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西方稱我國古代為「天下中國」?這頂桂冠是如何消失的?醉了

2020-12-17 仁青讀歷史

什麼叫天下國家?就是疆域無邊界、政治無邊界、文化無邊界的國家。這可不是傳說,這是我國古代某一時期的一種常態。即使我們今天的邊界,也才確定不到100年。而民族國家的概念和意識形態,是在一戰後,由梁啓超先生等前輩們引入中國的。

在此之前,特別是天下國家最強盛的大唐時期,我們對疆域、文化、政治是完全開放。而天下國家的概念起源於商周,發展與秦漢,鼎盛於大唐,而何時開始衰落的呢?又是因為什麼而衰落的?可能有些讀者看完之後,會忍不住一聲嘆息!

·中國古代天下中國形成的三個階段

熟悉歷史和地理的小夥伴都清楚,所謂的四大文明裡,只有中國的地理位置是廣闊無限的。

而我國古代文明據說是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帶,因此,我國的古人無論是向哪個方向發展,都不會遇到像其他三個文明那樣的尷尬局面。

既沒有沙漠的阻攔、也沒有超級大山脈的隔絕,這就讓古人產生了他們所生活的地方就是整個天下的模糊概念。

而天子和都城,就是天下的中心。

在這種同心圓思想定義下,我國古代為天下中國做出了三次努力。

①「內其國而外諸夏」:就是將整個國家分成很多小塊,大家相互防範,這就是春秋戰國時代。

②「內諸夏而外夷狄」:就是國家實現了大統一,但周圍還有一些不安分的蠻夷勢力需要時刻注意,這就是秦漢時期的現象。

③「天下大小遠近若一」:就是無論是文化上,還是領域上,已經不分你我了,這就是隋唐時期。

而唐朝到底有多開放?為何唐朝能成為天下中國最鼎盛的時刻呢?

·天下中國最鼎盛時是什麼樣子

我們都看過《西遊記》吧,但有沒有人想過,僅僅唐朝一個和尚的到來,就令很多國家的國王親自出面接待。不但要好吃好喝供著,臨走還要送很多東西。

其實,這些小國仰慕的不是唐僧,而是唐僧背後的大唐。

為何說唐朝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下中國?因為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包容開放的時刻。

① 領域上:

長城在唐朝是廢棄不用的,因為此時的唐朝皇帝,也被草原稱為「天可汗」,北方遊牧民族不是唐朝的威脅,而遠在海外的高句麗才是唐朝最為擔心的。

至於周邊的小國,就像西遊記裡一樣,都以能做唐朝的臣子而感到光榮。就連當時的日本天皇,也要向唐朝討一個大都督的頭銜。

而長安街上,各種膚色的人都有,就是一個國際型的大都市,真正實現了萬國來朝。

② 文化上:

由於唐朝李氏家族本身就帶有少數民族的血統,他們根本就不信奉和依賴儒家那一套虛偽的東西。

也正因為如此,後來儒家學派才罵唐朝為「髒唐」。兒子娶老爹的女人,老爹搶兒子的媳婦。

在儒家眼裡,這很荒唐。但儒家自己,這種事少幹了嗎?

正是唐朝淡化了儒家,而任由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各種宗教在大唐隨便發展,各種文化彼此交融和碰撞,才有了後來世界稱我們為「唐人」的由來。

而且,唐朝從服飾到飲食上,都大量吸收了胡人的風格。

看看唐朝女性的衣服和裝扮,多數都是低胸的。

而在整個帝制時代,也僅有一個唐代女人可以當官、當大官。可以自由結婚、離婚,而且唐朝還是對女性壓迫最小的時代。

③ 政治上:

唐朝很有意思,無論是日本來的留學生阿倍仲麻呂,還是朝鮮來的崔致遠,以及混血兒安祿山,哪怕是黑人崑崙奴,只要你有本事,都可以參加唐朝的科舉,還能在唐朝做大官。

將自己的核心權力領域開放給一個外國人擔任,也只有唐朝能做到吧!

