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齊魯人才網2019年2月份最新數據顯示,濰坊市平均薪酬為5820元,近半年上漲244元,特別是春節後漲勢明顯。就全省薪酬排名來看,濰坊以5820元高居全省第四。
濟青高鐵拉近了省內各城市的距離,同時讓高鐵的「同城效應」不斷凸顯。濰坊向來是山東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隨著步入「一小時生活圈」,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城市高速發展會加大人才需求量,當地薪酬水平也會「水漲船高」。
高收入人群增加,「高薪」已成主流
從薪酬分布情況來看,薪酬在3K-5K元之間的白領數量最多,佔人數總量的41.4%;其次是薪酬在5K-7K元的白領人群,佔總量的39%;0—3K元的白領數量佔比僅為5.3%。於此可見,低薪已是過去式,高薪成為市場主流。
6303元,壽光市薪酬全市第一
從各區縣薪酬排名來看,當前壽光、諸城、青州三地表現卓越,平均薪酬均突破6000大關,穩居前三名。
其中壽光市平均薪酬全市第一,高達6303元;諸城市排名第二,平均薪酬為6118元;青州市位居第三,平均薪酬為6006元。總體來看,濰坊各區縣均保持在較高的薪酬水平,濰坊之所以取得蓬勃發展,各區縣「成績」都可圈可點。
國有企業薪酬最高,事業單位薪酬最低
從平均薪酬按企業性質分析來看,國有企業排名第一,薪酬為6588元;其次是上市公司,平均薪酬為6218元;民營企業排名第三,平均薪酬為6221元。值得一提的是,民營企業平均薪酬比上一季度漲幅明顯,潛力巨大。
濰坊十大高薪行業,機械/設備/重工高居榜首
在十大高薪行業中,機械/設備/重工行業位列第一,以9833元領銜濰坊市;石油/石化/化工行業排名第二,平均薪酬為9800元;製藥/生物工程位居第三,平均薪酬為9366元。總體來看,像機械、石化等傳統行業領先優勢明顯,但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佔據大部分席位。
濰坊市傳統工業發達,機械裝備、汽車製造、石化鹽化、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規模、產量、質量、市場等在全國、全省都佔有領先和重要地位,無論國內外市場如何起伏變化,傳統產業始終保持平穩增長,行業薪酬水平遙遙領先。與此同時,電子信息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智能裝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海洋動力裝備產業等新興產業加速壯大。歌爾聲學、浪潮華光、共達電聲、壽光富康、山東沃華等業內龍頭企業持續引領行業發展,未來濰坊的高薪行業必然會「百花爭豔」。
月入2W+,高級技術崗位普遍高薪
在十大高薪崗位中,有兩個崗位超2W,其中機械設計工程師高居榜首,平均薪酬達到22765元;其次是化工研發工程師,以20673元位居第二。此外,IT項目經理/主管、Php開發工程師、資料庫開發等網際網路崗位薪酬水平也較高。
通過以上數據可見,濰坊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高精尖」行業人才充當著重要角色,高級技術人才作為各行業搶奪的重磅角色,薪酬將長期處於相對較高的水平。
2019一季度山東人才流動報告
2019年伊始,新一輪「搶人大戰」,再次升級,據統計全國已有16市升級人才政策,從人才落戶、購房補貼、生活補貼、配套保障等方面激勵更多人才前往本地就業。山東省作為人才大省,人才流動情況無疑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人才流失緩解,超8成省內就業
由上圖2019年一季度數據可見,當前有83.4%的山東人選擇在省內流動,省外流動者僅佔17.6%;通過對比去年四季度數據,當前山東省人才流失狀況出現大幅度緩解,人才留存率上升了13.7%。
人才留存率與內外部就業環境有著巨大關係,自2018年三季度以來,新一輪「裁員」浪潮席捲全國,而山東省在本次裁員潮中受影響較小。據齊魯人才網數據顯示,山東省人才需求量一直處於穩步上升態勢,19年一季度人才需求量較去年四季度上升了5.68%。除此之外薪酬的高低也影響人才流動的關鍵因素,19年一季度全省平均薪酬為5724元,較上一季度上漲5.68%。
