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工業文明面臨全面危機的時候,鄉村和鄉村建設的價值、意義被重新認識和定義,我們需要認識到傳統村落的價值,認識到其中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寶藏,同時也讓這些村落成為治癒人與人的關係、治癒人與自然關係的地方。國際社會近年來尤其是後2015議程一直在倡導推進可持續發展,教科文組織制定了「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全球行動計劃」,建立了一個合作網絡,「支持會員國家建立、發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能力,促進行動和實踐推廣,關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災害、水、文化多樣性、可持續的城市化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等關鍵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通過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實踐的切入點」,這麼多豐富的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密切相關的維度和要素都跟鄉村建設有關。
作為教科文組織的合作夥伴之一,全球生態村聯盟從社會、經濟、文化世界觀和生態四個方面開展生態村構建的教育和培訓,生態鄉村並不只是生態的鄉村,而是將社會、生態、經濟、文化四個維度整合到一個全面、在地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中,這一點與中國注重整體的鄉村建設不謀而合,幸運的是,有機農業、社會構建、文化世界觀和生態的維度又是能夠體現中國文化優勢的地方,中國的百年鄉村建設終於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在這一新的歷史時空下,我們有責任,也應該有理論勇氣和實踐擔當,將中國文化中能夠有益於世界發展的地方挖掘出來,採用西方擅長的技術和方法,融通中西,作為思想智庫、政策參謀、實踐行動的倡導者和教育者,通過鄉村建設,推動引領世界的生態文明建設和教育。
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組織來自國內國際一流的生態鄉村建設的研究者和實踐者組成專家小組,根據世界各地農村綜合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發展中國家的另一條不同於發達國家的農村發展之路。希望通過系列研究和政策框架、案例研究、倡導推動行動與改變及培訓與能力建設,推動世界的生態鄉村建設和教育。
「鄉村建設研究」公眾號感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賜稿!從5月26日開始,我們將以「生態鄉村」為主題推送本組文章,敬請關注!
2016年12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召開「構建生態村的建設模式」專家研討會。研討會以「生態村建設的途徑和方法」為主題,力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鄉村建設的途徑和方法,構建中國的鄉村建設模式,並以鄉村建設為載體,通過教育培訓傳播中國文化。此次研討會邀請了國際、國內鄉村建設研究和實踐領域的領軍人物,圍繞生態村的建設展開了深入廣泛的討論。以下是國際生態村聯盟前理事、日本木之花生態村的古橋道代女士在研討會上的發言:
我是來自日本木之花生態村的古橋道代,今天跟大家分享生態村建設以及我們自己的一些經驗。
事實上我們現在已經生活在一個生態村,這個地方就叫地球,但是因為人類沒有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力量和作用,所以意識不到我們生活在一個生態村裡面。我認為生態村建設特別是生態村教育EDE(Eco-village Design Education)領域的內容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方法,日本的經驗表明,EDE有很多讓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雖然我們在此之外還進一步發展擴充了它的內涵,但我認為生態村建設的培訓特別能夠幫助我們社會從傳統文化轉向生態文明。
EDE生態村建設教育課程分為四個維度,但實際上我們的生活是不能被這樣劃分的。EDE包括四個維度,第一個是社會,第二個是經濟,第三個是生態,最後一個是文化世界觀,我以木之花生態村的一些小例子來跟大家分享這四個維度都代表著什麼。
一、木之花生態村簡介
我簡單介紹一下木之花,這是我們的社區成員。
木之花的創始者們相信,這個世界的現狀取決於所有人的意識狀態。在富士山腳下,一位成員獲得了一種靈感,人類應該過一種共享、和睦的生活,於是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搬到了那裡。
我們社區從1994年建立,最初的創始人有20位,經過了22年的發展歷程,到2016年,已經有了84位成員,36個家庭,29位男性,55位女性,58個成人,26個孩子(平均年齡35歲),近100人(包括訪客和療愈客人)一起過著大家庭生活。
