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比較有意思,明明是一個純粹的農耕民族,卻長時間處於尚武的體制下,培養出了專事戰鬥的貴族階層——武士。乍一看與西歐的騎士階層有幾分相似,實際很不同。
西歐的騎士階層擁有自己的採邑,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力,且精神生活以宗教為核心。而日本武士沒有採邑,他們的封地被轉換為俸祿而存在,武士階層脫離了土地,完全官僚化,成為大名的附庸,他們的宗教信仰對他們的生活日常也並沒有決定性,反倒是論語等儒家經典一直武士自幼學習的書籍。
這麼一看,又和八旗有點像?
也不一樣。
八旗也是脫離土地的官僚軍事貴族,但是全體八旗只效忠於一個皇帝。但在日本幕府體制下,日本武士卻效忠於各自的大名。
從軍事技藝上看,無論騎士還是八旗,都是以騎兵技藝為主的職業軍人。而日本武士則是以步兵為主的職業軍人。雖然他們也練習弓馬,但是日本列島並不產良馬,沒有大規模的騎兵。武田信玄的三千騎兵已經是最大規模,這點騎兵放到大陸,分分鐘的事兒。放到日本,就成了天下第一騎兵,還得織田信長用火繩槍輪射解決。
另外,在日本幕府體制之下,如果大名戰敗,則其麾下的武士就會失去貴族特權。成為無主的浪人武士。這在八旗貴族中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八旗靠國家養活。
於是,日本歷史上就出現了大量浪人武士,他們無主人、無產業,蔑視勞動,空有一身戰鬥力。留在國內,成為不安定的反政府勢力,去往國外,則成為匪寇與僱傭兵。
日本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幕府與大名、武士與浪人武士間對抗、制衡的歷史。
到了德川幕府後期,隨著西方列強撞開日本國門,日本幕府體制進入瓦解動搖的階段。這與清朝情況類似,但清朝沒有很快滅亡,幕府卻滅亡了,為什麼?
幕府根本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諸侯林立的集合體。在德川幕府強大的時候,尚且可以控制,一旦德川幕府衰落,它就無力號令其他大名。德川幕府設計的主要制衡系統一直是內捲化的,制的住野心勃勃的大名,卻治不住洋人。而清朝統籌規劃的能力要比德川幕府強一些。
在列強扣關後,德川幕府為了維持其統治,只能對外妥協退讓。其實錯不在德川幕府,誰讓它趕上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了呢?德川幕府在這場變局中也試圖轉型,可是,它必須先鎮壓國內的反對力量,這就有了安政大獄,一下子激起民憤,道義上更弱了。
其實說實話,德川幕府面對的外部壓力要比大清小的多。列強還在集中精力瓜分大清及其藩屬,沒有顧及到日本。這就給了日本改革與革命的時間。維新政府打出了清君側,尊王攘夷的大旗,人心所向,德川幕府也沒有像樣的抵抗,一下子垮臺了。
德川幕府雖然垮臺了,但日本武士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因為明治維新基本上是西南四強藩推動的,所以,大量西南地區的日本武士進入明治政府高層。以至於當時有陸軍長州,海軍薩摩的說法。說明日本雖然進行了明治維新,但並不能完全與武士社會一刀兩斷。
徵韓論
把對外侵略正正經經的拿到朝廷上去討論,這就是徵韓論。需要說明的是,試圖徵服朝鮮並非日本明治維新後才出現的思路,甚至試圖徵服中國也不是新調子,而是日本古已有之的思路。戰國末期曾經實踐過一次,結果被朝鮮聯合明朝胖揍回去了。由此說明日本武士雖然單兵戰鬥力強勁,但是一支軍隊的總體戰鬥力並不由單兵戰鬥力決定。打仗就是打後勤,日本的戰國名將們的後勤被朝明聯合水軍廢掉了,劍道九段吃不上飯也是輸。
明治維新與226兵變
徵韓論的出現離不開兩個因素,一個是日本武士社會的擴張傳統,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如何消化那些因為明治維新而失去地位的浪人武士。所以說尚武也是一把雙刃劍。浪人武士,實際上就是後來發動226兵變的皇道派中下級軍官,這兩部分人雖然年代不同,服裝不同,手持的武器不同,但實質上是一類人,都是政治上不得志的中下級軍官群體。日本政治實際上一直飽受這一群體的衝擊與牽扯。他們是激進的、急於奪取權力的、破壞力極強的群體。226與明治維新,其實是一回事兒的兩種表象。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甲午、日俄兩仗,全部是圍繞徵服朝鮮而展開的。說的絕對一點,日本的實力,也就能徹底吃掉朝鮮。至於吃下別的國家,歷史證明,它沒有成功過。
關於強大
二戰時期日本的實力只是相對強大,並沒有強大到足以戰勝他的對手。其中陸軍裝備落後,後勤補給尤其低下。士兵口糧需要在佔領區自行搶奪。日本沒有像樣的裝甲師,更沒有成建制的裝甲集群,陸軍作戰還是步兵為主,快速反應主要靠騎兵。淞滬會戰中日軍處於近海作戰,所以可以調集海陸空立體打擊,一旦進入內陸,戰鬥力就沒有那麼兇悍。
日本海軍的確可以拿出來擺擺,但屬於一波流,只能打順風戰,偷襲戰。一旦出現戰損,補充能力很弱。戰國時期侵略朝鮮後勤不足的弱點就會狐狸尾巴露出來。原因在於日本軍工業不行,苦孩子出身,尖端軍事技術層面大量進口外國機件,尤其是西方設備。又沒有資源,一旦被封鎖,就是斷崖式下跌。
對手
日本打贏了大清和沙俄,都是日落西山的封建BOSS。大清就不說了,沙俄其實也是個半農業國,連火車頭都需要進口的國家。而美國在一戰後已經工業化,多項指標世界靠前。蘇聯也通過五年計劃建立了重工業。重工這個事兒,投入太大,費力不討好,規模小一點的國家是沒辦法搞的。日韓戰後建立了成氣候的重工業,屬於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類型。
明治維新的罪與罰
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明治維新並未完全成功,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並未走向一條光明之路,而是逐漸走向軍事冒險主義,為最終戰敗埋下伏筆。所以不宜過高估計明治維新的效力。不過,值得思考的因素也有很多。
1.廢藩置縣
日本從維新政府開始,才算是統一了全國,在此之前,最多算是個諸侯國家群。明治維新統一了日本,整合了日本市場,這是日本實現飛躍式發展的重要前提。
2.殖產興業
說白了就是重點扶持一些政府看好的企業,各種政策傾斜,直到該企業成氣候,政府再撤出或者減弱。這與洋務運動的官督商辦不同,官督商辦的核心還是官,無法形成家族企業,只能形成官僚買辦。因為滿蒙人口太少,一直處於全面軍事動員狀態,滿蒙人口無法從事生產,清朝實際上也不願意過度扶持漢人商業家族。比如清朝戰敗的賠償經費都是漢人商業家族籌措的,大名鼎鼎的山西商幫就是這麼拉垮的。
韓國後來也學日本這一套,所以出現了三星李家這樣的巨頭,到現在才放棄家族傳承。韓國國內市場太小,巨頭要發展,必須依靠有利的外部環境打開國外銷售市場。韓國靠的是左右逢緣,以小事大的韓國傳統路線。日本靠的什麼?