區域優勢明顯,「濟青煙」瓜分全省4成人才
隨著山東省「兩圈四區」(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煙威都市區、臨日都市區、東濱都市區、濟棗荷都市區)規劃的確定,城市間的人才流動將日益頻繁。
註:人才吸引指數為當地實際人才淨流入量與全省流動人才總量的比值
由上圖可見,「濟青煙」三市優勢明顯,其人才吸引指數分別為16.55、11.58和10.21,僅以上3市就「瓜分」了全省近4成人才。除此之外,濰坊、臨沂、濟寧也有著較強吸附能力。
「強省會」格局之下,濟南成流動首選
通過人才流動軌跡來看濟南可謂是當前「最大熱門」。隨著濟萊兩市的合併,「強省會」格局已逐漸形成,越來越多人來到當地就業,其中,青島、淄博、泰安、濟寧、棗莊、德州、東營、聊城、菏澤、臨沂10市人才流動首選濟南。
青島市作為省內經濟的龍頭,人才吸附力也相對較強,因此濟南、煙臺、濰坊、日照4市人才流動首選青島。另外,威海人流動首選煙臺,濱州人流動首選東營。
就濟南、青島兩地數據可見,19年一季度兩地人才流動出現反轉,人才交換比(流入濟南的青島人數量與流入青島的濟南人數量的比值)為1.21,也就是說每當青島向濟南流入1.21名人才時,才會有1名濟南人才流向青島。
隨著「強省會」格局的形成,濟南市就業環境愈發改善,對人才的吸附能力逐漸增強,而青島當地高昂的生活成本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濟青高鐵」的正式通車也為兩地人才的流動提供便利,同時帶動了鐵路沿線城市的人才流動。
魯西南成「造血基地」,東部沿海城市更受青睞
註:人才流入比是指某個城市人才流入數量與人才流出數量的比值,當數值大於1時,表明當地為人才流入;當數值小於1時,表明當地為人才流失;數值越大,說明當地人才吸附能力越強,數值越小表明當地人才流失越嚴重。
由上圖可見,目前濟南、青島、煙臺、濰坊、臨沂、東營威海、日照人才流入比大於1,表現為人才流入,其中濟南人才淨流入量最多, 其比值為2.21,也就是說每流入2名外來人才就會流出1名本市人才;其他城市均表現為人才流失,其中德州市人才流失狀況最為嚴重,其人才流入比僅為0.28,也就是說每流失4名當地人才,才能換回1名外來人才的流入。
綜合來看,魯西南已成「人才供應腹地」,東部沿海城市無疑更受山東人才青睞。結合當地經濟條件、就業機會甚至人口總量來看,東部沿海城市經濟條件更好,可為求職者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更高的薪酬,這也加速了人才的湧入。因此像菏澤、棗莊等城市,人口基數龐大,而當地就業機會較少,將逐漸淪為其他城市的「造血基地」,人才流失情況將愈發嚴峻。
外流人才分割完成,東北三省為山東「回血」
本省人才的留存和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及一直是各地市搶人最關心的要素,而通過下圖可見,北京市作為全國唯一的資源分配型城市,其人才吸附力依然最強,人才流向佔比為22.41%,江蘇省作為山東鄰省其流向人數佔比已達到15.63%,上海、天津、浙江三省流出佔比也相對較多。
總體來看,山東省人才流出多以「就近原則」為主,隨著交通的愈發便利及高鐵網的逐漸完善,周邊省份將逐漸完成對山東外流人才的分割。
通過流入人才數據來看,山東省外來人才中,黑龍江籍人才數量最多,其次是河南、遼寧。綜合來看,東北三省求職者更青睞來山東工作。
山東省作為傳統經濟強省,GDP總量常年位居全國前三,就業機會較多。而東北三省重工業發達,產業結構長期以傳統製造業為主,科技含量不高、經濟結構不合理、市場化水平低、體制落後、機制不靈活,使當地經濟出現衰落,進而導致就業機會減少。因此山東省與東北三省之間人口遷徙方向反轉,出現「雁南飛」現象。
總之不管咱的觀感是什麼,從數據上看,濰坊的人才吸附能力相對還是不錯的,至少在山東省內相對來說。
濰坊的薪酬和人才吸引指數都在全省排第四位,我知道你有很多想說的,來吧,牆上盡情表演吧!
圖/文來源:齊魯人才網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