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不過爾爾,為什麼日本能夠瞬間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2020-12-08 無敵紫荊

日本民族比較有意思,明明是一個純粹的農耕民族,卻長時間處於尚武的體制下,培養出了專事戰鬥的貴族階層——武士。乍一看與西歐的騎士階層有幾分相似,實際很不同。

西歐的騎士階層擁有自己的採邑,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力,且精神生活以宗教為核心。而日本武士沒有採邑,他們的封地被轉換為俸祿而存在,武士階層脫離了土地,完全官僚化,成為大名的附庸,他們的宗教信仰對他們的生活日常也並沒有決定性,反倒是論語等儒家經典一直武士自幼學習的書籍。

這麼一看,又和八旗有點像?

也不一樣。

八旗也是脫離土地的官僚軍事貴族,但是全體八旗只效忠於一個皇帝。但在日本幕府體制下,日本武士卻效忠於各自的大名。

從軍事技藝上看,無論騎士還是八旗,都是以騎兵技藝為主的職業軍人。而日本武士則是以步兵為主的職業軍人。雖然他們也練習弓馬,但是日本列島並不產良馬,沒有大規模的騎兵。武田信玄的三千騎兵已經是最大規模,這點騎兵放到大陸,分分鐘的事兒。放到日本,就成了天下第一騎兵,還得織田信長用火繩槍輪射解決。

另外,在日本幕府體制之下,如果大名戰敗,則其麾下的武士就會失去貴族特權。成為無主的浪人武士。這在八旗貴族中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八旗靠國家養活。

於是,日本歷史上就出現了大量浪人武士,他們無主人、無產業,蔑視勞動,空有一身戰鬥力。留在國內,成為不安定的反政府勢力,去往國外,則成為匪寇與僱傭兵。

日本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幕府與大名、武士與浪人武士間對抗、制衡的歷史。

到了德川幕府後期,隨著西方列強撞開日本國門,日本幕府體制進入瓦解動搖的階段。這與清朝情況類似,但清朝沒有很快滅亡,幕府卻滅亡了,為什麼?

幕府根本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諸侯林立的集合體。在德川幕府強大的時候,尚且可以控制,一旦德川幕府衰落,它就無力號令其他大名。德川幕府設計的主要制衡系統一直是內捲化的,制的住野心勃勃的大名,卻治不住洋人。而清朝統籌規劃的能力要比德川幕府強一些。

在列強扣關後,德川幕府為了維持其統治,只能對外妥協退讓。其實錯不在德川幕府,誰讓它趕上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了呢?德川幕府在這場變局中也試圖轉型,可是,它必須先鎮壓國內的反對力量,這就有了安政大獄,一下子激起民憤,道義上更弱了。

其實說實話,德川幕府面對的外部壓力要比大清小的多。列強還在集中精力瓜分大清及其藩屬,沒有顧及到日本。這就給了日本改革與革命的時間。維新政府打出了清君側,尊王攘夷的大旗,人心所向,德川幕府也沒有像樣的抵抗,一下子垮臺了。

德川幕府雖然垮臺了,但日本武士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因為明治維新基本上是西南四強藩推動的,所以,大量西南地區的日本武士進入明治政府高層。以至於當時有陸軍長州,海軍薩摩的說法。說明日本雖然進行了明治維新,但並不能完全與武士社會一刀兩斷。

徵韓論

把對外侵略正正經經的拿到朝廷上去討論,這就是徵韓論。需要說明的是,試圖徵服朝鮮並非日本明治維新後才出現的思路,甚至試圖徵服中國也不是新調子,而是日本古已有之的思路。戰國末期曾經實踐過一次,結果被朝鮮聯合明朝胖揍回去了。由此說明日本武士雖然單兵戰鬥力強勁,但是一支軍隊的總體戰鬥力並不由單兵戰鬥力決定。打仗就是打後勤,日本的戰國名將們的後勤被朝明聯合水軍廢掉了,劍道九段吃不上飯也是輸。

