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日清交流期間,清朝自稱「中國」,為什麼卻遭到日本反對?

2020-12-20 南島奇甸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我們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代表著五千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而逐步形成的國家政權,期間歷經多次朝代更迭與體制變換,華夏人民在這裡繁衍生息,延綿子嗣。

我們從根本上就認為中國是存在五千年的文明,也是我們的祖國名稱,西方也認可清朝國名為"中國",然而在清晚期,日清交流期間,清朝自稱中國時,卻遭到了日本的反對,日本為什麼不同意清朝使用呢?

1、 中國自古以來就代表著中原地區的文明政權

中國一詞是我們使用已久的,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常常自稱"華夏兒女",但很少人會對"中國"一詞追根溯源。

根據我國歷史的最早記載,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中,就出現了中國一詞,且同時出現了"華夏"、"中華"、"中原"等一系列中國人常用的自稱代詞。

那是西周時期一件用來盛酒的酒器,也是周成王賞賜晚輩的榮耀代表,上面的"宅茲中國"意為以中國為家,或許其中的含義與地理概念並不等同於如今的中國,但它也是"中國"一詞的最早出處,也證明了中國一詞的起源與歸屬

中國人的骨子裡是十分尊崇歷史流傳下來的文化的,而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的傳承度更是其他國家難以匹敵的。

很快,漢代時期"中國"一詞就被用上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的一件漢代的護膊上,就寫了兩行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它甚至與我們如今的五星紅旗作起了呼應,這讓我們難免猜測到,五星紅旗的設計理念中又是否有其的身影在。

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均自稱為"中國",同時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統,又稱呼對方是"索虜"、"島夷",有點互罵山寨的意思。但其實雙方均是中原政權的繼承,只不過因為一山不容二虎等政治原因,方才互相謾罵、詆毀。由此可見"中國"一詞的重要性,與其代表的正統的中原文明

2、 清末日本試圖搶奪"中國"稱號

"中國"作為我們一直以來專用的詞彙,向來是不允許有人覬覦的,然而在1871年,中日雙方籤訂《中日條規》時,對於清政府自稱"中國"的行為卻遭到了日本的反對,並強烈要求將條約名稱修改為《日清修好條規》。

這在我們看來是十分可笑的行為,但日本卻的確很理直氣壯地做了,且隨後的歷史發展進程我們也十分清楚,日方此次對清政府自稱的質疑,就已經逐步向我們顯露了他們的野心

眾所周知,日本自古以來就十分仰慕唐朝文化,甚至連日本的傳統服飾和服都是源於唐代漢服。

他們崇拜著中國文化,從早期就一直派人過海學習,從一個粉絲的心情變成一個掠奪者。這片土地上有他們喜愛的文化與建築,且當時清朝政府管理失利,到處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讓日方有機可乘。

1871年,日本以國土疆域的理由質疑清朝政府自稱"中國"的行為乃非正統,像朝鮮、日本在歷史上均存在一段時間被劃入中國的國土疆域內,如果清朝政府作為其中一部分國土自稱"中國"的話,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日本也可以?

這是日本一次野心的顯露,也是他們發動侵華戰爭的端倪

日本對唐朝文化的極度崇拜,其中的慕強心理不難理解,當他看到這樣強盛的文化他們有一天也能伸手觸及時,自然會忍不住罪惡的手,剝奪"中國"稱號只是開始,不是結束。

3、 有理不在聲高

"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史記》卷四十

《大學衍義補》卷三十三中也提及,"臣按:武帝通西南夷、滅朝鮮、擊匈奴而勞中國人,漕中國粟以爭無用之地,是猶以璀璨之珠而彈啁啾之雀也,務虛名而受實害,捐有用之財而易無用之地,豈帝王盛德事哉?"

這其中的中國與中國人的用法,跟我們如今是一樣的,這就足以說明在中國歷史中,中國與中國人的概念至始至終都是統一而無需辯駁的

日本憑藉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與在二十世紀經濟、國力的迅速發展來對清朝政府施壓,試圖混淆"中國"一詞的概念,以圖在其中佔得先機,為後來的侵華戰爭做名頭,是十分錯誤的行為。

早在明朝的對外社交中,萬曆皇帝在對日本豐臣秀吉的詔書中就已經明確地使用過了"中國"這一國名,且諸多在歐洲出版的描述中國的文學作品與史實札記中也明確地以"中國"作為東方中原地區政權的代稱。

"中國"一詞作為我國名稱的使用,並不是從清朝始,而我國自古以來由於朝代更迭、政權交替,國土疆域變化過多少次,從不見有人質疑,因為那是一種傳承。

清康熙年間,在對外的《尼布楚條約》中,清朝的自我稱謂也是"中國",可以說,在中日籤訂《中日修好條規》前,清政府早已使用過"中國"一詞無數次,但並沒有其他國家、其他政權對此提出疑義與反對,唯有日本在這次會議中提出反對。

