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日元紙鈔上的明治維新150年

2020-12-19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詩偉】

自日本戰後以來,明治維新的主要人物一直是日元的主角。改變日本和東亞歷史進程的明治維新150年,濃縮在每一枚日元的方寸之間。

從「脫亞入歐」到融入國際體系

「與其坐等亞洲各國進步,不如脫離其行伍,與歐美列強共進退。」

1885年3月,福澤諭吉(1835-1901)在日本報章《時事新報》發表的著名短文,在日本近代化之路中佔據了獨特的地位。「脫亞論」塑造了日本近代的政策走向。

作為日本近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福澤諭吉的思想對幕府的政治轉型,明治維新後日本近代國家的建立以及國民精神的塑造等,都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脫亞入歐思想的提出,被當作一個具有傳統的、主流意識的出發點而被人們認同。

不過,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洗禮的日本,對脫離國際社會體系遭受的重創有著深刻認知。日本更加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在國際主流體系中維持應有的地位。

1984年,福澤諭吉的形象印在日本面額最大的10000日元紙幣上。

此後日元雖歷經多個版本,但「近代日本之父」福澤諭吉始終是10000日元的主角。

作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福澤諭吉創立的慶應義塾大學,如今不僅已經成為日本著名私立高等學府,還是享譽世界的名校。

「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明治維新的三大方針相輔相成。

在文明開化方面,福澤諭吉等啟蒙思想家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當年日本急於全盤西化愈演愈烈,甚至不加選擇地效仿西方,認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好的,甚至鼓勵與外國人通婚改造日本人種。

激進的全盤西化在激蕩的社會轉型期間波折不斷,整個日本社會重新思考如何在日本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思潮之間找尋微妙的平衡點。在紀錄片《大國崛起》第7集《百年維新》中,日本當年在激烈的社會變革中走過的一些彎路和不斷修正軌跡的努力,都值得後發國家在追趕發達國家時仔細借鑑研究。

從環球考察探索維新之路

「開拓萬裡波濤, 布國威於四方」。明治天皇的御筆信《宣揚國威宸翰》成為國策目標。

對於素來以強國為師的日本,維新初期急於尋找可供效仿的國家。彼時,日本對國際形勢尚不明晰,遑論強國之路。明治政府決定派遣公卿巖倉具視率團出訪歐美。親身感受到日本和西方巨大差距,仔細調研歐美發展路徑的巖倉使節團在回國後戰勝留守派,頒布一系列政策,塑造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

1951年,巖倉具視的肖像登上500日元紙幣(作者供圖)

一聲汽笛,巖倉使團從橫濱乘美國商船「亞美利加」號啟航。從1871年12月開始歷時1年零10個月,考察歐美12個國家。日本放送協會(NHK)製作的紀錄片《轉動歷史的時刻——巖倉使團世界一周之旅》講述了這段改變歷史的環球之旅。

巖倉使節團雖然平均年齡僅三十歲左右,但全部是高規格配備。

巖倉使節團主要成員

右大臣兼外務卿巖倉具視擔任特命全權大使,大藏卿(財政部長)大久保利通、參議木戶孝允、工部大輔伊藤博文和外務少輔山口尚芳擔任副使。這些成員都是王政復古明治維新的主力軍,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還是「維新三傑」(另一人是西鄉隆盛)。

巖倉使團的一個目標是修改幕府同歐美籤訂不平等條約的預備談判。

然而,修改不平等條約的願望處處碰壁,使團經歷了國際外交規則的殘酷洗禮。

時任參議木戶孝允後來在日記中表達了沮喪之情。他深刻感受到,一個弱的國家、一個沒有發展的國家在國外根本沒有發言權。

雖然修約處處碰壁,但在為明治維新探索路徑方面,巖倉使節團不僅感受到歐美工業革命和新制度帶來的巨大震撼,還目睹了歐洲經濟社會繁榮背後的陰暗面,以及社會轉型的副作用。

夜幕降臨,在倫敦的平民區,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看到的是另一幅光景。

大量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有些沉迷於鴉片,有些在乞討,很多貧苦民眾拿著極低薪水辛勤工作,而資本家卻仿佛在另一個世界生活。

大久保利通記述道:

