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經濟學堂「創客+選人選點做鄉村」計劃進階培訓分別於6月4-5,17-19日在奉化市開展,理論課特邀夏鑄九、劉可強兩位學者講授,案例課由王惠民、曾志華,張力亞、廖永坤,鄧海、鮑瑞坊,分成「規劃者+基層幹部」或 「專業者+在地人(創客)」的授課組合,六位老師以不同身份、視角闡述鄉村發展過程及困難點。《鄉愁經濟》特將講師授課內容整理成文,以供廣大讀者分享。
大家好!我叫張力亞。我從觀察到研究桃米,大約有12年時間,與桃米形成了長期、駐點式的工作夥伴關係。今天從旁觀者、研究者的角度,分享一些進入桃米之後的思考,特別是桃米從一個沒落的小山村發展到知名的生態旅遊村之後,如何進一步轉型、提升和發展的經驗。
1.桃米:從沒落小山村到知名的生態旅遊村
(1)早期的桃米村
下面這張圖是桃米村所在的埔裡地圖。
埔裡地圖
桃米在很早就有一些社區組織的動員。1982年埔裡鎮公所選定在桃米社區設置垃圾掩埋場,於是就有很多人出來抗爭。地方居民組織「桃米社區環保衛生改善監督促進會」,進行長期監督,促使埔裡鎮公所每年編列「桃米社區發展回饋金」。之後,1997年間社區內籌組桃米社區發展協會,並且陸續成立社區守望相助隊、長壽俱樂部、媽媽教室、國語班等社區團隊,提供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機會。
桃米社區是一個典型的鄉村社區,具有人口結構嚴重老化、產業經濟衰退、社會關係疏離、公共空間簡陋、地方自治不彰等政經社文的環境特質,唯一的產業就是竹筍產業。即使在1995年,暨南大學選址在此地設校,設校過程中,社區與學校間的關係常呈現消極互動狀態,偶爾因為廢水等原因產生緊張、對立的衝突。但是,所謂「不打不相識」,經過一些衝突和抗爭,某個時間點會產生一些新的契機。
臺灣的9.21地震對桃米社區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當時封閉的社會結構下,它只能去找它最熟悉的「對手」,也就是暨南大學的夥伴。暨大的老師,在地方上有一些社區營造工作經驗,輾轉聯結上了關係,後來發展成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進入桃米,更實質更大規模的建立場域的原因。
(2)社區發展中的民眾參與
在桃米社區發展過程中,「民眾參與」很關鍵。面對社區重建發展或者一些公共議題發展,不一定每個領導所看到的事情都是每一個人所需要的,需要社區居民共同做一些補充,補充專業知識的不足。通過對話,聚集社區意識,尋找一些新的亮點。通過多元的合作和方案,找不同的人對話,共同設計方案,尋找出可持續性的議題。這裡面重要的一點是「教育學習」,不同專業的一批人,通過彼此對話,甚至小小的實驗,做一些事情。通過這個實驗的事情後,大家的觀點會開始慢慢改變,改變就會看到一些可能性。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通過所謂的生態知識的傳遞,還有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桃米從一個產業沒落的小山村逐漸變成了一個知名的生態旅遊場域。
社區發展理念
(3)成為國際交流的基地
隨著桃米社區案例的逐漸成功,越來越多的人會去將其發揚光大,比如有以桃米為題材的動畫、繪本等。2005年的阪神地震十周年的交流活動中,意外的將日本神戶鷹取地區的一個「紙教堂」移築到桃米,在此原因下創造了一個園區,發展成為地震重建經驗和生態發展交流中心。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與日本產生了很多跨領域的交流學習,桃米開始與國際交流。另外,我們也與大陸對汶川地震恢復做過一些長期性的支持系統培訓。可見,桃米的轉變不僅僅是內部的,也已成為臺灣進行災後重建或者社區營造國際交流的重要基地。
以桃米青蛙為主題的電影和繪本
(4)從生態村到埔裡鎮的發展思考
桃米社區現在是一個與生態旅遊有關的很大經濟體。戶籍人口1200多人,扣除暨南大學的學生、師生,常住人口大概500-600人,其中近188-200人跟生態旅遊這是有關係的,一年創造2500萬人民幣。它是一個真的活了起來,而不是一個沒落的社區。2013年,我做過一次調查,74.8%的社區居民很清楚社區是在往所謂的生態旅遊模式發展,這個願景同時獲得大家共同認知的。84.8%的社區居民認為,這個社區比過去有長足的進步,而且更好。這個「更好」就變成埔裡其他人共同的一個學習目標。桃米轉型的經驗帶動了埔裡城鎮,這個有8萬多人的城鎮中的一些有志之士,開始思考從桃米一個生態村到整個鎮的發展。以這樣的經驗,如果擴大至整個城鎮進而帶動轉型,做一些討論。
2.成為受注目的知名社區後,未來要何去何從?