明治維新與226兵變

徵韓論的出現離不開兩個因素,一個是日本武士社會的擴張傳統,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如何消化那些因為明治維新而失去地位的浪人武士。所以說尚武也是一把雙刃劍。浪人武士,實際上就是後來發動226兵變的皇道派中下級軍官,這兩部分人雖然年代不同,服裝不同,手持的武器不同,但實質上是一類人,都是政治上不得志的中下級軍官群體。日本政治實際上一直飽受這一群體的衝擊與牽扯。他們是激進的、急於奪取權力的、破壞力極強的群體。226與明治維新,其實是一回事兒的兩種表象。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甲午、日俄兩仗,全部是圍繞徵服朝鮮而展開的。說的絕對一點,日本的實力,也就能徹底吃掉朝鮮。至於吃下別的國家,歷史證明,它沒有成功過。

關於強大

二戰時期日本的實力只是相對強大,並沒有強大到足以戰勝他的對手。其中陸軍裝備落後,後勤補給尤其低下。士兵口糧需要在佔領區自行搶奪。日本沒有像樣的裝甲師,更沒有成建制的裝甲集群,陸軍作戰還是步兵為主,快速反應主要靠騎兵。淞滬會戰中日軍處於近海作戰,所以可以調集海陸空立體打擊,一旦進入內陸,戰鬥力就沒有那麼兇悍。

日本海軍的確可以拿出來擺擺,但屬於一波流,只能打順風戰,偷襲戰。一旦出現戰損,補充能力很弱。戰國時期侵略朝鮮後勤不足的弱點就會狐狸尾巴露出來。原因在於日本軍工業不行,苦孩子出身,尖端軍事技術層面大量進口外國機件,尤其是西方設備。又沒有資源,一旦被封鎖,就是斷崖式下跌。

對手

日本打贏了大清和沙俄,都是日落西山的封建BOSS。大清就不說了,沙俄其實也是個半農業國,連火車頭都需要進口的國家。而美國在一戰後已經工業化,多項指標世界靠前。蘇聯也通過五年計劃建立了重工業。重工這個事兒,投入太大,費力不討好,規模小一點的國家是沒辦法搞的。日韓戰後建立了成氣候的重工業,屬於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類型。

明治維新的罪與罰

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明治維新並未完全成功,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並未走向一條光明之路,而是逐漸走向軍事冒險主義,為最終戰敗埋下伏筆。所以不宜過高估計明治維新的效力。不過,值得思考的因素也有很多。

1.廢藩置縣

日本從維新政府開始,才算是統一了全國,在此之前,最多算是個諸侯國家群。明治維新統一了日本,整合了日本市場,這是日本實現飛躍式發展的重要前提。

2.殖產興業

說白了就是重點扶持一些政府看好的企業,各種政策傾斜,直到該企業成氣候,政府再撤出或者減弱。這與洋務運動的官督商辦不同,官督商辦的核心還是官,無法形成家族企業,只能形成官僚買辦。因為滿蒙人口太少,一直處於全面軍事動員狀態,滿蒙人口無法從事生產,清朝實際上也不願意過度扶持漢人商業家族。比如清朝戰敗的賠償經費都是漢人商業家族籌措的,大名鼎鼎的山西商幫就是這麼拉垮的。

韓國後來也學日本這一套,所以出現了三星李家這樣的巨頭,到現在才放棄家族傳承。韓國國內市場太小,巨頭要發展,必須依靠有利的外部環境打開國外銷售市場。韓國靠的是左右逢緣,以小事大的韓國傳統路線。日本靠的什麼?

