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都認可清朝使用「中國」為國名,為何只有日本強烈反對?

2020-12-20 渠成談史

中國,又可拓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國際社會上普遍認可的國名。但中國二字究竟從何而來呢?要知道,大家以前普遍的認知是各朝各代,人們的自稱往往是某朝某代人,或者是炎黃子孫,亦或是中華女兒,中國這種說法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今天就讓我們追溯歷史,去找尋問題的根源所在。

事實上,在古代中國並不作為國名而存在。最早的時候,中國二字出現於《詩經》,意指中央之國、中原地區。這時候,中國指代的範圍還非常小,被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包圍其中。在歷史的車輪碾過之後,中原地區的範圍越來越大,中國的版圖不斷擴張。

秦朝時期大一統後,中國也只是地區的概念;漢朝過後,有些邊疆外族踏足中原,在政權建立後便開始自稱中國,中國依舊不作為國名或者國號而存在。明清時期,中國二字終於演變為國號,萬曆皇帝曾給豐臣秀吉下詔,使用的就是中國這一國名。不得不說,中國作為國名而存在實屬不已,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更應該懂得珍惜。

到了明末,葡萄牙人將中國翻譯為「China」,「sina」原本的意思是「支那」,但那時候這個詞語並沒有帶有歧視性,只不過在後來由於西方國家的輕視,才被視為歧視性的稱謂。到了康熙年間,中國一詞出現在國際條約上,當時國際社會普遍認同,清朝就等同於中國。後來,在中國對外籤訂的各種條約中,中國二字也使用得越來越廣泛。

那麼既然是這樣,為何獨獨只有日本這個國家,強烈反對清朝使用中國二字作為國名呢?甚至還一度要將《中日修好條規》改名為《日清修好條規》。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日本暗藏著自己的小心思。

首先,在唐朝時期,日本就對當時的泱泱大國唐朝高度崇拜,甚至還派了很多人渡過茫茫大海,前往唐朝來學習中國文化。在他們的心裡,他們只認同漢族是正統地位,滿族統治的清朝還妄圖自稱為中國?做夢!當然了,也有專家給出了另一種說法,他們認為日本人「醉翁之意不在酒」,認不認可中國這一國名不重要,日本的真正目的在於分裂我國!

另外,日本向來有狼子野心,在那個時代其實暗藏著將滿族取而代之的小心思。關於這一點,從日本的大陸政策中也可以窺見一二。當時在籤訂條約時,日本詭辯稱:中國,地域範圍可達滿洲、朝鮮、漠北、新疆還有南海,如若只將清朝統治範圍稱為中國,其他地區要怎麼稱呼?難不成是外夷?不得不說,日本的司馬昭之心,三歲小孩可能都辨別得出。

