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路變成水泥路 快速催生「生態村」

2020-12-20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泥路變成水泥路 快速催生「生態村」

  由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捐助200噸水泥建成的水泥路為新民村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保潔員也能輕鬆地踩垃圾車了。

本報記者 唐正芳 李啟瑞 鍾桂發 本報通訊員 周金有 文/圖

  從爛泥路變水泥路,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作用不可小看,它除了改善周邊6000多名群眾出行條件外,還激發了村民下決心改變不良衛生習慣,自身素質隨之提高,社會風氣因此改變……它像酵母,快速催生了一個生態村的形成。這是2月10日記者「新春走基層」走進貴港市港北區根竹鄉新民村所看到的可喜現象。

  新民村舊村至六岸原為黃泥路,只能容一輛後驅動車通過,失修多年。村民梁明揚感慨,到處坑坑窪窪,每次拉石灰出去搖晃得厲害,「像跳舞一樣」,顛簸得厲害時還會搖下不少石灰;短短的路程要走半個小時;碰到會車那就更麻煩了,看到前面有車來,趕緊找地方停下來,讓對方車輛先過去。

  六岸屯理事會會長韋火明介紹,由於這是條爛泥路,群眾便將垃圾、用過的農藥瓶和廢薄膜隨意丟在路邊的水溝裡,五顏六色,十分顯眼。

  「這種情況隨著2014年7月1日新民村舊村至六岸水泥路開工建設而慢慢改變。」在新民村掛職了9個年頭的鄉人大主席韋威華說。

  新民村是廣西日報傳媒集團「美麗廣西」鄉村建設工作組掛點村屯。去年6月,當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捐助的200噸水泥拉到新民村委時,激發了當地群眾的修路熱情:村委從各種渠道籌集資金、村民義務投工投勞、無償獻出擴路所需土地,「其中一戶人家讓出了1.1畝的地;鄉政府爭取除了財政補貼35萬元外,其餘近40萬元全由村民自願籌措,特別是致富能手覃厚進、覃厚其、陸協武帶頭捐款3.7萬元,更是極大地激發了村民捐款熱情。」村支書黃瑞光說。

  去年9月,這條長1.6公裡、寬6米的水泥路建成通車。

  梁明揚說:「現在從舊村至六岸五六分鐘就到了。」

  「地裡種的東西,自行車一馱就可拉到街上去賣,甘蔗、玉米、大米都值錢了。」村民黃守榮說。

  ……

  「水泥路通車後,村委趁熱打鐵,將道路兩邊的水溝進行了『三面光』,看這水多清!」韋威華指著溝裡潺潺流動的水流說。如今新民村在建設生態鄉村方面已建立了一套長效機制:垃圾日清日結,日常保潔規範化;保潔費收繳、管理及使用由屯理事會負責,專款專用,用於支付保潔員工資;督查組每周檢查一次;村裡每月評選優秀保潔員和最美家庭戶……六岸屯生態村雛形已顯。

(來源:廣西日報)

