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簡述

2021-02-22 慕丹陽齋

今天的文章是一個中醫文化系列講座的內容,慕丹陽齋有幸參與其中。以下分幾期,將個人的一點淺陋的心得,負曝自裎。其中有一些引戰的內容,也不敢隱瞞,希望大家給予深刻的批評。萬分感激!

同學們,咱們今天一起學習一點中醫傳統文化的基礎。

提到中醫,就不能不首先提到中醫傳統的經典《黃帝內經》。

首先咱們要知道這本書是一個什麼形式的書呢?

它的主要內容是,黃帝和他的天師岐伯,以對話的形式,對中醫的一些常見的理論概念進行了論述。

咱們首先介紹一下黃帝。黃帝是誰呢?黃帝與有巢氏,燧人氏,並稱「三皇」。建造固定居所,和掌握火的使用,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都是革命性的。而黃帝的偉大,在於他是中國的人文初祖。

什麼叫人文初祖呢?就是從黃帝開始,中國人開始有了系統的文化,包括哲學,音樂,美術,農業,軍事,當然還有醫學,等等這些方面系統的理論和知識。

在黃帝之前,所有的這些理論和知識已經有了各自的雛形,分別掌握在不同民族為代表的人文祖先的手裡。

比如在《黃帝內經》裡出現的天師岐伯,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通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職業是天師。天師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掌管天文的主要的官員,就是現在的天文學家,但有相當的參政議政的權力。

岐伯並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封爵。中國古代的封爵分為公,侯,伯,子,男。而封爵是要有相應的土地的分封地。

比如同學們很熟悉的關羽曾經被封為漢壽亭侯,就是說關羽是封爵是侯爵,注意他的級別要高於岐伯。關羽的封地是在漢朝的壽亭的地區。而岐伯他的封地是在古代的岐地,屬於現在的陝西省岐山縣附近。 

咱們熟知的一個傳說故事叫做神農嘗百草。神農氏屬於東夷地區的炎帝集團。如果熟悉中國上古歷史的同學們可能會知道炎帝的名號就叫神農。

黃帝是如何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呢?就是與東夷集團的神農氏,在阪泉地區進行了一場大戰,史稱阪泉之戰。從此奠定了黃帝集團的共主地位。

這裡已經出現了於中國西部集團的代表岐伯,和位於中國東部的炎帝集團的代表神農氏。

那麼黃帝呢?黃帝之所以成為黃帝,古人認為他得到了位於中央,土的力量,這個力量在後面講到五行的時候,我們會進一步提到。

黃帝所代表的集團,大致所處的地理位置在今天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地區。

講到這裡,我想同學們可能就會對中國古代的文化歷史的形成有一個新的認識。它不是由一個人,或者是一位君王所創立的,而是由全國各地,以氏族領袖為代表的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

講到神農氏,我們在這裡展開一點,講一講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神農氏是東方炎帝集團的一個氏族領袖。

以他為代表的神農氏氏族,為了治療天下蒼生的疾病,努力積極的嘗試各式各樣的天然藥物,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由於中國人所嘗試的天然藥物中,以草木類的藥物為主,所以他們的經驗形成了一本書,叫做《神農本草經》。

這裡也就不難解釋,上古神話中講到神農嘗百草時,提到他「日遇七十毒」。首先七十是一個泛指,指遇到了藥物的種類特別多。因為他不是一個人一時一地的創造,而是以整個氏族在漫長的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形成的藥物治療的經驗。

毒,在古代不僅僅是指有毒的藥物,也指正常的藥物,統稱為毒藥。

因為神農氏這種勤懇為民的精神感動了天帝,賜予他了一根可以辨識百草毒性的神農鞭,他就不必再以口嘗身受的方式,來辨識藥物了。遇到什麼藥物用鞭子一抽,就知道它寒熱溫涼的性質了。

講到這裡給同學們提一個有趣的思考題。天帝是誰呢?是外星人?還是通過時光機器穿越回古代的未來人?

中醫中藥有了天帝的幫助,它是否也具有來自外星人或者未來人的某種智慧呢?

