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可拓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國際社會上普遍認可的國名。但中國二字究竟從何而來呢?要知道,大家以前普遍的認知是各朝各代,人們的自稱往往是某朝某代人,或者是炎黃子孫,亦或是中華女兒,中國這種說法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今天就讓我們追溯歷史,去找尋問題的根源所在。
事實上,在古代中國並不作為國名而存在。最早的時候,中國二字出現於《詩經》,意指中央之國、中原地區。這時候,中國指代的範圍還非常小,被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包圍其中。在歷史的車輪碾過之後,中原地區的範圍越來越大,中國的版圖不斷擴張。
秦朝時期大一統後,中國也只是地區的概念;漢朝過後,有些邊疆外族踏足中原,在政權建立後便開始自稱中國,中國依舊不作為國名或者國號而存在。明清時期,中國二字終於演變為國號,萬曆皇帝曾給豐臣秀吉下詔,使用的就是中國這一國名。不得不說,中國作為國名而存在實屬不已,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更應該懂得珍惜。
到了明末,葡萄牙人將中國翻譯為「China」,「sina」原本的意思是「支那」,但那時候這個詞語並沒有帶有歧視性,只不過在後來由於西方國家的輕視,才被視為歧視性的稱謂。到了康熙年間,中國一詞出現在國際條約上,當時國際社會普遍認同,清朝就等同於中國。後來,在中國對外籤訂的各種條約中,中國二字也使用得越來越廣泛。
那麼既然是這樣,為何獨獨只有日本這個國家,強烈反對清朝使用中國二字作為國名呢?甚至還一度要將《中日修好條規》改名為《日清修好條規》。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日本暗藏著自己的小心思。
首先,在唐朝時期,日本就對當時的泱泱大國唐朝高度崇拜,甚至還派了很多人渡過茫茫大海,前往唐朝來學習中國文化。在他們的心裡,他們只認同漢族是正統地位,滿族統治的清朝還妄圖自稱為中國?做夢!當然了,也有專家給出了另一種說法,他們認為日本人「醉翁之意不在酒」,認不認可中國這一國名不重要,日本的真正目的在於分裂我國!
另外,日本向來有狼子野心,在那個時代其實暗藏著將滿族取而代之的小心思。關於這一點,從日本的大陸政策中也可以窺見一二。當時在籤訂條約時,日本詭辯稱:中國,地域範圍可達滿洲、朝鮮、漠北、新疆還有南海,如若只將清朝統治範圍稱為中國,其他地區要怎麼稱呼?難不成是外夷?不得不說,日本的司馬昭之心,三歲小孩可能都辨別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