我們居住在富士山腳下的一個鄉村。在我們這個社區,大家的分工是互相連接的,雖然社區的分工跟EDE四個維度不完全一樣,但是他們也是互為關聯的一個整體。所有分工的最中間是「菩薩」的靈性,雖然社區的成員並不都是佛教徒,但是他們認為菩薩這個佛教概念非常好,核心的思想就是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所以我們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讓社區有效運作。
日常生活分工—木之花家族的生活:把烏託邦變成現實
現在給大家介紹EDE的一些維度。首先是經濟維度,我們每個人沒有工資,財產是共有的,大家都是為了這個集體來努力地工作。當你努力工作取得收入的時候,就會與他人分享,木之花的分享方式非常平等,我們自己不持有金錢,我們認為金錢是屬於集體的。這僅僅是我們自己的一個案例,大家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來思考怎麼樣在中國運用。雖然我們每年的收入非常低,但是我們的生活非常富有,我認為今天的討論重點就是思考什麼是財富。
木之花家族的經濟體系
第二是生態的維度,包括單元1:‟綠色」建築和改造;單元2:本地食品;單元3:適切技術;單元4:自然恢復和重建;單元5:綜合性生態家園設計。這是我們的一些建築,底下這些小型的房子是生態廁所,上面是我們即將要開的社區的商店,我們在建築的過程中儘量使用生態材料,右上角那個新的商店,最開始是一家便利店,我們決定把它裝修改造,變成我們的店。不管之前是什麼樣的建築,即使只是一個螺絲釘我們都儘量使用它,讓它發揮最大的價值,同時社區內部成員也儘量地建造自己的房子。
接下來是有機食品。在木之花我們自己種了多種農作物,多品種,少量栽培。蔬菜有88 大類, 217種;黍類/穀物5 大類, 10 個品種;茶/水果等25 大類, 36 個品種;大米 (包括餵食家畜的)11個品種,生產全程不使用化肥、農藥,同時我們也自己生產雞蛋和蜂蜜,醬油和日本的大醬湯也都是通過傳統的方法釀造的。這些生長茂盛的菜地乾淨、美麗、充滿生命能量的頻率,你們可以從這些照片中感受到這些食物正面的能量。我們的食物自給自足率是百分之一千,自己吃的食物僅是我們生產食物的10%,其他的90%就是我們的收入來源。
自然農法下充滿生命力的農作物和食物
上面那張圖是非常漂亮的午餐盒,每個月我們會給當地的其他居民提供這樣的午餐。雖然我現在談論的是生態維度,但其實這個點也涵蓋著經濟和社區兩個維度,因為每個月我們都會邀請200位當地的其他農民過來用餐。圖上面看到的所有食物都是我們自己種植、加工生產的,包括午餐,自己做的蜂蜜、茶葉等,我們自己生產的食物沒有任何添加劑,都是通過生態的方法來生產。所有這些物品的銷售、商業是物質層面的,但因為是根植於生活的創造性文化和藝術,有精神層面作為支撐,物質層面就會湧現。
第三是社會的維度,社會方面涉及單元1:建立社區,擁抱多樣性;單元2:社區溝通技巧:衝突、協作、決策;單元3:個人賦能和領導力;單元4:健康和治癒;單元5:本地、生態區域和全球延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社區撫養非常重要,所以在我們社區,孩子是大家的,孩子是所有人一起撫養長大的,所有大人都是孩子的父母,同時也是兄弟姐妹。對孩子們的照看和教育井然有序,生活和諧溫馨。我自己沒有孩子,但是我是37個孩子的母親。有一張照片是老師懷裡抱著一個小男孩,這個孩子不是她自己的,但是非常喜歡到她的辦公室玩兒,其他的孩子也都在這個社區裡學習,學習禮儀和規範。
在學習和信息分享的地方,每天晚上我們都會開一次社區工作會議,所有成人都參加。學習和分享內容包括:
看待問題時,從自我中心的視角逐漸成長到客觀中肯的視角,從中感悟個體的意識如何反映著周圍的世界;
每日世界新聞,生產生活梳理,成員的思想情感表達與交流;
從每日生活中分享自己學習領悟到的東西;
向「自然療愈項目」的療愈客人分享健康積極的信息;
分享與社區整體有關的信息, 如訪客、活動信息、對社區的諮詢和意見;
調整第二天與整體安排相關的工作內容和日程。
這些對於一個社區來講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對所有的社區都有挑戰性。西方社會傾向於使用集體決策、共識決策的方式,但是木之花的決策方式並不是這樣,他們經常會想怎麼樣才對這個社區最有利,而不會把自己看得太重,這點對我們社區來講是最重要的,而且每個人都服從這樣的安排。同時每天也會討論每個人在日常中所見、所聽、所想,會討論方方面面事無巨細的內容。
社區會議
我們不使用任何特殊的方式來做決策。如果每個人都能有意識地避免爭論、堅持自我主張,不從個人和群體分割的立場去看問題的話,最合適的決策就會自然而然地誕生。每個鄉村社區成員都可以為這個社區貢獻力量,每個人都有自己可以貢獻的價值,當一個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之後,其他人可以全力支持他,那這個社區就會良性、健康、綠色地運轉起來,所以互助型的社區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來講,當一個人有一些好的想法的時候,其他人認為這是他自己的想法,不會去支持他,但是在社區構建中這是很關鍵的一條。人可以向大自然學習,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循環模式,包括碳循環、氮循環,人也是宇宙中的過程和能量循環的一部分,當一個人過分看中自己的私利和自我的時候,他就切斷了和這種大循環的聯繫。有一些新村民會加入到傳統的村落中,這在日本也是一股潮流,但是年輕人去鄉村以後很容易會感覺到無聊,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大家過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考慮。