戰爭。

滿鐵

滿鐵要單拿出來講,因為滿鐵就是中日戰爭的前因。而滿鐵守備部隊實際上就是一幫大陸浪人。

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取了中東路的南段,建立了以日佔大連為起點的南滿鐵路。有人問一條鐵路有那麼厲害?重點強調一下,中東路與南滿鐵路都是排他性質的鐵路。都是具有駐軍特權的鐵路。

(滿鐵)

什麼意思呢?大清與後來的皿國都曾試圖修建一條南滿鐵路的平行幹線,什麼意圖?給你分流,不走你的鐵路。結果當然是不行。東北只能有一條鐵路幹線,那就是不屬於東北的鐵路。

舉例說明一下後果——

假設一個瀋陽的商人要運一批大豆去關內,那麼最快捷的線路是走鐵路去大連出海,這時候就要走鐵路。那麼好,這個商人就必須和日本人建立合作關係,合作關係的基礎,自然是為日本提供各種信息情報。不合作?那麼好,你生意做不了。

假設這個商人住在路東,他的媳婦懷孕了要去路西的醫院,那麼好,如果駐守的日本滿鐵守備部隊士兵不放行,他媳婦就算把孩子生下來也去不了路西的醫院,生死由天。

別忘了,當時沒有普及飛機。

就這樣,東北大地被滿鐵一分為二。東北的物流、日常生活,事事處處與滿鐵有關,而這條鐵路上站崗的卻是日本士兵,當時的北洋政府無權過問。

因為有特權,滿鐵株式會社可以肆無忌憚的在東北發展,建立採礦廠、維修廠、建立一整套的工業、經濟體系,建立上下遊的經濟附庸與諜報關係網絡。而當地無權過問,也無力競爭。鼎盛時期的滿鐵有在東北十餘家分公司,一萬多人的守備部隊,其勢力之大,就算是炸死了東北大當家的大帥,少帥也不敢拿滿鐵怎麼樣。

隨便說一下,炸死大帥這件事,真的與日本政府沒啥關係。倒不是說日本政府不想吞併中國,只不過他們想執行另一種侵略策略罷了。炸死張大帥這事兒,一看就是滿鐵守備部隊的路數,說白了就是浪人武士的路數。不信,請看下面日本歷史上的重大刺殺列表:

德川幕府時期,刺殺幕府大老井尹直弼,得手。

甲午戰爭後,刺殺李中堂,未遂。

日俄戰爭前,刺殺當時的沙俄皇太子,後來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未遂。

北伐戰爭與東北易幟期間,刺殺張大帥,得手。

侵華戰爭前,226兵變,被鎮壓。但是兵變中多名日本高官被刺殺,其他人被嚇破了膽,實際上226得手了。

當然,這是重大刺殺事件,刺殺的全部是國家首腦級別的人物,至於刺殺的其他政治人物,數不勝數。

由此說明,日本中下級軍人與民眾的刺殺行動是個悠久傳統。不論是日本人還是外國人,只要不順眼,一概幹掉。這種以下犯上的思路,實際上恰恰是主導明治維新的西南武士反對德川幕府埋下的路數。既然明治政府可以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反對幕府,那麼後來的中下級軍官為什麼不能打著同樣的旗號刺殺他們看不慣的傢伙?

論滿鐵實質

可以說,日本的發展,滿鐵是出了大力的,而這一切都是以犧牲中國東北利益為代價的。有日本學者認為是日本促成了近現代東北的工業化,這是本末倒置的洗白白。邏輯上不成立,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那些工業設施根本就不屬於中國,其利潤也不屬於中國。更準確的說,應該是滿鐵利用東北實現了其自身的工業化。

當然,有利就有弊。滿鐵最終發展成為一支半獨立的軍事勢力。尾大不掉,與本土形成制衡關係。這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情況類似,英國最終削弱了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讓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特權讓位於英國中小企業商人的自由貿易。而滿鐵為了防禦這種削弱的可能,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讓其自身更加強大以抵禦制衡。引發中日全面對抗。

