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張力亞:從「一般民宿」到「生態村總體營造」——桃米社區的轉型與治理經驗

2021-02-06 鄉愁經濟


鄉愁經濟學堂「創客+選人選點做鄉村」計劃進階培訓分別於6月4-5,17-19日在奉化市開展,理論課特邀夏鑄九、劉可強兩位學者講授,案例課由王惠民、曾志華,張力亞、廖永坤,鄧海、鮑瑞坊,分成「規劃者+基層幹部」或 「專業者+在地人(創客)」的授課組合,六位老師以不同身份、視角闡述鄉村發展過程及困難點。《鄉愁經濟》特將講師授課內容整理成文,以供廣大讀者分享。


大家好!我叫張力亞。我從觀察到研究桃米,大約有12年時間,與桃米形成了長期、駐點式的工作夥伴關係。今天從旁觀者、研究者的角度,分享一些進入桃米之後的思考,特別是桃米從一個沒落的小山村發展到知名的生態旅遊村之後,如何進一步轉型、提升和發展的經驗。

1.桃米:從沒落小山村到知名的生態旅遊村

(1)早期的桃米村

下面這張圖是桃米村所在的埔裡地圖。

埔裡地圖

桃米在很早就有一些社區組織的動員。1982年埔裡鎮公所選定在桃米社區設置垃圾掩埋場,於是就有很多人出來抗爭。地方居民組織「桃米社區環保衛生改善監督促進會」,進行長期監督,促使埔裡鎮公所每年編列「桃米社區發展回饋金」。之後,1997年間社區內籌組桃米社區發展協會,並且陸續成立社區守望相助隊、長壽俱樂部、媽媽教室、國語班等社區團隊,提供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機會。

桃米社區是一個典型的鄉村社區,具有人口結構嚴重老化、產業經濟衰退、社會關係疏離、公共空間簡陋、地方自治不彰等政經社文的環境特質,唯一的產業就是竹筍產業。即使在1995年,暨南大學選址在此地設校,設校過程中,社區與學校間的關係常呈現消極互動狀態,偶爾因為廢水等原因產生緊張、對立的衝突。但是,所謂「不打不相識」,經過一些衝突和抗爭,某個時間點會產生一些新的契機。

臺灣的9.21地震對桃米社區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當時封閉的社會結構下,它只能去找它最熟悉的「對手」,也就是暨南大學的夥伴。暨大的老師,在地方上有一些社區營造工作經驗,輾轉聯結上了關係,後來發展成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進入桃米,更實質更大規模的建立場域的原因。

(2)社區發展中的民眾參與

在桃米社區發展過程中,「民眾參與」很關鍵。面對社區重建發展或者一些公共議題發展,不一定每個領導所看到的事情都是每一個人所需要的,需要社區居民共同做一些補充,補充專業知識的不足。通過對話,聚集社區意識,尋找一些新的亮點。通過多元的合作和方案,找不同的人對話,共同設計方案,尋找出可持續性的議題。這裡面重要的一點是「教育學習」,不同專業的一批人,通過彼此對話,甚至小小的實驗,做一些事情。通過這個實驗的事情後,大家的觀點會開始慢慢改變,改變就會看到一些可能性。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通過所謂的生態知識的傳遞,還有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桃米從一個產業沒落的小山村逐漸變成了一個知名的生態旅遊場域。


社區發展理念

(3)成為國際交流的基地

隨著桃米社區案例的逐漸成功,越來越多的人會去將其發揚光大,比如有以桃米為題材的動畫、繪本等。2005年的阪神地震十周年的交流活動中,意外的將日本神戶鷹取地區的一個「紙教堂」移築到桃米,在此原因下創造了一個園區,發展成為地震重建經驗和生態發展交流中心。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與日本產生了很多跨領域的交流學習,桃米開始與國際交流。另外,我們也與大陸對汶川地震恢復做過一些長期性的支持系統培訓。可見,桃米的轉變不僅僅是內部的,也已成為臺灣進行災後重建或者社區營造國際交流的重要基地。

以桃米青蛙為主題的電影和繪本

(4)從生態村到埔裡鎮的發展思考

桃米社區現在是一個與生態旅遊有關的很大經濟體。戶籍人口1200多人,扣除暨南大學的學生、師生,常住人口大概500-600人,其中近188-200人跟生態旅遊這是有關係的,一年創造2500萬人民幣。它是一個真的活了起來,而不是一個沒落的社區。2013年,我做過一次調查,74.8%的社區居民很清楚社區是在往所謂的生態旅遊模式發展,這個願景同時獲得大家共同認知的。84.8%的社區居民認為,這個社區比過去有長足的進步,而且更好。這個「更好」就變成埔裡其他人共同的一個學習目標。桃米轉型的經驗帶動了埔裡城鎮,這個有8萬多人的城鎮中的一些有志之士,開始思考從桃米一個生態村到整個鎮的發展。以這樣的經驗,如果擴大至整個城鎮進而帶動轉型,做一些討論。

2.成為受注目的知名社區後,未來要何去何從?