當桃米漸受矚目,甚至成為國中小的教科書裡的案例後,我們就開始思考,未來要何去何從,是成為傳奇?還是繼續深化?
桃米一年創造了2500萬人民幣,這樣的蓬勃商機,其實隱含著一些問題。我自己做過一些研究和觀察。我覺得,這是專業者需要注意的。專業者不僅是把自己的理念帶入社區,而且要回頭先了解社區的脈絡,看到內部真實存在的一些問題,或者他們正在覺得自己很高興的事情背後,看到隱憂,提出問題,不斷和社區對話。
我通過問卷和一些其他方式,與社區居民分享。90%的人是滿意目前的現狀。各項社區發展議題中,環境保護是比較多人滿意的;但是社區產業發展,社區文化保存,是比較少人覺得滿意的。更令人擔心的是,我們生活在這裡,其實對生活照顧及鄰裡關係存在一些不滿意。除了不滿意外,也要問大家,願不願意共同參與,做得更好。大概有87.2%的社區居民願意支持社區持續往更好的生態村模式發展; 61.9%的社區居民願意在未來參與生態村社區營造中的各類公共事務。
桃米村從過去發展成一個生態旅遊的區域,現在和未來的挑戰是,生態旅遊區域是單一的為了旅遊而做呢?還是應該更多元化的生態發展模式?具體來說,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新挑戰包括:
(1)社區組織的多元化與協力發展
桃米最引以為傲的,是社區組織的蓬勃發展。桃米社區裡有一個屬於行政單位的辦公處,有一個社區發展協會,現在又有休閒農業區推展協會,又有一個內化的基金會,甚至也有老人會,桃源國小,暨大等。我認為,對於社區發展而言,組織的多元化是比較好的發展模式,每個組織代表你所關心的議題,而這些議題是不一樣的。不能強求每一個人都跟你做同樣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在同一個場域有十幾項議題,鼓勵十幾項關心這個議題的人願意走出來,認真做一些事情,就會帶領這個社區發展。
為了更有效率地讓不同單位之間做意見溝通,從2014年12月開始,我們新成立了一個平臺,叫桃米生態村社造協進會,這是一個社區內部跨組織之間的非正式協調平臺,每個月固定時間開會,召集社區主要組織的單位代表進行一些意見討論。對外整合有關政府部門,協助周邊要參與桃米社區發展的政府單位,要先進來了解目前我們不同協會在這裡面已經有什麼樣的想法,並且開展跨組織之間的對話。
桃米主要的社區組織
不同社區組織之間的溝通
(2)生態旅遊的品質精緻化
生態旅遊發展是桃米的驕傲,但成功的背後有一些隱憂存在:生態旅遊的品質要不要更好,要不要更精緻化,不能拿十年前成功的東西一直在原地踏步,來服務現在越來越挑剔的顧客。比如,社區旅遊品質如何管控?是定位在大眾旅遊?或是生態旅遊?社區是否知道「服務品質管制」?是否需要有單一旅遊窗口,確保社區解說員的服務品質?等等,這些議題又是否有集體共識?
