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最早是中國翻譯,如今日本仍在使用,中國為何卻棄之不用

2020-12-17 騰訊網

中國翻譯界歷來有自己的翻譯標準,一百多年前,大翻譯家嚴復提出「信」「達」「雅」的觀點;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先生主張翻譯要「信」與「順」,今天翻譯界倡導「忠實」與「通順」,是魯迅觀點的一種順延。

如果翻譯家不夠嚴謹,就會引致謬誤,給文化傳播帶來困擾。有名的事件之一就是巴爾扎克小說全集名稱的錯譯,本應是《人間戲劇》,因為翻譯者的不求甚解,選用了錯誤的釋義,導致《人間喜劇》在中國流行了半個多世紀。也有一些翻譯無關詞的本義,完全是時代、時勢作出的選擇,比如對「America」的翻譯就隨著歷史發展歷經了多次變遷。

「美國」譯名的多次變更

15世紀末,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歷經兩個多月的航行發現一塊陸地,把那裡當作亞洲大陸的一部分。七年後,另一位義大利航海家Amerigo也來此探險,發現它並非亞洲大陸,而是一塊新大陸。歸國後這位航海家將自己的考察結果公諸於眾。又過了幾年,德國地理學家瓦爾德塞彌勒在世界地圖上將這塊陸地標註為America,是Amerigo的一種變格。

16世紀中葉,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澳門,熱愛鑽研的他苦學漢語,同時製作中文版世界地圖,此後為求完善利瑪竇不斷重複繪製,並在中國刊行了《坤輿萬國全圖》。在這上面,利瑪竇給北美洲命名為北亞墨利加。

1776年美國獨立之後,結合「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叫法,中國人將美國稱為「亞墨利加合眾國」。這個名字又長又拗口,聰明的國人又以星條旗來喻指美國,管它叫「花旗國」,花旗兩字流傳至今,還舶去了越南和日本。

清朝以後,這兩個譯名都沒有得到廣泛沿用,鹹豐八年時清政府與美國籤訂《天津條約》,稱呼其為「大亞美理駕合眾國」,並在序言中使用了「為此美舉」這種諂媚的措辭。到了光緒年間籤訂《辛丑條約》時,「亞」「理」「駕」三個字也人間蒸發了,簡化成了「大美國」。

日本緣何使用「米國」說法

日本最初沿用利瑪竇的譯法,稱美國為「亞墨利加合眾國」,不帶任何感情色彩。至於緣何後來改稱「米國」,也與中國脫不開關係。

19世紀上半葉,中國爆發鴉片戰爭,著名思想家魏源痛定思痛,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同時在詩中用「彌夷」指代「彌利堅」,也就是美國。這一叫法在他的著作《海國圖志》中得以沿用,後來這套50卷本叢書在日本風靡,成為日本維新派的必讀書目。也因為書中的說法,「彌利堅合眾國」取代「亞墨利加合眾國」在日本流行起來。

不過由於繁體字「彌」不好寫,這個字又慢慢演化成讀音相近的「米」字。而被西方人譽為「東方伽利略」的晚清學者徐繼畲在其著作《瀛寰志略》中,也將美國稱之為「米國」。由於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人在自己的書中把美國稱為「米利堅」,簡稱「米國」。

當然坊間對於日本的這種叫法有另一個版本的解讀,說日本管美國叫「米國」,是有把美國吃掉、幹掉的意思,圖謀不軌,包藏禍心,還說這個觀點來源於蔣介石。具體情況已不可考,但至今在日本一些非官方的文本當中,確實還有「米國」這樣的叫法。

中國為何沿用「美國」叫法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美國的官方稱呼逐漸確定下來,統一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這種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韓國和中國採用同樣的叫法,而朝鮮則和日本一樣,沿用「米國」的叫法。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現象。就是近代中國對於曾經侵略中國的一些帝國主義國家的國名翻譯得都十分美好,像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芬蘭等,而外國人稱呼中國,就用過「亞細亞」「支那」等不友好、含有歧視的叫法。這是為什麼呢?