當桃米漸受矚目,甚至成為國中小的教科書裡的案例後,我們就開始思考,未來要何去何從,是成為傳奇?還是繼續深化?

桃米一年創造了2500萬人民幣,這樣的蓬勃商機,其實隱含著一些問題。我自己做過一些研究和觀察。我覺得,這是專業者需要注意的。專業者不僅是把自己的理念帶入社區,而且要回頭先了解社區的脈絡,看到內部真實存在的一些問題,或者他們正在覺得自己很高興的事情背後,看到隱憂,提出問題,不斷和社區對話。

我通過問卷和一些其他方式,與社區居民分享。90%的人是滿意目前的現狀。各項社區發展議題中,環境保護是比較多人滿意的;但是社區產業發展,社區文化保存,是比較少人覺得滿意的。更令人擔心的是,我們生活在這裡,其實對生活照顧及鄰裡關係存在一些不滿意。除了不滿意外,也要問大家,願不願意共同參與,做得更好。大概有87.2%的社區居民願意支持社區持續往更好的生態村模式發展; 61.9%的社區居民願意在未來參與生態村社區營造中的各類公共事務。

桃米村從過去發展成一個生態旅遊的區域,現在和未來的挑戰是,生態旅遊區域是單一的為了旅遊而做呢?還是應該更多元化的生態發展模式?具體來說,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新挑戰包括:

(1)社區組織的多元化與協力發展

桃米最引以為傲的,是社區組織的蓬勃發展。桃米社區裡有一個屬於行政單位的辦公處,有一個社區發展協會,現在又有休閒農業區推展協會,又有一個內化的基金會,甚至也有老人會,桃源國小,暨大等。我認為,對於社區發展而言,組織的多元化是比較好的發展模式,每個組織代表你所關心的議題,而這些議題是不一樣的。不能強求每一個人都跟你做同樣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在同一個場域有十幾項議題,鼓勵十幾項關心這個議題的人願意走出來,認真做一些事情,就會帶領這個社區發展。

為了更有效率地讓不同單位之間做意見溝通,從2014年12月開始,我們新成立了一個平臺,叫桃米生態村社造協進會,這是一個社區內部跨組織之間的非正式協調平臺,每個月固定時間開會,召集社區主要組織的單位代表進行一些意見討論。對外整合有關政府部門,協助周邊要參與桃米社區發展的政府單位,要先進來了解目前我們不同協會在這裡面已經有什麼樣的想法,並且開展跨組織之間的對話。

桃米主要的社區組織

不同社區組織之間的溝通

(2)生態旅遊的品質精緻化

生態旅遊發展是桃米的驕傲,但成功的背後有一些隱憂存在:生態旅遊的品質要不要更好,要不要更精緻化,不能拿十年前成功的東西一直在原地踏步,來服務現在越來越挑剔的顧客。比如,社區旅遊品質如何管控?是定位在大眾旅遊?或是生態旅遊?社區是否知道「服務品質管制」?是否需要有單一旅遊窗口,確保社區解說員的服務品質?等等,這些議題又是否有集體共識?

桃米的四個社區組織,除了裡辦公室以外,其他三個團隊都有做生態旅遊,於是,桃米生態村社造協進會出面整合三個在地團體,包括「社區發展協會」、「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休閒農業園區推展協會」,共同成立生態村旅遊服務單一窗口。另外,以協進會的名義要求所有社區解說員、所有服務流程跟收費標準都要一致,逐步發展出大家可以共同合作的機制。同時,為了讓社區解說員有更多的知識承載,持續聯繫學校的老師進場、讓專業者跟解說員、社區居民共同做一些事。另方面,也導入大學生進入社區,與社區組織、居民一起互動學習。當社區居民發現大學生也跟著一起學習,自身內部信心也得到提升。此外,部分社區居民做一些自主的生態調查,調查完之後,專業者幫助設計資料庫,社區居民可以在資料庫裡慢慢累積。社區發展,要變成每一個人可以參與的事情,參與的過程利用很多小資料庫,把這些資料收集起來,也變成很科學的東西。