桃米的四個社區組織,除了裡辦公室以外,其他三個團隊都有做生態旅遊,於是,桃米生態村社造協進會出面整合三個在地團體,包括「社區發展協會」、「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休閒農業園區推展協會」,共同成立生態村旅遊服務單一窗口。另外,以協進會的名義要求所有社區解說員、所有服務流程跟收費標準都要一致,逐步發展出大家可以共同合作的機制。同時,為了讓社區解說員有更多的知識承載,持續聯繫學校的老師進場、讓專業者跟解說員、社區居民共同做一些事。另方面,也導入大學生進入社區,與社區組織、居民一起互動學習。當社區居民發現大學生也跟著一起學習,自身內部信心也得到提升。此外,部分社區居民做一些自主的生態調查,調查完之後,專業者幫助設計資料庫,社區居民可以在資料庫裡慢慢累積。社區發展,要變成每一個人可以參與的事情,參與的過程利用很多小資料庫,把這些資料收集起來,也變成很科學的東西。
桃米生態村旅遊服務單一窗口
結合暨南大學土木系水質調查專業,提升生態解說員水資源利用知識
社區自主的河川魚蝦調查
(3)民宿日益開發的潛在問題
因為高品質的生態生活環境、獨特的民宿經營哲學、與興盛的桃米社區旅遊態勢,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新移民,除繁榮的內部土地買賣、建築物興建,也引發一些新的問題。73.2%的社區居民認為社區開發需要思考,需訂立社區公約,規範各地主使用土地時,不應傷害社區的環境生態的課題。未來的目標是:建築物的興建,能夠對生態進行保育,須盡力尋找槓桿平衡;尋找民宿、餐廳運營對環境友善的方式。
在民宿方面,我們倡議從早期的「好客民宿」,升級到「環保旅店」,核心目標讓桃米社區內各家民宿,成為生態環境保育的實踐者;讓留宿桃米民宿的遊客,成為桃米生態保育的貢獻者。截至2016年5月底,南投縣有31家環保旅店,桃米就擁有11家。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協助辦理旅店,而是創造平臺,民宿主人變成環保旅遊後,開始與顧客分享,什麼是環保旅店,做了什麼值得分享。社造協進會創造了一個分享會,通過非正式的聚會,營造同行分享的學習氛圍,而不是各做各的,既帶動聚落裡同樣的從業者,也是一個自我學習和比較的過程。我們通過不同的老師、專業者和學生進場研究,架構整個環保平臺,包括綠色交通工具(電動機車)的使用等,希望過去以社區資本為主的民宿發展,可以跟社區生態環境共存,持續發展。
桃米「環保旅店」概念
(4)微型社區商家的CSR的實踐參與機制設計
CSR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社區產業發展後,產業者對社區總體建設需要有參與和回饋,我們談的是微型企業商家的在地社會責任。桃米社區有這麼多的產值出來,要怎麼做?
首先,是社區的公共財務維護機制。根據誘因原則,建立環境品質與觀光品質連動觀光收益機制;建立公平、效率、永續的成本利益分配機制。
其次,開展自主管理工作,進行溼地、公共區域自主修繕與維護。比如,社區裡有很多溼地,是公共區域,如何妥善管理這個場域?單靠政府和外部資源整頓,可能陷入資源依賴的循環套,因此考慮能不能做一些自主的修繕。商家都在社區賺了一些錢,可不可以一起展開自主管理。於是我提出社區募款,開始有些擔心,募款中一位業者說,既然搬到這裡,社區的公共環境基本上都是他的遊客要體驗跟觀賞的地方,社區有需求,只要他做得到,都願意付出。募款,得到了很多業者的共同支持。通過募款,開始自主整理公共空間的場域,做一些公共區域的修繕,比如親水公園及茅埔坑溼地等。
(5)社區景觀環境維護——參與式預算實踐
面對社區景觀維護的問題,我們開展了「參與式預算實踐」——通過社區大家共同討論與思考預算和規劃。過去,政府在桃米投了很多資源,而具體計劃的執行,領導做了什麼,居民不知道。比如,桃米家戶前面的排水溝,以前會淹水現在不會淹水,這個事情誰做的,大家不知道,只知道是政府做的。其實它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爭取來的項目。大家不知道他做了什麼,很多時候還會產生誤解。其實,可以通過大家共同討論,凝聚共識,共同做一些計劃。於是,我們希望通過參與式預算、參與式規划進行所謂的景觀環境改造。
