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最早是中國翻譯的,如今日本仍在使用,中國為何棄之不用?

2020-12-17 上遊新聞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這個譯名的誕生可謂一波三折。在我們鄰國日本,美國被譯作「米國」,至今仍在使用,被國人嘲笑很多年。其實「米國」譯名最早是中國翻譯,那我們之後為何棄之不用了呢?

4萬年前,印第安人祖先經亞洲到達美洲;1萬年前,愛斯基摩人跨越白令海峽首次定居北美;1000年前,白種維京人在北美東海岸登陸;1492年,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抵達美洲大陸,從此美洲與亞非歐大洲融為一體,人類進入新紀元;1607年,104名英國人在北美乞沙比克海灘建立第一個永久殖民地:詹姆士鎮;1776年7月4日,美利堅合眾國正式成立。至今美國仍然是全球頭號強國。

圖:英國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個殖民地

而隔著太平洋的中國,最早與美國接觸是在1784年8月28日(乾隆四十九年),即美國建國8年後。此時美國獨立不久,百廢待興,經濟陷入困境,急切希望與全世界做生意,而中國則被認為是全球最發達國家,因此美國派出第一艘海軍改裝商船,並命名為「中國皇后」號,滿載貨物漂洋過海駛向大清帝國。

「中國皇后」號,滿載人參、毛衣、皮革、胡椒等產品,於2月22日從美國紐約港出發,同年8月28日抵達廣州黃埔港。在中國休整4個月後,產品全部賣光,並從中國採購瓷器、茶葉、絲綢等特產裝船回國,次年5月11日回到紐約港,中美兩國第一次商業貿易歷時1年2個月。

圖: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復原圖

但當時的中國人,根本不知美國在哪,又是個怎樣的國家。美國商船聘用的翻譯,並不精通中文,中國懂英文的人,又不知美國到底如何,因此雙方都無法精準翻譯出美國國名。怎麼辦呢?於是大家就直接將「America」音譯成「咪唎堅國」,至於「United States」卻完全翻不出。但是「咪唎堅國」的名字實在太難記,只用作官方記錄,民間看到美國商船掛載的國旗星條旗,乾脆直接把美國叫「花旗國」,於是他們賣的人參稱之為「花旗參」。

圖:1784年時期的美國國旗

「咪唎堅國」的譯名,是雙方缺乏了解,時間又倉促之下誕生的,實際上也沒有沿用下去,除了「咪唎堅國」和「花旗國」之外,此後美國國名被翻譯成十幾個版本,比如:米利堅國、咩哩幹國、美理哥國、彌利堅國、育奈士迭國(United States直譯)等。

到了1833年,荷蘭傳教士郭實臘首次將美國全稱譯作:亞美利加兼合國。不過也沒能廣泛使用,此後又出現美理哥兼攝邦國、美理哥合省國。時間一晃到了1844年7月3日,這一天很多人都知道,是一個屈辱的日子,美國強迫中國籤訂了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望廈條約》中的兩國國名翻譯,清朝稱「中華大清國」,美國譯作「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合眾國」之稱由此誕生。

圖:中美《望廈條約》

這個國名是由美國首個來華傳教士裨治文翻譯的,裨治文還翻譯過好幾個,都不甚滿意,《望廈條約》籤訂後,他又將美國國名重新譯作「大美聯邦」。1848年,「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先驅之一」徐繼畬,根據廣東人叫法習慣,改了具體的字,正式將美國譯作「米利堅合眾國」,簡稱「米利堅」,「米國」誕生於此。當然,這個「米國」並非「大米之國」,僅僅只是音譯。

1853年,美國用堅船利炮打開日本國門,強迫日本籤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日美和親條約》,史稱「黑船事件」。此後「米國」、「米利堅」之名也開始在日本叫開,並且沿用至今。因此中國是最早將美國譯作「米國」、「米利堅」的國家。

圖:黑船事件

那為何中國後來卻棄之不用,改「米利堅」為「美利堅」了呢?因為屈辱的晚清史,被列強按在地上摩擦,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蕩然無存,自卑心導致舉國對西方無限崇拜,知識分子尤甚。因此一切對西方不好的,都被糾正,國名也開始重新翻譯,把最好,最美的詞都給了西方國家,於是有了美利堅、法蘭西、德意志、英吉利、瑞典、瑞士、芬蘭等等國名。

圖:晚清百態

反觀日本,同樣被打開國門,但由於日本迅速強大,甚至和歐美並駕齊驅,所以別看日本「脫亞入歐」,實際上迅速強起來的日本人,骨子裡還是瞧不起西方的,因此日本並沒有更改國名,還是沿用了最初叫法。二戰勝利後,美國認為日本稱他為「米國」不雅觀,於是戰後規定,日本正式稱呼美國國名時,以假名來寫,如此就不會出現「米」字了,不過日本至今非官方仍然習慣寫漢字「米國」。

