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臨到西方列強入侵時,清朝和日本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一個能夠認識到客觀情況,一個仍然沉迷於大國的身份當中,不能夠客觀的認清事實的本質。一個能夠在認識到本身的問題後,能夠客觀地進行改革,把提升自己的實力放在第一。清朝則恰恰相反,一直不能擺脫天朝大國的思想,以自己為中心,即使後面認識到了自己身的不足,也不能進行深刻的改革,只是學習西方一些表面的東西,還是提倡「西學為用,中學為體」的觀念,最終在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徹底失敗了,才不得不接受現實,此時已經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落後日本太多了,到了20世紀以後二者的差距在不斷地被拉大。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使日本近代警醒的黑船事件
在日本近代史上,真正使日本深受觸動和決心改變的歷史事件是黑船事件,他使當時的日本深刻的體會到和西方列強國家之間的差距和距離,因而為後面的徹底改革打下了鋪墊。公元1853年(日本嘉永六年)七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培裡將軍,率領四艘軍艦開到日本江戶灣口,以武力威脅幕府開國。艦隊中的黑色近代鐵甲軍艦,為日本人生平第一次見到。培裡贈給幕府顯示工業文明的火車機車模型和電報機,而幕府卻只能用力士搬運回贈的大米來展示實力。
培裡來航令日本人震驚,深切感受到日本與外國的巨大差距。日本人稱這次事件為「黑船來航」。由於這四艘軍艦合共有六十三門大炮,而當時日本在江戶灣的海防炮射程及火力可與這四艘軍艦相比的大約只有二十門,在不開國就開火的威嚇下,幕府不敢拒絕開國的要求,但又恐怕接受培裡帶來的國書後,會受到全國的抨擊,於是當時幕府的首席老中阿部正弘藉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方可接受條約,並約定培裡下一年春天給予答覆。
次年二月十三日,培裡再次率領艦隊來到日本,這次一共有七艘軍艦,而且艦隊一直深入江戶灣內,到達橫濱附近才停船,面對培裡的強硬姿勢,幕府只好接受開國的要求了。於是雙方在橫濱籤定了《日美親善條約》,也是日本與西方列強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其他西方列強跟隨著美國,紛紛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於是英國、俄國、荷蘭等西方列強都與日本籤定了親善條約。日本被迫結束鎖國時代,幕藩體制也隨之瓦解。
清朝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
公元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馮桂芬在他的著作《校邠廬抗議》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最早揭示了這種思想,這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最初淵源。後來的著名洋務派官員張之洞在其著作《勸學篇·設學》中提出,「中學為體」,是強調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社會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主張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效仿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 、武備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 ,舉辦洋務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頹勢。但張之洞強調「 中學為內學 ,西學為外學 ;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表面上是要「新舊兼學」,實際上是站在舊學、中學一邊,反對接受西方政治理論學說。
因此在最終的改革上一直都不徹底,只是學到了西方的一些皮毛,並沒有把真正需要改革的思想給學進去,甚至在和西方列強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後,想要進行改革,但依然推崇君主專制的那套,建立的內閣都是以皇族為主的內閣,徹底失去了民心,最終導致了清王朝的覆滅。
綜上所述,清朝和日本雖然在近代都是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但在黑船事件後日本警醒了,因而最終導致了後來明治維新改革,而清朝卻依然沉迷於天朝大國的思想中,沒有進行徹底的改革,最終導致了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