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親教育生態村的有機小米收穫了!

2021-02-07 長治縣愛故鄉工作站

       金秋十月豐收忙,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三親教育生態村關頭試點全體新老村民祝福偉大的祖國綠水青山常在,繁榮昌盛和平!


       自2018年被列為三親教育生態村試點以來,關頭支村兩委、全體村民和三親教育學校陪讀家長們按照「教育興村、文化強村、生態美村、生活富村」的發展思路,圍繞生產有機、生活有機積極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春播故事--有機需要有傳承

一日三親社區的家人們在地裡春播作物,發現一農戶地頭放著除草劑準備噴施。一捧土中有70億個生命,但土壤噴灑上農農藥後,只剩下20億個生命了,農藥隨著作物進入人體形成毒素積累,同時也讓人們吃著缺少微量元素的食物造成營養失衡。帶著對土壤的敬畏我們跟農戶進行了溝通,最後花錢購買了農戶的除草劑,並且答應不再使用農藥。隨後支村委幹部入戶摸排、動員,最終把所有化學農藥全部收回。
不過收來的農藥怎麼處理成了問題,為了這個事情還專門請教了耕讀大學的專家老師,老師思考了挺長時間回答到——這個其實如果一定要處理的話,城市的下水道是最佳的選擇…………


圖中這兩位小編需要隆重介紹一下:

耕讀大學執行校長賀建增

人稱「IT農夫」。1998年入職華為,2004年起從事有機農業,跑遍全國500多個縣,探索出衡榮有機生態產業鏈模式,致力於推動基於有機農業的鄉村振興模式。現為北京衡榮有機農業研究院(NGO)發起人、理事長,耕讀大學執行校長,全域生態鄉村技術集成中心負責人,三親教育生態村項目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特聘研究員、山西農業大學客座教授。

相關連結:

夏長故事--關頭天地照拂的地方

       2019年對於上黨地區來說不算是豐收年,前半年雨水不多,不過關頭村有點小確幸,作物也都小有收穫。小編在新疆長大祖籍河南,自小也是認為了解農業的,在小編的印象中種地主要就是澆水施肥。不過自打來了關頭才發現這裡竟然沒有灌溉系統,靠天吃水,真真是讓小編開眼了!小編來關頭六年了,自己也參與了農耕種了些蔬菜,果真是不需要澆水!!!我知道,一定是因為神農炎帝爺爺護佑有加,感恩能到來這片土地上,愛土淨土護土我們的責任。

科普一下:

關頭村森林覆蓋率達85%,林地面積1600畝,同時擁有很完整的生物多樣性!獨特的小氣候優勢,年降水量高於上黨區年平均降雨量。平均海拔1100米,是「休閒採摘、避暑納涼」的理想聖地。

降水量優勢。關頭村地理位置正好在著名的胡煥庸線上,是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這一線附近適合發展旱作農業,也是化學農業優勢微弱的地區;而且,在農業區劃上,降水量280~680mm屬於旱作農業區,上黨盆地年降水量大於400mm,而關頭村年降水量可達600mm左右,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具有良好降水優勢。處於山西第三大盆地——上黨盆地與晉城盆地的交匯地帶。

關頭村位處兩界,水流兩河,南望長平,北瞰上黨,炎帝故裡,趙國要地。

神農炎帝的陵墓就在距離關頭村不到五裡地的地方!所以我知道了,因為這裡奇特的地理,神農爺爺才來上黨區嘗百草司農耕啊!

一年的守護,這片穀子地伴著村莊的我們一起長大,終於等到了它高高昂起頭的時刻,我們都在心裡期待著看到它腹內滿滿謙恭低頭的畫面。金秋十月忙豐收,對於村裡人來說這時候就算再忙也不累。家家戶戶農田中都是滿噹噹的人,一年之中數這幾天關頭人口最多了!外出打工的子女都會跟老闆請假回來秋收、賦閒在家的媳婦也都會換上農衣包裹嚴實跟隨家人回家收秋,這幾天估計也是賣菜的大哥生意最好的時候,因為秋收的日子裡連村裡最勤快的大姐也不願意自己擀麵條了,秋收的時間得抓緊還是買現成的鮮麵條節省時間!
三親社區今年種了二十畝有機小米,比去年多了十畝地,勞動量一下子大增,十月又是關頭最容易下雨的日子,採收的谷穗還需要脫粒晾曬,太依賴天上的太陽了,一旦遭遇陰雨,沒曬好的穀子很容易就黴變,所以這時候必須全力追趕太陽!