桃米生態村旅遊服務單一窗口


結合暨南大學土木系水質調查專業,提升生態解說員水資源利用知識


社區自主的河川魚蝦調查

(3)民宿日益開發的潛在問題

因為高品質的生態生活環境、獨特的民宿經營哲學、與興盛的桃米社區旅遊態勢,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新移民,除繁榮的內部土地買賣、建築物興建,也引發一些新的問題。73.2%的社區居民認為社區開發需要思考,需訂立社區公約,規範各地主使用土地時,不應傷害社區的環境生態的課題。未來的目標是:建築物的興建,能夠對生態進行保育,須盡力尋找槓桿平衡;尋找民宿、餐廳運營對環境友善的方式。

在民宿方面,我們倡議從早期的「好客民宿」,升級到「環保旅店」,核心目標讓桃米社區內各家民宿,成為生態環境保育的實踐者;讓留宿桃米民宿的遊客,成為桃米生態保育的貢獻者。截至2016年5月底,南投縣有31家環保旅店,桃米就擁有11家。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協助辦理旅店,而是創造平臺,民宿主人變成環保旅遊後,開始與顧客分享,什麼是環保旅店,做了什麼值得分享。社造協進會創造了一個分享會,通過非正式的聚會,營造同行分享的學習氛圍,而不是各做各的,既帶動聚落裡同樣的從業者,也是一個自我學習和比較的過程。我們通過不同的老師、專業者和學生進場研究,架構整個環保平臺,包括綠色交通工具(電動機車)的使用等,希望過去以社區資本為主的民宿發展,可以跟社區生態環境共存,持續發展。


桃米「環保旅店」概念

(4)微型社區商家的CSR的實踐參與機制設計

CSR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社區產業發展後,產業者對社區總體建設需要有參與和回饋,我們談的是微型企業商家的在地社會責任。桃米社區有這麼多的產值出來,要怎麼做?

首先,是社區的公共財務維護機制。根據誘因原則,建立環境品質與觀光品質連動觀光收益機制;建立公平、效率、永續的成本利益分配機制。

其次,開展自主管理工作,進行溼地、公共區域自主修繕與維護。比如,社區裡有很多溼地,是公共區域,如何妥善管理這個場域?單靠政府和外部資源整頓,可能陷入資源依賴的循環套,因此考慮能不能做一些自主的修繕。商家都在社區賺了一些錢,可不可以一起展開自主管理。於是我提出社區募款,開始有些擔心,募款中一位業者說,既然搬到這裡,社區的公共環境基本上都是他的遊客要體驗跟觀賞的地方,社區有需求,只要他做得到,都願意付出。募款,得到了很多業者的共同支持。通過募款,開始自主整理公共空間的場域,做一些公共區域的修繕,比如親水公園及茅埔坑溼地等。

 

(5)社區景觀環境維護——參與式預算實踐

面對社區景觀維護的問題,我們開展了「參與式預算實踐」——通過社區大家共同討論與思考預算和規劃。過去,政府在桃米投了很多資源,而具體計劃的執行,領導做了什麼,居民不知道。比如,桃米家戶前面的排水溝,以前會淹水現在不會淹水,這個事情誰做的,大家不知道,只知道是政府做的。其實它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爭取來的項目。大家不知道他做了什麼,很多時候還會產生誤解。其實,可以通過大家共同討論,凝聚共識,共同做一些計劃。於是,我們希望通過參與式預算、參與式規划進行所謂的景觀環境改造。

關於社區景觀的問題,我們邀請社區居民進行正式的會議討論。首先,按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鄰裡、個人進行分組。由暨大的學生扮演主持人,以第三方的客觀者的角色,帶領社區居民平和地討論,各抒己見,並且記錄下來,通過一些簡易的圖表或說明,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過程,分享自己的構想,個人會尋找到「知音」。大家平常沒有聚在一起,所以找不到知音。分享完之後,通過參與式預算,選出七個候選方案。然後做成海報和宣傳頁,家家都放。一個月以後再來投票,真實的投票,選出最後三個方案是有經費支持去執行的。投票那天,儘管遭遇10年來最強寒流來襲,500多人的社區仍有近100人熱心來投票,最終確定了社區廚房菜圃計劃、桃米小學堂、參與式社區景觀規劃三個提案。

