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報大新聞丨出門踏上水泥路,黨報為何把頭條給了小縣這個事

2020-12-20 海報新聞

11月22日,大眾日報三版頭條刊發一則消息《寧願多花一萬五,絕不落下這一戶!》,講述了泰安市寧陽縣開展的農村公路「戶戶通」工作。一個擁有13個鄉鎮(街道)、457個行政村、83萬人口的魯中小縣,為何因農村公路「戶戶通」登上省委機關報頭條?答案在一個「實」字。

時間回到2019年10月30日,當天山東省人民政府網站發布《關於印發山東省推動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作方案的通知》消息,推動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作,明確在2020年年底前,基本實現農村通戶道路硬化。

根據《通知》要求,本項工作的實施範圍非常廣泛,除納入近三年內社區和城區建設規劃等的村莊,以及遠離村莊的散居戶(15戶以內)和常年無人居住戶外,剩餘行政村全部實施通戶道路硬化;並要求各市結合實際,合理確定「基本實現」農村通戶道路硬化的指標和比例。

為了實現「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的目標,寧陽縣自我加壓,讓「戶戶通」真正「通戶戶」。

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深入現場督進度、解難題,交通運輸、住建、財政等部門全力以赴;

沿線鄉鎮、村莊主動作為,施工單位和廣大建設者拼搏奮戰;

農村老黨員、離退休幹部等進行義務全程監督,成立66人的驗收組,分片對所有村逐一驗收

……

截至今年10月20日,寧陽縣道路戶戶通施工裡程達到2522公裡,全縣457個行政村,家家戶戶都享受到了「出門踏上水泥路」的方便,讓「戶戶通」名實相符,「幸福路」直通百姓家門口。

值得關注的是,縣級財政積極兌現承諾,對完成驗收的村莊發放補助資金1.2億元,不論工程總量還是投入額度均創歷史新高。

用寧陽縣委書記畢黎明的話說,「讓農村群眾腳不踩泥、出門上車,既種農田,又種風景。通過農村道路『三通』建設,暢通阡陌村路,增強城鄉互動,串起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實現『建好一條道路、發展一片產業、帶富一方百姓、美麗一處鄉村』的發展初衷。」

不落下一戶群眾的道路戶戶通,是一個真正的民生工程!

寧願多花一萬五,絕不落下這一戶!

寧陽「戶戶通」名實相符,「幸福路」直通百姓家門口

□ 本報記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本報通訊員 桑 蕊 趙 峰

近幾天,寧陽縣葛石鎮小夏莊村的張建,一直盤算著買輛小轎車。不僅因為手裡有了幾個錢,更重要的是,家門口的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

張建家在村子東南角,孤零零的一戶。儘管距離村子不過50米,但是修好這段路需要多花1.5萬元。修路,資金籌集本就有缺口,為一戶人家多花1.5萬元,值不值?

「道路戶戶通,不能落下一戶群眾!」村支書張召軍斬釘截鐵地說。

多年來,小夏莊村道路沒有硬化,村民出行十分不便,錢掙得很辛苦。「過去道路坑坑窪窪,一到雨季就泥濘不堪,車子根本走不動,摩託車開到哪兒就放到哪兒,連步行都很艱難。」張召軍說,更讓他頭疼的是,許多村民都不願待在家裡,寧願到外地打工,村裡的經濟發展不起來。

修通水泥路,成了小夏莊村人最大的夢想。而隨著寧陽縣農村道路「三通」(村村通、巷巷通、戶戶通)工程項目的實施,這個夢想一步步通向現實。

今年3月,項目下來了!聽到這個消息,村民們一片沸騰。但是,仔細算算帳,才知道需要花費60多萬元。經濟薄弱的小夏莊村每年只有七八萬元的收入,需要花錢的地方還很多。儘管上級補助「大頭」,但還有不少缺口。有些群眾打了退堂鼓。

不能讓徹底改變村莊面貌的機會流失。老支書於興法帶頭捐款1萬元,黨員紛紛跟上,村民也沒有落下。短短幾天時間,全村捐款15.93萬元。「村裡老少爺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在天津打工,我老婆在衛生室工作。我和我老婆每人捐了1000元。」張建介紹。

兩個月後,小夏莊村總長1100米、寬4米的水泥路全線修通。還在路兩旁種上了一片片的「步步高」,徹底改變了村裡面貌。

有了路,日子從此不一樣。採訪路上,一群正在賣玉米的村民說到水泥路笑得合不攏嘴。收玉米的大卡車停在路邊,人們一邊裝玉米一邊說:「從前大車過不來,我們都是用肩膀扛、用板車拉,累得要命,現在輕鬆多了。」

這樣的幸福和期待,不只在小夏莊村發生。近年來,寧陽縣大力實施農村道路「三通」工程,截至目前,縣級財政已對完成驗收的村莊發放補助資金1.2億元,不論工程總量還是投入額度均創歷史新高。不但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深入現場督進度、解難題,交通運輸、住建、財政等部門全力以赴,沿線鄉鎮、村莊主動作為,施工單位和廣大建設者拼搏奮戰。農村老黨員、離退休幹部等進行義務全程監督,成立66人的驗收組,分片對所有村逐一驗收。