第四是世界觀的維度。我們每年舉辦一種文化慶典活動,這種慶典的形式在日本已經有700年的歷史,我們繼承了這樣的慶典傳統。讓傳統文化鮮活起來本身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因為它可以提高我們的靈性,提升大家的世界觀和精神的層次,這些慶典活動使用的道具都是我們自己製作的。
在我們討論複製建設多少個生態村之前,要考慮一下我們為什麼做這件事情?意義是什麼?可能是為了保護地球,可能是為了更大的目標。100個生態村這樣一個目標對於一個人來說,人是很容易去執著於某項東西,人都是有自我的,當很多有自我的人心中有了這樣一些目標以後,他們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途徑,就是什麼樣的才是生態村。
我看過一本書,作者是美國一個社區雜誌的編輯,書上有一個數據,在所有想做生態村的人裡,90%都失敗了,只有10%成功。我曾經是國際生態村的理事,見過很多不同生態村的歷史。因緣是很重要的,緊緊跟隨因緣的節奏很重要,這是讓生態村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今天我們是一個學術討論,大家親自來分析這些問題,但是在實踐當中,作為實踐者,理性思維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實現它,實際地做出來。
先在一個地方扎紮實實做好一個模板,然後再建其他的生態村。因為生態村在建設的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可能有些是我們無法預料的一些問題,所以實踐的積累是非常重要的。我剛才在白板上寫了一個漢字「緣」字,是事物之間因緣的關係,所以這個緣是很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很重要,很多的緣份是自發的,不是求來的,是主動找過來的,這些機緣、機會或者資源都不是我們可以預先設想好或者設計好的,這個生態村的構建與其說是自上而下的過程,可能自下而上也是一個更好的途徑。根據我們的經驗,大家的自發性、主動性,就是由內而發的主動性在生態村建設過程中是最重要的。
二、文明的演進:一種可能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
在當代世界裡,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種思想並存,中國也是處於在這個歷史進程當中。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每個人都希望在競爭中勝出,但是在一個共產主義社會中,每個人都想著怎麼樣為集體貢獻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當作一顆螺絲釘。
木之花生態村在組織方式上和我們傳統理解的共產主義有些不同,因為所有願意加入到木之花生態村的人是在日本經歷了資本主義的進程,都是自發的和真心地願意過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所以他們的自覺度都比較高,不需要強制地給大家分配任務,要求大家去做這個和做那個。但是在這兩個社會制度體系下,我們發現個體的特殊特性和個體的價值都並沒有被完全重視,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是不完全一樣的,我們應該為這樣的文化多元化感到高興,同時這種多樣性的價值也會貢獻於我們的生態鄉村建設。我們認為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是新的與自然、宇宙和諧和平相處的方式,所以當我們不會自私地為自己考慮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進入到一個利他主義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模式當中。
剛才主要分享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有很多孩子的照片,是說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獨特性而感到慶祝,這種個體的獨特性是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維度。第二部分是有一個社區成員男士的那張PPT,給大家講的主要內容是我們要忘記自我,而去利他,做一些利他的行為。現在這張PPT就是我們傳統的一產、二產、三產,把這三產聯動起來就是六產。
在資本主義世界當中,從事初級勞動的這些人常常是被剝削的對象,他們的工資非常低,生活地位也非常低,生活是不平等的,但是通過去除這些不平等,每個人平等地相處,大家可以共享所有勞動的收益,每個人都可以更加開心。也許我們不一定非要生活在鄉村來實現這樣的社區治理模式,大家在一起的生活中,通過其他的方式也可以實現這樣一種模式。生產、加工、運輸、販賣農產品,以及撫養孩子、做飯、洗衣、資金運營等等,每個人各司其職,工作沒有貴賤之分,都是平等的,如此相互服務,辦事不僅高效,並且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最大程度的快樂。木之花已經做到了這一點,是否可以為中國農村具有美好發展前景的社區模型提供借鑑?
