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國移民共建的生態村——蘇格蘭芬霍恩

2021-02-14 有機會網

有機會原創文章

作者:@Simple

是什麼地方,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共四十個國家的新移民?是什麼樣的人,願意放棄原本優渥的職業與社會安全感,來到一個安靜的鄉村生活工作?是什麼樣的心情,這些人願意停下手邊的工作,耐心聆聽體會他人的感受?是什麼樣的教育體系,使這些人從來不停止學習與分享?2012年恰好是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Findhorn Foundation)五十周年的重要裡程碑,而我有幸親自參與這個國際盛會,同時檢視這個所謂全世界最知名的環保生態村是否真的帶給我們前衛與原創的指標。

△ 前身為酒店的芬霍恩社區

芬霍恩位於FORRES火車站,人煙稀少且安靜的蘇格蘭小鎮,馬裡(Moray)的Findhorn Bay曾經是繁榮熱鬧的海港,絡繹不絕的漁船,見證大英帝國時繁華的景象,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漁獲量減少,青年人口漸漸外移,這裡逐漸凋零沒落。一直到1962年芬霍恩生態村(Findhorn Foundation)的創立,成功的經營模式帶來無數慕名的訪客,也讓這個小漁港重新受到國際矚目。

芬霍恩小鎮實際上分為三地: 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芬霍恩社區(the park)、芬霍恩村(village)。最早因為一條名為Findhorn river的河流,帶來聚集的居民,純樸的小鎮向來以捕魚為主要收入來源,這裡接近北邊海岸,有豐富的魚群,而鮭魚就是芬霍恩最著名的魚種。Findhorn Bay有豐富的生態物種,不只有魚,候鳥也時常遷徙到這,散步在岸邊,蔚藍的天空不時有海鷗的蹤影。

△ 作者和同組的夥伴們

芬霍恩的起源

1957年,在新時代(New age)名詞尚未出現時,三個創辦人彼得‧卡迪(Peter Caddy)、艾琳‧卡迪(Eileen Caddy)和羅錫‧麥克琳(Dorothy Maclean)來到芬霍恩社區,理由僅僅是因為彼得爭取到一個飯店經理的工作,三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失業兼失意,同時還有複雜的婚姻關係是這三個人的最佳寫照;然而1962年,彼得再度失業,大夥只好住進附近的拖車屋,為了生活,彼得嘗試在屋子附近的貧瘠土地上種植蔬果,並透過大量的靜坐、冥思與上帝對話,漸漸找到合宜人居的生活方式,也奇蹟似地創造出驚人的蔬菜果園和園藝。

在外人眼中,這一群不工作,看起來象是嬉皮的人,看起來無比刺眼,因為不理解也不夠開明去諒解。一直到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基金會,也了解必須要和在地社區建立良好關係,基金會積極釋出許多善意,例如歡迎當地居民參觀、參加課程優惠、甚至將基金會內自行產生的能源分給社區使用,並且讓社區同時享有節稅優惠,希望可以將兩者之間的誤解給消弭。

越來越多人想要定居在此,實現一同生活的生態村理念,原本的飯店型空間不能同時容納參加課程的學員和久居者,因此沿著基金會的山坡往下,發展了一區以社區中心(community center)為圓心呈放射狀的房產,那是定居於芬霍恩社區的新移民,他們希望可以儘可能接近基金會,但同時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在純樸的小村莊與神聖高貴的基金會之間,有了第三種選擇。

在我停留的期間,仍然有許多建築正在施工,設計圖上畫著,那是未來的共同住宅空間,符合生態永續、節能減碳的綠建築,芬霍恩社區因為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吸引來自世界的追隨者,根據有制度的進駐計劃,選擇投入能量和時間,共同打造這個邁向未來的生態村。簡言之,芬霍恩代表了位於山頂的基金會建築、位於山坡及核心的新移民屋舍,和原本生長在此的在地人。

