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讀書會,一年拆書300本,今天第260本,《升級定位》。
本拆書稿正文3000字,閱讀預估用時6分鐘。
0,關於作者,關於本書
作者馮衛東,天圖投資CEO,營銷專家。
天圖專注消費品投資,投資的品牌包括周黑鴨、小紅書、瓜子二手車、飛鶴奶粉、百果園等。
作為國內知名的品牌定位理論和品牌投資專家,馮衛東老師近年來多次受邀在混沌大學、中歐創業營、創業黑馬、創業邦、清科投資學院、高維課堂等平臺擔任品牌創業導師。課程好評率非常高。
艾.利斯和傑克.克勞特合作寫了《定位》系列,而本書,則是《定位》理論的更貼合新商業時代的研究。
很多「升級」,只是噱頭,曇花一現;而這本「升級」,是真的升級。
如果喜歡「得到」上梁寧老師的產品思維課程、增長思維課程,那麼這本書值得入手。微信讀書上沒有,得到上有電子書。
對常見概念進行生動描述,體現了馮衛東老師的商業洞見。(和李笑來老師的寫作風格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1,從產品主義,到品牌主義
產品只要做到極致,用戶自願復購、推薦,產品就會大賣。這是產品主義。
但是現在產能過剩,供大於求,商品信息讓用戶陷入選擇恐懼症,用戶開始寧願做小白,更加願意依賴品牌來降低信息費用。
導購網站、直播的興起,大致可以說明用戶的這個趨勢。
大聲講出來的產品主義,就成了品牌主義。
蘋果手機,以產品主義的面貌出現,最終還是品牌主義。
無印良品,只做產品,在「講出來」方面做得很少。在美國的分公司申請破產,算是沒有順利過渡到品牌主義的例子。
2,品牌的本質
品牌的表現,是完成心智預售,就是在顧客大腦裡完成銷售。
線下店裡,顧客進入小店,說「來一瓶可口可樂」;線上,顧客打開購物APP,搜索某具體品牌。這種「指名購買」,就是心智預售。
和指名購買相對的,是顧客看到你的產品,也可能買;如果看不到,就算了,買別家的。這種購買,是「隨機購買」。
這種「隨機購買」模式,就只能死命佔據終端,既產生渠道費用,又產生大量庫存,最終命運還被捏在渠道手裡。錢被渠道賺走,自己切走微薄的利潤。
這種「隨機購買」模式,一旦退一步,競爭對手就蠶食市場份額。如同上了跑步機,永無寧日。
3,顧客價值=產品價值+品牌價值
產品價值,包括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
內在價值,指產品本身的物理屬性帶來的「有用」,比如菜刀能切菜。外在價值,是因為看法不同而決定的價值。是人覺得它有價值。比如,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你說別,月亮代表不了,鑽石才行。
品牌價值,包括保障價值和彰顯價值。
保障價值,是在購買環節讓消費者消除擔心,但是使用環節並不需要。比如買不鏽鋼產品,買的時候認牌子,買到家實際使用的時候,還把品牌標籤撕掉。彰顯價值,是讓顧客在使用產品的時候,可以展現自己的身份、地位、財富、學識、信仰、愛心、價值觀……比如LV包包、茅臺酒。
彰顯價值並不只用在奢侈品上。比如:
腦白金作為送禮產品,賣的是彰顯價值。一家企業在融資的時候,宣稱「我們的財報是經過德勤審計的」,這裡的德勤,起的是彰顯「我們的財報很規範、沒有作假」的效果。
這一塊的商業案例很精彩,咱們在21:30語音助讀的時候,會再補充。
關於「顧客價值=產品價值+品牌價值」,做個人品牌的小夥伴,要建立這樣的意識:產品的價格,不是簡單地等於製造成本+流通成本+合理利潤,而是取決於「用戶覺得值多少錢。」
4,競爭的終極,是佔據用戶心智。
認知大於事實。
不是商家的認知,而是用戶的認知。
企業只能在產品、渠道、媒介,這三個戰場上,構建某些事實,從而影響、改變用戶認知,佔據甚至操縱用戶心智。
產品戰場上,不僅產品本身,連包裝盒也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用戶對這個產品的判斷。雖然大部分情況下,包裝盒被拆開以後,就被扔掉了。
渠道戰場上,出現在哪裡銷售,並肩的鄰居是誰,都是在無聲地告訴用戶一些信息。
媒介戰場上,不要為了宣傳而宣傳,而應該是在用戶心裡,建立某種認知。「大行德廣」、「善建者行」,是在用戶心裡,搭建什麼認知?因為你家品德高,於是把錢存到你家,於是去你家買理財產品?
