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日本打贏日俄戰爭後,為什麼會把東北「還」清政府?

2020-12-16 縱橫趣談教育

其實日本兵沒有真正地把東北「還」給清朝,所謂的還給清朝,也只是做做樣子,當時清政府從日本手上接管的東北地區,其控制權實際上還是在日本手上。而日本為何會在日俄戰爭後把部分東北"還」給清朝,我們就要從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說起了。

日本發動日俄戰爭的目的

其實日本發動日俄戰爭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的擴張。熟悉近代史的應該都知道,日本的戰略步驟從來都是先朝鮮,再東北,然後是全中國。在1904年也就是日俄戰爭爆發前夕,東北是個什麼情況呢?

▲如果日本不能佔據東北,其對外擴張的步伐也就只能就此停止了

清政府在1900年的時候與十一國發生了八國聯軍戰爭,在那場戰爭中清朝敗得很慘,俄國也乘機佔領了整個東北。清政府當時根本無力與俄國一戰,沒有能力收回東北,引起了其他的帝國主義國家,尤其是日、英、美強烈反對。他們都不想俄國人在中國的勢力做大做強,這樣一來他們就沒有利益了。

尤其是日本,俄國人對東北的佔領直接阻斷了日本擴張的步伐,日本與俄國之間的矛盾便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在經過多倫談判無果後,日本於1904年2月8日突然襲擊旅順港的俄國艦隊,日俄戰爭由此爆發。

戰爭爆發後4天,也就是1904年2月12日,清政府宣布在戰爭中處於「中立」,雖然清政府當時表面上中立,實際上支持的是日本。

那麼站在清政府的角度,為什麼要支持一個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了自己的對手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如果東北是俄國獨佔,那麼清政府就只能把東北讓給俄國。如果中間還插了個日本進來,讓日本跟俄國死磕,那麼清政府還可能從日俄的矛盾中要回部分東北的利益。

而對於日本來說,如果俄國長期獨佔東北,清政府是沒指望能從俄國手上收回東北,那麼日本擴張的腳步基本就只能止步於朝鮮了,所以日本發動戰爭是為了擴張自己的「生存空間」。

日俄戰爭雙方損失都非常慘重,都沒能佔據東北全部

日俄戰爭中,雖然日軍屢屢獲勝,但是代價也是相當慘重的。此戰日本方面有40萬人參戰,俄國方面則有50萬人參戰。

▲乃木希典是日本「自殺式」衝鋒的創始人

日本在1904年5月奪取大連後,在旅順的攻堅戰中損失慘重,當時指揮旅順攻堅戰的日軍總指揮是乃木希典,此人作戰基本就只會發動「萬歲衝鋒」、「豬突衝鋒」,日本人在俄國人堅固的防禦工事前連續數日發動大規模的密集衝鋒,導致傷亡慘重,只是在8月19日到24日的進攻中,日軍就付出了傷亡2萬人的慘重代價,為了奪下旅順,日軍前後傷亡5萬多人,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也在戰鬥中戰死。此戰之後,乃木希典雖然獲得了極高的軍功榮耀,但是在國內他也被民眾稱為「殺人犯」,無數的日本人因為乃木希典無腦衝鋒式的進攻而喪生。在攻佔了旅順後,又與俄國在瀋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會戰,雙方參戰兵力都在數十萬以上,最終日本以傷亡1.4萬人的代價攻佔了瀋陽。在整個日俄戰爭期間,日軍死亡19萬多人,被俘2000多人。

▲面對俄軍堅固工事,日軍的無腦衝鋒傷亡慘重

而俄國方面傷亡18-20萬人,被俘近8000人。海軍方面,第一和第二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遠東地區的海軍基本不復存在。

在日軍攻佔瀋陽後,雙方都已精疲力盡,除了慘重的人員傷亡,經濟上兩國也都無力繼續打下去了。俄國在戰爭中耗費了20億盧布,而俄國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就這麼多,由於巨大的戰爭經費支出,俄國在國內提高了稅率,也引發了國內情緒的不滿,爆發了1905年革命。而日本則耗費了18億日元的戰爭經費,當時日本一年財政收入也只有5億日元,要不是英美提供了4.1億美元的貸款,日本也根本無力打下去了。

