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要是機器就好了」:孩子一句話暴露扎心真相……

2020-09-15 我比檸檬淘

「早飯必須吃好,否則影響學習。」看到7歲的兒子不好好吃早飯,我急得把食物一股腦推到他面前,盯著他吃。可他還是心不在焉,說不想吃。

我粗魯的嚷道:「快吃,必須吃。」

兒子很慌亂,突然抽搐起來:「我要是機器多好?你想讓我吃什麼,吃多少,按個按鈕就行了」。

我瞬間怔住了,不知所措。「你要是個機器就好了。」這是我曾經說的話呀!

前幾天,陪兒子寫作業,他一直磨蹭。剛寫了兩行,就擺弄橡皮玩。我連哄帶嚷,他終於放下了橡皮,可寫了沒兩行,又上廁所,還拿了本漫畫書。我在外面急得跺腳,他在裡面穩如泰山。

我強壓怒火,譏諷他:「你要是個機器多好,按下按鈕就行了,省的我這樣費勁。」當時說話一時爽,沒想到孩子竟然記住了

細思,其實很多父母都在把孩子當機器養。父母以「為你好」為由,關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每個細節,隨時隨地保護和糾正。甚至,把孩子的人生程序化,給他們一份童年任務清單,千方百計地讓他們照做,確保他們萬無一失的「完美」人生。

成績,真的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嗎

為了孩子美好的未來,父母對「好成績,好大學」按下循環播放鍵。熱播劇《少年派》中的王勝男,代表了大部分父母的樣態:

王勝男對女兒的人生設定是,考好大學,找好工作。女兒學習一般,她託人把她弄進了重點學校的重點班。

開學第一天,就開始了高考倒計時;女兒參加廣播站,她反對,女兒坐公交回家,她反對,怕耽誤時間;未經女兒同意,租房、陪讀,全面管控。女兒只要有一次考試失敗,她就大呼小叫,惡語中傷。女兒成績提高,她就心肝寶貝。在「王勝男式家長」的眼中,成績和分數成為評價孩子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

父母確保孩子安全、健康,吃好、喝好,引導他們進入好學校、好班。孩子不僅要取得好成績、拿高分,還要獲得獎項和榮譽。為了擁有父母認為的美好未來,大部分孩子只能擁有一個清單式童年,在大學錄取的軍備競賽中努力和掙扎。

出於愛和恐懼,父母從很早就帶孩子參加輔導班、特長班,幫孩子累積豐富的資本和經驗。應對小學、初中、高中的擇校,和各個階段的考試,在他們腦中植入「好大學」的目標。

為此,父母不惜花費心思來督促、哄騙、幫助、嘮叨,甚至討價還價,確保孩子們不要毀了自己的前程。前斯坦福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柯特-海姆斯,在TED演講中說:「我們就像訓狗員一樣表揚他們,哄他們跳的再高一點,再遠一點,日復一日。」

父母並不關心孩子對什麼感興趣,看不到孩子因分數而焦慮、心理脆弱、筋疲力盡,只在乎怎樣才能考入好大學。父母給孩子一份童年任務清單,在每一個關鍵節點,及時按下按鈕,就為了成就孩子「不犯錯」的人生。

別剝奪了孩子經歷和成長的機會

當成績說話時,學習以外的一切事情都被父母按下了暫停鍵

01

別對孩子自理能力按下暫停鍵

同事的孩子去外地讀高中,每月回家一次。每次返校時,同事會精心準備30個蘋果,洗乾淨,用保鮮袋裝好,讓孩子每天吃一個。另一個同事則每月給孩子帶30條內褲,每天換一條,等月末帶回來她再一起洗。

同事說孩子學習要緊,從小就沒讓孩子做過家務。很多父母覺得做家務是浪費時間,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為他們帶來成功的事情上。

然而,因為缺少家務鍛鍊,孩子的腦前額葉(Prefrontal Lobe)發育越來越遲,而腦前額葉支配著人類的情緒控制、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和延遲滿足。