炎帝和黃帝同為「少典之子」,兩個氏族有共同血緣始祖。而且從醫藥學的發現來看,炎帝集團比較早的系統地開發出了藥物治療的方式,西岐集團偏重於針灸,而黃帝集團根據《內經·異法方宜論》的論述,主要是以按摩導引為主的治療手段。

雖然在阪泉之戰中,黃帝集團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文化的進步程度,似乎可以感覺到還是炎帝集團略勝一籌。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以炎帝為首。這從坐落河南始祖山的炎黃二帝造像可以看出,其中較高的為炎帝。

有人會說,既然如此,兩個集團結合以後,為什麼在《黃帝內經》中幾乎沒有提現炎帝的藥物治療的內容。

中國人民寬容開放的心胸,可以吸納所有有益有用的文明。炎帝集團的治療經驗形成了另外一部重要的,文辭更加古奧的《神農本草經》,這使得炎帝一脈的優秀文化得有流傳後世,光炳千秋。

這個情況用現在的現實也可以返照,只是現實的情況比較殘酷。因為實力強的國家,文明程度落後較多,他們通過製造各種噱頭,或稱學術霸權,來矮化高級的文明。

這正是我們炎黃子孫應當奮起改造的,世界文化也必將重新重視持續幾千年不斷的中華文明。這是落在我們每一個人肩上的重任。

好了,接下來咱們開始正式講《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以對話的形式記錄了黃帝和他的主管天文的官員岐伯,對於人類生理病理特點的一些論述,形成了中醫生理病理和治療學的基礎。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題目在《內經》裡是很重要的,往往直接指明中心思想。這一篇題目就是兩個關鍵詞,「上古」和「天真」。

上古,指的是什麼時候呢?是更高級的史前文明?還是原始社會?

我不會選擇原始社會。

天真,指的是人生來具有的生命的能量。說能量,只是為了便於理解。

首先它真實存在,其次它沒有形質。最重要的,它和生命直接相關。天真耗盡,生命終結。

《周易》誕生在中國,絕非偶然。它體現了中國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還有就是人定勝天的樂觀心態。(這裡的「定」是形容詞,形容的是人的精神狀態,而不是表示肯定的狀語。)

易經所揭示的陰陽消長規律,說明可以被消耗的,就可以被補充。這種精神是中國道家的理論基礎之一。

讀古書的一大樂趣,就在於不能只看文字。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黃帝是個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

成而登天,是個大公案。這裡不能展開。

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過去養生都請教天文學家,這和現在請教「百度知道」不一樣。

天文學家岐伯說:「很久以前的高級文明,那些了解宇宙運行的規律的人,使用二進位,依靠大數據(這可不是隨便翻譯的。當生活裡,只使用陰陽來做判斷,心地自然單純。生活也會輕鬆些。做大家都認為對的事,不做大家都認為不對的事,這就是「義」,是高級的生活準則。關於傳統的行為準則,對人身心的影響在後面還會講到)。

飲食有節制,生活有規律,工作學習不過度,所以身心和諧,都能活到一百多歲,安然離世。

現代人不一樣了。喝酒就像喝米湯(黃帝時代的那種輕發酵飲料,現在已經沒有了,看起來可以是和米湯一樣多飲無害的飲料),喝過量了,還得找女朋友。被欲望控制,耗傷身心(精和真,代表與生命相關物質和能量)。

不會控制身心內外的平衡狀態(滿,不是物質基礎的飽滿,而是內在的平衡)。娛樂至死,生活沒有規律。五十歲身體就糟糕了(看來猝死和過勞,不是現在才有的)。"

這裡有一句「以妄為常」,沒有翻譯。因為是題眼,要講很多,才能說得清楚。還怕說不清楚。這裡不展開了。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上古文明的成就者們教導民眾,都是說:當自然環境與內在環境,有不滿足,不正常,導致消耗,劇烈變化的情況都應該注意防範(比如想買的包沒買就是虛,天氣該熱不熱就是邪,聽到一首歌總想哭就是賊,從空調房出門就是風)。

心情愉快平靜,少思少慮,生命能量的運轉自然順暢(不是說罵人打架就不運轉,只是比較不順暢)。

精神內守,就不會生病。換句話說,思想一向外馳騁,元精也必然消耗,疾病也隨之醞釀。

後面一大段就是說,沒心沒肺,活到百歲。」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這一段講生理衛生,講得很科學。

就是現在吃得太好,小朋友不該成熟的時候常提前成熟,老人該氣血平靜的時候還不平靜。大人體力活幹的少,內臟都相對脆弱。

最後討論了一下人類生育的年齡極限。有道者,不在此數。

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黃帝說:「上古文明時代,有一種「真人」(說得真好,現在假人多,我也是)。能夠把握和調節天地陰陽的變化,通過呼吸可以調節和補充元精和元氣,安守元神。極少,也不需要,與外界交流(這點挺重要)。肌肉若一,最好的註解就是嬰兒的胳膊腿。所以,壽命比天地還長久,沒有盡頭。這是符合宇宙規律的生命形式。