戰爭。
滿鐵
滿鐵要單拿出來講,因為滿鐵就是中日戰爭的前因。而滿鐵守備部隊實際上就是一幫大陸浪人。
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取了中東路的南段,建立了以日佔大連為起點的南滿鐵路。有人問一條鐵路有那麼厲害?重點強調一下,中東路與南滿鐵路都是排他性質的鐵路。都是具有駐軍特權的鐵路。
(滿鐵)
什麼意思呢?大清與後來的皿國都曾試圖修建一條南滿鐵路的平行幹線,什麼意圖?給你分流,不走你的鐵路。結果當然是不行。東北只能有一條鐵路幹線,那就是不屬於東北的鐵路。
舉例說明一下後果——
假設一個瀋陽的商人要運一批大豆去關內,那麼最快捷的線路是走鐵路去大連出海,這時候就要走鐵路。那麼好,這個商人就必須和日本人建立合作關係,合作關係的基礎,自然是為日本提供各種信息情報。不合作?那麼好,你生意做不了。
假設這個商人住在路東,他的媳婦懷孕了要去路西的醫院,那麼好,如果駐守的日本滿鐵守備部隊士兵不放行,他媳婦就算把孩子生下來也去不了路西的醫院,生死由天。
別忘了,當時沒有普及飛機。
就這樣,東北大地被滿鐵一分為二。東北的物流、日常生活,事事處處與滿鐵有關,而這條鐵路上站崗的卻是日本士兵,當時的北洋政府無權過問。
因為有特權,滿鐵株式會社可以肆無忌憚的在東北發展,建立採礦廠、維修廠、建立一整套的工業、經濟體系,建立上下遊的經濟附庸與諜報關係網絡。而當地無權過問,也無力競爭。鼎盛時期的滿鐵有在東北十餘家分公司,一萬多人的守備部隊,其勢力之大,就算是炸死了東北大當家的大帥,少帥也不敢拿滿鐵怎麼樣。
隨便說一下,炸死大帥這件事,真的與日本政府沒啥關係。倒不是說日本政府不想吞併中國,只不過他們想執行另一種侵略策略罷了。炸死張大帥這事兒,一看就是滿鐵守備部隊的路數,說白了就是浪人武士的路數。不信,請看下面日本歷史上的重大刺殺列表:
德川幕府時期,刺殺幕府大老井尹直弼,得手。
甲午戰爭後,刺殺李中堂,未遂。
日俄戰爭前,刺殺當時的沙俄皇太子,後來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未遂。
北伐戰爭與東北易幟期間,刺殺張大帥,得手。
侵華戰爭前,226兵變,被鎮壓。但是兵變中多名日本高官被刺殺,其他人被嚇破了膽,實際上226得手了。
當然,這是重大刺殺事件,刺殺的全部是國家首腦級別的人物,至於刺殺的其他政治人物,數不勝數。
由此說明,日本中下級軍人與民眾的刺殺行動是個悠久傳統。不論是日本人還是外國人,只要不順眼,一概幹掉。這種以下犯上的思路,實際上恰恰是主導明治維新的西南武士反對德川幕府埋下的路數。既然明治政府可以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反對幕府,那麼後來的中下級軍官為什麼不能打著同樣的旗號刺殺他們看不慣的傢伙?
論滿鐵實質
可以說,日本的發展,滿鐵是出了大力的,而這一切都是以犧牲中國東北利益為代價的。有日本學者認為是日本促成了近現代東北的工業化,這是本末倒置的洗白白。邏輯上不成立,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那些工業設施根本就不屬於中國,其利潤也不屬於中國。更準確的說,應該是滿鐵利用東北實現了其自身的工業化。
當然,有利就有弊。滿鐵最終發展成為一支半獨立的軍事勢力。尾大不掉,與本土形成制衡關係。這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情況類似,英國最終削弱了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讓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特權讓位於英國中小企業商人的自由貿易。而滿鐵為了防禦這種削弱的可能,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讓其自身更加強大以抵禦制衡。引發中日全面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