表達的需要,分成了以上三個戰場,其實,一切信息皆媒介。在當代社會,一切產業皆是媒體,一切內容皆是廣告。
留個思考題,給咱們做個人品牌的讀者:內容為王,這個說法您怎麼理解?
5,戰略
戰略,就是讓你的產品,在潛在客戶的心智裡,與眾不同。
品牌戰略=定位*配稱
定位,是存在於顧客心智中,能直接想到的你的產品的特性。比如,想到沃爾沃汽車,那就是「最安全的汽車」;想到海飛絲,就是去屑洗髮水。
配稱,是驅動品牌去佔據某個定位的全部運營活動。後面第7條,咱們會再展開一些。
品牌在延伸的時候,會產生蹺蹺板效應(相當於我最喜歡說的「稀釋」),比如百度推出外賣的時候,某種程度上會降低百度搜索的專業度。不是真的降低,而是在用戶心智裡降低了。
6,品牌三問
其實是用戶在心裡問,但是在用戶問之前,自己要反覆地問這三個問題。
第一問:「你是什麼?」
也就是所屬的品類。比如,三七是讀書會。
品類,不應該需要再向顧客解釋,而是應該一聽就明白。比如「方太,高端廚電領導者」,把自己所屬品類定義為「高端廚電」,這是一個偽品類;就不如「老闆,大吸力油煙機領導品牌」,後者的油煙機,才是真品類,無需用戶教育的環節。
海底撈這麼有名氣了,還是在店名上標註清楚,「海底撈火鍋」,這樣才能對接潛在用戶的需求。
第二問:「有何不同?」
是在所屬種類裡,有什麼特點。比如三七讀書會和樊登讀書會的不同,是一年拆書稿更多,和得到、樊登讀書會相比是拆書稿更輕,提供朗讀稿版本,每天3、4分鐘就可以碎片化時間裡,了解一本書的精華梗概。
有何不同,不要自嗨,從商家角度來講,而是對於用戶有什麼不同。比如「恆大冰泉,一處水源供全球」,對於用戶意味著啥?就不如「每瓶水都來自長白山冰川」。
有何不同,可能來自於產品的物理屬性,比如材料、功能、製造方法等,也可能來自於市場屬性,比如專家、經典、有故事、正宗、熱銷、新品、價位……
第三問:「何以見得?」是品牌差異化的具體證據。
認知證據,大於客觀證據。
可以是第三方的信用證明,,比如中華老字號、雙十一銷量前十等。也可以是商家的承諾,比如假一賠十、七天無理由退貨。還有一類是品牌能見度。如果在市面上見到過很多門店,就會信任多些。
關於品牌能見度,對於個人品牌小夥伴,試著在微信裡搜索一下你在打造的品牌,能見度是多少?
7,配稱
配稱,是驅動品牌去佔據某個定位的全部運營活動。
按是否在顧客接觸界面,分為界面級配稱和非界面級配稱。
界面級配稱包括了名字、產品、包裝、價格、門店設計、渠道、廣告、品牌代言人、媒體報導、一線員工著裝及言行、名片、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推介材料等等。
非界面級配稱則包括內部管理、後臺業務、生產過程、供應鏈等。
每一項界面級配稱,都是定位溝通的機會,需要仔細檢查其傳遞的信息,與品牌定位的一致性,而且應當通過有意識的設計,來提升定位溝通效率,並確保溝通的一致性。
僅僅是劃分出界面級配稱,就能幫助企業發現一些運營上的盲區。比如餐館的顧客通常會問Wi-Fi密碼,所以這也是一項界面級配稱,但絕大多數餐館老闆對此,處於無意識狀態,所以通常會設置成6個6、8個8之類的密碼。但有家連鎖燒烤店,就把Wi-Fi密碼設置成「全球第一品牌燒烤」首字母,於是每當顧客問密碼時,店員就得大聲說出「全球第一品牌燒烤首字母」,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啟發性的實踐。
配稱聽起來是個新詞,但是在咱們的拆讀稿裡,多花了筆墨描述,希望對咱們三七讀書會做個人品牌的小夥伴,能有啟發。
值得咱們細品。
這篇拆書稿先出這一版,後續會再補充。
8,留個小題目
讀完本篇拆書稿,試試自己的商業感覺。做一下下面的2個小題目哈。
格蘭仕:是「全球製造,專業品質」,還是「全球微波爐,一半格蘭仕」更好?
空調,是「好空調,格力造」,還是「海爾,真誠到永遠」更好?
拆讀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