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日本幕府都是閉關鎖國,為何日本被西方警醒了,清朝卻沒?

2020-12-12 公子品史

在面臨到西方列強入侵時,清朝和日本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一個能夠認識到客觀情況,一個仍然沉迷於大國的身份當中,不能夠客觀的認清事實的本質。一個能夠在認識到本身的問題後,能夠客觀地進行改革,把提升自己的實力放在第一。清朝則恰恰相反,一直不能擺脫天朝大國的思想,以自己為中心,即使後面認識到了自己身的不足,也不能進行深刻的改革,只是學習西方一些表面的東西,還是提倡「西學為用,中學為體」的觀念,最終在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徹底失敗了,才不得不接受現實,此時已經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落後日本太多了,到了20世紀以後二者的差距在不斷地被拉大。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美國海軍軍艦進入江戶灣圖

使日本近代警醒的黑船事件

在日本近代史上,真正使日本深受觸動和決心改變的歷史事件是黑船事件,他使當時的日本深刻的體會到和西方列強國家之間的差距和距離,因而為後面的徹底改革打下了鋪墊。公元1853年(日本嘉永六年)七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培裡將軍,率領四艘軍艦開到日本江戶灣口,以武力威脅幕府開國。艦隊中的黑色近代鐵甲軍艦,為日本人生平第一次見到。培裡贈給幕府顯示工業文明的火車機車模型和電報機,而幕府卻只能用力士搬運回贈的大米來展示實力。

培裡來航令日本人震驚,深切感受到日本與外國的巨大差距。日本人稱這次事件為「黑船來航」。由於這四艘軍艦合共有六十三門大炮,而當時日本在江戶灣的海防炮射程及火力可與這四艘軍艦相比的大約只有二十門,在不開國就開火的威嚇下,幕府不敢拒絕開國的要求,但又恐怕接受培裡帶來的國書後,會受到全國的抨擊,於是當時幕府的首席老中阿部正弘藉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方可接受條約,並約定培裡下一年春天給予答覆。

次年二月十三日,培裡再次率領艦隊來到日本,這次一共有七艘軍艦,而且艦隊一直深入江戶灣內,到達橫濱附近才停船,面對培裡的強硬姿勢,幕府只好接受開國的要求了。於是雙方在橫濱籤定了《日美親善條約》,也是日本與西方列強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其他西方列強跟隨著美國,紛紛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於是英國、俄國、荷蘭等西方列強都與日本籤定了親善條約。日本被迫結束鎖國時代,幕藩體制也隨之瓦解。

美國海軍少將佩裡

清朝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

公元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馮桂芬在他的著作《校邠廬抗議》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最早揭示了這種思想,這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最初淵源。後來的著名洋務派官員張之洞在其著作《勸學篇·設學》中提出,「中學為體」,是強調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社會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主張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效仿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 、武備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 ,舉辦洋務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頹勢。但張之洞強調「 中學為內學 ,西學為外學 ;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表面上是要「新舊兼學」,實際上是站在舊學、中學一邊,反對接受西方政治理論學說。

因此在最終的改革上一直都不徹底,只是學到了西方的一些皮毛,並沒有把真正需要改革的思想給學進去,甚至在和西方列強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後,想要進行改革,但依然推崇君主專制的那套,建立的內閣都是以皇族為主的內閣,徹底失去了民心,最終導致了清王朝的覆滅。

兩江總督張之洞

綜上所述,清朝和日本雖然在近代都是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但在黑船事件後日本警醒了,因而最終導致了後來明治維新改革,而清朝卻依然沉迷於天朝大國的思想中,沒有進行徹底的改革,最終導致了覆滅。