三親社區的農耕園在秋收時節真是大團圓上有八十老人,下有黃口小兒,中有青年學生和勞動能手,最多的時候地裡大概有40人同時採谷穗。共同勞動的場景真是貫通血脈、充盈氣血啊!

穀米鋪就黃金路,

勤儉人兒誠心翻。

黃口小兒捧穀米,

指尖留下禮義廉。

也學大人手把耙,

提氣運步身體佳。

農業勞動有真意,

養身養心歡喜佳。

穗選留種,選擇健康無病害、具有典型品種屬性的谷穗留種。

共享豐收喜悅,全村男女老少每人免費發一斤有機小米。

       剛領到小米的大爺,回家就做了上黨地區的傳統美食--小米燜飯,它質地鬆散、色澤金黃、吃著爽口,聞著香甜,一年四季常食不厭。山西人熱衷於小米,把小米的吃法也發揮到極致。(請忽略盛米的碗,老人家惜物,據說這碗的使用時間比小編的年齡都大)

冬藏故事--農田兒童的樂園

      聽說以前在農村,每家每戶餵牲口的時候,秸稈都會被農民伯伯收回家儲存。手巧的老人還會用秸稈編連成片當墊子鋪在棚頂或者地面晾曬乾菜。最常用的還是燒鍋灶,每天炊煙嫋嫋,在小小的土灶中再次催化天地的能量為最後一公裡做準備,靜待食物進入五穀輪迴場。最後把灶灰和金條銀湯還給土地媽媽。
在這自然循環中,我們被天地滋養自在暢遊,世代承傳安居樂業。這裡是三親教育生態村上黨區關頭村試點,由新老村民攜手共同建設。未來的關頭是—詩意棲居、創意生活的桃園;耕讀傳家、小康社會的新版;古今對話、返璞歸真的家園;修心養性、自在人生的樣版!

品鑑有機小米請添加微信

穀子的故事——高平鼓書「穀子好」(趙樹理)


穀子好,穀子好,

吃得香,費得少,

你要能吃一斤面,

半斤小米管你飽;

愛稀你就熬稀粥,

愛幹就把撈飯撈;

磨成糊糊攤煎餅,

滿身窟窿賽麵包。

穀子好,穀子好,

又有糠,又有草,

餵豬餵驢餵騾馬,

好多社裡離不了。

穀子好,穀子好,

抗旱抗風又抗雹,

有時旱得焦了梢,

一場透雨又活了;

狂風暴雨滿地倒,

太陽一曬起來了;

冰雹打得披了毛,

秀出穗來還不小。

穀子好,穀子好,

可惜近來種得少,

不說咱們不重視,

還說穀子產量小;

想想近來好幾年,

咱對玉茭怎關照?

深翻地,勤鋤草,

密植保苗追肥料,

天天鑽在玉茭地,

常把穀子忘記了;

穀子好像前房子,

玉茭好像親寶寶。

親生兒子應親看,

前房兒子怎丟掉?

穀子好,穀子好,

一到分糧想起了;

少配一鬥噘著嘴,

多配一鬥哈哈笑。

穀子好,穀子好,

一餵牲口想起了;

要是多種幾畝谷,

哪用天天割野草?

穀子好,穀子好,

一遇災情想起了;

要是多種幾畝谷,

哪用國家把糧調?