△ 中餐日常一景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下,經過將近50年的努力,芬霍恩生態村始終走在時代的前端;而本次參訪時,也親眼見到當時創辦人居住的淺綠拖車屋,低調座落在園藝草叢中,而一旁則是靜謐神聖的靜思所,每天早中晚都有大約二十分鐘的集體靜思活動,這也是芬霍恩生態村創立的宗旨,希望藉由與自己及與自然和平共處,找到永續生存的自然法則。然而生態村的成功並非來自僅僅創辦人的努力,而是融合所有社區成員的付出與智慧,一步步從靈性社區走向符合環保、教育、生態、經濟等多元化的新時代學院。

△ 園區內皆為環保綠建築

共同參與的社區 令人賓至如歸

芬霍恩小鎮因為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新住民,生態村是個活絡的社區,不管是誰每天都必須要參與社區工作,如廚房、園藝、客房整理,投入部份的勞務,不僅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讓新來的訪客有賓至如歸的貼心感受。

縱使芬霍恩生態村的前身是飯店,擁有古典優雅維多利亞式的建築,也具備符合當時上流社會習慣的社交空間,例如:美輪美奐的餐廳、舞廳、三溫暖(桑拿)、經典澡缸,所有的空間都鋪有深藍色沉穩的地毯,然而這裡人人皆平等,不管付多少錢,都需要為所有空間的整潔與舒適付出。

每一頓豐盛的餐點、桌上小巧雅致的鮮花、浴室潔白的地板都是每一位社區成員的心力;此外每天不同時間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靜心課程,如集體靜坐、吟誦靜心、以及各式各樣的工作坊。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定期運作的課程有體驗周、社區生活探索、短期客居、志工、長期定居、舞蹈工作坊、音樂工作坊、藝術、星座、另類療程研習等等,可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興盛的靈性社區。

環保永續用愛發電

1998年,芬霍恩生態村榮獲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最佳範例殊榮,而蘇格蘭愛丁堡大學也正式將芬霍恩生態村列為建築設計科系的研究個案,非政府組織也是非營利組織的芬霍恩生態村,成功的營運方式除了有強大的精神宗旨外,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負責「再生水源」區的(Living Machine)的年輕女孩瑪莉安,驕傲地向我們展示節水系統與汙水再利用,所有生態村廚房衛浴系統的水都不是直接排放到外界,而是透過在地下的過濾系統高溫加熱殺菌,接著來到Living Machine區(生態淨化區,透過泥土層和排水系統過濾)處理後排出潔淨的水可以澆花灌溉,終極目標是流到魚池,形成另外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圈。

△ 水源淨化區

此外,全社區共有四座可產生電力的風力發電機,並有為數眾多的太陽能熱水系統,搭配完善的廢棄物回收計劃,芬霍恩生態村的碳足跡只有英國全國平均值的一半。又因為早期前衛的生態村受到當地傳統居民的質疑與排斥,芬霍恩生態村特别致力於自給自足,不只是食物的還有能源的供應,如今芬霍恩生態村不但可以自行供應本身所需的電力與熱能,更可以提供給當地芬霍恩村居民所用,如此一來,不但可以節省大部分的政府稅金,也是敦親睦鄰的具體行動。

找到適合自己的家

大部分課程活動集中於芬霍恩生態村(foundation),每天這裡有大約超過一百個學員,也因為如此,無時無刻都可能遇見新面孔,也讓每一場對話精採萬分。若是希望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也可以選擇距離中心約20分鐘車程的周圍社區the park,近年來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定居於芬霍恩生態村,以至於當地地價高漲,為了讓更多人可以親近生態村,所以芬霍恩社區成為另類的選擇,這裡的房子全部為綠色建築,各有特色,甚至有所謂的mobile house(移動屋),其原理為廂型車打造成的屋子,裡面有基本的生活設備以及暖氣,不少家庭就這樣住在裡面,不同於災區的組合屋,移動屋有移動的便利性,又可以降低建築本身的碳足跡。

為了下一代的發展,社區貨幣提供年輕人低利率貸款,讓他們可以安心地在社區內工作、投資,深耕長遠而符合永續的計劃。挑戰商業住宅體系,生態村認為「一間買得起的房子」對人的安定是很重要的,然而現階段大部分的我們為了購屋,必須向銀行貸款超過二十年,為了繳清貸款而必須接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因此「一間買得起的房子」(Affordable Housing)計劃是生態村投資的重點之一。這裡各式各樣符合不同需求的房子,有綠建築、拖車屋、移動組合屋,連一旁的營區都搭滿了五彩繽紛的帳篷,誰說成家立業一定要選擇三房兩廳的樓房呢?