「我把江戶幕府推翻建立天皇的新政府已基本完成,但是今後日本向何處去,看到(歐美)如此這般,覺得日本並不適合這樣的社會發展。文明社會有些讓我們不知所措」。

然而在明治維新進程中,日本並沒有跳出歷史的怪圈。

樋口一葉,明治初期主要的女性小說家。24歲英年早逝的她,在極為短暫的文學巔峰上,為日本文壇留下諸多深刻反映明治時期社會下層人民悲慘生活的作品。

2004年,樋口一葉的肖像登上5000元日元紙幣,成為日本戰後首位印刷在日元上的女性非政治人物。(作者供圖)

在上一版5000日元紙幣,正面是明治時期教育家新渡戶稻造,擔任東京女子大學第一任校長。

1899年,新渡戶稻造出版的《武士道》轟動一時,成為研究日本人精神的必讀經典之一。

另一本經典《菊與刀》,由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1946年出版。(圖/作者供圖)

明治時期發行印有神功皇后的紙幣,還多少帶有皇室的味道(作者供圖)

千元紙鈔上的人物轉換

訪問歐美的巖倉使團目睹了大英帝國繁榮背後的隱憂,聞到了法國巴黎公社失敗後尚未散盡的硝煙。

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的時代,仍然以農業為主、剛剛完成統一不過兩年的德國吸引了使團的注意。彼時,德國剛剛戰勝奧地利和法國,意氣風發,一躍躋身西歐列強。

「德國的國策與日本有很多相通之處。」巖倉具視在《美歐回覽實記》中將德國面臨的局面同日本的境遇類比。鐵血宰相俾斯麥在接見使團時,詳解了德國在統一進程中老辣的現實主義外交手段,使團成員頗感震撼。

日本似乎找到了路徑。

1885年,伊藤博文成為日本首位內閣總理大臣。

1889年,日本樞密院正式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也稱「明治憲法」。

明治憲法的頒布標誌著天皇絕對主義統治體制的確立,《德意志帝國憲法》正是日本憲法的藍本,伊藤博文還曾專門到德國研究法律。政治強人伊藤博文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日本逐步成為東亞頭號強國。

1963年,伊藤博文的肖像印刷在1000日元紙幣上(作者供圖)

然而,改革不徹底的明治維新註定了後面一系列的問題——對外擴張和軍國主義。

對明治維新和日本近代化功勳卓著的伊藤博文,在東亞鄰國可沒有什麼好印象。

伊藤博文任內發動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1905年,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韓國統監,成為朝鮮的「太上皇」,進一步控制韓國。在朝鮮半島名聲狼藉的伊藤博文在1909年10月26日抵達哈爾濱時,命喪義士安重根的槍口。次年,日本強迫韓國籤訂《日韓合併條約》,徹底吞併朝鮮半島。

伊藤博文的肖像出現在日元鈔票上,刺激著東亞國家的敏感神經。1984年,1000日元紙幣換上了文學家夏目漱石。(作者供圖)

2004年,科學家野口英世成為1000日元紙幣新主角。(作者供圖)

明治維新100周年的1968年,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經濟大國的地位不斷鞏固。今年,明治維新150周年,日本大藏省(財政部)發行千元面額的紀念銀幣。銀幣背面的平成30年印記,將見證平成時代的落幕和新紀年的開始。

明治維新150周年紀念銀幣背面(來源:日本大藏省官網)

明治維新150周年紀念銀幣正面(來源:日本大藏省官網)