且在同年日本的巖倉使團出使訪問了歐美共約十二個國家,學習並效仿了德國的軍國主義模式。一個國家的未來發展道路必不可能靠著一次外訪而決定,必定事先已有決策,外訪不過是加劇他們決策進行的步伐。

日本此次對清政府的試探則是他們進行軍國主義的觸角向外伸探,也是他們在二戰中對中國人民,對亞洲人民犯下戰爭罪行的先兆。

對於我們來說,或許覺得日方的行為與質疑難以理解,但對於他們來說,他們自覺小中華,也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自然有權利對此提出異議,並撥亂反正。

但真正的撥亂反正並不是以人民的生命為代價,也並不是哪個國家強盛就哪個國家說了算的流氓道理,一切自有歷史記錄,也自會有後人來評說。

相關焦點

  • 日本不讓清朝自稱「中國」,李鴻章卻服了
    《禮記·中庸》「洋溢乎中國」,《漢書》「統天下,理中國」......「中國」的稱呼自古就有。然而,近代日本卻一直不讓清朝自稱「中國」,日本管天管地管空氣,還管別人國家名稱?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即日本不同意清廷在條約中自稱「中國」,只準寫「大清國」。大清自然是嚴重抗議譴責,聲明「中國」的稱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詭辯稱「中國系對己邦邊疆荒服而言」,並堅稱中國為「清國」,稱之為:《日清修好條規》。隨後,李鴻章出面,與日本約定:「漢文約內則書中國日本,和文約內則書大日本、大清」。
  • 西方都認可清朝使用「中國」為國名,為何只有日本強烈反對?
    中國,又可拓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國際社會上普遍認可的國名。但中國二字究竟從何而來呢?要知道,大家以前普遍的認知是各朝各代,人們的自稱往往是某朝某代人,或者是炎黃子孫,亦或是中華女兒,中國這種說法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今天就讓我們追溯歷史,去找尋問題的根源所在。
  • 這個國家有個「中國區」,還自稱是中華正統,不把清朝放在眼裡
    但是宋朝以後很多周邊國家逐漸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尤其清朝時日本和朝鮮。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時有一個言論很流行——崖山之後無華夏,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非常大的變革,具體說的是南宋晚期,元朝和宋朝在崖山打了一仗,以南宋滅亡為結局,相傳有十萬南宋人隨幼主在崖山投海自盡。
  • 明治維新後,日本人自稱中華,拒絕將清朝稱為中國
    中日兩國的交往由來已久,一千多年前,中國正處於隋唐盛世時,日本就派出了遣唐使,向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和思想,由於對唐朝極度的崇拜,日本整個國家都在逐漸唐化。一千多年,鬥轉星移,中國幾次改朝換代,而日本卻只記住了強盛的唐朝,以至於到了清朝末年,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在經濟文化上全面超越中國時,日本竟然厚著臉皮的妄稱自己才是中國。
  • 此國自認是中華正統,曾多次自稱「中華」,還不同意清朝自稱中國
    日本是一個島國,但是日本人很聰明,大和民族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他們在1300多年前學習中國唐帝國,史料記載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
  • 西方認可清朝國名為「中國」,日本人為什麼不答應清朝使用?
    「中國」代表的內涵逐漸跨出了「中原」,繼而代表華夏民族整個居住地所建立的國家。漢朝建立以來北方蠻夷人入侵,他們接受中原文化,也自稱為「中國」,「中囯」並不是國號,只代表一個中央政權,那時的中國就是中原,它所代表的是一個地區,後來"中國"所代表的東西越來越多,「北夷入侵中國,則中國之」意思是說北夷人慢慢漢化,學習中原文化才算正統,否則認為它是不正統的。
  • 清朝末期,日本打贏日俄戰爭後,為什麼會把東北「還」清政府?
    ▲如果日本不能佔據東北,其對外擴張的步伐也就只能就此停止了清政府在1900年的時候與十一國發生了八國聯軍戰爭,在那場戰爭中清朝敗得很慘,俄國也乘機佔領了整個東北。清政府當時根本無力與俄國一戰,沒有能力收回東北,引起了其他的帝國主義國家,尤其是日、英、美強烈反對。
  • 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美國匹茲堡大學羅友枝女教授,她是中國史日裔女教授,注意,她和日本有關係。 羅友枝在文中提出,清朝能統治近三百年,不是漢化或中國化,而是利用亞洲內陸非漢民族之間的文化聯繫,並保持「滿洲」的認同,以此達到一個多民族的帝國,她強調「清帝國」和「中國」並非同義詞,而是一個超越了「中國」的帝國,中華民族不過是一個共同體,她還提出,須重新審視清代歷史。
  • 清朝為什麼1912年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出關外建立「北清」政權?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字數:字數2725,閱讀時間:約7分鐘清朝為什麼1912年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出關外建立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日本侵朝,李鴻章曾上「東事三策」,慈禧太后為何偏偏選了下策?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
