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實用主義教育的創始人。實用主義教育學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的教育理念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杜威的教育理念在當時美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也是及其重要的考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梳理有關杜威的思想。
一、教育的本質
1.教育即生活:
(1)含義:杜威論述的「教育即生活」有兩層含義:一是學校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二是學校與兒童生活緊密結合。
(2)杜威反對教育為人們的預期生活而服務,做準備。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也就是說作為學生,我們要享受學習這個美妙的過程,而不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或某種預期而進行學習。杜威認為作為老師要做的是使兒童從目前的生活也就是教育過程中得到樂趣,而不僅僅是把現在的教育過程作為自己另外一種生活的工具和手段。
2.教育即生長
「教育即生長」是杜威提出的又一重要命題。杜威批判了教育預備說、教育展開說、教育即官能的訓練等學說。杜威認為,兒童的生長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每天都在成長,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但最重要的成長是面向將來的而不是回顧過去的。兒童的生長與發展不僅需要內在條件,也需要外部條件。內部條件中最重要的是兒童的興趣。外部條件即社會環境。
3.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
杜威認為經驗在兒童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真正的教育從經驗中產生」。那麼,什麼是經驗呢?杜威認為經驗是主體和對象、有機體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兒童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對所研究的事物的理解就是經驗。經驗是兒童自己創造出來的理解出來的,是客觀和主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可見,杜威對經驗的解釋儘管有一些科學和客觀的色彩,最後仍然倒向了主觀唯心主義。
二、學校即社會:
(1)含義:一是以社會中的各種現象指導學校工作。二是用學校的各種先進理念來改造社會。
(2)杜威把學校看成是社會的縮影。「學校即社會」這個命題揭示出,學校不僅教人成才 ,而且教人「成人」,培養自由個性。杜威認為要把學校當成社會,應該從基礎的學校課程入手,認為「學校科目相互聯繫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活動」,應使烹調、縫紉、手工等科目在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
三、教學方法――「從做中學」
杜威在其經驗論的基礎上,提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學習在不斷探索中學到直接經驗。
為此,杜威還論述了探究的方法――「五步教學法」,創設疑難情境、確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推斷假設、驗證假設。這種教學方法十分重視鍛鍊兒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從本質來說,杜威依舊沒有脫離「經驗」的範疇。
四、「三中心」說
杜威提出「兒童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推翻了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因此被稱為「新三中心」。由此,對教育界產生了巨大的變革。
五、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
杜威對中國的影響,用他的學生胡適的話可得到印證:「我們可以說,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先生這樣大的。」當然,「就哲學和教育兩方面來看,正如在美國一樣,杜威在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在教育方面。」
其一、從教育理念上來說
「兒童中心論」是杜威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在這之前,是以教師為中心,兒童只是作為了被動接受知識的人。就像一隻「大缸」,不斷的被老師塞進各種各樣的知識與內容。但在杜威提出「兒童中心論」後,引發了教育學界對學生認識的變革。
其二、從教學方法上來說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正是由於受到了杜威先生的影響再聯繫中國國情而產生的理論。
其三、他的執著精神影響了中國教育
杜威為了大家能夠更加理解他的理念,更是親自在民國時期來到中國進行訪問交流,持續時間長達2年多。胡適、陶行知、郭秉文、蔣夢麟等學人在研究踐行杜威教育思想過程中形成了「中國杜威派」。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