相關焦點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17世紀,日本政府因反對葡萄牙在日傳教活動,於是實行鎖國令約束外商且只能在長崎進行交易。兩國相差一百年左右都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並且都在19世紀中期遭受了西方列強侵略後籤訂種種不平等條約。18世紀廣州十三行圖片:wikipedia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衝擊下,中日為了不再遭受侵略和壓迫,兩國有識之士都在60年代提出國家獨立自強的一系列主張。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
  • 266年的德川幕府為何倒臺?明治天皇為何變法?日本近代化不簡單
    為何到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一反常態,開始了各種徵伐活動呢?真的是因為日本人口爆棚的原因嗎?01德川幕府與清政府一樣,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德川家康所建立的幕府統治,其實就是日本的最高統治。日本天皇並沒有實權,只有象徵性意義。
  • 為何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而清朝的自救卻遭遇失敗
    中日兩國在19世紀時都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但是兩國的發展軌跡卻不相同。日本通過推翻幕府統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從而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而清朝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都遭遇了失敗,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但此時已經為時已晚,列強不會允許中國發展起來的。為何中日兩國都進行了變革,為何日本成功而中國失敗了呢?
  • 清朝的國力是日本的幾十倍,為何洋務運動不如日本?只因這八個字
    8、 綜合國力:清朝當時世界第一,並且是出口大國,其GDP是英國的4倍,是日本的9倍,為何清朝就沒改革成功呢?所以,後來的日本精英放棄了延續了600年之久的幕府統治,而以薩摩藩和長州藩為首領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全面學習歐洲,組建了內閣,將權力成功分離。無論是從日本身上,還是從英國身上我們都能清晰地看到,想改革,就必須要分權,想分權,就必須要發展民營經濟。
  • 清朝的洋務運動為何失敗了?日本的維新為何成功了?對比後才明白
    8、 綜合國力:清朝當時世界第一,並且是出口大國,其GDP是英國的4倍,是日本的9倍,為何清朝就沒改革成功呢? 就是日本從清朝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日本人很清楚,與其毫無意義的頑固抵抗還不如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呢。 所以,後來的日本精英放棄了延續了600年之久的幕府統治,而以薩摩藩和長州藩為首領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
  • 從治病到治心:蘭學為何能在閉關鎖國的日本殺出一條血路?
    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的歷史,說明這個國家,曾經是十分希望學習外國先進文化與制度的。近代葡萄牙、西班牙取得海上霸權後,曾與日本進行過貿易。日本將之稱為南蠻貿易。因為西葡的船隻,是從呂宋島而來。按著華夷之辨,那裡屬於南蠻地區。然,這種貿易並未維持多久。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之後,其子孫為排除外國影響,開始閉關鎖國。
  • 清朝閉關鎖國真的錯了嗎?只怕未必
    提到清朝繞不過「閉關鎖國」,主流思想將其定性為,清朝與世界脫軌,愚昧落後的開端,導致近代被列強欺凌。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閉關鎖國」歷史,本文將帶您剖析,閉關鎖國的由來與清王朝鎖國的背景。閉關鎖國閉關鎖國,戰略劣勢下消除潛在威脅!
  • 西方都認可清朝使用「中國」為國名,為何只有日本強烈反對?
    到了明末,葡萄牙人將中國翻譯為「China」,「sina」原本的意思是「支那」,但那時候這個詞語並沒有帶有歧視性,只不過在後來由於西方國家的輕視,才被視為歧視性的稱謂。到了康熙年間,中國一詞出現在國際條約上,當時國際社會普遍認同,清朝就等同於中國。後來,在中國對外籤訂的各種條約中,中國二字也使用得越來越廣泛。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但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在明朝肆虐沿海的倭寇,在清朝卻突然消失了。是誰剿滅了他們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但在這個時候,日本卻實行了海禁政策。由於中國貨物奇缺,所以導致價格大漲,很多日本封建領主、貴族、武士、商人都駕船來中國貿易。14世紀,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在戰爭中失敗的南方封建主,便組織武士、浪人到中國沿海進行武裝走私和劫掠的海盜活動,人們稱之為「倭寇」。
  • 都說井底之蛙沒有活路,為什麼清朝還要「閉關鎖國」?
    每當說起清朝,這個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就是繞不開的話題,很多人都覺得,閉關鎖國是中國在近代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那麼,清朝為什麼要關起門來呢?你還可以看看這些【三分鐘看懂清朝歷史 (上)】【三分鐘看懂明朝歷史 (下)】【三分鐘看懂明朝歷史 (上)】雷雷有話說不知不覺,雷雷的中國古代史已經連載完畢