相關焦點

  • 日本明治維新僅30年,為什麼能快速崛起為亞洲第一?
    除了現在的中國,日本算是另一個成功的例子。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直到1894年在家務戰爭中擊敗北洋水師,1895年逼迫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可以說,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實踐,就從一個貧弱的小國,崛起為亞洲第一強國。日本到底做了什麼,才讓他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如此快速的崛起呢?第一點,推行教育改革。日本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教育改革對日本的重要意義。
  • 日本是否有可能再次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強國?俄:先問問此國
    從當前局勢來看,日本毫無疑問是亞洲地區最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亞洲一大強國,有人可能會問,依照目前亞洲各國的發展趨勢來看,日本是否有可能再次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強國?針對此問題,俄羅斯軍事專家西夫科夫曾表示,日本雖然實力很強,但要想成為亞洲第一強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具體原因分多個層面。
  • 一戰前,號稱「亞洲第一強國」的日本和歐美列強差距有多大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位於中國的東部,是一個面積不大的島國。由於孤懸海外、地瘠民貧,所以在古代日本一直默默無聞,存在感很低。不過在近代,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了世界強國之一。1894年,日本擊敗清政府,取代中國成為亞洲的老大。
  • 為什麼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國力迅速崛起?
    日本的學習對象也從中原政權轉向了西方列強,並走上了一條與東北亞其他國家完全不同的一條道路。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力大增,並在此基礎上擴軍備戰,多次參加地區性爭端,和多國交戰,獲取更大的利益。漸漸的,日本變成了東北亞地區的一條害蟲,直到二戰末期被擊敗,才最終安定下來,不再出來禍害。
  • 為什麼日本能成為強國,而越南、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卻不能
    19世紀末20世紀初處於這一體系之中的國家除中國、日本、暹羅(泰國)三國之外均已淪為列強的殖民地。中國、日本、暹羅三國之中其實只有日本才是當時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完全獨立主權的國家;相比之下中國和暹羅儘管沒淪為列強的殖民地,但諸多主權的喪失仍使其無可避免沉淪於半殖民地的狀態。日本為什麼能成為東亞和東南亞世界中唯一在近代史上具有完全獨立主權的例外呢?
  • 二戰時亞洲第一的日本和歐美工業強國到底差在了哪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是軸心國集團的第二大巨頭。不過別看日本位列軸心國三大巨頭之列,又是當時的亞洲第一工業強國,但實際上,當時的日本和歐美老牌工業強國差了許多,甚至可以說不是一個級別。那麼二戰時亞洲第一的日本和歐美工業強國到底差在了哪?
  • 美國專家:中國即將成為亞洲第一強國,日本緊張是正常的
    當今世界,一共有200多個國家,因為信息比較發達,所以大家都能看到對方現在的狀態,這時候就會出現競爭,畢竟我們時時刻刻都能看到發達國家的實力,能夠看到發達國家當地人的生活條件很好,我們肯定也會充滿動力,也想要發展的更好,這就是信息帶來的影響!
  •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原因?
    對政治、經濟、歷史,尤其是亞洲的政經史感興趣的人一般都會發出疑問之聲: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遠在亞洲並不發達的日本,卻能在上個世紀初繼歐美之後成為最先完成近代化國家建設
  •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能成功,中國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丨思想食堂
    點擊上圖申請聽課雷頤老師帶你了解近代日本如何崛起   文/思想食堂  梁啓超曾言:「喚醒中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也!」  甲午戰爭以前,中國一直不重視日本,覺得就是一個千百年來一直在學習中國的島國,面積小,國力弱。
  • 【點兵791】日本的四次賭國運:三次賭贏成為世界強國,最後一次淪為...