相關焦點

  • 水泥路和柏油路到底哪個好?為啥農村基本上全是水泥路?
    我們當地農村直到2000年才修上一條水泥路,以前沒修水泥路的時候,在農村居住那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掛風滿大街的塵土飛揚,水泥路面不僅改善了農村的交通,也大大提升了農村的居住環境。在我們東北農村幾乎村村都修建的是水泥路,很少有修建柏油路的。
  • 路修好了,再也不用走泥路了
    日期:[2012年12月05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A2] 路修好了,再也不用走泥路了 曹縣磚廟鎮王樓村「第一書記」為村民修路1380米 本報訊 (記者 解中衛)「這水泥路很結實,輕易毀壞不了……」11月19日,記者來到曹縣磚廟鎮王樓行政村,聽到最多的話題就是村裡新修的公路。
  • 農村修路為什麼不修柏油路,而修水泥路?
    在很多農村確實是只修了水泥路,沒有柏油路。在老表哥(昕瑞生態)所在的農村都是水泥路,而且已實現村村通,家門口就有水泥馬路。為什麼 不修柏油路,而修水泥路?    1、柏油路的混合料造價成本是水泥路的一倍,人工成本也更高。  每立方柏油路的造價成本是1000元-1200元,而水泥路面每立方的成本是500元-600元,柏油路的每立方的造價成本是水泥路的一倍。
  • 下雨天,村民再也不用走泥路了
    上河村在修路    □記者李春特約通訊員李偉恆文圖    本報訊「真沒想到,俺這把年紀了還能走上這樣好的水泥路,下雨天再也不用走泥路了。」    背景洗耳九村上河最差,老百姓走泥土路    上河村東臨西環路、南傍北汝河、西接荊河溼地、北有二五躍進渠穿流而過,是全市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全村轄7個小組,2300餘人,860畝耕地。    多年來,由於集體經濟落後等原因,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尤其道路、排水設施建設嚴重缺失,全村百餘條街巷,只有3條水泥路。
  • 海南原生態村,距文昌10公裡,被稱為「國家森林公園」,值得一遊
    近年來,中國似乎掀起了一股旅遊熱潮,男女老少都喜歡出國旅遊,旅遊的目的也很不一樣,有些人喜歡直接出國,享受異國風情和民俗風情,但有些人不一樣,他們就喜歡中國的大好河山,總是選擇一些比較原始的景點,比如自然景點,原生態村落,我總覺得去這些離大自然更近的地方會讓你慶幸自己來了,今天說的是海南原生態村
  • 新修水泥路成屯裡風景
    新修的水泥路讓村民們出門心情格外好。文 圖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王春燕本報訊 這個端午節,瓦房店市閻店鄉和平村前姜、後姜屯的老百姓出門心情格外好。70多歲的姜大爺騎上自行車在家門前新修的水泥路上來迴繞了好幾圈,「我活了這麼大歲數,這條坑窪泥濘的土路頭一遭這麼平坦乾淨,我要騎車在上面好好感受一下。」老人家樂呵呵地說。比姜大爺還開心的是村裡的孩子們,一個一個像小狗小貓那樣在水泥路上爬來爬去。還有常年癱瘓在床的老人,也被子女們用輪椅推出來,仿佛水泥路就是一道風景。
  • 泥結石路面做法 水泥路施工注意事項
    現在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有很多鄉村都是水泥路了,讓我們也比較方便一些,那麼大家對於泥結石路面的做法有沒有去了解過呢?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今天我們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主要是泥結石路面做法?水泥路施工注意事項?想要了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定的幫助。
  • 甘肅天水這條路 大貨車把水泥路壓壞了
    但近兩年,大卡車、拉貨壓壞了鄉村公路,原有水泥路全部壓壞,現變成了土路,雨天泥濘不堪,人不能走,車不能行;晴天,塵土飛揚,人身及路兩邊,果樹全是土。
  • 拒絕你,因69公裡泥路!服務你,與69公裡泥路無關!
    文/海爾智家頭條 上周,來自福州小微的服務兵劉傑接到一項「特別的「任務:為常年居住在魚排上的用戶李先生送一臺冷櫃,而這項任務的難點就是配送需要沿海走69公裡的泥濘路。 因為路途遙遠,別的品牌紛紛表示難以送達。而這條泥路,卻沒有阻擋海爾人的腳步。
  • 柏油路、水泥路、塑膠跑道,哪種跑道更適合你
    一、瀝青路 優點: 1.平坦方便 現在城市發展速度較快,瀝青路可是說是更加普及瀝青路為了保證汽車的安全行駛,所以設計的表面比較平坦。一般跑者在瀝青路上跑步會感到十分輕鬆。 2.彈性足模擬賽場 競技體育發展,要求運動員們要有很強的耐力,瀝青路面具有一定的彈性,而且沒什麼太大的起伏所以想要提高耐力的跑者可以選擇瀝青路。
