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12歲為金簪,13歲為豆蔻,16歲為破瓜之年,那出嫁後呢?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做裙衩。」李商隱一首無題,傳達了一個可愛的女孩子從年幼無知成長到妙齡少女的全過程。
其中在女生的各個年齡階段的作為李商隱都描述的一清二楚,非常傳神,女孩子的童年到少年躍然紙上,比如「十四藏六親」,說這個女孩子十四歲就開始藏於深宅內院,不再見人了。「十五泣春風」,女孩子到了年齡,愛情種子在心中一點一點萌芽,面對春風已經開始傷花感月了。那麼你知道在古代對於各個年齡的女子,有什麼特定的稱謂嗎?
女孩子剛出生時,這時候她還是個嬰兒,自然對她不會有很高的注意力,但是向男主人道喜時還是有區別的,如果生的是為公子爺,那麼就要道一聲「弄璋之喜」。既然產下的是位千金,那麼就要說「弄瓦之喜」了。
瓦是紡車上的一個零件,在古代能織布裁衣是女子的美德。祝賀男主人「弄瓦」,寓意在於慶賀他的女兒以後俊秀婉約,心靈手巧。
當女孩子長到七歲時,就被稱呼為「髫年」。所謂髫,是女孩子的一種頭型,泛指這時候女孩子還沒有束起頭來,頭髮自然地垂下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就有「黃髮垂髫」這一說法。到了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雖然還是滿街亂跑的娃娃,但也慢慢的開始長大了。
女孩子到了十二歲時,古人稱之為「金釵之年」,又叫「金簪之年」。長到這個歲數,女孩子就要用頭釵之類的東西紮起頭髮,故以「金釵」代替這個年齡的女生。關於「金釵之年」這個說法,最早見於南朝梁武帝所著「頭上金釵十二行。」,古人婚配遠比現代人早,這時候女孩子的家人就要開始為女孩子物色婆家了。
再過一年,女孩子十三歲了,古人通常稱呼女子為「豆蔻年華」,取的是女孩子美貌初具,而含苞未開之意。
豆蔻在中國古代文人筆下,寄予了特殊的含義,陸遊就有「小軒愁入丁香結,幽徑香生豆蔻梢」之句。用豆蔻來比喻女子,代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步入女孩子一生最美妙的年齡了。
很快,女孩子就長到了十五歲,此時稱為「及笄」。在古代,十五歲的女子就已經長成為大姑娘了,此時便可以找一個合意的情郎結為一生伴侶了。為了表示這個女孩子可以尋覓夫婿,就要把她的頭髮梳起,用「笄」紮起,故稱為「及笄」。
十六歲的女孩子,古人稱之為「碧玉之年」,又稱為「破瓜之年」,破瓜之年的稱謂,那還要歸因於古人熱愛舞文弄墨,「瓜」字在古代隸書中可以被拆分成兩個「八」字,於是便以「破瓜」代稱十六歲的青春女子,正所謂「二八年華,瓜字初分。」
而「碧玉之年」這一稱呼,這來自於唐朝詩人李群玉一句詩詞,詩中稱:「桂影淺拂梁家燻,瓜字初分碧玉年。」後世隨以「碧玉」,和「破瓜」並稱,指代的都是青春妙齡的十六歲少女。
最終,女子二十歲時,此時少女青春已達鼎盛,遂以鮮花綻放之意,稱呼女子為「桃李之年」,形容女子此時就像絢爛開放的桃李之花。
這就是古代一個少女從蒙昧未知,到情竇初開,再到青春靚麗的全過程了,我們的先人著實是有才華,將少女成長的全經歷一一勾勒出來,並且都有深意,典故,值得人細細品味,妙趣頗多。
上面這是根據年齡劃分,對女子的一個稱呼。那麼從婚否的角度,女子又有什麼稱謂呢?
在古代,封建禮教極為嚴格,女子不能輕易面見外人,都要被父母緊緊地束縛在深宅大院之內。所以女孩子的房間叫「閨房」,閨房是絕對不能進外人的,只有女孩子的丫鬟和幾個貼心女性好友才可以出入。
到了一定的年齡,就連女子的父親都不能進入閨房了,只有母親才可以去探望一下自己的女兒。所以在自己家中等待婚配的女子就叫做「待字閨中」,字就是出嫁,待字閨中就是在自己的閨房內等待一個合適的郎君的意思。
而已經剛剛出嫁的女子,亦有稱謂。古代女子出嫁也叫「出閣」,代表女孩子走下閣樓,要與另一個男子龍鳳之好,這時古人就稱呼女子為「摽梅之年」,語出《詩經》,形容梅子成熟到果實豐滿,要從枝頭上掉下來了。用以比喻女子花葉繁盛,要委身於他人了。
怎麼樣,看完了古代少女的稱呼,你有沒有心馳神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