△ 各式各樣的居住方式

而芬霍恩社區(the park)的綠建築吸引眾多建築師前來朝聖,早期在建設住屋時,工程師或建築師普遍尚未有環保節能的概念,然而透過芬霍恩生態村的指引,採用大量的透明玻璃吸熱保暖,同時對採光照明有莫大的助益,對於高緯度的北蘇格蘭來說,這是最具前瞻思想的設計。

其中最受矚目的大概就是社區裡的「稻草屋」(Strawbale House),這是一間會呼吸的房子,以緊實的稻草捆做為建築的主要材質,在白天時候吸收熱能,在日落後釋放熱能,讓室內的溫度具有調節的效果,建築過程中僅僅利用天然資源取代鋼筋水泥,不但成本低也有益健康,目前這間藍白地中海風格的稻草屋,是一間民宿,歡迎對永續建築有興趣的人來體驗。

△ 地中海風格的稻草屋

緩慢致富,人才是重點

直到2012年,邁向第五十一年的芬霍恩生態村其實不如外界所見到的光鮮亮麗,基金會為了維持生態村的營運,每年必須繳給英國政府高昂的土地稅,也因此有人批評芬霍恩生態村趨向商業化,向初次來此地體驗的學員收取高昂費用,當我深度訪問核心staff時,他們仔細地對我說明,一個體制健全的組織必須要一步步走向財務自主。

而標榜永續社區的同時,芬霍恩生態村最重視的還是人,因此園區內有各式各樣的課程與體系,藉由長短不一的學程幫助個人了解自己,也間接篩選適合住在社區內的人,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探索社區生活」(LCG, learning community programme)、「打造生態村」(How to build an ecovillage)、以及本次我參加的體驗周(Experience Week),而全年中生態村也歡迎短期居民,這裡有來自歐洲及世界各地的志工,願意以不支薪的交換勞務方式在芬霍恩生態村居住。

在這裡人們想的不是眼前,而是三十年以後的未來,因此在2001年時,社區貨幣Ekopia(簡稱Eko)開始流通,「社區貨幣資源交換有限公司」(Ekopia Resource Exchange Limited)以公司之名成立,希望透過經濟及財務的概念幫助社區永續成長,相對於熱錢(fast money)的概念,生態村認為「慢錢」(slow money)才是長久之計。在芬霍恩生態村裡,大夥的錢流向可以凝聚社區情感與功能的組織,例如社區共同購買商店(Phoenix Shop)、海濱公園(Findhorn Bay Holiday Park)、社區咖啡店(Blue Angel Café)和芬霍恩基金會(Findhorn Foundation)。

△ 鮮花和蔬菜是生活必需品

雖然僅有短短的十一天停留時間,但我在芬霍恩生態村看到生氣蓬勃的活力與行動力,社區的工作不是誇耀似的口號,而是一天一天具體的實踐,透過雙手的實做,願意與身邊的人分享,儘可能包容一切差異,接納每一天身心內外的變化。

芬霍恩生態村是個緩慢成長的城鎮,經過多年後,外人終於看到他們努力的果實,一個以永續為先環保為重的,以人至上的社區,才是未來人們選擇想要安定生活的地方。

(待續)

關於作者

@simple,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simple sofa小型分享會主持人。英國現代戲劇碩士。在書堆中一個人長大的孩子。在英國、美國農場與日本山間做田野採訪,最大嗜好是聽長輩說故事、學廚藝。寫作主題關注藝文、樂活、創意、生活美學,目前為自由撰稿人,位置北京。不是在敲鍵盤就是在旅行。