其中,參與式社區景觀規劃方案,邀請東海景觀系二年級同學,以參與式規劃的精神,協力社區進行初步規劃設計。大學生進入社區搜集資料、做一些初步勘察、設計,同時製作做社區入口意向的模型和圖紙。接下來,向社區居民分享他們做的事情。社區居民說有圖、有真相,弄個模型、有想像,大家開始七嘴八舌談論,然後就會跟你提議,應該邀請更多人參加,不是我們幾個人看看就好。這個過程很有趣。通過年輕人的創意,跟社區居民樂觀互動過程,就會激發出新的思路。從去年街坊鄰居共同討論,到大學生進來做設計,跟社區居民對話,已經一年。接下來,明年我們會收集社區居民的意見之後,再跟實質的規劃公司談合作方案,把這個事情落實。社區居民在參與,就會理解這個過程,就不會變成資訊不對稱。

參與式預算規劃實踐

(6)生活照顧網絡化

桃米的社區營造成果中,關於社區生活照顧,只有7.5%的人覺得滿意,這也意味著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一個例子是,社區生活互助關懷。除了幫忙做一些老人繪畫班、工藝學習之外,社區的小朋友,要不要獲得一些比較好的照顧等。我們持續招募志工,讓社區團隊或者是大學生籌劃一些活動,並引導商家和業者開始思考能不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不一定是捐款,比如在商業空間裡,撥個空檔與空間,比如一個禮拜休息一天,舉辦親子共學活動。另一個例子是,整合社區組織,從災害歷史調查到「社區自主防災」的實兵演習。當災害來臨時,我們要自救,自救的物資、鄰裡之間的通信、簡易的救護機制等,都需要社區商家、業者和居民對話與分享。

我們希望藉由社區微型企業的「非典型」商業運作模式,將不同在地特色資源做有機整合,利用行銷創造利潤,透過共享與回饋機制,將利潤再次投入在地產業與環境特色的升級與營造,並且投資解決社會相對弱勢的生活課題。

社區生活互助


親子共學活動

3.幾點總結:

總結桃米生態村的發展歷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幾點是:首先,面對現實問題,啟動社區居民價值觀的改變。並不是只是談談事情就好,而是需要動手去改變,做的事情不用太大,有小成功的案例就可以激發人。第二,專業團隊不是蜻蜓點水的陪伴,而是長期在地的陪伴,要了解在地的脈絡。比如一件事情需要Ab合作,但是Ab打死不相往來,怎麼辦?這時候需要尋求第三方,找到他們共同的朋友,做適度的連接,事情就能啟動,這是專業者長期陪伴之下做到的一點,如果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就找不到關鍵要素。即使事情也能做出來,但對當地的幸福感和當地發展,幫助是有限的。第三,要正向看待衝突,就是衝突中大家不要撕破臉,尋求政府部門、社區組織、居民之間進行對話,尋求問題解決的共識或實驗方案。第四,適當運用跨部門治理資源,依據社區實際需求,尋求適當的政策資源,而不是為了搶資源而做。第五,不管是專家或者政府部門或者社區組織,只要是參與者,都要不斷尋求新知、創發新的利益,讓大家都得到成長。因為社區發展或者社區操作,不是單向的而是多元的,網絡式的。網絡式是互動的,大家共同成長。

桃米發展到今天,不是一下子就成功了,做了近20年,才慢慢累積到今天的成功,這是一個需要很多人參與的過程,過程中會不斷有新的議題被激發出來。社區營造的工作,絕非簡單的工廠建設,無論是歐美、亞洲還是臺灣地區,其實是一個人文社會工程。它永遠沒有句點,如果說成功,那只有一個階段的象徵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桃米有很多團隊、很多故事、很多社區居民的願望,在這裡慢慢被滿足,形成一種透過跨領域、團隊、專業,或者不同行為者之間的連接,讓在地的光環慢慢成長成熟。

以上是我在這一兩年內的一些工作分享,希望大家有收穫,謝謝!