相關焦點

  • 西方國家都認同清朝的國名為「中國」,為什麼日本卻死活不同意?
    西方國家都認同清朝的國名為"中國",為什麼日本卻死活不同意?在宋朝的時候,遼朝、宋朝以及後面的金朝都說自己是"中國",而中國作為了一個國號出現,最早的記載還是在明朝時期,但是一些外國的傳教士進入明朝之後,寫了大量的筆記和日記,在這些筆記當中,他們便開始將明朝稱之為"中國",而在明朝的官方當中使用,主要是在日本的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時候,明朝出兵之前,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當中,就使用到了"中國"的稱號!
  • 西方認可清朝國名為「中國」,日本人為什麼不答應清朝使用?
    中國一詞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這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事情。「中國」一詞最早在西周初年開始使用,證據是1963年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祭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宅茲中國」。《宅茲中國》的意思就是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也是"中國"一詞的最早記載。
  • 清晚期日清交流期間,清朝自稱「中國」,為什麼卻遭到日本反對?
    我們從根本上就認為中國是存在五千年的文明,也是我們的祖國名稱,西方也認可清朝國名為"中國",然而在清晚期,日清交流期間,清朝自稱中國時,卻遭到了日本的反對,日本為什麼不同意清朝使用呢?2、 清末日本試圖搶奪"中國"稱號"中國"作為我們一直以來專用的詞彙,向來是不允許有人覬覦的,然而在1871年,中日雙方籤訂《中日條規》時,對於清政府自稱"中國"的行為卻遭到了日本的反對,並強烈要求將條約名稱修改為《日清修好條規》。
  • 清朝和日本幕府都是閉關鎖國,為何日本被西方警醒了,清朝卻沒?
    清朝則恰恰相反,一直不能擺脫天朝大國的思想,以自己為中心,即使後面認識到了自己身的不足,也不能進行深刻的改革,只是學習西方一些表面的東西,還是提倡「西學為用,中學為體」的觀念,最終在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徹底失敗了,才不得不接受現實,此時已經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落後日本太多了,到了20世紀以後二者的差距在不斷地被拉大。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 「米國」最早是中國翻譯的,如今日本仍在使用,中國為何棄之不用?
    在我們鄰國日本,美國被譯作「米國」,至今仍在使用,被國人嘲笑很多年。其實「米國」譯名最早是中國翻譯,那我們之後為何棄之不用了呢?不過也沒能廣泛使用,此後又出現美理哥兼攝邦國、美理哥合省國。時間一晃到了1844年7月3日,這一天很多人都知道,是一個屈辱的日子,美國強迫中國籤訂了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望廈條約》中的兩國國名翻譯,清朝稱「中華大清國」,美國譯作「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合眾國」之稱由此誕生。
  • 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開始研究清朝,隨著深入地了解,清朝的歷史開始被他們所熟悉。他們過分地強調清朝的獨立性,稱清朝為滿洲帝國,而中國是滿洲帝國的一部分,從而提出「清朝非中國論」。美國匹茲堡大學羅友枝女教授,她是中國史日裔女教授,注意,她和日本有關係。
  • 米國一詞從哪裡來,美國如何讓清朝翻譯國名時放棄使用貶義詞的
    用還珠格格的話說,那時的清朝正處於一個「谷不生蟲」的盛世,自信的清朝人在翻譯洋人國名時統統加上了代表輕蔑和鄙視的「口」字旁。 隨著貿易的發展,中國對美國的了解也不斷增加,民間的遊記和廣東地方志中頻繁出現關於美國的描述和記載。 鴉片戰爭前,小部分開明知識分子逐漸意識到了清朝的落後,開始關注西方世界,謀求自強之道,其中尤以林則徐為最。
  • 日本網友的疑惑:日本護照的國名為何是用「中國小篆」寫的?
    (論壇截圖)近日,在日本論壇上,有日本網友提出:日本護照的國名為何是用「中國小篆」寫的?日本網友在論壇上寫到:小篆(篆書體)是秦朝的李斯簡化了大篆後創製的一種古代書寫形式,後來再次簡化則形成了隸書。該字體主要用於碑上的銘文以及印章等地方。
  • 清朝的洋務運動為何失敗了?日本的維新為何成功了?對比後才明白
    很網友受此影響他們不去仇恨曾經入侵我們的西方列強,反而恨起了自己的同胞,這正是西方列強想要的結果。 唐宋元明清本質上都是帝制時代,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無論是漢唐和元明,如果他們能活到清朝,他們所遭遇的情況絕對不會比清朝好。
  • 為何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而清朝的自救卻遭遇失敗