所以在奉天(瀋陽)會戰之後,在美國的調停下日俄雙方開始談判。不過俄國的態度也很堅定,東北的利益可以讓出一部分給日本,但是不賠款,要賠款的話,接著再打。日本此時也確實無力再戰,便在沒有得到戰爭賠款的情況下同意和和約,雙方最終於1905年9月5日籤訂了《樸茨茅斯條約》,日俄戰爭正式結束,此戰之後日本正式跨入了列強行列。

▲在美國的調停下,最終雙方停戰

從以上的情況我們不難看出,其實日本兵沒有取得日俄戰爭的完全勝利,日本可以說是拼盡了全力,才勉強打贏了俄國,得到了東北南部的利益。

那麼對於日本來說,既然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付出了如此慘重的傷亡,又沒有得到一分錢的戰爭賠償,為什麼還要把東北「還」給清政府呢?

第一在於當時列強關係極為複雜,列強博弈的結果就是希望清政府能夠參與到東北的事務中來,形成日、俄、清三方勢力,總之就是東北局勢越複雜越好,參與其中的勢力越多越好。

從外交關係上來說,當時英國與日本籤訂了同盟條約,自然是希望日本能夠在東北做大;法國與俄國籤訂了盟約,自然是希望俄國能在東北做大;德國則希望俄國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遠東,以減少俄國在歐洲對自己的威脅,所以希望俄國能在東北做大;美國則希望「門戶開放」,大家都有份,最好在東北是日、俄、清朝都有勢力參與其中,自己也好進來分一杯羹。

看了以上分析覺得太複雜了吧?確實非常複雜,總之各方博弈的結果就是東北不能完全排除清朝,清朝能在戰後收回部分主權,其實也是列強博弈的結果。

第二在於,對於日本來說把東北南部「還」給清朝和他們實際佔領其實區別不大,因為日本始終在東北地區都有駐軍。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清朝的軍事已完全不構成威脅,只要在東北地區駐軍,要佔領東北也是分分鐘的事情,所以也就沒有必要為了東北的事情和列強鬧翻,畢竟當時日本還是列強中的小弟,其他的列強也得罪不起,做個樣子「讓」出東北,實際上東北還是攥在了自己手裡。

▲日俄戰爭之後日本便有了「關東軍」,之後的抗日戰爭的伏筆也是由日俄戰爭埋下的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日本發動日俄戰爭,其實是為了自己的擴張,如果沒有東北,日本將無法繼續擴張,所以對於日本來說對東北的戰爭是必然會打的。而與俄國的戰爭中,日本損失太大,到後來也無力繼續戰爭,便於俄國達成了停戰協定,實際上並沒有完全打敗俄國,東北也沒有全部攻佔,而是攻佔了東北的南部。將東北「還」給清政府,只是因為在各列強的博弈下,不得不裝裝樣子把東北「還」給清朝,實際上日本一直在東北駐軍,其實也就等於是實質上控制了東北。