註:以上圖片均來源於張力亞老師課件。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投稿/contribution@xiangchoujingji.com

聯繫電話/86 21 59573932

相關焦點

  • 臺灣桃米生態村的社區營造
    當時「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所主導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遂取得了政治的空間來面對政治民主話過程中所釋放的臺灣社會力量,以政策來面對已經動員了的社會。這種自上而下的社區營造政策的執行過程對臺灣草根社區的影響很大,使其有機會參與到地方環境改善的決策過程中。
  • 從桃米社區到桃米生態村,一個多元化、跨領域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
    其後,通過教育學習、認證,培養生態解說員;發展生態民宿與在地料理;保育及營造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經由跨域的多元合作,探索災後小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歷經12年的努力,原本是埔裡鎮最貧窮的小區,現在不僅改善了居民的生計,也提升了生活質量,讓桃米小區轉型成桃米生態村,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再造看得見的鄉愁:臺灣桃米生態村
    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在中國,鄉村建設的議題並不新鮮。
  • 林德福 | 臺灣桃米社區農民與知識共舞的故事
    讓我們來看一個臺灣轉型有成的農村發展案例:桃米村,又叫「青蛙故鄉」。它是「九二一地震」後在社區營造方式的重建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原本是一個沒什麼特殊資源的一般空心村,但如今已變成非常火熱的生態知識、休閒旅遊、民宿經濟村,而原先的所謂底層農民階層更蛻變成擁有知識的服務階層,實現了向上躍升的社會轉型。
  • 社區營造案例之看得見鄉愁的社造:臺灣桃米生態村
    其地形、地貌十分豐富,有高山、丘陵、自然溼地、溪流,海拔高度在420於800米之間。正是由於地形的複雜,耕地面積不多,土壤土質較差,導致年輕勞動力流失嚴重,人口構成以老人和兒童為主;此外,以農業為主的桃米社區,其主要農作物麻竹筍經濟效益較差,因此,桃米社區的經濟水平十分落後。
  • 海峽兩岸農業論壇——走進臺灣(五): 探訪臺灣南投縣桃米生態村
    濰坊傳媒網訊  一年皆有景,四時均不同,這便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生態村。8月19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了桃米生態村,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面積18平方公裡。
  • 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
    地震後,一對夫妻記者——廖嘉展和顏新珠,放棄臺北的繁華,來到這裡,創辦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在地居民一起打造出一個「社區理想國」。在桃米生態村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李淑惠的導覽和接待下,我們走進了桃米社區,開始了親近自然、了解保育的一段旅程。作為臺灣公益遊學此行的重點參訪地之一,桃米生態村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桃米生態村:寶島星空下「與青蛙約會」
    桃米生態村位於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裡,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走進桃米生態村,處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青蛙形象,在樹蛙亭的餐廳外,設有一個青蛙造型的藤椅,一名男遊客坐上去拍照留念,笑說「當回青蛙王子」。旁邊的衛生間也被打造成「墨綠色大青蛙」(如圖),性別指示牌以「公蛙」、「母蛙」區分,似乎在提醒人們,桃米是「青蛙王國」,人類在這裡只是客人。
  • 桃米村:可複製的臺灣生態村經驗
    6月2日,來自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臺灣環境資訊協會和臺灣桃米生態村的10位朋友專程從臺灣趕到海口永興鎮一個普通的火山村———博學裡。在這裡,桃米與博學裡籤署了國內首個友好村合作協議。作為臺灣「9·21」地震重建的耀眼明星,桃米希望能夠將自己十年的生態村建設成功經驗與博學裡共同分享。  桃米生態村的成功經驗是什麼?
  • 【美麗鄉村】生態、特色加體驗,桃米生態村,廢墟變為「桃花源」
    為恢復生態環境,桃米人以「清溪活動」作為重建家園的起點,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封溪治理,並為此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封溪誓師大會,為發展桃米生態村的旅遊業奠定了生態基礎。桃米溪是桃米村裡第一個以生態工法改造的河流,在改造的同時還建造了親水公園與觀景臺。親水公園中種植了九穹樹和野牡丹等植物。夏日裡,遊客在親水設施中戲水,清澈透明的泉水趕走了滿身的暑氣,沁涼、清爽之感使人覺得夏天也別有風姿!