穀子好,穀子好,

應對穀子多關照,

誰對穀子看不起,

快把偏心早去掉。

也深翻,也保苗,

追肥澆水樣樣到,

你和玉茭一樣待,

看看它能打多少。

隨著15世紀工業革命爆發,整個社會文明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古老的鄉村體系受到衝擊,鄉村的財富、人才、文化的發源之根逐漸被一一斬斷。當鄉村被農村替代,一字之差詩意不在、利慾突起。人們在享受現代化成果的同時也被很多問題困擾著——疾病、情緒、空間、情感、暴力……

世界也被五大基本民生問題圍繞:(本觀點摘自胡越高教授講座)

食品安全問題

糧食安全問題

鄉村社會安全問題

生態環境安全問題

國際農業安全問題

  我們的孩子在快速的成長,讓孩子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誠心的祈求。三親教育生態村,帶著親情、親鄉土、親自然的願景,因孩子返鄉村讓生活成為活化的教育,讓自己在生態鄉村建設過程中受益、提升,一起在詩意鄉村過道德生活修德、開慧、學藝!


相關焦點

  • 【生態鄉村】日本木之花生態村及全球生態村建設和教育的四個維度
    作為教科文組織的合作夥伴之一,全球生態村聯盟從社會、經濟、文化世界觀和生態四個方面開展生態村構建的教育和培訓,生態鄉村並不只是生態的鄉村,而是將社會、生態、經濟、文化四個維度整合到一個全面、在地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中,這一點與中國注重整體的鄉村建設不謀而合,幸運的是,有機農業、社會構建、文化世界觀和生態的維度又是能夠體現中國文化優勢的地方,中國的百年鄉村建設終於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 鄉土文化與可持續教育丨生態村作為可持續教育的校園——兼論學院式教育的潛課程
    在生態村實踐中,很多行動計劃——就它們自身而言——在其他地方往往落實得更好。人們很容易在別的地方找到更加成功的有機農場、可再生能源設施、綠色建築,甚至決策機制。生態村的獨特之處和可貴之處是,人們把這些局部成分組合成更大的整體,即整體大於局部之和。實際上,生態村的村民正在創造關於相互依存、與地球共生的新的文化,新的「故事」(stories)。
  • 前衛生態村是上海最早的生態村,也是國家旅遊示範點
    前衛生態村位於崇明島中北部,是上海地區最早的生態村和最大旅遊景區, 皮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10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前衛生態村面積3.5平方公裡,綠化覆蓋率已達42%。
  • 四十國移民共建的生態村——蘇格蘭芬霍恩
    是什麼樣的教育體系,使這些人從來不停止學習與分享?2012年恰好是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Findhorn Foundation)五十周年的重要裡程碑,而我有幸親自參與這個國際盛會,同時檢視這個所謂全世界最知名的環保生態村是否真的帶給我們前衛與原創的指標。
  • 3個人,用55年,打造出世界最負盛名的永續生態村!
    有這樣一個地方,有大片有機菜園、稻草做牆面的節能小房子、生物淨化機……還有世界各地蜂擁而至的學生、遊客,人們在這裡學習、勞作、體驗、靜坐、冥想,或許你很難想像,在蘇格蘭東北角荒涼貧瘠的土地上,有三個熱衷靈修的普通人,用了55年的時間,創造出了一個奇蹟般的生態村——芬虹生態村
  • 第90期公益班第2天:有機之旅--農園&有機生活館
    上午的第一站,是位於桃園市龍潭的肯納有機農園,佔地20多畝。這個有機農園在經過2年的土壤轉換期後(臺灣的有機認證規定蔬菜是2年轉換期,其他農作物是3年轉換期),現在是正式經營的第1年零8個月。農園的有機蔬菜主要供給國中、小學的營養午餐,以及一些團購渠道。目前基本可以自我造血,保持運營。
  • 杭州三生谷,我的生態村發現之旅
    根據各人特長分別負責策劃、外聯、教育、農耕等內容,實現個人價值。發起人海潮希望推動中國生態村發展,心桐為了整全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Being在實踐社群構建,舍文探索財富的新定義……這種新的社群生活方式,聚集一群不同生活背景而有共同目標的人一起生活和成長,找到歸屬感。大家相互支持,長者為有理想而缺少經驗的年輕人提供建議,孩子們因為有玩伴而解放父母,古村落因為活化獲得新生,這些都給更多的返鄉者信心。
  • 桃米生態村 青蛙當「老闆」(組圖)
    青蛙當上「老闆」  公廁稱作「蛙公」「蛙母」  2000年,當新千年開始的時候,桃米村人也正式開始把自己生態村的夢想變成現實。村民們清理地震留下的廢墟,填埋平整好坑窪的路面,理清出一條條縱橫的溪水、把一塊塊溼地的容顏重新打扮,讓村莊展現出秀美的姿態。  改變村容村貌易,改變人的觀念難。
  • 桃米村:可複製的臺灣生態村經驗
    6月2日,來自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臺灣環境資訊協會和臺灣桃米生態村的10位朋友專程從臺灣趕到海口永興鎮一個普通的火山村———博學裡。在這裡,桃米與博學裡籤署了國內首個友好村合作協議。作為臺灣「9·21」地震重建的耀眼明星,桃米希望能夠將自己十年的生態村建設成功經驗與博學裡共同分享。  桃米生態村的成功經驗是什麼?