截至10月20日,施工裡程達到2522公裡,全縣457個行政村,家家戶戶都享受到了「出門踏上水泥路」的方便。農村道路「三通」拓寬了農民增收新路子,全縣今年新發展蔬菜3萬畝、苗木花卉1.5萬畝、林果2.6萬畝。

「讓農村群眾腳不踩泥、出門上車,既種農田,又種風景。通過農村道路『三通』建設,暢通了阡陌村路,增強了城鄉互動,串起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實現了『建好一條道路、發展一片產業、帶富一方百姓、美麗一處鄉村』的發展初衷。」寧陽縣委書記畢黎明表示。

相關焦點

  • 【黨報頭條】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黨報頭條】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2021-01-07 10: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現場評論」對黨報新聞評論的創新與啟示
    4.新聞評論傳播方式創新。一篇優秀的新聞評論要形成傳播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還在於新聞評論傳播方式的創新。人民日報「現場評論」充分發揮人民日報在報、網、端、微的傳播優勢,在做好報紙「現場評論」欄目的同時,深入挖掘和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和傳播方法,創新使用H5、短視頻直播等傳播手段,為黨報評論插上了新媒體的「翅膀」。
  • ...人民網研究院院長唐維紅髮布《2020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
    2017年,人民網研究院研究構建了黨報融合傳播指數指標體系,並首次發布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今年我們通過抓取當年1月1日-8月15日全國三級黨報紙報、網站、微博、微信、自有新聞客戶端、入駐聚合客戶端、入駐抖音平臺、入駐喜馬拉雅FM的相關數據,人民網研究院對全國377家黨報的融合傳播情況進行考察,力求客觀呈現黨報融合傳播的現狀及特點。
  • 平涼各縣區黨報溯源——
    解放前後,平涼各縣區均創辦了縣級地方黨報。在當時激烈的報業競爭中,平涼各縣區黨報憑藉優越的品質、深厚的群眾基礎,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在平涼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紙張供應不足,便由郗曉峰主持在平涼籌建土造紙廠,用土紙印報,甘肅省主席朱紹良稱其為「建國版報紙」。後由國民黨駐軍接管,改為「新平紙」印刷。35年(1946)秋,縣黨部主辦《平涼簡報》,石印四開二版,38年(1949)7月停辦。
  • 農村終於鋪上3.5米水泥路,為何車主依舊悶悶不樂?原因很扎心
    於是車友就發現有一些農村終於鋪上了3.5米寬的水泥路,主要就是方便有車一族出行。本來是一件大好事,可為什麼車主依舊悶悶不樂呢?真實原因實在是太扎心了。以前那種一下雨就全是泥巴的路雖然看起來會把車上弄得很髒,但是依然可以通行,再加上現在也有公交車路過,人們出門也沒覺得太麻煩。但不久之後就開始對道路進行整改,很多主幹道都改成了水泥路。
  • 兩條鐵路為江西興國「繞道」,這個贛南小縣為何如此受照顧
    頭條哥發現,這兩條京九大動脈竟然都為贛南的一個小縣——興國縣「繞道」,網上甚至還誕生了一個新名詞——「興國灣」。那麼問題來了!國家為何這麼「照顧」興國?這個小縣憑什麼這麼牛?本文圖片均來自微信公號「江西日報時政頭條」京九鐵路在興國拐了個彎1996年9月1日,京九鐵路正式通車。
  • 英語新聞聽力:英國各大報紙頭條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新聞視頻>正文英語新聞聽力:英國各大報紙頭條 2014-09-28 11:12 來源:普特 作者:
  • @江門黨員幹部:不看黨報黨刊,不行!
    基於此,11月16日出版的《中國紀檢監察報》刊發評論文章,呼籲黨員幹部讀黨報。文章指出,有些幹部遠離主流媒體,天天拿著手機瀏覽花邊新聞、關注小道消息和八卦消息,對黨的政策和部署並未放在心上。這種不良風氣,在不少地方和單位存在已久,其弊不小。
  • 中紀委、人民日報:黨員幹部不看黨報,行嗎?
    基於此,11月16日出版的《中國紀檢監察報》刊發評論文章,呼籲黨員幹部讀黨報。文章指出,有些幹部遠離主流媒體,天天拿著手機瀏覽花邊新聞、關注小道消息和八卦消息,對黨的政策和部署並未放在心上。然而,一直以來,有些幹部遠離主流媒體,天天拿著手機瀏覽花邊新聞、關注小道消息和八卦消息,對黨的政策和部署並未放在心上,學習起來也就是鋪鋪報紙、做做樣子,根本沒有當回事,更談不上入腦入心了。這種不良風氣,在不少地方和單位存在已久,其弊不小。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大數據時代新聞定製化發展的機遇和瓶頸——以「今日頭條」手機...