  • 桃米生態村 青蛙當「老闆」(組圖)
    遊客休息的座位下貼心地刻畫上了社區地圖。  在祖國寶島臺灣參訪期間,領略到了那裡的自然風光、城市風貌,也有機會涉足鄉下,了解和看到了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經濟、富裕農民的思路和模式。其中,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成功嘗試,也許會對我們京郊農村發展鄉村旅遊有所啟發。
  • 從一個「垃圾村」到「生態村」,看桃米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1)確定「青蛙」為主要特色 桃米生態村提煉的新文化符號是「青蛙共和國」。在桃米,處處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圖案,還有溼地公園,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裡的生態池,為青蛙營造生態家園,甚至可以看到,男女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 另外,臺灣2014年有一部非常重要的3D立體動畫電影,以桃米作為原型,以青蛙家族尋找桃花源過程,完成了一部非常感人的《桃蛙源記》。桃米社區的產業從青蛙觀光、生態、旅遊,走向了影視、媒體,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和生長。
  • 回顧|顏新珠:把青蛙叫做「老闆」的地方
    桃米的轉型路徑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地方價值的再現,逐步積累了自信。經過十六年的社區營造,現在的桃米每四個就業人口就有一位是靠「青蛙」吃飯的,於是桃米人把青蛙尊稱為「老闆」。為了做好民宿,我們也協助開辦了很多學習課程,找了大學餐旅、觀光系老師進社區,教清潔教服務禮儀,甚至連折棉被都要教。民宿是這些以往只會拿鋤頭只會挖竹筍的長輩們,從未接觸過的新行業,所以剛開始啟動營運時,也曾經發生過因為枕頭的一根頭髮而被客訴的事情。到現在桃米的民宿深獲大多數遊客的好評,為桃米生態旅遊加分。
  • 921大地震重創埔裡鎮桃米裡 小區居民拍電影
    當前位置: > 專題 > 新聞臺灣 > 「九二一」地震十周年 > 走出傷痛再出發 921大地震重創埔裡鎮桃米裡  〔記者佟振國/埔裡報導〕921大地震重創埔裡鎮桃米裡,小區居民用愛與互助走過震災陰霾,成功轉型生態村,讓人心與土地重現生機,如今震災將屆滿
  • 桃米還是不是神話?| 鄉村觀察@臺灣
    提到臺灣的社區營造案例繞不開埔裡鎮的桃米社區。桃米是臺灣社造歷史的一卷錄影帶,代表了臺灣921災後重建一大批社區的營造歷程。從厄運降臨到重獲新生,再到現如今的迷茫,桃米社區營造之路就像一個人在人生旅途當中都會面臨思考,摸索,探險。有些事是自己可以掌握的,而有些則是不可控的。也正因為這個過程有努力、機遇、失敗或者挫折,才能讓更多後來者吸取到寶貴的經驗。
  • 再造故鄉,記者赴臺灣窺探社區營造做法(深讀好文)
    海南的博學村借鑑桃米經驗,打造「蜜蜂王國」  上個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社區總體營造行動。1999年「9·21」大地震後,震出的桃米經驗,讓更多人看到社區營造的神奇。整個社區儼然成了捆綁的一個整體。  桃米的許多民宿都建了生態池,讓青蛙、蝴蝶等生物可以停留。這樣的生態家園不只是自家的,也是社區的公共財產,每一個社區成員、每一個生態解說員,都可以帶人來參觀與分享各家的創意。10多年來,這樣循環的生態模式使桃米的物種多了50倍。  社區內部也追求利益均沾的共生價值,設立了社區公基金制度。
  • 紅丨觀察:從臺灣桃米社區看大陸公益組織災後重建的不足
    臺灣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由行政院文化委員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但最初僅停留在普及概念、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等組織上,由於民間參與不夠,效果並不明顯。而九二一大地震讓一大批社會組織深入到受災社區,尤其是一批富有社工經驗的專家積極參與,使他們利用災後重建的契機,重整社區發展協會,啟迪災民的社區營造自覺,發掘各地的「在地特色」,形成社區共識和願景,最後培育了一批紮根不走的具有公民意識的社區主人翁和傑出領導者。
  • 回顧|廖永坤:桃米休閒農業區發展經驗分享
    我現在主要從事社區休閒農耕,和社區其他夥伴一起打造桃米,同時,我也是好客民宿的訪查人員,每年會做一次好客民宿的評鑑活動。今天,我來和大家分享,怎麼發展自己的家鄉。首先,我們以前說人定勝天,是比較不符合邏輯的。大自然的能量,不是人類所能控制的,我們需要順應自然,和自然共存。自然的力量非常大,我們需要向自然學習,從生態裡發覺概念。
  • 【臺灣遊學】7天6晚,體驗17個考察點,民宿+文創+親子,給你最全面的臺灣遊學之旅
    薰衣草森林以創造幸福感的旅遊經驗聞名,一直秉持著「我們很快樂,也要你快樂」的服務精神,不但常常登上臺灣各報章雜誌,也讓每位到訪的旅客,都留下滿滿的感動。綠屋生態民宿位於南投埔裡桃米生態村,是一間非常具有特色的生態民宿,來到這裡,除了感受利用自然元素搭配而成的建築風格外,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去體會主人將生態與休閒融入生活之中,讓遊客能真正深入了解綠屋及桃米村社區經營的永續概念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