肯特大學教授Frank Furedi指出,如今社會和家庭正將年輕一代「幼兒化」,導致越來越多青少年心理上遲遲不肯成熟,有人年近30歲還無法脫離家庭獨立生活。

沒有自理能力,就像「神童」魏永康一樣,再高的分數終究會被淘汰。

02

別對孩子的選擇權按下暫停鍵

中國的聽話教育毀了很多孩子。

最近,朋友的心理工作室接待了一位北大女孩,她因無法適應學校生活,剛讀完大一,就被診斷為中度抑鬱,被迫休學。

朋友發現,這個女孩的病因是,太聽媽媽的話。很小時,媽媽就給她制定了清晰的目標。女孩一直乖乖的按照媽媽給的清單過人生,對自己的人生沒有話語權,甚至屏蔽自己的感受。

朋友做了一個實驗,她把一杯溫水分給媽媽和女兒喝,問她倆水是溫是涼,朋友示意媽媽回答涼,女兒明明感覺到水是熱的,也跟著說是涼的,因為媽媽的話在潛意識的影響她。

女孩一直處於媽媽的保護和指導下,一旦離開媽媽,她變得不知所措,無所適從。武志紅說,一直被要求聽話的孩子,他的精神生命正逐漸被扼殺。

「好好聽話」不僅抹殺了孩子的思想和個性,更剝奪了孩子選擇能力和應對生活的能力。

03

別對孩子的成長機會按下暫停鍵

孩子享受到少的可憐的自由,很少有玩的時間,父母過分擔憂孩子的自尊,不允許孩子犯錯。父母的過度保護和指導,使孩子在自我認知上付出長期的代價,剝奪了他們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

自我能效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準則,孩子要建立自我效能,就需要他們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的思考、決定、行動、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

心理學家溫迪·莫格爾在《放下孩子》中談到,孩子可以從嘗試和犯錯中學到重要的人生功課。清單式的成長過程,恰恰剝奪了孩子寶貴的經歷和體驗機會。

如何成就孩子的彩色人生

孩子的人生不應只有一種顏色,而應是五彩斑斕的。給孩子經歷和體驗的機會,其中成就的不只是孩子,更有父母自己。

給孩子做家務的機會

1

一位貧民窟的華裔媽媽培養了兩個億萬富翁,靠的竟然是「讓他們多做家務」。兒子們說,是媽媽的「家務教育法」,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創辦和管理公司。

哈佛大學的一項實驗表明:想要讓孩子成功的重點之一,就是要讓他們做家務活,並且越早開始越好。調查結果顯示: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是15:1,犯罪率是1:10。

愛幹家務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並且他們的夫妻離異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較低。讓孩子做家務,它的價值,遠遠大於你的想像。

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2

父母最怕孩子走彎路,急於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強加給孩子,這似乎是捷徑,卻剝奪了孩子通過試錯學習的機會。

富蘭克林說:光說給我聽,我會忘,讓我自己參與嘗試才是真的學習。

有時候,需要讓孩子犯自己的錯誤,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常識和判斷力。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時機,如何對待錯誤比犯錯更重要。

給孩子體驗的機會

3

前不久,9歲的Hailey Ford的善意感動了千萬網友。

Hailey Ford 五歲時,便開始了善意之舉,她把家裡的院子改造成菜地,為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提供食物,又去嘗試蓋房子,想要為每一個露宿街頭的流浪漢提供住處……。

她長大後的理想,估計會令無數父母抓狂,她想成為流浪漢小屋的管理者。

孩子擁有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權利,哪怕在大眾的眼中,並不光鮮。人生有多種可能,讓孩子有不同的經歷,他們才會知道什麼適合自己,才有選擇和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而西班牙動畫短片《Alike》,值得父母深思:起初,兒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在他眼中,世界是五彩的。但爸爸一直試圖教兒子用「正確」的方式學習、生活……。


兒子眼中的顏色逐漸變成了灰色,像一個「折翼的天使」,老老實實接受爸爸的安排,變成了一個「學習的機器」。

孩子不是機器,不要用「為你好」綁架了孩子的童年,又束縛了孩子的人生。鼓勵孩子去嘗試和體驗,教會孩子思考,積極的面對挫折和困境。只有學會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才會有生命的綻放。