相關焦點

  • 「米國」最早是中國翻譯,如今日本仍在使用,中國為何卻棄之不用
    中國翻譯界歷來有自己的翻譯標準,一百多年前,大翻譯家嚴復提出「信」「達」「雅」的觀點;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先生主張翻譯要「信」與「順」,今天翻譯界倡導「忠實」與「通順」,是魯迅觀點的一種順延。 如果翻譯家不夠嚴謹,就會引致謬誤,給文化傳播帶來困擾。
  • 你知道「米國」的由來嗎?為何在日本還在流傳這個稱呼?
    在網絡用詞上,人們熟識的美國變成了「米國」。本認為這一名字僅僅楷音漢語翻譯回來,殊不知,「米國」這一稱呼早在很多年前就被中國稱呼過。那為何在我國棄用這一名字,已不應用,而它又在日本廣為流傳迄今呢?這就不得不承認美國的發展趨勢歷史時間了。談起美國那當然不可或缺英國,英語往往做為國際語言,那當然是與英國的國土密切相關的。
  • 環球掠影|為何日本人把美國稱為「米國」?
    0303我們國家翻譯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這很好理解,美洲的國家嘛。那麼,日本是沿用了中國的以前的翻譯「米利堅」嗎?這個現在難以考究到底是誰先用了「米」字,但是無論如何日本翻譯美國名字方面肯定是受中國影響的,因為日本漢字就是來源於中國。アメリカ(亜米利加)和米國兩種稱呼日本都用,不過因為アメリカ還有美洲的意思,所以用米國可以避免歧義。幕末時期大多用「亜國」「亜墨利加」表示美國。
  • 日本人稱呼美國為「米國」,內涵大有文章!
    之後的幾個名字裡,日本人都沒有摘掉「米」這個字,說明,米已經深入他們的翻譯習慣了。源於中國的日本翻譯文化日本人為何開始使用亞米利加?這個名字來自於中國,稍作改動而已。同時代,中國翻譯美國的名字是用「亞墨利加」 。這個亞墨利加的名字來自於明朝時來到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翻譯。
  • 日本為何將美國稱為米國,將俄國稱為露西亞,聽聽蔣介石怎麼說
    古代的日本人崇拜中國其實遠超他們現在崇拜美國,了解日本的朋友其實不難發現,日本的建築、文化、服飾、甚至文字大多都是源自中國的。日本早期本沒有文字,後來日本人渡海來到中國,被中國文化所吸引,便引進漢字,通過縮減筆畫創造了日本文字,以至於今天的日文中還有很多完整的漢字。
  • 米國一詞從哪裡來,美國如何讓清朝翻譯國名時放棄使用貶義詞的
    網上經常有人將美國戲稱為「米國」,筆者曾經十分好奇,明明英國的國旗是個大大的「米」字,為什麼米國會是美國呢?後來聽說因為在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裡製造的「黑船事件」中,日本人將其稱之為「米利堅」,才有了「米國」的說法。
  • 日本為啥管美國叫「米國」,原因:從清朝七個叫法中繼承了一個!
    在日本人的固有印象中,他們似乎已經習慣稱呼美國為米國,這其中有何怎樣的歷史淵源呢?追本溯源之下,人們不僅驚訝,原來日本稱呼美國為米國是從中國繼承的,而在中國的大清王朝時期,光是稱呼美國就有7種不同的說法。
  • 「美國」和「米國」,中日誰的翻譯更加貼切?
    隨著世界各國聯繫的不斷加強,如何能夠精準的翻譯各國文字避免發生誤解,成了翻譯界的一大問題。其實在最開始,世界各國對於他國文字的翻譯都比較傾向於第一印象的解讀,很多翻譯的依據也無處查證。因為具體理解不同,所以不同國家之間對於同一事物的分析也有所不同,比如說我國將「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翻譯成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而日本則將其稱之為米國。中國與美國的交流,要追溯到晚清時期。美國同其他西方國家一起,用鐵騎打開了當時閉關鎖國的舊中國。
  • 歷史上唯獨此國將美國稱之為「米國」,原來包藏禍心
    比如我們中國,「中國」名稱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意為「中央王國」。嚴格地說,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後,才把「中國」作為國名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眾所周知,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簡稱,世界各國都是這樣稱呼,但唯獨一國將美國稱之為「米國」,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 西方都認可清朝使用「中國」為國名,為何只有日本強烈反對?
    事實上,在古代中國並不作為國名而存在。最早的時候,中國二字出現於《詩經》,意指中央之國、中原地區。這時候,中國指代的範圍還非常小,被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包圍其中。在歷史的車輪碾過之後,中原地區的範圍越來越大,中國的版圖不斷擴張。
