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傳媒網訊 一年皆有景,四時均不同,這便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生態村。8月19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了桃米生態村,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面積18平方公裡。這裡依山傍水,有六大溪流流經此地。由於維護良好,桃米村水流清澈,植被蔥鬱,農田、村落、森林及多樣性的溼地相交錯,孕育了豐富的生態資源:蛙類23種、蜻蜓56種、蝴蝶151種、鳥類72種。
政府出資,民間辦事,學界出智
如今的桃米村可謂是田園風光無限,充滿一片祥和氛圍。但是在世紀之交它卻經歷了一場大災難。1999年9月21日的臺灣大地震,給當地建築和生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桃米村便是此次大地震中遭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在災後重建過程中,桃米村在政府、學界、社會組織及小區居民的努力下,以建設「生態桃米村」為方向,使桃米村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社區,轉型成為一個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等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建設典範。
生態為底——恢復生態環境的「清溪活動」
桃米溪是桃米村裡重要的水資源,但曾經這裡卻堆滿了垃圾,汙染嚴重。為恢復生態環境,桃米人以「清溪活動」作為重建家園的起點,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封溪治理,並為此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封溪誓師大會,為發展桃米生態村的旅遊業奠定了生態基礎。
突出定位——突出原鄉創意的「青蛙共和國」
桃米村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臺灣有29種原生青蛙,僅桃米村就佔了23種,這是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早年,桃米村在山林間闢地種植地瓜、稻田,一直以來以農業為生。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以麻竹筍為主要產業,辛勞一年的農民收入水平很低。在重建過程中,桃米人對當地資源進行了深入挖掘,重新定位了自己的產業——全臺首個以青蛙觀光為特色的生態旅遊休閒產業。桃米村民通過挖掘資源潛力,將「青蛙共和國」提煉為新的文化符號,把青蛙設計成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布鄉村醒目位置。在桃米,處處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圖案,還有溼地公園,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裡為青蛙營造的生態池。
文化挖掘——重塑社區精神的「紙教堂」
紙教堂是桃米村重建中的一個關鍵性項目。它是臺灣第一座紙建築,內部由五十八根紙管支撐,室內與室外的長椅也都是用紙製作的。教堂裡使用溫暖的黃色燈系,給人一種溫馨沉靜的感受。傍晚時分,溫暖的橙黃燈泡照亮整座教堂,與倒映在水面上的教堂光影成雙,黑夜裡讓人充滿重生的希望和勇氣。這個教堂象徵著桃米村堅貞而博愛的精神信仰,既是社區精神和生態文明的詮釋中心,又是當地開展其他重要活動的社區生活中心。
隨著桃米村生態觀光遊產業的發展,目前桃米村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觀光休閒網絡及生態導覽解說,並成立了30多家合法民宿。民宿主人會將與生態相關的經驗知識、社區裡的生活,同來這裡旅遊的朋友分享,凡是到過桃米村的朋友,都可以感受到民宿的親切、溫暖和專業。
成功轉型——鄉村生態社區的典範
桃米村憑藉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及專業團隊的協助,成功向兼顧生態保育與觀光休閒的農村區域方向發展。另外,由於生態產業已成為桃米村的主要產業,2010年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桃米村納入到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範圍內,並將桃米村定位為「周邊遊憩空間系統桃米系統」的生態旅遊服務中心。桃米村從一個老舊沒落的鄉村社區成功轉型為臺灣鄉村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典範。
桃米村將生態為本的理念貫徹到每個角落,形成了參與度廣、體驗性強的系統性人文、生態工程,同時也為桃米村帶來了巨大的效益,據桃米休閒農業區負責人介紹,2018年桃米休閒農業區整體營收達5000萬元人民幣。
桃米村在重塑產業的過程中,以保護生態為出發點,考察調研當地物種資源,提煉文化符號,打造生態農業觀光村,將生產、生活、生態和農業、加工業、旅遊業有機結合,實現了生態農業、休閒旅遊、田園居住等複合功能,為人們描繪了一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美妙圖景,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第25屆魯臺經貿洽談會籌委會辦公室
熱線電話:0536--8789222 809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