相關焦點

  • 《遇見幸福》暴露了10個人生真相,扎心了
    《遇見幸福》暴露了10個生活真相,扎心了。1.離婚帶孩子的女人,是弱勢群體甄開放和出軌的老公離婚後,獨自帶著女兒生活。她找工作四處碰壁。4.父母是世界上「騙」我們最狠的人歐陽嚴嚴爸爸,接到他媽媽的電話,急忙收拾衣服回老家。嚴嚴問爸爸發生什麼事了?爸爸說:沒事。嚴嚴不放心,又打電話給媽媽。
  • 海底撈和普通火鍋有什麼差別,網友一句話道出真相,扎心了!
    海底撈和普通火鍋有什麼差別,網友一句話道出真相,扎心了!海底撈有這樣幾點是一般的火鍋店所無法做到的,首先是,海底撈有一個特點就是24小時營業,當然,24小時營業的可能不止海底撈,但是大晚上的如果選擇吃火鍋,大部分人都會去選擇一個連鎖店,比如像海底撈!
  • 雪梨華人媽媽親述:我遭遇到了私校家長圈的「潛規則」!扎心真相被徹底曝光了...
    新移民媽媽Amy Huang,曾經就還為此焦慮度日,直到有一天,她發現了扎心的真相...原來,作為一名新移民媽媽,Amy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之外,也很關心孩子在學校裡與同學的相處是否融洽。「有時候我說一句話之前要考慮很久,生怕一句話說錯,我就被踢出局了。」
  • 睡前跟五歲孩子的對話,扎心了!原來孩子心中的我是這樣的~~
    晚上,孩子臨睡前,想給他聊聊天,本以為是個普通的睡前「小故事」,但是卻扎心了,原來在孩子眼裡,我是這樣的媽媽~~我:兒子,你覺得平時媽媽最愛做的事情是什麼?年糕:媽媽你最愛生氣。我:?媽媽總愛生氣嗎?年糕:嗯,還愛皺眉頭~~我:那你希望媽媽怎麼改變呢?變成什麼樣子的呢?年糕:我希望你變成比所有人都好的媽媽!
  • 《三十而已》暴露的職場潛規則,比情感真相更扎心
    我想,一定非《三十而已》莫屬。隨著劇情發展,該劇的話題熱度蹭蹭上漲,幾乎到了「一集一個熱搜」的地步,但多數是圍繞「離婚」、「出軌」等情感問題展開。其實對於現代人來說,感情失利並不是最可怕的,只要事業在手,人生隨時都有逆風翻盤的機會。
  • 二胎家庭,爸爸媽媽經常說的5句話,句句都傷孩子心,第3句扎心
    導讀:二胎家庭,爸爸媽媽經常說的5句話,句句都傷孩子心,第3句扎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二胎家庭,爸爸媽媽經常說的5句話,句句都傷孩子心,第3句扎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媽媽,為什麼我是扁頭?孩子的一番話太扎心了,媽媽傷心受埋怨
    媽,為什麼我是扁頭?真的很醜中國老一輩兒的習俗是,孩子要睡成扁頭才會好看,還有些地方給孩子的頭下面墊著硬的枕頭、字典等等,目的是讓孩子睡出扁頭。這讓我回想起了我的一個同學,她的女兒在上幼兒園中班,她女兒就是被家人睡成扁頭的典型例子。同事對於孩子扁頭這件事並沒有十分在意,知道有一天接孩子放學,孩子哭著從園裡出來,拉著媽媽就往家走。
  •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導讀: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農村寶媽的一句話,很扎心
    農村寶媽一句話,很扎心首先,你會發現一個規律,農村生孩子是最多的,並且尤其實越窮的家庭生孩子越多,現在有錢的人家反而只要生一兩個就可以了。這種問題就讓人不得不錯愕,為啥越窮的父母越勸你生二胎?其次,窮人家的父母認為孩子就是希望,這種觀念真的很可怕,但是確實真實存在的,之前看到一個紀錄片,一個媽媽和11個孩子,都是她生的。
  • 因為媽媽的一句話,女兒跳樓了,原因令人唏噓……
    去年,一個常春藤女博士因為母親的一句話自殺了。從她的「刀子嘴」中說出的每一句指責,都像一把利刃,深深扎向女兒,最終導致了這樣的悲劇。生活中有很我媽媽「刀子嘴,豆腐心」,甚至有些媽媽還以此為榮。覺得像她這樣的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心地善良,性子直率,但殊不知在教育孩子上,這點是家長最大的失敗。
  • 一位媽媽2017扎心總結,字字戳心!網友:沒錯,是我本人
