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12歲為金簪,13歲為豆蔻,16歲為破瓜之年,那出嫁後呢?

2020-12-13 不精準的人

古代女子12歲為金簪,13歲為豆蔻,16歲為破瓜之年,那出嫁後呢?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做裙衩。」李商隱一首無題,傳達了一個可愛的女孩子從年幼無知成長到妙齡少女的全過程。

其中在女生的各個年齡階段的作為李商隱都描述的一清二楚,非常傳神,女孩子的童年到少年躍然紙上,比如「十四藏六親」,說這個女孩子十四歲就開始藏於深宅內院,不再見人了。「十五泣春風」,女孩子到了年齡,愛情種子在心中一點一點萌芽,面對春風已經開始傷花感月了。那麼你知道在古代對於各個年齡的女子,有什麼特定的稱謂嗎?

女孩子剛出生時,這時候她還是個嬰兒,自然對她不會有很高的注意力,但是向男主人道喜時還是有區別的,如果生的是為公子爺,那麼就要道一聲「弄璋之喜」。既然產下的是位千金,那麼就要說「弄瓦之喜」了。

瓦是紡車上的一個零件,在古代能織布裁衣是女子的美德。祝賀男主人「弄瓦」,寓意在於慶賀他的女兒以後俊秀婉約,心靈手巧。

當女孩子長到七歲時,就被稱呼為「髫年」。所謂髫,是女孩子的一種頭型,泛指這時候女孩子還沒有束起頭來,頭髮自然地垂下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就有「黃髮垂髫」這一說法。到了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雖然還是滿街亂跑的娃娃,但也慢慢的開始長大了。

女孩子到了十二歲時,古人稱之為「金釵之年」,又叫「金簪之年」。長到這個歲數,女孩子就要用頭釵之類的東西紮起頭髮,故以「金釵」代替這個年齡的女生。關於「金釵之年」這個說法,最早見於南朝梁武帝所著「頭上金釵十二行。」,古人婚配遠比現代人早,這時候女孩子的家人就要開始為女孩子物色婆家了。

再過一年,女孩子十三歲了,古人通常稱呼女子為「豆蔻年華」,取的是女孩子美貌初具,而含苞未開之意。

豆蔻在中國古代文人筆下,寄予了特殊的含義,陸遊就有「小軒愁入丁香結,幽徑香生豆蔻梢」之句。用豆蔻來比喻女子,代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步入女孩子一生最美妙的年齡了。

很快,女孩子就長到了十五歲,此時稱為「及笄」。在古代,十五歲的女子就已經長成為大姑娘了,此時便可以找一個合意的情郎結為一生伴侶了。為了表示這個女孩子可以尋覓夫婿,就要把她的頭髮梳起,用「笄」紮起,故稱為「及笄」。

十六歲的女孩子,古人稱之為「碧玉之年」,又稱為「破瓜之年」,破瓜之年的稱謂,那還要歸因於古人熱愛舞文弄墨,「瓜」字在古代隸書中可以被拆分成兩個「八」字,於是便以「破瓜」代稱十六歲的青春女子,正所謂「二八年華,瓜字初分。」

而「碧玉之年」這一稱呼,這來自於唐朝詩人李群玉一句詩詞,詩中稱:「桂影淺拂梁家燻,瓜字初分碧玉年。」後世隨以「碧玉」,和「破瓜」並稱,指代的都是青春妙齡的十六歲少女。

最終,女子二十歲時,此時少女青春已達鼎盛,遂以鮮花綻放之意,稱呼女子為「桃李之年」,形容女子此時就像絢爛開放的桃李之花。

這就是古代一個少女從蒙昧未知,到情竇初開,再到青春靚麗的全過程了,我們的先人著實是有才華,將少女成長的全經歷一一勾勒出來,並且都有深意,典故,值得人細細品味,妙趣頗多。

上面這是根據年齡劃分,對女子的一個稱呼。那麼從婚否的角度,女子又有什麼稱謂呢?

在古代,封建禮教極為嚴格,女子不能輕易面見外人,都要被父母緊緊地束縛在深宅大院之內。所以女孩子的房間叫「閨房」,閨房是絕對不能進外人的,只有女孩子的丫鬟和幾個貼心女性好友才可以出入。

到了一定的年齡,就連女子的父親都不能進入閨房了,只有母親才可以去探望一下自己的女兒。所以在自己家中等待婚配的女子就叫做「待字閨中」,字就是出嫁,待字閨中就是在自己的閨房內等待一個合適的郎君的意思。

而已經剛剛出嫁的女子,亦有稱謂。古代女子出嫁也叫「出閣」,代表女孩子走下閣樓,要與另一個男子龍鳳之好,這時古人就稱呼女子為「摽梅之年」,語出《詩經》,形容梅子成熟到果實豐滿,要從枝頭上掉下來了。用以比喻女子花葉繁盛,要委身於他人了。

怎麼樣,看完了古代少女的稱呼,你有沒有心馳神往呢?