    原標題:【點兵791】日本的四次賭國運:三次賭贏成為世界強國,最後一次淪為美國家丁 足球反著買,別墅靠大海。偶爾買平局,開上布加迪,冷門下重注,超越拆遷戶。買球買強隊,天台去排隊,爆冷是俄羅斯世界盃的常態,也讓這屆世界盃成為2018年度最佳戒賭宣傳片!我們是軍事節目,今天也想和大家聊點與「賭」相關的事兒,賭什麼?賭國運! 一提到賭國運,大家第一想到的可能就是日本。「今日晴空萬裡,波瀾壯闊,皇國興廢,在此一戰!」這句戰爭宣言源自日本海軍參謀秋山真之,這也是舊日本帝國豪賭國運博取國家崛起的最佳寫照。
  • 廢幕府、尊天皇、入歐強亞:明治維新成功的真相,洋務運動輸在哪
    近代中的中日兩國在相同的境遇下,最終一個成為了近代強國,一個成為了近代弱國。一個開啟了侵略亞洲的徵服夢,一個淪為弱者反覆被踐踏。一個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崛起成為了亞洲第一軍事強國,一個在長達110年的時間裡反覆被列強的槍炮所折磨。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明治維新
    十九世紀60年代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此前的德川幕府被諸侯推翻,日本發動王政復古,明治天皇開始掌權。在日本歷史中,很多時候真正的掌權者是幕府的將軍,以及下面的大名。天皇千年以來失去實權,不過一直以來都是日本宗教和道德的象徵。
  • 未完成的明治維新:日本學界的反思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實現了日本的現代化,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能夠仿照西方的模式、去追上西方的強國。而日本今天——一個成熟的完成工業化了的經濟體——面臨著一些經常被提起的作為世界發達經濟體面臨的獨特挑戰,比如人口減少。在世界上都沒有一個處理得成功的先例或者榜樣,可以讓日本像當年一樣去仿照或者跟隨。
  • 明治維新成功可能因為日本太窮了?丨日本物語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 學者:日元紙鈔上的明治維新150年
    在紀錄片《大國崛起》第7集《百年維新》中,日本當年在激烈的社會變革中走過的一些彎路和不斷修正軌跡的努力,都值得後發國家在追趕發達國家時仔細借鑑研究。從環球考察探索維新之路「開拓萬裡波濤, 布國威於四方」。明治天皇的御筆信《宣揚國威宸翰》成為國策目標。
  • 中國足球的「洋務運動」和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
    中國足球的「洋務運動」和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談中日足球的革新運動「什麼運動最讓人揪心?」答曰「中國足球」。這是宋丹丹在春晚小品《火炬手》中的經典臺詞。「衝出亞洲走向世界」這句口號我們已經喊了很多年,但這一目標僅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得以實現。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移師亞洲,韓日作為東道主直接入圍而無須參加亞洲區預選階段的比賽。中國國家足球隊在南斯拉夫籍主帥米盧蒂諾維奇的帶領下,一路過關斬將,歷史性地打入世界盃決賽。中國隊在小組賽上接連輸給了哥斯大黎加 土耳其和巴西隊,一球未進一分未得,早早打道回府。
  • 二戰時日本的發展水平有多高?和歐美強國差了一大截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位於亞洲東部,是一個面積不大、資源匱乏的島國。歷史上,由於長期孤懸海外,日本的存在感並不高。在近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強國,擠進了列強的圈子。不過由於底子太薄,雖然日本已經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但仍然和歐美強國有著很大的差距。
  • 部編版:九下歷史第4課《日本明治維新》導學案
    「倒幕運動」1.為什麼日本會發生倒幕運動?開港通商後,日本經濟受到很大衝擊,許多手工工場破產。當時,日本的黃金價格低於世界市場的黃金價格,外國人用白銀套購黃金,造成日本大量黃金外流,引起市場混亂,物價飛漲。農民、城市貧民和下級武士的處境不斷惡化。
  • 日本明治維新習題精選
    ——高橋龜吉《日本近代經濟形成史》材料三:經濟學者田口卯吉……(1880年)發表評論說:「政府之製造,已確實妨礙民間同種產業之興起……應該中止勸獎保護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務限定在適當的領域之內……日本人民業已足以同外國人競爭,業已能夠經營製造商業,何須政府自身為之?」
  • 九年級下冊歷史第四課《日本明治維新》同步練習
    日本明治維新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A.保留了「天皇制」   B.實行了「廢藩置縣」C.實行小學義務教育   D.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10. 下圖是明治維新時期,東京音樂學院的學生穿著歐洲服裝舉行的西洋音樂會。這一場景出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