關於社區景觀的問題,我們邀請社區居民進行正式的會議討論。首先,按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鄰裡、個人進行分組。由暨大的學生扮演主持人,以第三方的客觀者的角色,帶領社區居民平和地討論,各抒己見,並且記錄下來,通過一些簡易的圖表或說明,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過程,分享自己的構想,個人會尋找到「知音」。大家平常沒有聚在一起,所以找不到知音。分享完之後,通過參與式預算,選出七個候選方案。然後做成海報和宣傳頁,家家都放。一個月以後再來投票,真實的投票,選出最後三個方案是有經費支持去執行的。投票那天,儘管遭遇10年來最強寒流來襲,500多人的社區仍有近100人熱心來投票,最終確定了社區廚房菜圃計劃、桃米小學堂、參與式社區景觀規劃三個提案。
其中,參與式社區景觀規劃方案,邀請東海景觀系二年級同學,以參與式規劃的精神,協力社區進行初步規劃設計。大學生進入社區搜集資料、做一些初步勘察、設計,同時製作做社區入口意向的模型和圖紙。接下來,向社區居民分享他們做的事情。社區居民說有圖、有真相,弄個模型、有想像,大家開始七嘴八舌談論,然後就會跟你提議,應該邀請更多人參加,不是我們幾個人看看就好。這個過程很有趣。通過年輕人的創意,跟社區居民樂觀互動過程,就會激發出新的思路。從去年街坊鄰居共同討論,到大學生進來做設計,跟社區居民對話,已經一年。接下來,明年我們會收集社區居民的意見之後,再跟實質的規劃公司談合作方案,把這個事情落實。社區居民在參與,就會理解這個過程,就不會變成資訊不對稱。
參與式預算規劃實踐
(6)生活照顧網絡化
桃米的社區營造成果中,關於社區生活照顧,只有7.5%的人覺得滿意,這也意味著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一個例子是,社區生活互助關懷。除了幫忙做一些老人繪畫班、工藝學習之外,社區的小朋友,要不要獲得一些比較好的照顧等。我們持續招募志工,讓社區團隊或者是大學生籌劃一些活動,並引導商家和業者開始思考能不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不一定是捐款,比如在商業空間裡,撥個空檔與空間,比如一個禮拜休息一天,舉辦親子共學活動。另一個例子是,整合社區組織,從災害歷史調查到「社區自主防災」的實兵演習。當災害來臨時,我們要自救,自救的物資、鄰裡之間的通信、簡易的救護機制等,都需要社區商家、業者和居民對話與分享。
我們希望藉由社區微型企業的「非典型」商業運作模式,將不同在地特色資源做有機整合,利用行銷創造利潤,透過共享與回饋機制,將利潤再次投入在地產業與環境特色的升級與營造,並且投資解決社會相對弱勢的生活課題。
社區生活互助
親子共學活動
3.幾點總結:
總結桃米生態村的發展歷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幾點是:首先,面對現實問題,啟動社區居民價值觀的改變。並不是只是談談事情就好,而是需要動手去改變,做的事情不用太大,有小成功的案例就可以激發人。第二,專業團隊不是蜻蜓點水的陪伴,而是長期在地的陪伴,要了解在地的脈絡。比如一件事情需要Ab合作,但是Ab打死不相往來,怎麼辦?這時候需要尋求第三方,找到他們共同的朋友,做適度的連接,事情就能啟動,這是專業者長期陪伴之下做到的一點,如果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就找不到關鍵要素。即使事情也能做出來,但對當地的幸福感和當地發展,幫助是有限的。第三,要正向看待衝突,就是衝突中大家不要撕破臉,尋求政府部門、社區組織、居民之間進行對話,尋求問題解決的共識或實驗方案。第四,適當運用跨部門治理資源,依據社區實際需求,尋求適當的政策資源,而不是為了搶資源而做。第五,不管是專家或者政府部門或者社區組織,只要是參與者,都要不斷尋求新知、創發新的利益,讓大家都得到成長。因為社區發展或者社區操作,不是單向的而是多元的,網絡式的。網絡式是互動的,大家共同成長。
桃米發展到今天,不是一下子就成功了,做了近20年,才慢慢累積到今天的成功,這是一個需要很多人參與的過程,過程中會不斷有新的議題被激發出來。社區營造的工作,絕非簡單的工廠建設,無論是歐美、亞洲還是臺灣地區,其實是一個人文社會工程。它永遠沒有句點,如果說成功,那只有一個階段的象徵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桃米有很多團隊、很多故事、很多社區居民的願望,在這裡慢慢被滿足,形成一種透過跨領域、團隊、專業,或者不同行為者之間的連接,讓在地的光環慢慢成長成熟。
以上是我在這一兩年內的一些工作分享,希望大家有收穫,謝謝!
註:以上圖片均來源於張力亞老師課件。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投稿/contribution@xiangchoujingji.com
聯繫電話/86 21 5957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