相關焦點

  • 明治維新150年︱坂野潤治:「明治維新」永遠「未完」
    坂野潤治是日本近代史的著名學者,1998年從東京大學退休後,現為東大名譽教授。他的著作《未完的明治維新》出版於2007年,聚焦1864年到1880年日本的歷史巨變。在這本書中,坂野潤治深入政界內部,講述了政治家之間的博弈,使讀者對明治維新的理解不再浮於表面。
  • 150年前的明治維新留下什麼啟示
    明治維新150年後,學界如何評價日本的這次現代化轉型?又如何審視它對世界近代史發展的影響?
  • 各國紙鈔上的盲文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紙幣作為貨幣符號,其註定要進入流通領域,所以在紙幣上使用盲文將是必要的,且又是必然的。 一、盲文的由來盲文「Braille」是1824年由法國盲人路易·布萊爾發明的。早期的盲文由凸點及空白圖案組成,隨著盲文的大量使用,布萊爾在原方案的基礎上加入了數學及音樂符號。因此,盲文的可辨認力大大增強了。
  • 明治維新150年︱維舟:各地有各地的理解和記憶
    去年春到日本,在廣島和北九州的小倉、門司都還沒看到紀念明治維新的一絲痕跡,可是在山口縣首府所在的山口市,已經提前一年掛出彩旗、貼出招募海報和籌備活動通知,開始大張旗鼓為明治維新150年做熱身了,口號是相當自豪的「明治維新策源地」。
  • 對談 | 明治維新150周年中日學者對談會實錄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三谷博(左一)與北京大學教授王新生(右一)對談   蔡繼達/攝編者注在7月27日舉行的中日學者對談會上,北京大學教授王新生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三谷博通過相互問答,圍繞「明治維新150周年」這一話題,在一小時內向場內外500多名聽眾講述了彼此對這一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重要事件的認識和再思考,從中日面臨西方壓力採取的不同應對路徑,談到了中國在融入世界文明中應如何汲取日本的經驗。
  • 樋口一葉:僅在世24年,為何能被印在5000元日元紙鈔上?
    2004年11月所發行的新版日元紙幣上,一個女子的形象出現在五千元紙鈔上,這也是日本紙幣上出現的首位女性。 這位女子名叫樋(tong)口一葉,是十九世紀的日本女性文學家,十九世紀日本優秀女作家,同時也是日本近代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早期開拓者之一。
  • 明治維新150年︱山口縣政治家興盛的起點
    山口縣政治家的興盛2018年1月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年初所感》中指出,今年是明治維新後的第150年,150年前,明治日本在亞洲即將淪為殖民地的重大危機中起步,克服「國難」,一鼓作氣,推動了日本的近代化建設,創造了新的國家。
  • 明治維新150年︱何燕生:日本佛教從「葬式」走向人間
    儘管表面上神道被視為「非宗教」,但在「神佛分離」政策的實施過程中,神道實際上被當作了「國教」,佛教與神道之間的主次地位被顛倒過來,最後發展成「廢佛毀釋」運動,佛教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寺廟和佛像被毀壞,僧人被迫還俗。在此情形之下,日本佛教如何「破局」,如何走向現代化?近期,澎湃新聞記者就明治維新前後日本佛教的相關問題採訪了旅日學者何燕生。
  • 民國紙鈔上的女性頭像
    來源:金融時報作者:王紀潔錢幣上鑄造或印製人物肖像最早始於西方,主要是執政者、宗教領袖、神話人物、科學家、藝術家、文化學者等。大凡研究和收藏紙鈔的人都知道,民國時期各家銀行機構印發的鈔票人物圖案大多以我國傳統人物(如孔子、關公)、名人(如孫中山、蔣介石)等為主,可是唯獨有一家銀行印發的鈔票上有女性頭像,而且還是將不同民族的五名女性頭像印在同一張鈔票上,非常罕見,這就是非常有名的「五女圖」鈔票。
  • 明治維新的改良有什麼特別之處?
    你有沒有想過,同樣是東亞傳統國家的改良運動,中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效果不佳,而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卻能夠成功呢?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學者們已經有了很多的論述,找了各種原因,我想從另一個視角給這個問題一個補充的解釋。就是社會改良這件事,更好的抓手是什麼,是文化傳統,還是生活習慣?
  • 明治維新150年︱梁啓超的誤讀——從長詩《去國行》談起
    1889年明治憲法頒布圖(橋本周延畫)150年前的明治維新和120年前的戊戌變法經常被拿來比較:為什麼前者成功了,而後者卻失敗了呢? 這是個龐大而複雜的課題,很多人從各個角度提出過解釋。不過,是否可以說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對明治維新的誤解早已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埋下伏筆了呢?康梁等人認識到日本的崛起源於明治維新,卻對明治維新的真正動因缺乏了解。那麼,三十年後,在完全相異的主客觀條件下,他們在模仿明治維新變法時所遭遇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了。 為驗證這一觀點,讓我們先讀梁啓超的一首詩《去國行》,看看他對明治維新的認識。其次,分析梁的認識中存在哪些誤區。