在現代科學中,人們認為一旦一個模式建立了起來,所有人都必須一致遵循,這樣做易於統一,但社會將缺少多元的活力。時代主義社會不是以人類為主角,而是以時代為主角,時代擁有意志。
努力去除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隔牆,對於社區的持續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現代社會的人,有著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產生優越感的傾向。於是,差別與競爭社會就產生了。然而,自然生態體系中不存在競爭、差距與差別,在循環系統中,所有生命的個性行動得以共存。
所以,為了社會的和平,我們需要去理解宇宙與生態系統的構成,努力去除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別心,並能為此感到喜悅,這樣的意識是必不可少的。從競爭中獲得的優越感所帶來的喜悅,到追求通過與他人的共享所獲得的調和中產生的富足,這是木之花家族所重視的世界觀,也是21世紀的人類應該去追求的精神。我們不是被自己的欲望所玩弄,而是在世界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以共同體的形式發展的話,就不會出現壓榨現象,誰都能夠滿足地生活下去。
剛才有老師也提到了中國鄉建的歷史進程,我們了解中國近代歷史大概有一百多年,工業革命歷史有二百五十年,所以我們考慮鄉建的時候應該從更長的歷史維度去考慮,因為一百年很快就會過去。大家可以看這個波狀圖,在過去的歷史進程中,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替出現,佔據世界舞臺,現在是中華文明開始抬頭的過程。
因為西方的思考模式是分散化的,就是喜歡把事情分析得非常細緻,但是東方的思維模式是整體化的,現在東方這種整體化思維已經越來越得到世界的認可。中國擁有眾多的人口,中國做出的改變將會對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中國發揮中國的作用,日本也會發揮日本的作用,這樣兩國就可以很好地和諧共存互動。
三、生態村建設的教育和培訓
我以前是蓋婭國際教育的國際理事,EDE這套體系是歐洲人開發的,我們可以借鑑它的架構,用到亞洲來,具體的內容需要我們自己來填充,所以我們有責任在生態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把東亞的文化向世界傳播出去。
EDE只是個框架,很多人接受過EDE培訓之後不代表他就會建生態村了,這是兩件事情。我在日本也做過四次培訓,培訓所有對鄉村生活和生態村感興趣的人,這個培訓對於引領城市人回到鄉村特別有幫助。培訓的學員有一部分會加入木之花,還有一部分自己回到鄉下,有可能他們在一些國際的大公司工作,但是可能居住在鄉下,其中一部分也想來創立生態村。當人們開始建立生態村的時候,因為很多人的自我太強大了,就會出現一些失敗的情況,所以我們現在又開發了新的培訓課程,就是基於文化,提高內在的成長。現在中國的生態村教育因為剛剛開始,採用EDE生態村設計會是一個很好的路徑。
EDE課程在孟加拉和印度已經開設了很多,有42個傳統村落通過這個課程成功地轉型成為生態村,這樣的培訓方式還是有它的價值,通過這種組織化的運作來幫助傳統村落轉型還是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我建議在開設這個課程的時候要根據每個地方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適合他們的特別的內容。另外,培訓的對象不應該僅僅是知識人群,應該是更加平等的,比如說農民或者其他的老百姓都應該作為培訓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