相關焦點

  • 古代女子各年齡稱謂,花信、豆蔻、桃李好美啊
    比如我們所熟識的花信、豆蔻、桃李,但是這些稱謂分別代表多少歲呢?今天我就來為大家科普下。如有錯誤請大家指正!不滿周歲稱為「襁褓」;1歲稱為「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出自袁枚(清)——《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意思是:兩個牙牙學語的女兒,在你死後出生,才只有一周歲。
  • 古代女子到了12歲,稱為「金叉之年」,那「破瓜」是多少歲呢?
    有個成語叫做「破瓜之年」,因為古代人在詩詞歌賦中,通常稱女子年滿16歲為「破瓜」,在陸遊的詩句中「碧玉當年未破瓜,學成歌舞入侯家」。實際上根據歷史的文獻記載,「破瓜」確實是指女人的年齡,指一個女子已經年滿16歲,或是指剛剛結婚不久的女人,還有一種說法,是指男人年齡到了64歲。
  • 古代為何把13歲女孩稱為豆蔻年華?
    十三歲的女孩被稱為豆蔻年華源於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贈別》一詩,其詩曰: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豆蔻本意代指處女,後來十三四歲的姑娘被廣泛稱為豆蔻年華,因為古代女子十五歲就必須結婚,否則會受到國家懲罰。女孩七歲稱為髫年,出自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 古人為什麼用「破瓜年華」形容16歲少女呢?看完感覺古人耍流氓!
    古代的文學博大精深,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的魁寶,更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古代文人對人的稱謂也是比較講究的。古代對於每一個年齡段稱謂並不是直接用數字代替,而是根據生理和形象用文字代替,現代人看來,這些稱謂還比較有文藝範噢!
  • 古代女孩子從13歲到70歲的稱呼,美到令人窒息!趕快收藏吧!
    在古代要想讀完一本論語,可能要看上幾個月的時間。但是現在,我們只要一天就全部能夠看完了。但是,我們在大量獲取信息的同時,有用的信息卻幾乎都被我們所忽略了。以至於,很多人看了不少的書,卻一個都沒記住。只剩下了明星們的八卦了。今天,我們就來回顧回顧古人的美。年齡的稱呼有多少種呢?
  • 古代最全年齡稱謂,30歲女子已是半老徐娘!
    9歲:九齡,9歲是兒童開始學習的時間,教數之年指兒童9歲。語出《禮記》。10歲:黃口,黃口也是對10歲以下孩子的統稱,我們經常也會聽到黃口小兒一詞,指的就是稚氣未脫的男孩或女孩。12歲(女子):金釵之年,古代年齡稱謂中金釵之年指女孩子12歲,女孩子到了十二歲之後就開始要帶釵了,所以才將12歲的女孩叫做金釵之年。
  • 古人為何把13歲少女比喻為「豆蔻」?看到豆蔻才明白古人太智慧
    古人為何把13歲少女比喻為「豆蔻」?看到豆蔻才明白古人太智慧中國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古詩詞更是富有深意和內涵,而自古以來中國人說話都比較含蓄,形容一件事物的時候通常不會直接去表達,而喜歡借物喻人,比如說形容13歲少女風話就用「豆蔻年華」,那麼為何古人要以豆蔻來形容少女呢?其中又有什麼寓意呢?
  • 人們常說豆蔻年華,那何為「豆蔻」,豆蔻年華又是指什麼年齡呢?
    我們把視線調轉到古代,那個時候的人們成家都很早,三十歲當姥姥的大有人在,所以那個時候,像花兒一樣的顏色並不是現在的十八歲,而是要更小一點,在十三四歲左右的時候,女孩子們也就該出嫁了,那個時候的古人,用了世界上最好看的花兒——豆蔻來代表她們,這也就是豆蔻年華的來歷,也就是說,這所謂的豆蔻年華
  • 古代十三歲的女子為什麼被冠以豆蔻之稱,原來是因為它
    古代十三歲的女子為什麼被冠以豆蔻之稱,原來是因為它。中國文化淵源流長,在中國古代,對於13歲的妙齡少女,一般冠之於豆蔻之名。其有詩曰:亭亭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聽起來真的是別有一番風味,但是為什麼古人要用「豆蔻」來形容13歲的少女呢?大家可以一起來和小編看一看。豆蔻,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中國的主要產地是在嶺南地區。一般分為草豆蔻、白豆蔻、紅豆蔻這三種。而在中國古代,草豆蔻稱為草蔻,而紅豆蔻則被稱為紅豆。所以豆蔻之年中所指的豆蔻是白豆蔻。白豆蔻外形和芭蕉類似,在夏季開花,花色淡黃,其果實亦可入藥。
  • 知天命是多少歲 古代年齡的解析