所以至今在國際上敬仰的依然是大唐,而沒聽說哪個國家崇拜過明清。

而天下國家的衰敗和死亡,恰恰是發生在明清。

·天下國家的衰落和死亡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皇帝廢除了宰相制,皇權失去了制約,加上理學的興起和海禁、八股等東西的烏雲密布,將整個華夏文明裹上了一層陰森恐怖的死亡之網。

這張網在文化上嚴防死守,實現了以皇權利益為核心的理學控制。

而政治上,通過海禁、閉國等政策,完全切斷了像唐朝那樣大量接受外來移民和文化的態度,實現了僵硬自大的保守死相。

由於一切都要為皇族的統治服務服務,就進入了一個頑固不化的殭屍狀態。

這當然有利於皇家貴族的長治久安,當然,作為代價,就是文明的落後。

你得到一些,就必定會失去一些,在得失之間,如何選擇,就是大唐和明清的區別之處。

關於天下中國的興亡,讀者您又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為何古代西方國家稱帝國,而中國卻稱王朝,兩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為何古代西方國家稱帝國,而中國卻稱王朝,兩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人類文明發展到如今,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各不相同的人種,文明之間,也誕生了差異非常大的文明,在歷史上東西方都曾經建立過龐大的國家和政權,但是細心的讀者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國會常常以王朝稱呼
  • 禮拜天禮拜六休息是西方之規定,我國古代是如何規定官員休息的?
    在我國古代確實沒有星期六、星期天這一概念,規定星期天、星期六休息是西方國家為了紀念耶穌而設定的曆法。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上帝在最初六天創造了天、地、光、水、空氣等物質,到了第7天上帝要休息,於是規定第七天為安息日。上帝休息發福利也不讓人們幹活了,規定這一天除了敬拜之事,其他的事一律不許做,因此這一天也叫禮拜天。
  • 《衝頂大會》問題:香山居士是我國古代哪位文學家的別稱答題答案
    導 讀 衝頂大會答題APP中,玩家答對題目即可領取獎勵金。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西方雕塑與我國古代雕塑
    《沉睡的繆斯》是布朗庫西追求卵形表現力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個大理石面頰平靠的頭部,造型被簡化為一個表面極其光潔的卵形。首先流行起孤獨、恐懼、焦慮以及絕望的情緒;這一類作品的突出特徵是引起醜感和恐怖感。而到50年代初,西方藝術又出現了新的轉機,藝術疏離工業與科技的傾向,轉變為對工業、科技、機械的利用與信賴。這段時期,新達達、集合藝術、廢品雕塑、波普藝術以及超級寫實主義「從達達的死灰中復燃起來」。
  • 讀往丨古代雕塑在國內不受重視,西方人卻奉為珍寶
    喜龍仁的名字似乎特別有「喜感」,《北京大學日刊》稱他是「西冷」(一種牛排),胡適稱他是「西倫」,還有學者稱他是「喜龍士」…… 在中國藝術史研究上,喜龍仁是一座裡程碑。著名學者高居翰稱他是「西方第一位涉足中國繪畫研究的藝術史學者」,是最早「來到黑莓園的採摘者」。
  • 西方想不通,為何中國不願意接收難民呢?
    為此,西方想不通,為何中國不願意接收難民呢?其實原因只有四個字。我們知道西方接收中東難民,近幾十年來接收了數千萬,而且到現在還有源源不斷的難民在向歐洲遷移,所以西方一直標榜自己是接收難民最多的地區。但是其實西方接收難民,絕不是其所謂的人道主義和世界情懷,這兩個詞在西方是沒有的。
  • 中國現存唯一最古老的天文臺,我國古代天文技術超西方300年
    中國最古老的天文臺——河南登封古觀星臺,古觀星臺所在的告成鎮,在登封市東南12公裡,古稱陽城,是夏禹建都的地方,登封古稱嵩陽,因地處中嶽嵩山南麓而得名,在中嶽嵩山地區上千年來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天下之中在中國,中國之中在中原,中原之中在嵩山,天有心,地有膽,天心地膽在告縣,告縣,
  • 華為不是孤軍奮戰,中國一企業摘奪12頂國際桂冠,攻破西方壟斷
    而在這一新時代的科技角鬥場上,深耕二十年的中國科大訊飛已經憑藉著自身超強的實力突出重圍,攻破西方壟斷在全球人工智慧科技領域搶佔到非凡地位。在過去的2018年間,科大訊飛就先後斬獲了12個國際權威賽事的桂冠,像西方展現出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實力。早前,華為曾和科大訊飛達成相關合作協議,華為不僅會將科大訊飛的語音人工智慧等技術融合到自產的手機當中,還將同科大訊飛兩強聯合做成人工智慧的生態產業。要知道,這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商業合作,而是上升到了戰略高度。
  • 跟我國關係最好的美洲國家,國內有500萬華人,視中國為兄弟國家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作為大國來說,如果能夠做到仁義天下,海內存知己,自然天涯若比鄰,朋友遍天下。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現代,中國對其他國家的一視同仁,以及努力的幫助,在世界範圍內,贏得很多國家的支持和友好,這也是為何越來越多的國家支持我國的主要原因。
  • 為何稱我們中國為「華夏」,這一名詞的由來?
    為何稱我們中國為「華夏」,這一名詞的由來?中國號稱華夏。《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華夏」條目為: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56個民族,統稱為「華夏民族」。中國人都以「華夏民族」、「華夏子孫」為榮。究竟這個習以為常的名稱如何得來?作為一謎,古往今來,卻有種種說法。古人的說法見諸於《左傳》、《孟子》、《說文解字》等古籍中,是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裔」作為四方,相對而言的。如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是夷交侵,中國危矣」等。