隨著時代的遞近,至人聖賢都是在向真人學習,努力探究宇宙和生命的真相。壽命也都很長,至少也要接近天年。」

我們也要向前人學習,活的長度是一方面,活的平衡也很重要。

相關焦點

  • 盧傳堅:中醫是文化瑰寶 樂當中醫文化「翻譯官」
    中新網廣州5月27日電 題:盧傳堅:中醫是文化瑰寶 樂當中醫文化「翻譯官」作者 蔡敏婕「中醫藥是中國人的福氣。我作為一名中醫師,有責任推進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是一名典型的中醫,說話中氣十足,採訪中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正如她傳授的養生秘訣,「做人要開心,睡好子午覺」。
  • 劉力紅|談中醫離不開中國文化,而中醫恰如中國文化的縮影
    為了幫助更多學人走進中醫,感受中醫文化之美,我們從劉力紅老師過去三年來近百場分享、授課中,精選了30個主題,製作成300分鐘的線上課程,為中醫愛好者提供了一份自學中醫的地圖。手執這份地圖,歡迎來到美妙的中醫世界.⚪ 作為一個普通人,有病就去醫院,為什麼要學中醫呢?中醫跟我們能有什麼關係呢?
  • 做一個有文化的中醫
    這裡的「文化」,是指中醫藥文化或中華傳統文化,因為它是中醫的根,也是中醫的外展形象。 所謂「有文化的中醫」,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有醫德,有醫術,會宣講,能著述,會傳承,有貢獻,是明醫。中醫有無文化是可以鑑別的。從他的語言談吐,從他的儀容神色,從他的診病實踐過程及其療效,從他的書寫藥方及其著述等,都可以略知其大概。
  • 中醫是一種大文化 | 雪漠
    那麼,它——包括相信它的人——就有可能不信中醫,覺得它不科學。所以,中醫迎合西醫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東西研究透,建立一種強大的文化體系,建立一套能讓世界認可的、普世化的理念。如果它貫穿了一種能讓每個民族都接受的文化、精神——類似於基督教那種博愛的理念——它就會走向世界,與西醫實現平等的對話。但是,現在的很多中醫都做不到這一點。
  • 中醫堪輿,文化瑰寶
    在武漢方艙醫院,有一名剛剛被醫好的新冠感染者,在媒體記者採訪他時說:「我是中醫黑!」然後就搖頭擺尾地跑開了,殊不知在新冠這場疫情中中醫出了多大的力。 其實,這代表了當下中國人一種普遍的思想。
  • 從成語中感悟中醫文化
    不過,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成語,如吐故納新、對症下藥、標本兼治、防微杜漸、中氣十足等,都是從中醫知識演化而來。 《讀成語 學中醫1》,作者:培松,繪畫:南窗,出版單位: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5月《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通過成語講中醫,通過中醫講故事,通過故事講文化,通過文化講歷史。
  • 【國學新民書院、抱樸堂中醫學校三年規劃】簡略
    新民書院,以普及傳統文化,踐行人文教育,把「健康身體、健全心靈、文武兼修,耕讀並舉」作為教育理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作為教育方法。 目前開設課程: 文化課程:經典誦讀、文字學、中醫基礎、文學鑑賞(吟誦、對聯、詩詞)、古文閱讀、中國歷史 才藝課程:書法、國畫、篆刻、女紅、插花、古琴、茶道 意志課程:武術、體育、軍訓、農業、徒步 修養課程:禮儀、音樂、投壺
  • 從主持人到中醫文化傳播者 梁冬的中醫"理想國"
    15年前,他是鳳凰衛視的著名主持人;8年前,他出任百度副總裁,為百度品牌推廣立下汗馬功勞;5年前,他從百度激流勇退,淡出商界和大眾視線,一心一意做起了傳統文化的生意,潛心研究中醫、國學和宗教哲學,開了一家中醫館行醫濟世,推廣傳統文化,分享生命的感悟,他就是梁冬,現任太安健康集團總裁。
  • 德聖堂第四屆中醫中藥文化節:傳播中醫中藥文化
    本報訊(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吳鴻) 9月2日,由雲南省民族文化發展基金會主辦,雲南德聖堂健康產業及德聖堂中醫門診有限公司承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藝獻禮暨德聖堂第四屆中醫中藥文化節在昆明市開幕。
  • 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佛教文化或許是因為無量廣大的佛陀宣導理念,以及語言文化的差異,傳入中國以後,便有了許多的說法,有的說是宗教,有的說是超越宗教,超越一切科學的,也有的說是教育,大茶經認為,如果把它理解為是一種教育,或許,傳承的文化會更容易讓人接受,為什麼?用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 夯實中醫基礎 傳承岐黃文化