  • 雍正是清朝閉關鎖國的根源?如果當初繼承人換成他,結局或許不同
    所以很大程度上,清朝的滅亡也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了悲慘的被殖民時期。而清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閉關鎖國,拒絕接納西方的現金社會發展,導致清朝與西方實力完全不對等,這才引發了後續的侵略和戰爭。那麼閉關鎖國的根源到底從哪裡開始呢?其實這件事情的根源在雍正身上。
  • 日本出一上聯羞辱大清,清朝大臣對出下聯,日本從此有一個新名字
    於是世界各個國家的人都來唐朝都城長安學習,遊玩,定居。而此時日本不甘做中國旁邊的小弟,開始瘋狂學習中國的優秀文化,制度,技術。有些甚至直接照搬,企圖有一天能超越中國。到了清朝末期,由於清朝長期的閉關鎖國,思想和工業已經跟不上世界列強的腳步,清朝逐漸淪為列強虎視眈眈的魚肉。而日本也沒好到哪去,1853年,美國一炮打開了日本的國門,史稱「黑船事件」。
  • 明治維新成功可能因為日本太窮了?丨日本物語
    所以他們對中國的貿易卻不領情,他們運用掠奪的手段打劫中國的商人,這也直接逼迫明朝最終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麻痺「閉關鎖國」一切罪惡的根源在日本!日本不搶東西就餓死了!美國人開船來給日本送狗糧來了! 日本人的日子更加難受了!他們搶不到中國和朝鮮的商船,只好打自己人的主意。幕府的興起讓這個國家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今天我們缺了東西,明天就去鄰居家裡搶點就好了!武士道精神也是由於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逼出來的!
  • 明朝來到中國的西方派社,去到日本差點推倒德川幕府,多國受其害
    15世紀後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闢,地理大發現和西班牙葡萄牙的對外擴張,歐洲傳教士紛紛前往世界各地傳教。後面陸續翻譯了天主教的讀物,比如《聖母讚歌》,《十誡》等,沒想到在當時也吸引了不少的信徒。但畢竟中國地大人多,這些信徒毛毛雨在中國也掛不起風浪,直到清朝洪秀全打著天主教的名譽起義。
  • 清朝如何走向滅亡和日本的立憲過程的?
    ,還向西方國家借貸,籌措了不少的資金。同時明治政府並未像清政府一樣,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仍然對民間建廠進行,政策上的限制,同時不得不提的是西南四藩和眾多幕府,時期聚集了大量財富的商人,通過和政府的關係獲得了格外優待,也按照政府的指示優先投資戰略性產業,礦產,造船等等,最終形成了具有極大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的,在政府的財政支持和財閥的配合下,日本到了19世紀80年代,已經在之前提到的幾個領域中取得了不小進步
  • 日本網友: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評論值得中國人反思
    每當提起日本這個國家,大部分的中國人總是會下意識的把他們和侵略戰爭聯繫到一起,沒錯,這個國家確實在二戰時期對我們犯下過一些無法被原諒的罪行,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二戰時期並不是他們第一次侵略我們,再更早一些的清朝時,中日也有過一戰,這一戰以清朝的慘敗告終,其實這次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也非常大。
  • 西方國家都認同清朝的國名為「中國」,為什麼日本卻死活不同意?
    西方國家都認同清朝的國名為"中國",為什麼日本卻死活不同意?在宋朝的時候,遼朝、宋朝以及後面的金朝都說自己是"中國",而中國作為了一個國號出現,最早的記載還是在明朝時期,但是一些外國的傳教士進入明朝之後,寫了大量的筆記和日記,在這些筆記當中,他們便開始將明朝稱之為"中國",而在明朝的官方當中使用,主要是在日本的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時候,明朝出兵之前,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當中,就使用到了"中國"的稱號!
  • 外國畫的明朝和清朝版圖對比:清朝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
    明朝和周邊的女真族、蒙古族等長期戰爭。譚其驤在「地圖開疆」思想的指導下,將明朝的版圖最大化,將西藏、青海、東北都畫到了明朝版圖,已經是相當的給面子了。美國畫的明朝地圖不過西方國家的地圖卻一般不給明朝面子。一般西方畫的明朝地圖是沒有新疆、西藏、青海和蒙古的,最多會加上部分的東北黑龍江流域地區(奴兒幹都司)。
  • 為何偌大的清朝會敗給撮爾小國日本?
    而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清朝居然在日本的挑戰下一敗塗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搞了30多年的洋務運動也正式宣告破產。那麼甲午戰爭,清朝為何會失敗?而且敗得這麼慘?而如果再經歷甲午戰爭的毀滅性打擊,那麼即使取勝,清朝也可能不復存在。所以清朝不敢進行全面戰爭,無論戰爭傷亡大小,妥協求和都是唯一的選擇。當然借戰爭之手削弱李鴻章這樣的實權派,也是必須和必要的。這決定了清朝一定不能陷入戰爭的泥潭,因為無論最後成敗與否,清朝都會完蛋。
  • 他被尊稱為「日本軍神」,先後打敗清朝和俄羅斯帝國,很崇拜一位...
    在日本歷史上,有多位被稱為「軍神」的人物,今天要介紹的人物,是中國清朝末年,被稱為「日本軍神」的人物,他先後統帥日本軍隊打敗中國清朝和俄羅斯,他雖是日本人,卻很崇拜一位中國人,他的名字叫東鄉平八郎,他崇拜的中國人叫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