深耕的秘訣探尋臺灣鄉土文化血液裡家鄉的風景與土地的氣味善良的人情與溫暖的力量楊子綠裡聯合發起人 GreeninJourney聯合發起人往外看,向內走,在當下,和你分享自然永續生活方式,多年第一財經,鄉村文旅等公司項目經歷,現關注可持續生活方式,促進永續體驗項目合作與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