編輯:Jing

@Simple的專欄回顧

相關焦點

  • 海南:將「八個能力」與文明生態村建設相結合
    將「八個能力」與文明生態村建設相結合  衛留成羅保銘於迅視察軍民共建文明生態村  本報海口7月30日訊 (記者魏如松 譚麗琳 通訊員肖雙劍)今天上午,省軍區所屬某部的共建對子美社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出席省軍區成立6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的代表,他們稱讚該村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村民生活富裕。
  • 前衛生態村是上海最早的生態村,也是國家旅遊示範點
    前衛生態村位於崇明島中北部,是上海地區最早的生態村和最大旅遊景區, 皮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10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前衛生態村面積3.5平方公裡,綠化覆蓋率已達42%。
  • 省國資委二級巡視員袁紫忠赴坨圳村吉埠村調研「文明生態村」幫建...
    省國資委二級巡視員袁紫忠赴坨圳村吉埠村調研「文明生態村」幫建和脫貧攻堅工作 12月7日至8日,省國資委二級巡視員袁紫忠一行到省國資委「文明生態村」幫建點贛州市南康區東山街辦坨圳村蘭坑自然村和江西國控定點幫扶村贛縣區吉埠鎮吉埠村調研,並向坨圳村黨支部捐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輔導資料
  • 【生態鄉村】日本木之花生態村及全球生態村建設和教育的四個維度
    此次研討會邀請了國際、國內鄉村建設研究和實踐領域的領軍人物,圍繞生態村的建設展開了深入廣泛的討論。以下是國際生態村聯盟前理事、日本木之花生態村的古橋道代女士在研討會上的發言: 我是來自日本木之花生態村的古橋道代,今天跟大家分享生態村建設以及我們自己的一些經驗。
  • 桃米村:可複製的臺灣生態村經驗
    6月2日,來自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臺灣環境資訊協會和臺灣桃米生態村的10位朋友專程從臺灣趕到海口永興鎮一個普通的火山村———博學裡。在這裡,桃米與博學裡籤署了國內首個友好村合作協議。作為臺灣「9·21」地震重建的耀眼明星,桃米希望能夠將自己十年的生態村建設成功經驗與博學裡共同分享。  桃米生態村的成功經驗是什麼?
  • 淳安:千島湖有個自然農法生態村
    淳安:千島湖有個自然農法生態村  淳安縣姜家鎮,有一個十分特別的村——千島湖自然農法生態村。
  • 2020世界移民報告: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移民來源國,國際移民發生新...
    8月25日,聯合國移民署起草的《世界移民報告2020》中文版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繼印度、墨西哥之後,中國是2019年世界第三大國際移民來源國,居住於中國以外的移民人數為1070萬。
  • 《世界移民報告2020》發布!中國成為世界第三移民來源國!
    自2000年起,國際移民組織已發布十份《世界移民報告》。該系列報告致力於對移民問題進行以事實為依據的合理分析,並以此增進大眾對移民問題的了解。 以下為報告的部分要點: 1 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移民來源國 最大的移民目的地國仍是美國 據估計,2019年,全球國際移民數量接近
  • 新增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
    12月8日,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省生態環境廳近日公布了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名單。湖口縣張青鄉等40個鄉鎮被命名為第十三批江西省省級生態鄉鎮,南昌縣南新鄉山上村等94個村被命名為第十一批江西省省級生態村。
  • 世界移民報告:中國是2019年世界第三大國際移民來源國
    中新社北京8月25日電 (記者 李純)《世界移民報告2020》中文版25日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繼印度、墨西哥之後,中國是2019年世界第三大國際移民來源國,居住於中國以外的移民人數為1070萬。1990年,全球國際移民數量為1.53億。這一數字在2019年增至2.72億,佔世界人口的3.5%。其中,52%為男性,48%為女性。74%的國際移民處於工作年齡,即20歲至64歲。報告顯示,印度仍是國際移民的最大來源國,居住於國外的印度移民人數為1750萬。其次是墨西哥和中國,分別為1180萬和1070萬。
  • 我省新增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