所以其實日本並沒有真正地把東北還給清朝。

相關焦點

  • 日俄戰爭——贏的是日本,卻使東北回歸中國
    1904年至1905年發生的日俄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恥辱。因為日俄戰爭雖然是兩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但戰場卻是在中國發生的。況且,我們學過的魯迅關於「棄醫從文」的緣由也是因為日俄戰爭中國人對同胞被日本處決莫不關心反而引以為樂的愚昧狀態。
  • 在中國東北進行的日俄戰爭,為什麼清政府要宣布中立
    4月25日,日本照會清政府,勿答應俄國要求,不然「立待效尤」,自己也不惜赤膊上陣,和俄國大幹一場。1904年2月6日,日俄斷交,2月8日,日軍偷襲旅順,日俄戰爭爆發。此時,俄國佔領東北已經整整四年,全國輿論都在聲討沙俄。清政府也覺得「凡有血氣,憂患同生」,一心一意想要把俄國人趕走。在戰爭爆發前,清政府就拉來日本給自己撐腰。現在日本出來要打俄國人,清政府自然表示歡迎。
  • 日俄戰爭老照片:日本雖然打贏了俄國,最苦的卻是中國東北人民
    日俄戰爭老照片:日本雖然打贏了俄國,最苦的卻是中國東北人民 本組照片為日俄戰爭的部分老照片,眾所周知,日俄戰爭是日本與俄國在中國東北大地上展開的一次戰爭,圖為日軍佔領遼陽後的場景,可以看到街道兩旁都掛滿了日本國旗。
  • 日本三次賭國運戰爭——日中戰爭、日俄戰爭、日美戰爭,先贏後輸
    日本是世界上最瘋狂的賭徒:曾經賭了3次國運,還贏了2次 ,而每一次露出獠牙的時候,整個日本都是在賭國運,所以可以說日本是世界上最為瘋狂的賭徒,明治維新之後一共賭了3次國運,居然還贏了2次。
  • 日俄戰爭之前,日本為何要和英國結盟?
    雖然八國聯軍取得了勝利,但他們各懷鬼胎,都想著讓自己國家的利益最大化,以至於後來他們為了爭奪在華(主要是中國東北地區)利益最終分成了兩個陣營,一個陣營是日英同盟(有美國支持),另一陣營是俄法同盟(有德國支持),這為三年後(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提供了國際條件。本文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日俄戰爭前,日本和英國結盟的國際背景以及影響。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後,八國聯軍以此為名進攻北京。
  • 日俄戰爭中,清政府是最大贏家?別鬧了,清政府啥好處沒撈到
    最終日本取得此戰的最終勝利,雙方籤訂《樸茨茅斯條約》,日本也因此戰躋身「列強俱樂部」。但,近幾年關於此戰的最大受益者是清政府的說法開始在網上流行,因為此戰中清政府「輸了面子,卻贏回了國土」。那麼,在日俄戰爭中,清政府真的是最大受益者麼?所謂「輸了面子,贏了國土」又有多少依據?好了話不多說,我們來聊聊這件事。
  • 晚清日俄在中國領土開戰 為何清政府卻宣布保持中立?
    但是如果僅就晚清歷史而言,就晚清政府而言,卻遠沒有這種「打不倒」的精神。我們前面提到的四場戰爭,雖然都重創了華夏,但我們有一個詞語叫「屢敗屢戰」,如果晚清政府在認清落後挨打的現實之後,能夠知恥後勇、發憤圖強,那麼過去的失敗可以看作是經歷戰爭洗禮所受到的創傷,而非單純的恥辱。
  • 為什麼日本贏得了日俄戰爭?
    介紹自古以來,有無數的戰爭,每一個強大的國家都會通過戰爭擴大領土,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痛苦,然而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日俄戰爭就是其中之一,更特別的是,日俄戰爭爭取的不是對方的領土,而是另一個國家的土地中國。
  • 假如日俄戰爭中俄國獲勝,會對中國乃至東亞局勢產生哪些影響?
    就整個日俄戰爭而言,這場戰爭雖然是在中國東北打的,但這場戰爭幸虧是日本贏了(這裡不是為日本辯解),從而使沙皇俄國針對中國的「黃俄羅斯計劃」破產,中國保住了幾乎一大半以上的領土。這邊沙俄佔領了中國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那邊的日本坐不住了,因為沙俄佔領東北損害了它的利益,而這時候的日本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有了與沙俄一覺高下的實力。於是,日本為了自己的利益,決定發動戰爭,將沙俄從我國東北地區趕走,好讓自己一家獨大。
  • 如果日俄戰爭俄國勝利,結果會怎樣?恐怕東北地區都要講俄語了
    日俄戰爭是日本和俄羅斯兩個資本主義國家為爭奪殖民地勢力而爆發了一場戰爭,無論誰贏誰輸,損害的都是中國的利益。只不過兩害權衡取其利,日本能贏得戰日俄戰爭的勝利其實是對中國的損害並沒有那麼大,如果是俄羅斯贏得日俄戰爭勝利的話,那麼對中國的損害其實要更加大。
  • 日俄戰爭前,日本與俄國綜合國力如何?老實說,差距還蠻大的