    古代年齡一直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因此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那麼對於知天命是多少歲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通過對於古代年齡的了解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吧。
  • 古代滿100歲的人稱為什麼?
    最近玩螞蟻莊園的玩家都在問,遊戲裡面1月8日古代滿100歲的人稱為什麼了?這道題還是有一點難度,小編我特意整理了相關的資訊,下面就是蠶豆網帶來的1月8日螞蟻莊園每日一題答案了,如果你也想要了解的話,那麼接下來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1月8日答案吧!
  • 古代人的破瓜之年、花信之年、期頤之年都是多大歲數?
    孩提(2-3歲):「提」不是我們以為的提東西的「提」,而是指大人將孩子抱起來的動作,而「孩」是「咳」的古字,用以形容孩子的笑聲。垂髫(3-9歲)和總角(9-13歲):在古代,古人大多會以頭髮來取名年紀。若是在9歲以前,兒童還沒有長出長頭髮,頭髮自然下垂,就叫「垂髫」。
  • 為何古代把13歲女孩稱為豆蔻年華?這稱呼聽起來都很美!
    在古代,人們會把十三歲的女孩稱為豆蔻年華,這個名詞來源於唐朝詩人杜牧的《贈別》一詩中。據了解,唐朝詩人杜牧年輕的時候曾經在詩中提到「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為什麼杜牧要如寫道呢?
  • 為什麼唐代詩人把十二三歲的少女,比喻為豆蔻?
    而豆蔻就是其中一種果實,豆蔻這兩個字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吧!比如豆蔻年華,就是用來形容少女的。但是為什麼古人要用豆蔻來形容少女的年華呢?豆蔻又長什麼樣子呢?這就很少人知道了吧。說到用豆蔻來形容少女,就不得不提及一位唐代的大詩人,也就是杜牧。
  • 古代的13歲少女,總被文人墨客比作「豆蔻」,豆蔻和少女有何關係
    例如古時候詩詞中,許多 文人墨客都喜愛用「豆蔻」來描述豆蔻年華少女。「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下珠簾總比不上。」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杜牧官場不如意,落魄消沉,沾染了喝酒狎妓的習氣。在揚州停留期間,寫出了這首詩贈送給一位歌女,詩裡用初春二月初枝頭上含苞欲放的豆蔻花,來形容十三歲的少女。
  • 古人對1到140歲的稱謂,知道5個的算你厲害!
    二、少年1、金釵之年:女孩12歲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歲的年齡要帶釵,所以後來金釵就成了女孩子年紀的代稱。金釵之年,就代指女子十二歲。3、舞夕之年: 13至15歲「舞夕之年」也稱「舞勺之年」。出自《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讀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後把舞勺代指十三歲。
  • 古代人的舞勺之年、破瓜之年、凍梨之年都是多大歲數?
    如: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歲的男子;豆蔻之年,指的是十三歲的女孩等等。髫[tiao]年為七歲的兒童,一般指的是女孩,古代兒童尚未長出長頭髮,短髮自然下垂,因此也稱作「垂髮」。童齔[chèn]總角為八歲的兒童,一般指的是男孩。
  •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 你知道多少
    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垂髫亦作垂齠 。3、4歲至7歲(女)、8歲(男)的兒童。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總角8、9歲至13、14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 古代的人為何喜歡用豆蔻來形容少女?真的是因為沒有詞形容了嗎?
    古人在表述女子的年齡時候,很含蓄,也很優美,而且很形象,也很到位,可以說是字字珠璣。既不失對女孩子的尊重,又有一種落落大方的浮想和意境。在古代,剛出生或是不滿周歲的嬰兒,稱為襁褓。三歲的時候,叫做孩提。當然這兩個稱呼是不分性別的。
  • 漲知識|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0歲——140歲
    古代根據男子成長過程的特點,以十年為單元,將人生大致分為九個階段,分別是"幼""弱""壯""強""艾""耆""老""耄""期"。除了這樣的總體分類之外,古代還有一些特殊年齡的對於的具體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