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界歷來有自己的翻譯標準,一百多年前,大翻譯家嚴復提出「信」「達」「雅」的觀點;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先生主張翻譯要「信」與「順」,今天翻譯界倡導「忠實」與「通順」,是魯迅觀點的一種順延。
如果翻譯家不夠嚴謹,就會引致謬誤,給文化傳播帶來困擾。有名的事件之一就是巴爾扎克小說全集名稱的錯譯,本應是《人間戲劇》,因為翻譯者的不求甚解,選用了錯誤的釋義,導致《人間喜劇》在中國流行了半個多世紀。也有一些翻譯無關詞的本義,完全是時代、時勢作出的選擇,比如對「America」的翻譯就隨著歷史發展歷經了多次變遷。
「美國」譯名的多次變更
15世紀末,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歷經兩個多月的航行發現一塊陸地,把那裡當作亞洲大陸的一部分。七年後,另一位義大利航海家Amerigo也來此探險,發現它並非亞洲大陸,而是一塊新大陸。歸國後這位航海家將自己的考察結果公諸於眾。又過了幾年,德國地理學家瓦爾德塞彌勒在世界地圖上將這塊陸地標註為America,是Amerigo的一種變格。
16世紀中葉,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澳門,熱愛鑽研的他苦學漢語,同時製作中文版世界地圖,此後為求完善利瑪竇不斷重複繪製,並在中國刊行了《坤輿萬國全圖》。在這上面,利瑪竇給北美洲命名為北亞墨利加。
1776年美國獨立之後,結合「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叫法,中國人將美國稱為「亞墨利加合眾國」。這個名字又長又拗口,聰明的國人又以星條旗來喻指美國,管它叫「花旗國」,花旗兩字流傳至今,還舶去了越南和日本。
清朝以後,這兩個譯名都沒有得到廣泛沿用,鹹豐八年時清政府與美國籤訂《天津條約》,稱呼其為「大亞美理駕合眾國」,並在序言中使用了「為此美舉」這種諂媚的措辭。到了光緒年間籤訂《辛丑條約》時,「亞」「理」「駕」三個字也人間蒸發了,簡化成了「大美國」。
日本緣何使用「米國」說法
日本最初沿用利瑪竇的譯法,稱美國為「亞墨利加合眾國」,不帶任何感情色彩。至於緣何後來改稱「米國」,也與中國脫不開關係。
19世紀上半葉,中國爆發鴉片戰爭,著名思想家魏源痛定思痛,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同時在詩中用「彌夷」指代「彌利堅」,也就是美國。這一叫法在他的著作《海國圖志》中得以沿用,後來這套50卷本叢書在日本風靡,成為日本維新派的必讀書目。也因為書中的說法,「彌利堅合眾國」取代「亞墨利加合眾國」在日本流行起來。
不過由於繁體字「彌」不好寫,這個字又慢慢演化成讀音相近的「米」字。而被西方人譽為「東方伽利略」的晚清學者徐繼畲在其著作《瀛寰志略》中,也將美國稱之為「米國」。由於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人在自己的書中把美國稱為「米利堅」,簡稱「米國」。
當然坊間對於日本的這種叫法有另一個版本的解讀,說日本管美國叫「米國」,是有把美國吃掉、幹掉的意思,圖謀不軌,包藏禍心,還說這個觀點來源於蔣介石。具體情況已不可考,但至今在日本一些非官方的文本當中,確實還有「米國」這樣的叫法。
中國為何沿用「美國」叫法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美國的官方稱呼逐漸確定下來,統一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這種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韓國和中國採用同樣的叫法,而朝鮮則和日本一樣,沿用「米國」的叫法。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現象。就是近代中國對於曾經侵略中國的一些帝國主義國家的國名翻譯得都十分美好,像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芬蘭等,而外國人稱呼中國,就用過「亞細亞」「支那」等不友好、含有歧視的叫法。這是為什麼呢?
現今普遍的認識是,晚清時期,中國國力衰退,外國列強攻破中國大門,彰顯了政治、軍事、經濟的強大,中國當年的翻譯家選擇美好的漢字為這些國家命名,暗含了一種文化傾慕,說白了就是對本國文化不自信,缺乏民族自豪感,崇洋媚外。
當然在今天對此慨嘆已無必要,中國國運昌盛,已成為世界舞臺中熠熠生輝、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而曾經那些屈辱的叫法也早已隨著歷史的煙雲渺無蹤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