  • 「水泥路修到了我家門口」
    沿著乾淨平整的公路蜿蜒向深谷,一棟棟粉牆黛瓦的客家民居鑲嵌山間…… 「做夢都沒想到我們這裡能有這麼漂亮的水泥路。」水泥路連接的最後一戶民居是賴昌興的家。賴昌興今年67歲,據他回憶,以前從村中心到家裡只有門前的土路,晴通雨阻,坎坎坷坷,為防止路邊雜草刮壞衣物,時常要把褲腿捲起來行走。
  • 泥濘路變成水泥路居民心寬
    「以前這條路坑坑窪窪的實在是太難走了,下個雨就積水,到了冬天下雪的時候還容易滑倒。在社區的協調、督促下,現在路修好了,解決了我們雨雪天出行難的問題,了卻了我們的一樁心事。」 怡翠花園小區居民黃大爺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 農村道路已鋪上了水泥,為什麼一到下雨天還到處都是泥?怎麼辦?
    現在農村家門口的路已基本上鋪上了水泥路,給農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可是在下雨天路面又變成了溼滑,路面覆蓋了一層薄薄的泥漿,這樣一來,給農民出行帶來安全癮患。特別是騎單車和二輪電動車更具危險性,稍不留神就會因為路面的溼滑而跌倒,嚴重的骨折都有可能。
  • 大報大新聞丨出門踏上水泥路,黨報為何把頭條給了小縣這個事
    為了實現「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的目標,寧陽縣自我加壓,讓「戶戶通」真正「通戶戶」。用寧陽縣委書記畢黎明的話說,「讓農村群眾腳不踩泥、出門上車,既種農田,又種風景。通過農村道路『三通』建設,暢通阡陌村路,增強城鄉互動,串起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實現『建好一條道路、發展一片產業、帶富一方百姓、美麗一處鄉村』的發展初衷。」不落下一戶群眾的道路戶戶通,是一個真正的民生工程!
  • 濮陽這條泥路被修好,快看是哪兒?
    河南省範縣前軍張村民老張望著家門前通往外村的「連村路」說。  今年4月,範縣對全縣89個重點貧困村開展巡察,通過深入田間地頭、農家庭院、街頭巷尾等方式走訪徵求民意,著力發現解決扶貧領域及民生突出問題,把巡察「探頭」延伸到村級黨組織。
  • 疑因泥路耽誤急救,如皋市九華鎮一婦女搶救不及身亡…
    泥路通常給人最大的煩惱,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不過,除了出行不便,如皋市九華鎮二甲村的村民李秀芳告訴我們,他們家附近的一條泥路,還讓她與母親陰陽兩隔,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李秀芳是如皋九華二甲村8組的村民,她常年與丈夫在南京打工,家裡就是父母兩人住著。
  • 桃米村:可複製的臺灣生態村經驗
    6月2日,來自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臺灣環境資訊協會和臺灣桃米生態村的10位朋友專程從臺灣趕到海口永興鎮一個普通的火山村———博學裡。在這裡,桃米與博學裡籤署了國內首個友好村合作協議。作為臺灣「9·21」地震重建的耀眼明星,桃米希望能夠將自己十年的生態村建設成功經驗與博學裡共同分享。  桃米生態村的成功經驗是什麼?
  • 從泥巴路到水泥路,從瓦房到樓房——三張衛星照片看中國農村巨變
    第一張照片:2007年,泥土路與矮瓦房    網友在郵件中表示:當時村裡基本都是土牆瓦房,通往村子的泥土公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坐在車上隔夜飯都要被顛出來,人們寧願走山間小路也不火車或走公路。  第二張照片:2011年,水泥公路與零星樓房
  • 前衛生態村是上海最早的生態村,也是國家旅遊示範點
    前衛生態村位於崇明島中北部,是上海地區最早的生態村和最大旅遊景區, 皮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10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前衛生態村面積3.5平方公裡,綠化覆蓋率已達42%。
  • 【生態鄉村】日本木之花生態村及全球生態村建設和教育的四個維度
    此次研討會邀請了國際、國內鄉村建設研究和實踐領域的領軍人物,圍繞生態村的建設展開了深入廣泛的討論。以下是國際生態村聯盟前理事、日本木之花生態村的古橋道代女士在研討會上的發言: 我是來自日本木之花生態村的古橋道代,今天跟大家分享生態村建設以及我們自己的一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