  • 清朝博士論文震驚西方,中國古代經濟哲學讓凱恩斯嘆為觀止
    這是我國古代經濟思想在世界舞臺上的首秀,陳煥章讓我國的古代經濟思想在美國轟動一時,他不會知道,他的書影響了美國的農業政策。環球財經趣聞,帶你開心看世界,輕鬆學財經。這本書用西方經濟學構架,系統地介紹了儒家經濟思想,以及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活動。一直思考西方經濟理論的凱恩斯,為書中神秘的東方力量所折服,揮筆寫下長篇書評。
  • 中國為何不建諾亞方舟?西方學者:這是中國一直強大的秘密
    西方國度中都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特大洪水來臨之際,任何國家都淪落為洪水的玩物。正當人們束手無策的時候,諾亞方舟出現了,它在人們無助的時候,搭載人們逃出生天。
  • 西方都認可清朝使用「中國」為國名,為何只有日本強烈反對?
    事實上,在古代中國並不作為國名而存在。最早的時候,中國二字出現於《詩經》,意指中央之國、中原地區。這時候,中國指代的範圍還非常小,被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包圍其中。在歷史的車輪碾過之後,中原地區的範圍越來越大,中國的版圖不斷擴張。
  • 登樓遠眺,看不到海,這座天下名樓卻為何叫望海樓?
    在中國江蘇泰州,有一座望海樓。這座樓既不在海邊,也看不到海,可它卻被稱為望海樓,這是為什麼?望海樓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故事呢?泰州,位於中國江蘇省的中部。700多年前,西方人馬可·波羅曾遊歷泰州,稱讚「這城不很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望海樓,位於泰州鳳城河岸邊。鳳城河是泰州古城的環城河,這條河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江蘇省現存為數不多的千年古城河。望海樓幾經興廢,如今是一座宋代建築風格的樓閣,高32米。下面築高大石臺,增添了樓的雄偉氣勢。
  • 我國明明地處亞洲東部,又不是亞洲腹部,為何要自稱中國
    說起我國的地理位置,在亞洲東部,不是亞洲的中心,也不是亞歐非大陸的中心,為何我們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呢?關於這個問題相信有很多的人都有著很大的疑惑,今天筆者給大家說說,為何我們要自稱為「中國」。首先,第一個原因是同樣是因為我們的地理位置,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並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也不知道世界究竟有多大。而且我國還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東面南面是無盡的大海,北方和西方則是遼闊的草原和大漠,從這個角度上看,我國不是中心是什麼?
  • 中國古代的「首都」觀:都城應位於「天下之中」
    在我國古代又有都城、都下、京師、京華、帝京、輦下等多種稱呼,1927年以來則習慣稱為首都。雖然在我國「首都」這一名稱出現較晚,但對國家都城的建設和經營卻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具體而言,中國古代核心的首都觀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都城應位於「天下之中」,是中國古代首都觀的基本內容  都城應位於「天下之中」,這是中國古代首都觀的基本內容。
  • 為何我國古代造出的漢字是方塊字,而西方人則用字母構造文字
    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第一,漢字和西方文字的傳承系統不同。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代的文明。因此,其文字在發展過程中,也有非常好的傳承系統。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文字的脈絡是非常清楚的,變化也不大。最大的變化,是在漢字從小篆發展的隸書的時候,為了適應書寫工具的需要,進行了很大的改革。
  • 很多華人在西方被歧視,他們為何卻不願回國呢?
    【歷史】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也就是外面再好,國外再好,都不如自己的家溫馨,哪怕是一個窮困落後的家,也依舊是非常溫暖的。所以無論在外面遇到多麼大的困難和災難,都會最終回到自己的家中,這才是最安全的港灣。這反應在國家層面更是如此,我們知道,我國在海外有很多華人。
  • 中國古代的四大河流之一為何消失?還好在河南仍可追尋它的痕跡
    中國古代的四大河流之一為何消失?還好在河南仍可追尋它的痕跡如果有人要談到中國的河流,那麼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長江或者黃河。這兩條河流被認為是中國的母親河,我們中華民族的出現和發展都離不開這兩條河流的滋養。
  • 在採用西方的公元紀年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紀年、紀月、紀日的?
    今天是公元2020年5月25日,這便是西方的公元紀年。所謂公元紀年,是陽曆的一種,本是歐洲人的紀年方式,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被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