現今普遍的認識是,晚清時期,中國國力衰退,外國列強攻破中國大門,彰顯了政治、軍事、經濟的強大,中國當年的翻譯家選擇美好的漢字為這些國家命名,暗含了一種文化傾慕,說白了就是對本國文化不自信,缺乏民族自豪感,崇洋媚外。

當然在今天對此慨嘆已無必要,中國國運昌盛,已成為世界舞臺中熠熠生輝、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而曾經那些屈辱的叫法也早已隨著歷史的煙雲渺無蹤跡了。

相關焦點

  • 「米國」最早是中國翻譯的,如今日本仍在使用,中國為何棄之不用?
    在我們鄰國日本,美國被譯作「米國」,至今仍在使用,被國人嘲笑很多年。其實「米國」譯名最早是中國翻譯,那我們之後為何棄之不用了呢?不過也沒能廣泛使用,此後又出現美理哥兼攝邦國、美理哥合省國。時間一晃到了1844年7月3日,這一天很多人都知道,是一個屈辱的日子,美國強迫中國籤訂了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望廈條約》中的兩國國名翻譯,清朝稱「中華大清國」,美國譯作「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合眾國」之稱由此誕生。
  • 你知道「米國」的由來嗎?為何在日本還在流傳這個稱呼?
    在網絡用詞上,人們熟識的美國變成了「米國」。本認為這一名字僅僅楷音漢語翻譯回來,殊不知,「米國」這一稱呼早在很多年前就被中國稱呼過。那為何在我國棄用這一名字,已不應用,而它又在日本廣為流傳迄今呢?這就不得不承認美國的發展趨勢歷史時間了。談起美國那當然不可或缺英國,英語往往做為國際語言,那當然是與英國的國土密切相關的。
  • 日本人稱呼美國為「米國」,內涵大有文章!
    對於日本人稱呼別國尤其是與其有過歷史糾葛的國家來說,都值得好好研究一番,由此可以觀察當年日本的國民性和國家態度。美國在日語中有兩種常見說法:「アメリカ( America , 亜米利加)」和「米國」。前一種就不用解釋了,就是把 America 直接音譯成為片假名。
  • 環球掠影|為何日本人把美國稱為「米國」?
    0303我們國家翻譯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這很好理解,美洲的國家嘛。那麼,日本是沿用了中國的以前的翻譯「米利堅」嗎?這個現在難以考究到底是誰先用了「米」字,但是無論如何日本翻譯美國名字方面肯定是受中國影響的,因為日本漢字就是來源於中國。アメリカ(亜米利加)和米國兩種稱呼日本都用,不過因為アメリカ還有美洲的意思,所以用米國可以避免歧義。幕末時期大多用「亜國」「亜墨利加」表示美國。
  • 米國一詞從哪裡來,美國如何讓清朝翻譯國名時放棄使用貶義詞的
    網上經常有人將美國戲稱為「米國」,筆者曾經十分好奇,明明英國的國旗是個大大的「米」字,為什麼米國會是美國呢?後來聽說因為在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裡製造的「黑船事件」中,日本人將其稱之為「米利堅」,才有了「米國」的說法。
  • 日本為啥管美國叫「米國」,原因:從清朝七個叫法中繼承了一個!
    在日本人的固有印象中,他們似乎已經習慣稱呼美國為米國,這其中有何怎樣的歷史淵源呢?追本溯源之下,人們不僅驚訝,原來日本稱呼美國為米國是從中國繼承的,而在中國的大清王朝時期,光是稱呼美國就有7種不同的說法。
  • 日本為何將美國稱為米國,將俄國稱為露西亞,聽聽蔣介石怎麼說
    古代的日本人崇拜中國其實遠超他們現在崇拜美國,了解日本的朋友其實不難發現,日本的建築、文化、服飾、甚至文字大多都是源自中國的。日本早期本沒有文字,後來日本人渡海來到中國,被中國文化所吸引,便引進漢字,通過縮減筆畫創造了日本文字,以至於今天的日文中還有很多完整的漢字。
  • 「美國」和「米國」,中日誰的翻譯更加貼切?
    隨著世界各國聯繫的不斷加強,如何能夠精準的翻譯各國文字避免發生誤解,成了翻譯界的一大問題。其實在最開始,世界各國對於他國文字的翻譯都比較傾向於第一印象的解讀,很多翻譯的依據也無處查證。因為具體理解不同,所以不同國家之間對於同一事物的分析也有所不同,比如說我國將「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翻譯成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而日本則將其稱之為米國。中國與美國的交流,要追溯到晚清時期。美國同其他西方國家一起,用鐵騎打開了當時閉關鎖國的舊中國。
  • 歷史上唯獨此國將美國稱之為「米國」,原來包藏禍心
    比如我們中國,「中國」名稱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意為「中央王國」。嚴格地說,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後,才把「中國」作為國名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眾所周知,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簡稱,世界各國都是這樣稱呼,但唯獨一國將美國稱之為「米國」,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翻譯之梳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 姜秀榮  當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報刊上是西方傳教士1899年在上海的出版機構《萬國公報》上刊載的《大同學》一文。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翻譯時間是1898年,由此引起的質疑和爭論不斷。