  • 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
    在桃米生態村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李淑惠的導覽和接待下,我們走進了桃米社區,開始了親近自然、了解保育的一段旅程。作為臺灣公益遊學此行的重點參訪地之一,桃米生態村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的桃米既是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村,更是公益界公認的社區營造的草根實踐。」中華三農慈善基金會秘書長閆迎春團友感慨道。
  • 淳安:千島湖有個自然農法生態村
    淳安:千島湖有個自然農法生態村  淳安縣姜家鎮,有一個十分特別的村——千島湖自然農法生態村。
  • 新增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
    12月8日,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省生態環境廳近日公布了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名單。湖口縣張青鄉等40個鄉鎮被命名為第十三批江西省省級生態鄉鎮,南昌縣南新鄉山上村等94個村被命名為第十一批江西省省級生態村。
  • 「乾緒康」有機大豆收穫美景入畫來
    「乾緒康」有機大豆收穫美景入畫來 2020-10-19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南:將「八個能力」與文明生態村建設相結合
    將「八個能力」與文明生態村建設相結合  衛留成羅保銘於迅視察軍民共建文明生態村  本報海口7月30日訊 (記者魏如松 譚麗琳 通訊員肖雙劍)今天上午,省軍區所屬某部的共建對子美社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出席省軍區成立6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的代表,他們稱讚該村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村民生活富裕。
  • 海峽兩岸農業論壇——走進臺灣(五): 探訪臺灣南投縣桃米生態村
    濰坊傳媒網訊  一年皆有景,四時均不同,這便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生態村。8月19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了桃米生態村,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面積18平方公裡。
  • 我省新增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
    我省新增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 發布時間:2020-12-17 15:08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 桃米生態村:寶島星空下「與青蛙約會」
    桃米生態村位於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裡,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走進桃米生態村,處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青蛙形象,在樹蛙亭的餐廳外,設有一個青蛙造型的藤椅,一名男遊客坐上去拍照留念,笑說「當回青蛙王子」。旁邊的衛生間也被打造成「墨綠色大青蛙」(如圖),性別指示牌以「公蛙」、「母蛙」區分,似乎在提醒人們,桃米是「青蛙王國」,人類在這裡只是客人。
  • 江西:新增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
    12月8日,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省生態環境廳近日公布了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名單。湖口縣張青鄉等40個鄉鎮被命名為第十三批江西省省級生態鄉鎮,南昌縣南新鄉山上村等94個村被命名為第十一批江西省省級生態村。
  • 江西新增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
    近日,省生態環境廳公布了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名單。九江市湖口縣張青鄉等40個鄉鎮被命名為第十三批江西省省級生態鄉鎮,南昌市南昌縣南新鄉山上村等94個村被命名為第十一批江西省省級生態村。
  • 再造看得見的鄉愁:臺灣桃米生態村
    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在中國,鄉村建設的議題並不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