  • 打開錢包看見她:各國紙鈔上到底有多少位女性?
    這些數十年前就被繪製在人民幣紙鈔上的女性,都是真實存在的普通人。她們作為各行各業各民族的代表,出現在人民幣上,傳遞出新中國「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性別平等理念。梁軍蔣定桂石奶引(右)黃其萍(左)、蘇春熙(右)曾經的人民幣紙鈔上不乏女性的身影,然而,在世界範圍內,紙鈔上的女性能見度並不高。
  • 世界歷史潮流中的明治維新
    【關鍵詞】明治維新  西方化  道德評價  亞洲  他山之石【中圖分類號】 K313.4                           【文獻標識碼】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1.012150多年前,也就是1868年的9月8日,日本天皇改年號為明治。這是名義上的改變。
  • 未完成的明治維新:日本學界的反思
    在1968年紀念明治維新100周年的時候,日本剛從二戰的失敗陰影中擺脫出來,進入了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而當日本紀念明治維新150周年的時候,許多維繫著這個戰後經濟繁榮奇蹟的元素已經不在了。在20世紀九十年代經濟泡沫破裂之後,日本經歷了「失去的幾十年」的經濟停滯,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低位。
  • 社會 | 從日元紙幣上的人物頭像看日本教育
    他在非洲研究黃熱病時,因感染上病毒而去世。在他的墓碑碑文上寫著:「他畢生致力於科學,他為人類而生,為人類而死」。  在1993年版上,5千日元印的是「新渡戶稻造」,1千日元印的是「夏目漱石」。其實在1871年日元誕生時,日本人在錢幣上也印有政治人物的肖像。如1881年發行的日元上印著神功皇后的肖像,後來的1千元紙幣上是伊藤博文,1萬元和5千元紙幣上是聖德太子。但在二戰後,日元上政治人物肖像越來越少。
  • 皇權與明治維新
    一般說來,狹義的明治維新指「王政復古」,廣義的明治維新指1853年「佩裡叩關」至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也稱《明治憲法》)的社會變動與制度轉型過程,而後者通常被視為明治維新研究的基本範疇。②  以「王政復古」為界,明治維新的歷史劇「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先後經歷了「尊王攘夷、倒幕」和「維新」上下兩個半場。
  • 明治維新 | 紙幣上的福澤諭吉
    一萬日元紙幣的正面印有他的頭像。這本《福澤諭吉自傳》是他的口述自傳,1899年出版。此外,在造船技術上,他們進步也驚人,1862年,幕府委託水戶藩經營的石川島造船廠已經建造成日本第一艘使用蒸汽動力的軍艦。這樣的進步速度讓晚清的洋務運動汗顏。這僅是明治維新開始之前的事情,開國後發展的神速,就不足為奇了。 說到日本學習新技術的速度,火繩槍在日本的傳播,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 明治維新150年︱徐靜波:複眼之下明治維新的多重圖像
    今年是日本明治時期啟幕150周年,雖然一個半世紀過去了,無論在發生地的日本還是鄰邦的中國或者世界其他地方,人們依然對這一時代變革充滿了興趣,因為時至今日,依然可以從這段歷史中讀到某些警醒,獲得某些啟示。這裡,筆者想翻檢一些為人所忽視的史實,來重新檢討一下明治維新在當時以及今天的意義。
  • 明治維新150年︱兩個「福澤諭吉」的相似和迥然
    福澤諭吉在日本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肖像登上了日元最大面額的一萬元紙幣,成為日本的國臉。作為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在明治維新前後積極地介紹西洋學說,並興辦新式教育,對近代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主張西化,但福澤實際上是一位民族主義者。福澤公然在對外政策上主張霸道,主張日本要想在列強環伺的國際環境中脫穎而出必須參與瓜分中國的行動並向朝鮮半島發展。
  • 日本思想史學者子安宣邦:昭和戰爭是明治維新的最終結果
    來源 | 新京報APP文化頻道 「日本近代化」再考 去年(2018年)是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日本國內雖然沒有舉辦什麼國家級別的大規模紀念活動,卻也出版了大量對明治維新與日本近代史進行重新思考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