    這是一個媽媽的2017扎心總結,字字戳心!我這一年的飲食狀況瘦的人吃兩口就好了寶寶餓得哇哇哭,你的乳房卻再也擠不出一點奶,愧疚自責……比哺乳更痛苦的,是媽媽的睡眠不足。自從有了孩子,沒有一個媽媽睡過一個整覺。夜裡要給寶寶餵奶、餵水,要換紙尿褲。有時孩子會莫名的哭鬧,一夜折騰好幾次,媽媽的睡眠都是碎片化的。當睏倦襲來,站著也能睡著! 那種想撞牆的感覺你有過嗎?
  • 甄嬛傳:皇上為何那麼喜愛孩子,安陵容小產後他一句話暴露真相?
    甄嬛傳:皇上為何那麼喜愛孩子,安陵容小產後他一句話暴露真相?其實甄嬛傳中的皇上這個人就是最有心機的一個男人了,他也是最狠毒的一個人了,為了自己前朝的利益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去傷害自己的孩子,他曾經做了那麼多的事情,不知道別人怎麼想的,我感覺他自己都不會原諒自己的吧。
  • 一條「扎心」的英文合輯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扎心了」這個網絡表達,它以幽默的方式表達一件事情對人的觸動很大或者一句話「戳」到了人的痛處,讓人聽了很難受。英語裡也有類似的句子可以用來表達「一句不中聽的話,刺中了心口,讓人難受」。扎心了,老鐵1.
  • 這4條真相太扎心了,有孩子的家長千萬不能錯過,笑著笑著就哭了
    曾經看到一句話:人到中年,就是一部《西遊記》。雖然是個搞笑的段子,但聽著真的是太扎心了,除了把我叫醒的小崽子!,原來我錯了,是來自孩子上小學......感謝你們為孩子付出的一切最後願我們認清生活的真相後
  • 爸爸,要是我能成為第一名,你能成為最有錢的爸爸嗎?扎心了!
    小女孩哭訴:「因為我缺一個好爸爸。你覺得別的小盆友好,你去當別人的爸爸。別的小朋友是要家長的努力和陪伴才能那麼好,不像我爸爸三心二意……」很多家長喜歡把孩子跟別的孩子比想起一個笑話,孩子跟爸爸說:「爸爸,要是我能成為班裡第一名,你能成為班裡最有錢的爸爸嗎?」
  • 《鬢邊海棠紅》範湘兒一句話暴露夫妻關係,二爺眼神帶傷,扎心
    範湘兒的弟弟範漣是一個花花公子,和交際花有了自己的孩子,不敢承認的範漣讓程鳳臺去當說客。最終程鳳臺花錢讓交際花封嘴,自己抱著範漣的閨女回家養。範湘兒一見二爺抱個孩子回家,認定了是程鳳臺跟外邊的姘頭野女人生的,在家跟程鳳臺鬧。範湘兒在跟二爺爭吵的過程中,不顧及二爺的解釋,不相信孩子是範漣的。
  • 為什麼越對孩子發脾氣,孩子越要媽媽抱?得知真相後心被扎了一下
    導讀:為什麼越對孩子發脾氣,孩子越要媽媽抱?得知真相後心被扎了一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越對孩子發脾氣,孩子越要媽媽抱?得知真相後心被扎了一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三十而已」顧佳的一句話,道出扎心真相
    劇中的女主角顧佳,更是戳中了每個媽媽的心。她是一位堪稱100分的完美媽媽,又美又颯,雙商爆表,一手搞定先生的事業,另一手搞定孩子的學區房。但是為了把孩子送進名校,她過得一點也不輕鬆,可以說是步步為營。顧佳的故事之所以那麼戳心,就是因為——無論你是海澱媽媽,還是順義媽媽,哪怕朝陽媽媽,在她身上,你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 為何麥當勞的甜筒裡面是空心的,感覺被坑了,但真相聽起來很扎心
    所以基本上都是路過哪家店就去吃哪家的漢堡的,而且要是路過麥當勞的甜品窗口,小優就一定會去買一個原味的甜筒,吃起來奶香味十足,尤其是夏天小優吃的頻率就越高了。而麥當勞還經常會推出各種口味的冰淇淋甜筒,所以經常吃也是不會膩的。
  • 扎心!我採訪了50個孩子:那個瞬間,他們深深嫌棄自己的父母
    孩子的實話實說,句句扎心:我的媽媽不上班,平時就喜歡打牌和看腦殘的電視劇,一邊看還一邊罵,有時候也跟著哭。她什麼事也做不好,做的飯超級難吃,家裡亂七八糟,到處都不乾淨。她明明什麼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兒,還天天叫累,說都是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