    為了認真落實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國家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關於進一步加強中醫護理工作的意見》要求,11月24-26日,長沙市中醫護理質量控制中心主辦,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承辦的2020年長沙市傳統文化與中醫護理專題培訓班順利開班,
  • 中醫面試-中醫診斷學
    中醫面試-中醫診斷學面試依舊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相比於資格證考試,事業單位考試,少了更加明確的範圍,多了排名上的壓力,要打好折一場仗並不容易。除了筆試,面試也一點不可忽視,因為面試擁有一股可以扭轉局勢的強大力量,筆試成功,面試一樣可以被淘汰,筆試不如人願,面試逆襲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 文化與科學:中醫的知識社會學解讀
    原標題:文化與科學:中醫的知識社會學解讀 知識社會學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旨在通過對知識的社會學考察,從社會性、歷史性、互動性和建構性視角理解知識的屬性和意義。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長期以來備受爭議的中醫學學科屬性問題也再次凸顯出來。中醫究竟只是一種文化,還是一門科學?有必要從知識社會學視角加以認識。
  • 聖愛中醫館:讓中醫文化走向世界
    自2003年起出國對外醫學文化交流,先後去了英國、法國、西班牙、美國等國家。在國外,她一呆就呆了六年,從事針灸,推拿及中醫對外教學工作。2008年開始,她不僅在門診坐診,也開始宣傳中醫文化,到各地開展中醫展覽活動。因此,儲辰瑩在國外擁有了一群"粉絲"。他們長期與儲辰瑩保持聯絡,一有大痛小病總是第一時間與儲辰瑩聯繫。
  • 童言童語話中醫!長春舉辦小學生「傳承中醫文化」故事大賽
    11月20日,長春市「護蕾計劃」2019年最後一場健康主題活動——小學生「傳承中醫文化」故事大賽決賽在此拉開帷幕。 據介紹,大賽於今年9月正式開始,經過「海選」,初選,經過層層篩選,共有63名小學生入圍預賽,經過激烈比拼,19名選手闖進當天的決賽。
  • 從文化視角看中醫孟河醫派
    從文化視角看中醫孟河醫派近日,電視劇《老中醫》正在熱播中,劇中主人公翁泉海的原型集丁甘仁等數位孟河醫派醫家於一身,生動再現了民國時期孟河醫家行醫滬上的種種際遇。常州史稱「中吳要輔」「三吳重鎮」,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吳文化是中華文化百花園裡的一支奇葩。關於吳地區域範圍,國醫大師、江蘇省名中醫幹祖望(1912~2015年)認為吳醫在江蘇範圍。從歷史看,吳文化的中心地帶是位於太湖平原蘇錫常地區。常州地處長江之濱,太湖之畔,位於長江三角洲的腹地。
  •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醫魅力
    有目共睹,在這場疫情中,當中醫成為主場時,從「殺病毒」到「扶正固本」,主體思想觀念的轉變徹底扭轉了局面,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在心識帶動下的整個能量場的關鍵性轉變。中醫不負眾望,雖然被壓抑多年,但關鍵時刻大顯身手,用事實回應了中央關於「挖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文化」的倡議,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應驗了古今中外的預言:21世紀只有依靠華夏文明的智慧才能解決人類的危機。
  • 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 雲南道教醫學文化簡述 | 任紅華
    本文結合道教醫學的基本內容,對道教醫學在雲南的流傳情況以及地方道教醫學的文化特色試作簡述,限於學淺,錯謬處在所難免,若得方家不吝賜教,即是拙人之願! 一、雲南道教醫學研究現狀 據筆者所知,國內外尚無對雲南道教醫學的專門研究,僅在雲南道教及傳統醫學研究中有所涉及,然也多為「某道善醫」或「某醫好道」之簡介,間或介紹了道教的濟世、養生方法和性命觀。
  • 市民為中醫文化豎起大拇指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易學難精。  「中醫文化真的太博大精深了!」此次中醫講座的主題為「與我們一起學中醫」,通過邀請中醫前來授課,讓群眾了解到中醫的一些基本知識,讓群眾明白中醫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一起學中醫,做到保健養生從自己做起,小病不求人,從小病防微杜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