    我省新增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 發布時間:2020-12-17 15:08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 桃米生態村:寶島星空下「與青蛙約會」
    桃米生態村位於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裡,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走進桃米生態村,處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青蛙形象,在樹蛙亭的餐廳外,設有一個青蛙造型的藤椅,一名男遊客坐上去拍照留念,笑說「當回青蛙王子」。旁邊的衛生間也被打造成「墨綠色大青蛙」(如圖),性別指示牌以「公蛙」、「母蛙」區分,似乎在提醒人們,桃米是「青蛙王國」,人類在這裡只是客人。
  • 江西:新增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
    12月8日,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省生態環境廳近日公布了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名單。湖口縣張青鄉等40個鄉鎮被命名為第十三批江西省省級生態鄉鎮,南昌縣南新鄉山上村等94個村被命名為第十一批江西省省級生態村。
  • 杭州三生谷,我的生態村發現之旅
    發起人海潮希望推動中國生態村發展,心桐為了整全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Being在實踐社群構建,舍文探索財富的新定義……這種新的社群生活方式,聚集一群不同生活背景而有共同目標的人一起生活和成長,找到歸屬感。大家相互支持,長者為有理想而缺少經驗的年輕人提供建議,孩子們因為有玩伴而解放父母,古村落因為活化獲得新生,這些都給更多的返鄉者信心。我關注到生態村對年輕人的賦能。
  • 江西新增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
    近日,省生態環境廳公布了一批省級生態鄉鎮和省級生態村名單。九江市湖口縣張青鄉等40個鄉鎮被命名為第十三批江西省省級生態鄉鎮,南昌市南昌縣南新鄉山上村等94個村被命名為第十一批江西省省級生態村。
  • 移民目的地:25國移民通行證 10萬投資移民瑞典
    第1頁:英有技術移民,200萬買一身份,英西是熱點 第2頁:移民目的地四大洲25國移民通行證 第3頁:新加坡EDB已出現拒籤,港澳需第三國身份 第4頁:加成本翻倍限額「謝客」,美降5成火爆超常 第5頁:4方式優配:投資移民瑞典10萬成本最低 第6頁:350萬163類別適合中國新富
  • 2020第一季度加拿大新移民來源國出爐,中國移民數量排第二
    印度能成為加拿大主要移民來源國是基於以下三個原因:就人口而言,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國,這意味著它擁有大量潛在移民;印度有大量中產階級,英語水平和教育水平都很高,在移民申請中非常佔優勢,符合加拿大選擇移民的標準;
  • 「國」字號整形學科共建在行動 成都八大處攜手綿陽市中醫醫院共建...
    從醫療本質出發,著眼於實際,通過學科共建的方式,將專技服務下沉,幫助西南地區整形醫療水平提升,在解決二三線城市享受專己服務的同時,讓未來醫美行業規範穩步發展。為此,在繼彭州市人民醫院整形美容學科共建後,12月19日,成都八大處與綿陽市中醫醫院整形美容學科共建授牌儀式在綿陽市中醫醫院舉行。
  • 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
    溼地附近的環保標語,充滿人情味晶報記者 李妍琦/文、圖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1999年臺灣「9·21」地震前,桃米是一個傳統農村在桃米生態村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李淑惠的導覽和接待下,我們走進了桃米社區,開始了親近自然、了解保育的一段旅程。作為臺灣公益遊學此行的重點參訪地之一,桃米生態村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的桃米既是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村,更是公益界公認的社區營造的草根實踐。」中華三農慈善基金會秘書長閆迎春團友感慨道。
  • 泥路變成水泥路 快速催生「生態村」
    原標題:泥路變成水泥路 快速催生「生態村」 本報記者 唐正芳 李啟瑞 鍾桂發 本報通訊員 周金有 文/圖   從爛泥路變水泥路,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作用不可小看,它除了改善周邊6000多名群眾出行條件外,還激發了村民下決心改變不良衛生習慣,自身素質隨之提高,社會風氣因此改變……它像酵母,快速催生了一個生態村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