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臺灣,有著富饒的物產和生態資源。尤其以生態農業為國內外聞名,一個不知名的廢墟改造變成桃花源,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這樣的「奇蹟」真實存在。
桃米村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面積18平方公裡,原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這裡環山繞水,孕育了豐富的生態資源:蛙類23種、蜻蜓56種、蝴蝶151種、鳥類72種。然而,提到桃米村的曾經,可謂一段千瘡百孔的回憶。1999年的「921」大地震,桃米村受重創,村子基本被夷為平地,同時桃米村長久以來的傳統農村產業沒落、人口外流、垃圾填埋等問題一下子暴露於人前,引起了廣泛關注。「環山饒水、生態優先」並是桃米村災後重建的一致確定方向,良好的水熱資源促使村莊成功轉型成為集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於一體的鄉村生態旅遊典範。
在這場浩浩蕩蕩的重建運動中,桃米溪是桃米村裡第一個以生態手法改造的河流,更添建了親水公園和觀景臺,就連設施建設都體現了生態原則。比如公園中廁所的電力來源於太陽能光電再生能源系統,它結合太陽能資源供應電力,每年大約產生一千度的電力供親水公園使用,既節能又環保。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以麻竹筍為主要產業,辛勞一年的農民收入水平很低。在重建過程中,桃米人對當地資源進行了深入挖掘,將「青蛙共和國」提煉為新的文化符號,把青蛙設計成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布鄉村醒目位置。在桃米,處處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圖案,還有溼地公園,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裡為青蛙營造的生態池。有意思的是,就連這裡的男女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這裡的村民還親自動手,用紙、布、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慢慢發展成為全臺首個以青蛙觀光為特色的生態旅遊休閒產業。
重建中的一個關鍵性項目是紙教堂。它是臺灣第一座紙建築,內部由五十八根紙管支撐,室內與室外的長椅也都是用紙製作的。整體使用溫暖的黃色燈系,給人一種溫馨沉靜的感受,這個教堂象徵著桃米村堅貞而博愛的精神信仰,既是社區精神和生態文明中心,又是當地開展重要活動的社區生活中心。紙教堂周邊建有生態文化見學園區,內設遵循自然農法的「農之園」,推廣在地農產的「食之堂」,推行創作工藝的「市之集」,藝術與生態結合的「藝之地」,提倡學習的「學之房」,以及鼓勵人們親自體驗的「工之坊」。當地居民和遊客在此除了觀景,參加活動,還可交流、購物與食宿。
「生態為基 農業為本」桃米村的一級農業產業仍以種植業為主,包括竹類、菇類、茭白筍、茶、金線蓮等;第二產業發展並不發達,但是由有機農業及種植產業延伸的農產品深加工以及農業旅遊觀光正成為桃米村當下經濟發展的新活力。2010年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桃米村納入到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範圍內,並將桃米村定位為「周邊遊憩空間系統桃米系統」的生態旅遊服務中心。桃米村從一個老舊沒落的鄉村社區成功轉型為臺灣鄉村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典範。有數據統計2016年,擁有1200多名原住民的桃米村節假日日均接待遊客1500人,平日每天接待遊客500人,每年門票收入達200萬元人民幣,住宿、餐飲、農副產品、手工藝品收入達800萬元人民幣。
伴隨著城鎮化的迅速發展,現代都市白領階層回歸自然、生態休閒的需求越來越大,桃米村以保護生態為出發點,挖掘特色資源、提煉文化符號,將生產、生活、生態和農業、加工業、旅遊業有機結合,打造宜居宜遊的生態農業觀光休閒度假基地,更是為人們描繪了一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美妙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