  • 清朝對外正式名字是什麼?籤條約時還自稱大清嗎?並非你想的那樣
    中國近代,可以說是一段備受屈辱的時期,列強的虎視眈眈,清政府的軟弱腐敗,都給這個國度帶來了極大的創傷,從鴉片戰爭戰敗起,中國就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實際上這個結果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在全球化的時代,故步自封閉關鎖國的清朝睜眼看世界,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如果不能夠主動向日本那樣積極學習,那就只能被動挨打了。
  • 甲午戰爭為什麼清朝一敗塗地?日本究竟靠什麼打贏清朝?
    在中國,甲午戰爭是以戰爭爆發年份的幹支紀年命名的,而在日本甲午戰爭則被命名為「日清戰爭」或者「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甲午戰爭的目的是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戰爭開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此後清軍陸續在各個戰場戰敗,日軍侵入遼東、山東、臺灣,直到最後摧毀北洋艦隊,1895年4月17日,清朝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 「日清」要做中國方便麵老大 - 人民網日本版--主頁
    方便麵的鼻祖日本人有點兒不服,不滿足僅僅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他們最新的投資動作顯示——  □本報記者  王繼晟  方便麵的鼻祖日本日清食品株式會社,最近在中國有新的投資動作:以其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為直接投資者,在上海市獨資設立一家投資性公司———日清食品(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並在北京正式宣布其商業戰略目標———爭當中國方便麵行業頭號企業。
  • 西方國家都認同清朝的國名為「中國」,為什麼日本卻死活不同意?
    西方國家都認同清朝的國名為"中國",為什麼日本卻死活不同意?"中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我國的西周時期,用來特指西周都城附件直接統治的地區,也有中央之國的意思,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對於"中國"的含義便擴大了許多,一般與中原之外的異族人區分開來,我們自稱為中國,孔子也曾經說過: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相類似的話語。
  • 我國歷代帝王對日本人的評價,一針見血,盡顯日本民族特性!
    對於中國和日本的關係,其實很簡單也很複雜,其實很多日本人都是很喜歡中國的文化風俗等,畢竟日本從唐朝時期,就開始學習我們中國的文化,相傳秦始皇為了找不死藥,派徐福等人遠洋到了日本,而徐福可能就是第一個將中國古代文化和文明傳播到日本的人。
  • 日本方便麵「鼻祖」日清食品的「中國夢」
    完成收購事項後,日清食品擬投資約1.8億元興建生產包裝材料的新廠房,並計劃2021年前完成建工。上面兩個動作無疑顯示,日清食品正在加碼布局中國市場。香港最大的方便麵公司公開資料顯示,日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8年,當時由華裔日本人安騰百福創立日清日本集團,1958年,安藤百福發明了全球首款方便麵——「雞湯拉麵」。
  • 日本只比清朝早覺醒30年,憑什麼就敢接收留學生,教些什麼呢?
    中國和日本兩國是一衣帶水的東亞鄰邦,在兩國兩千多年的交流史中,大部分的時間裡,日本都是以漢字為媒介,如饑似渴地汲取中華文明。當歷史的車輪行至近代,日本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闊步躍進,把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亞洲國家都遠遠地拋在了身後。
  • 清朝到底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劇的朝代
    很多人都會認為清朝是中國的歷史上最悲劇的朝代,當時的社會充滿著黑暗。其實我國的封建主義制度也就是從清朝才是真正的結束。可見,清朝並不是最悲劇,在以前的時候,悲慘的不止一個。所以在晚期就碰到了更牛的,碰到就沒有力量抵抗。如果沒有近代史,清朝就只是一個沒有太大的特點,不吸引眼球,後面的朝代會睜一隻眼編史,罵罵末代君主不行啊怎麼怎麼樣,女人管理國家遲早要完啊,清的滅亡主要是因為乾隆做的行動,一面學習一下清朝皇帝怎樣控制國家啊,怎樣掐掐那些什麼本事沒有的人啊,這樣也不會悲慘的啊。
  • 一百多年前,座在中國清朝寶座的日本古董商販,挖空恭王府……
    13歲時又拜入古董商山中吉兵衛門下,當了10年學徒,還入贅當了上門女婿,從此,山中定次郎帶領山中商會在歐美、中國市場大展拳腳。坐在中國清朝寶座上的山中定次郎1901年山中商會在北京東城麻線胡同設辦事處,當時的北京可是古董寶庫,也是最活躍的交易市場,就在朝野更替的交叉口上,他吃到了恭王府這塊肥肉。
  • 清朝和日本幕府都是閉關鎖國,為何日本被西方警醒了,清朝卻沒?
    在面臨到西方列強入侵時,清朝和日本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一個能夠認識到客觀情況,一個仍然沉迷於大國的身份當中,不能夠客觀的認清事實的本質。一個能夠在認識到本身的問題後,能夠客觀地進行改革,把提升自己的實力放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