  • 西方都認可清朝使用「中國」為國名,為何只有日本強烈反對?
    事實上,在古代中國並不作為國名而存在。最早的時候,中國二字出現於《詩經》,意指中央之國、中原地區。這時候,中國指代的範圍還非常小,被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包圍其中。在歷史的車輪碾過之後,中原地區的範圍越來越大,中國的版圖不斷擴張。
  • 筷子的起源: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
    筷子的由來: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有什麼寓意?後來,古人忌諱字音,認為「箸」同「住」字諧音,有停止之意,不太吉利,人們便反其意而稱呼它,叫成「快」了。又因為箸大都是使用竹子製成的,所以,又在快字上面加了竹字頭,這便成了我們今天稱叫的「筷子」了。
  • 在日本的華人,是什麼時候移民過去的?為何如今卻又希望回到中國
    如今的中國遊客真就是遍布在全球各地,可能出現在日本賞櫻花,也可能在泰國坐遊艇,更有可能在澳洲看袋鼠,也屢屢聽聞在俄羅斯搭訕美女,閒不下來的中國遊客總是在製造驚喜,也是在帶去財富,因為消費能力不差,所以成為了很多國家的「座上嘉賓」。
  • 筷子: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有什麼寓意?
    筷子的由來: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有什麼寓意?後來,古人忌諱字音,認為「箸」同「住」字諧音,有停止之意,不太吉利,人們便反其意而稱呼它,叫成「快」了。又因為箸大都是使用竹子製成的,所以,又在快字上面加了竹字頭,這便成了我們今天稱叫的「筷子」了。
  • 這位皇帝才是第一個使用天皇稱號的人,小日本只不過是學了中國
    日本這個國家就是十足的小人之國,千百年來對中國一直包藏禍心,只不過在封建時代的每一次對中國的侵略中都反被按在地上暴打。這個國家還確實有個優點,就是誰比他們強,他們就會非常虛心的去學習效仿,以此來提升國力。
  • 同樣是從中國學習文字,為何日本不敢放棄漢字,仍然在堅持使用?
    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而受到中國影響,中國周邊國家的文化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越南、日本和韓國(古代高麗),這一點我想大家都是同意的,而為了學習中國的文化,在古代,這三個國家都在使用漢字,也就是中國古代的文字(繁體字),可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越南和韓國都擁有了自己的文字
  • 是誰在越南最早翻譯了中國的四大名著?
    《東周列國志》、《紅樓夢》,經典如《孟子》、《三字經》以及一系列的中國歷史、武俠、傳奇小說翻譯成為了現代越南國語文字。此外,他還翻譯了梁啓超的《學問之趣味》,杜甫的詩,等等。毫無疑問,他是越南20世紀上半頁將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翻譯成現代越南語的主要翻譯者。
  • 為啥米國要搞華為,提關稅?因為親,我們在打仗!
    米國早年是很大度的,戰後奶日本、奶歐洲、全世界又當爹又當媽,奶大孩子快快賺錢。這幾年,米國就已經在一門心思搞華為,除了禁止華為在美銷售,禁止米國本土使用華為5G設備外,還不惜跑去動員狐朋狗友澳、新:閨蜜們,泥萌夠朋友的話就不要買華為家的東西,他們家大大滴壞。
  • 米國自慰軍:用愛發電,用跪舔造出神藥救米國
    很不幸,近日,川總表示了對米國疾控中心的極度不滿。米國重量級人士認為,最近米國死去的數以千計的感冒患者中,可能有許多是死於新型冠狀病毒。因為米國的檢測手段落後,無法(沒有)完成對數以百萬計的感冒患者進行確診。       看來,米國的新冠肺炎的防治問題,只能交給它在中國的米國自慰軍了:用愛發電,用跪舔治病了。
  • 為何不稱美國為米國?
    世界上最早的奔馳車從寶馬和奔馳的例子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有的時候外文名翻譯成中文名,比外文名本身還要高大尚,這就是翻譯領域常說的信、達、雅,外國的品牌翻譯成中文名,做到了信、達、雅,可以更容易被中國的消費者接受,融入到中國社會,提高銷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