  • 筷子的起源: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
    筷子的由來: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有什麼寓意?筷子在使用的時候,講究配合和協調。一根動,一根不動,才能夾得穩。兩根都動,或者兩根都不動,就夾不住。這是中國的陰陽原理,也有西方力學的槓桿原理。
  • 在日本的華人,是什麼時候移民過去的?為何如今卻又希望回到中國
    如今的中國遊客真就是遍布在全球各地,可能出現在日本賞櫻花,也可能在泰國坐遊艇,更有可能在澳洲看袋鼠,也屢屢聽聞在俄羅斯搭訕美女,閒不下來的中國遊客總是在製造驚喜,也是在帶去財富,因為消費能力不差,所以成為了很多國家的「座上嘉賓」。
  • 同樣是從中國學習文字,為何日本不敢放棄漢字,仍然在堅持使用?
    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而受到中國影響,中國周邊國家的文化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越南、日本和韓國(古代高麗),這一點我想大家都是同意的,而為了學習中國的文化,在古代,這三個國家都在使用漢字,也就是中國古代的文字(繁體字),可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越南和韓國都擁有了自己的文字
  • 筷子: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有什麼寓意?
    筷子的由來:中國最早什麼時候使用的?長度為何七寸六分?有什麼寓意?筷子在使用的時候,講究配合和協調。一根動,一根不動,才能夾得穩。兩根都動,或者兩根都不動,就夾不住。這是中國的陰陽原理,也有西方力學的槓桿原理。
  • 日本自改革之後,時至今日為何依然使用中國漢字?
    日本自改革之後,時至今日為何依然使用中國漢字?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化,有著長遠的發展,不僅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於周邊的一些國家也有一些影響,其中的日本、朝鮮、越南等,這些國家都曾使用過中國漢字,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他們也有了自己的文字。但目前就日本這個國家來說,依然使用著中國的漢字,對於日本人來說,漢字已經融入了他們的生活。
  • 是誰在越南最早翻譯了中國的四大名著?
    《東周列國志》、《紅樓夢》,經典如《孟子》、《三字經》以及一系列的中國歷史、武俠、傳奇小說翻譯成為了現代越南國語文字。此外,他還翻譯了梁啓超的《學問之趣味》,杜甫的詩,等等。毫無疑問,他是越南20世紀上半頁將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翻譯成現代越南語的主要翻譯者。
  • 越南、朝鮮相繼廢止漢字,與中國恩怨頗深的日本,為何還在使用
    越南、朝鮮相繼廢除漢字,中國恩怨頗深的日本,為何還在使用越南、朝鮮和日本,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作為中國的附屬國存在的。雖然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朝代不斷更迭,附屬國也時常反覆,但越南、朝鮮以及日本對於中國文化的吸收學習卻從來沒有中斷過,漢字也因流入這三個國家。後來,越南和朝鮮相繼將漢字廢除,和中國恩怨頗深的日本,卻至今還在使用漢字。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去看看其中的緣由吧!先說越南。
  • 米國自慰軍:用愛發電,用跪舔造出神藥救米國
    很不幸,近日,川總表示了對米國疾控中心的極度不滿。米國重量級人士認為,最近米國死去的數以千計的感冒患者中,可能有許多是死於新型冠狀病毒。因為米國的檢測手段落後,無法(沒有)完成對數以百萬計的感冒患者進行確診。       看來,米國的新冠肺炎的防治問題,只能交給它在中國的米國自慰軍了:用愛發電,用跪舔治病了。
  • 為啥米國要搞華為,提關稅?因為親,我們在打仗!
    米國早年是很大度的,戰後奶日本、奶歐洲、全世界又當爹又當媽,奶大孩子快快賺錢。這幾年,米國就已經在一門心思搞華為,除了禁止華為在美銷售,禁止米國本土使用華為5G設備外,還不惜跑去動員狐朋狗友澳、新:閨蜜們,泥萌夠朋友的話就不要買華為家的東西,他們家大大滴壞。
  • 劉仰:米國怎麼了?答案:物極必反!
    米國的制度缺陷和深層病灶就在於它的半神權和半啟蒙的對抗。這種缺陷導致米國很多社會問題。奴隸制、種族主義只是其中最明顯的問題之一。如果米國是最偉大的國家,為何奴隸制延續了這麼長時間?如果米國是人類榜樣,為何廢除奴隸制要付出幾十萬人死亡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