    日俄戰爭前,日本與俄國之間的差距還是蠻大的。由於那個年代處於工業時代,就先從鋼產量來看。1904年俄國鋼產量為272萬噸,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德國、英國)。而同年日本的鋼產量為6萬噸,與俄國形成十分巨大的差距,不過仍可排進前十。接著煤產量,俄國是2,150萬噸,位居世界第六。而日本是1,250萬噸,位居世界第七。
  • 明治維新不過爾爾,為什麼日本能夠瞬間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日本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幕府與大名、武士與浪人武士間對抗、制衡的歷史。到了德川幕府後期,隨著西方列強撞開日本國門,日本幕府體制進入瓦解動搖的階段。這與清朝情況類似,但清朝沒有很快滅亡,幕府卻滅亡了,為什麼?幕府根本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諸侯林立的集合體。
  • 假如甲午戰爭中國打贏了會怎麼樣?
    另外,還有一點想不開,那就是我們也搞了各種洋務改革,三十年來,虛心向洋人學習,怎麼還打不過小日本呢?甲午戰爭繪畫為何打不過日本,分析的文章太多了。在此,不想再探討這個問題。我們換個角度,那就是中國如果打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意淫。如果中國打贏了甲午戰爭,最明顯的當然就是臺灣不用割讓給日本,更不會賠錢了。
  • 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如果俄國打敗了日本,會怎麼樣?
    1904年至1905年,新崛起的列強日本和老牌歐洲帝國沙俄,為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爆發了「日俄戰爭」。日俄戰爭最終以日本的勝利宣告結束,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兩個強盜打仗,戰場卻在中國,很多無辜中國人死於戰火。
  • 歷史證明,日本是一個擅長賭國運的國家,只在最後一次賭輸了
    二戰時,日本在歷次重大軍事行動中,都沒有什麼具體的目標和規劃,與其說是戰爭,不如說是賭博,就是在賭國運。日本對外重要的軍事行動就那麼幾個,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侵華戰爭、偷襲珍珠港。甲午戰爭絕對是清朝與日本之間的國運之戰,這場戰爭說明白點就是在爭亞洲老大的位置。
  •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取勝,近代中國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取勝,歷史肯定會改寫。 甲午戰爭,表面上是中日之間的戰爭,實際上是19世紀末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的重新洗牌,是清朝和日本兩大東北亞新老強國之間的霸權之爭。
  • 張作霖寫錯一個字,卻讓日本政府大為震動,下令不惜代價也要將他除掉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漢字博大精深,被稱為世界上最複雜的文字,上世紀20年代末期,一代軍閥張作霖,大名鼎鼎的「東北王」被日本人密謀暗殺,被炸死在皇姑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張作霖錯寫了一個字,正是因為這個錯字,讓日本政府大為震動,放棄拉攏策略,堅定了除掉他的決心。
  • 雜菜說一戰系列七:日俄戰爭中為何英國站在日本這邊
    對於日俄戰爭,中國人民自然不會陌生,這是一場在我國領土上進行的兩個外國之間發生的戰爭,在這場在我國領土上爆發的戰爭中,清政府不但無力阻止,反而還宣布中立,在自家的領土上,兩個外國打仗,自家的人民和領土受到攻擊,卻宣布中立,這絕對是近代中國的悲哀。
  • 甲午戰爭日本綜合國力並不比清朝強,為何會贏?
    但是這5000萬日元僅能夠支撐半年的軍費,後來英國人提議,願意提供年利率4%的2億日元的貸款,儘管條件優厚,但是日本政府沒有接受這筆巨額外債,不過在之後日俄戰爭當中,日本才向英國借出這筆巨款。英國想利用日本,實現自己離岸制衡的戰略,實現對清朝的壓制。
  • 張作霖實力強悍,為何容許日本人在東北為胡作非為?我們錯怪他了
    但是也正是因為張作霖作為一名「有骨氣」的中國人,最終惹怒了日本人,這才有了後來的「皇姑屯事件」,日本軍方出擊,派出奸細掌握了張作霖的動向,最終將張作霖炸死在皇姑屯。其次,張作霖的實力很強,不然他也不會成為最後一任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