    在手機客戶端蓬勃發展的大數據時代,以「你關心的才是頭條」為口號的「今日頭條」正是憑藉著新聞定製化服務和對受眾心理訴求的全方位挖掘成功突圍,佔領了手機新聞客戶端榜首,但其背後存在的偽個性化、信息繭房效應突出等問題仍然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
  • 《大報紙時代》目錄
    序第一章 緒論1.1 中國報業改革進程1.2 辦報思想八十年的轉變1.3當前中國報業改革的研究概況第二章《熱血日報》應運而生2.1 中共成立之初的報刊2.2 第一份黨報2.2.1 五卅運動2.2.2《熱血日報》橫空出世2.2.3瞿秋白(1899-1935)2.3 黨報的發展:前僕後繼第三章 革命根據地黨報改革之始3.1《解放日報》創刊3.1.1《新中華報》與《今日新聞》3.1.2
  • 新修水泥路成屯裡風景
    新修的水泥路讓村民們出門心情格外好。文 圖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王春燕本報訊 這個端午節,瓦房店市閻店鄉和平村前姜、後姜屯的老百姓出門心情格外好。70多歲的姜大爺騎上自行車在家門前新修的水泥路上來迴繞了好幾圈,「我活了這麼大歲數,這條坑窪泥濘的土路頭一遭這麼平坦乾淨,我要騎車在上面好好感受一下。」老人家樂呵呵地說。比姜大爺還開心的是村裡的孩子們,一個一個像小狗小貓那樣在水泥路上爬來爬去。還有常年癱瘓在床的老人,也被子女們用輪椅推出來,仿佛水泥路就是一道風景。
  • 全媒體時代黨報編輯的創新轉型之路
    新形勢下,黨報編輯的工作狀態也就不由自主地發生了改變,要從自身開始,不再做單純的「文字匠」,學習用新媒體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發展的節奏呼喚編輯出版人員必須變成「多面人」。 (一)堅持「內容為王」,做好「大廚」角色 在網際網路時代,新聞傳播的內容、方式和路徑在變,但「內容為王」這個大原則、大方向始終沒變[1]。
  • 明水小縣滋養大民生
    特約記者孫志國高偉全媒體記者陳駒  明水縣,地處我市西北角,幅員面積2400平方公裡,人口34萬,無論是地域面積、人口數量還是經濟發展,在全市10個縣(市、區)是小縣。但小縣未敢忘民憂,他們錛住「民生工程」,在居民生活保障,教育、健康保障,扶貧攻堅成果保障和打造城鄉居民宜居宜養生活環境方面狠下功夫,滋養「大民生」,讓百姓真正分享改革開放的「紅利」,享受幸福美滿的生活。  民政為民兜底保障  民政,就要以民為政,以民為天。
  • 七人普丨現場開啟保密信封!七人普事後質量抽查,抽中市縣揭曉~
    七人普丨現場開啟保密信封!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信息報 ,作者中國信息報
  • 汪家駟:黨報要堅持黨性人民性統一的原則
    在新時期,黨報要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就必然要求新聞採編人員轉變作風、深入基層,走到群眾中去,堅持「三貼近」,用群眾的生動實踐,用群眾鮮明活潑的語言,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群眾關心的事。新聞的源頭是實踐,群眾是新聞的主角。只有到群眾中去,到新聞現場去,才能掌握生動、鮮活的第一手資料,掌握大量豐富、真實的報導素材。
  • 完整視頻丨「有福之州,為夢前行」市縣融媒體聯動大直播走進福清
    完整視頻丨「有福之州,為夢前行」市縣融媒體聯動大直播走進福清 2020-12-19 16:00:41  來源:福州新聞網
  • 大美彝鄉丨又是一年菊花豔 沖天香氣透敦城
    大美彝鄉丨又是一年菊花豔 沖天香氣透敦城 2020-08-26 20:1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新時代黨報怎麼改革再出發?聽丁柏銓教授支招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郭兵 段偉朵 文圖"許多人不以主流媒體為獲取信息的主渠道。""許多人在心中並不總是向著黨報。""較多黨報在接受新技術方面反應不夠靈敏。""黨報無法創新、難以創新嗎?"在主題為"新時代·新媒體·新責任"的第五屆大河新媒體發展論壇上,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丁柏銓發表了《論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主題演講,超有穿透力的聲音、邏輯嚴密的演講思路,吸引了現場觀眾聚精聆聽。
  • 「讀黨報看黨端」 蒼南各地黨員幹部擼起袖子加油幹!
    此次「讀黨報看黨端」活動,由浙報集團溫州分社與蒼南縣共同舉辦。讀黨報,是讀人民日報、浙江日報等黨媒;看黨端,重點是閱讀浙江新聞客戶端。活動要求,蒼南縣黨員幹部下載浙江新聞客戶端,點擊查看數字黨報的時政要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