    中日兩國在19世紀時都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但是兩國的發展軌跡卻不相同。日本通過推翻幕府統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從而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而清朝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都遭遇了失敗,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但此時已經為時已晚,列強不會允許中國發展起來的。為何中日兩國都進行了變革,為何日本成功而中國失敗了呢?
  • 日本、韓國領土面積小,國名為何反而稱大?
    真正在國名中帶著大這個漢字的,現在只有所謂的大韓民國,就是朝鮮半島南部的那個國家。這個國家那叫一個大,足足有10萬平方公裡,面積竟然達到中國的1/96,人口足足有5,100萬,人口竟然達到了中國的1/30,真是太大了。它的面積和江蘇省相當,人口和咱們安徽省差不多,這也能叫大,那麼咱們的安徽省是不是得叫大白完?
  • 清朝的國力是日本的幾十倍,為何洋務運動不如日本?只因這八個字
    8、 綜合國力:清朝當時世界第一,並且是出口大國,其GDP是英國的4倍,是日本的9倍,為何清朝就沒改革成功呢?而清朝皇室和手握重權的大臣不想將他們手中的權力分享出去,於是乎,以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的一批洋務派官員組建了各自的工業班底。無論是從武器上還是工業生產上清朝當時所購買的機械和引進的人才都是世界一流的,為何後來反而落後於一個1000多年來中華從來都看不上眼的日本人手裡了呢?
  • 為何偌大的清朝會敗給撮爾小國日本?
    而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清朝居然在日本的挑戰下一敗塗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搞了30多年的洋務運動也正式宣告破產。那麼甲午戰爭,清朝為何會失敗?而且敗得這麼慘?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1、清朝內部矛盾重重甲午戰爭之所以戰敗,和清朝地方意識強烈,國家意識淡漠有極大關係。
  • 「米國」最早是中國翻譯,如今日本仍在使用,中國為何卻棄之不用
    清朝以後,這兩個譯名都沒有得到廣泛沿用,鹹豐八年時清政府與美國籤訂《天津條約》,稱呼其為「大亞美理駕合眾國」,並在序言中使用了「為此美舉」這種諂媚的措辭。
  • 中亞國家都叫「斯坦」,究竟什麼意思,為何中國國名也有「斯坦」
    說起國名,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很多國家中,「共和國」、「王國」、「合眾國」等都非常普遍見到,而有一些國家卻使用「斯坦」。 據說,國外的一個國家也將中國稱之為「斯坦」。那麼,「斯坦」表示的是國家嗎?還是有其他的含義。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17世紀,日本政府因反對葡萄牙在日傳教活動,於是實行鎖國令約束外商且只能在長崎進行交易。兩國相差一百年左右都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並且都在19世紀中期遭受了西方列強侵略後籤訂種種不平等條約。18世紀廣州十三行圖片:wikipedia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衝擊下,中日為了不再遭受侵略和壓迫,兩國有識之士都在60年代提出國家獨立自強的一系列主張。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
  • 日本不讓清朝自稱「中國」,李鴻章卻服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即日本不同意清廷在條約中自稱「中國」,只準寫「大清國」。大清自然是嚴重抗議譴責,聲明「中國」的稱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詭辯稱「中國系對己邦邊疆荒服而言」,並堅稱中國為「清國」,稱之為:《日清修好條規》。隨後,李鴻章出面,與日本約定:「漢文約內則書中國日本,和文約內則書大日本、大清」。
  • 緬甸全國激辯英文國名 「一個緬甸 兩種國名」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候濤】緬甸兩個不同的英文國名「Burma」和「Myanmar」多年來一直是一個爭議話題。日前,緬甸國內一批學者為此在仰光展開大辯論,但各方尚未達成一致。儘管如此,一些西方觀察家評論稱,緬甸人終於擁有了自由辯論國名的新權利。
  • 無關簡稱:清政府籤約使用「中國」!
    同時,從法律的角度來時,自中華民國成立以來,沒有任何一部法律文件,甚至是草案都沒有規定過中華民國的簡稱是「中國」。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來說明這個說法的不成立,即1911年11月11日,武昌起義的革命黨人公開聲明五項決定:其中第二項就是稱中國為中華民國。這說明在民國成立之前,「中國」的稱呼早已經存在,他並不是所謂的是中華民國的簡稱。
  • 為何西方人要幫清朝平定叛亂?當謎底揭開,才發現他們用心之歹毒
    每當有人說若論玩心機西方人永遠弄不過東方人的時候作者都想笑,這和種族有什麼關係?更何況是全球化的今天,而不是一個村子。當資本介入了人才市場之後,強大的槓桿作用會將全球人才在資本的驅使下將有才華之人變成超越民族和國際的「自由人」,這也是人之本性。很多人理解不了,為何當年的西方列強會幫助清朝鎮壓太平天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