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已經關注駱駝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真實的唐朝大詩人李白,並不是一個看淡名利的浪漫詩仙,而是一個畢生都在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我好像在暗示什麼)有關他的精彩人生,駱駝在前面的幾篇文章中,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就不再贅述。因為要研究李白的生平,所以駱駝很是查閱了一些資料。在這些資料裡,駱駝看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一向以酒中仙自居的李白,曾經為了跑官,寫過一篇「彩虹文」,結果這篇文章沒有給李白帶來什麼實惠,卻讓收件人,從此以後青史留名。具體是怎麼回事呢?請您低頭。
唐版的求職信
收件人的名字叫韓朝宗。這個名字對於非歷史專業,或者非歷史愛好者來說,可能會比較陌生。不過提到他的外號「韓荊州」,很多人可能會有一點點印象。和「韓荊州」有關聯的有兩件事,一是李白的《與韓荊州書》和其中的名句「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二是以前常用的一個敬語「識荊」。(以前文人打招呼,常用「識荊」代表初次相識,這裡的「荊」就是引自李白上面的文章)
寫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李白為什麼要去拍韓朝宗的馬屁呢?這個問題其實可以一分為二,一是李白為什麼要寫這種馬屁文章,二是李白為什麼要寫給韓朝宗。駱駝將分別回答,先回答第一個。李白的這種馬屁文章,在古代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幹謁詩(或書)」,大家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唐版的求職信。
有朋友可能會問,李世民不是用科舉來招攬人才嗎?到了武則天時,不是連武舉都有了嗎?李白一個唐玄宗時代的人,怎麼還需要寫求職信呢?有關這個問題,駱駝只能沉痛地說,科舉不是李世民發明的,隋朝就已經玩得賊溜了。而且雖然有了這個制度,也不是所有人都有了憑本事進入體制的機會。
「幹謁」盛行的原因
唐代的科舉對於很多平頭百姓來說,其實是看得見卻摸不著。為什麼駱駝會這麼說呢?因為唐朝的科舉有兩個限制條件,一是身份,在唐朝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參加科舉,例如商人、犯過罪的人……或者和這些人有直接關聯的人,是沒有資格參加考試的。李白就是因為他爹是商人,而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
二是實力,這個實力不是指個人的學習能力,而是指你能否有錢去買書上課,是否能脫產學習,是否能出得起進京趕考的費用,是否能在考中後,有錢去協調分配,是否在坐冷板凳時,家裡有錢養著你(唐朝科舉錄取率極低,而且考中了也並一定能第一時間有官做)……
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悠久的「幹謁」在唐朝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為什麼說它歷史悠久呢?其實「幹謁」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很久之前的「舉薦」制度。在隋唐之前的很久以前。很多王朝,多以各級行政官員「舉薦」的方式為國選才,後來,又有很多高人開始「毛遂自薦」,比較牛的有蘇秦、張儀等人。
這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玩法,非常受基層群眾的喜愛,因此很快就流行起來。到了唐朝,不光是寒門白衣有這個需求,就是有機會參加考試的「正規」人才,也往往需要通過「幹謁」來刷聲望,以便最終憑藉「綜合指數」獲得更好的名次,或者直接飛到帝王們的身邊。李白在老韓那沒有滿足願望,但是他通過不懈的「幹謁」,最終還是一步跨到了李隆基的面前。這也說明了「幹謁」確實好使。
韓荊州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解釋完了李白為什麼要「幹謁」之後,我們再來聊聊李白為什麼要把收件人,設置為韓朝宗。根據唐史記載,韓朝宗是官宦之後,所以他入仕應該相對比較容易。他的第一份官職是「左拾遺」,這個官職大家應該沒少見,比如白居易、杜甫等詩人都當過。這個官職是做什麼的呢?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給皇帝在政事上查缺補漏的小秘書。
韓朝宗出道,是因為他的一個建議,當時唐睿宗,想推廣一種叫「乞寒胡戲」的娛樂活動,韓朝宗表示反對,並為他講解了理由,唐睿宗一看他如此有見地,就把他給提拔了,他自此也算簡在帝心。關於「乞寒胡戲」,駱駝簡單解釋一下,看名字大家應該就能判斷出,這種娛樂活動,並非原產中原,而是來自茫茫的大草原之上。
它具體是種什麼樣的活動呢?駱駝太具體的不知道,只知道這項活動,很有草原特色。一是參加的人多,而且活動非常熱鬧,吹拉彈唱,藝術體操是應有盡有;二是很多項目需要騎馬,三是這種活動不光國家可以舉辦,王公貴族也可以舉辦。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看出了韓朝宗抵制它的原因。(有想法的人可以聚集大量有生力量,並可以趁亂做點什麼平時不方便做的,比如再來一次「玄武門」什麼的)
得到了皇帝信賴的韓朝宗,還衍生出了一個業餘愛好,就是喜歡舉薦人才,在當時很多人通過他的舉薦,完成了人生的飛躍。所以李白想一步登天時,也選擇了找他,不過不知道什麼原因,李白一篇花團錦簇的文章,竟然沒有起到作用,反而成就了韓朝宗的名聲,即使千年之後,還有人記得他,比如貪吃的駱駝,比如那些看完文章還願意點讚轉發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