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你分享我對一個歷史問題的思考。你有沒有想過,同樣是東亞傳統國家的改良運動,中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效果不佳,而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卻能夠成功呢?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學者們已經有了很多的論述,找了各種原因,我想從另一個視角給這個問題一個補充的解釋。就是社會改良這件事,更好的抓手是什麼,是文化傳統,還是生活習慣?
很多年前,我在和一位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通教授的交流中受到了啟發,形成了這些想法。後來我負責谷歌的中日韓文搜索,團隊裡有不少日本同事,經常交流中日兩國的文化和習俗話題。再後來,我也去過日本很多次,親身的經歷進一步驗證了之前的觀點。
改良究竟要改什麼?先來說說中國近代的情況。
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後,先後有過四個層面的自救努力。
第一個層面是通過採用西方的技術特別是軍事裝備,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當然,很快曾國藩等人就發現,光買槍炮還是不行的,要實業救國。於是就開展了洋務運動,這是第二個層面的努力。
甲午戰爭後,發現光有實業還是不行,還需要有制度的更新,於是就有了康梁變法,有了清末的新政,有了辛亥革命,都是為了解決制度問題,這是第三個層面的努力。
辛亥革命後,大家發現頭上的辮子剪了,心中的還在。於是就開始了第四個層面的努力,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魯迅等人,就開始了新文化運動,當時甚至有人認為漢字都應該被廢掉,要全面接受西方文化。
其實,中國的改良運動受到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很多影響,但從結果來看,中國反覆幾輪的改良運動並沒有完全達到改革者的預期。那我們再來對比看日本的例子,明治維新用比較短的時間解決了諸多問題,比較順利地步入了近代國家的行列,在明治維新中,日本做對了什麼呢?
歷史課本上講的那些原因,我就不重複了,我今天特別想和你分享的看法是,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除了政治制度的改變外,重要的是,它一方面改變了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文化傳統。其實,文化這個東西根深蒂固,很難改過來,而生活習慣的改變就容易得多。同時,生活習慣改變產生的效果之大,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
如果你去過日本,或者和日本人打過交道,就會發現他們平時的生活習慣非常好,為人謙和有禮。在日本國內,哪怕物資再緊缺,比如福島地震期間,人們也會安安靜靜地排隊,不會有混亂的場面。可以講,雖然近年來日本經濟增長緩慢,但民眾的文明程度還是很高的。在我看來,這要感謝明治維新,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民風還不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日本打開國門,俗稱開國,是因為「黑船事件」。1853年,美國海軍將軍佩裡帶著幾條軍艦來到日本,一夜驚醒了日本人,這才有了後來的明治維新。
當時佩裡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日本呢?根據佩裡的日記講,男人當眾裸露身體,隨地小便,女人在公共場合哺乳,旁若無人。第二年佩裡再來時,請日本官員上船談判,會談後佩裡設宴款待,不料日本官員們「如猛虎撲食,顧不得選擇盤碟和飲食順序」,將各種牛羊魚雞肉和甜食,「拼命地往嘴裡塞,顯得十分粗魯無禮」。這種行為和今天的日本人可能完全對不上號!
那麼日本明治維新後做了什麼,改變了這種狀況呢?他們也想過改變文化,採取了一些比較過激的做法,但是遇到了民眾的強烈反彈,明治維新後的首任首相大久保利通還因此被刺殺了。大久保利通的繼任者伊藤博文等人就意識到,日本文化是需要保留的,但是對國民的生活習慣要進行改變。而這種習慣的改變要從細小的衣食住行開始。
明治維新怎麼改變了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先說食。如果問你日本典型的飲食是什麼?你可能會想到生魚片、和牛等等。其實這只是現在日本的飲食,不是明治維新前的。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主要靠米飯和蔬菜為生。這倒不完全是沒有肉吃,而是受到長期以來佛教提倡的生活習俗的影響。
過去,屠宰、賣肉在日本被看成非常低賤而骯髒的行業。日本的貴族都要繞著肉鋪走。如果不得不經過,就要讓抬轎子的僕夫們把轎子抬得高高的,迅速通過,以免受汙染。不吃肉就造成了普遍的營養不足,而且沒有力氣打仗。今天印度人依然以澱粉類和素食為主,有的人身體看上去很壯實,其實非常虛。比如搬家的時候,中國一個100斤重的小個子,可能比印度160斤重的大漢還有勁,這差異就和飲食有關係。
說回到日本,明治維新後,包括思想家福澤諭吉(就是一萬日元紙鈔上的那個人)在內的很多有識之士,開始提倡吃肉喝牛奶。1870年,福澤諭吉得了痢疾,雖然好了,但是身體虛弱,多虧了一家牛馬公司為他提供的牛奶,使得他的身體迅速康復。隨後,他寫了《肉食論》一文,大談吃肉喝奶的好處。這篇文章成了日本人吃肉的宣言書。日本後來養和牛,大規模捕魚,發展乳製品業,讓普通家庭的餐桌上也有了肉食和牛奶。
飲食習慣的改變極大地提高了日本人的身高和體能。明治維新前,日本男子的平均身高只有1.5米多一點,歷史上德川幕府的將軍們大部分人身高才1.4米多。明治維新後,日本男子的平均身高很快就超過了1.6米,今天日本男子的平均身高已經超過了1.7米,這就要感謝吃肉習慣的養成。
再說說穿。日本人過去穿和服,這個文化至今依然保留了。但是穿和服平時行動確實不方便,於是一些日本的開明之士開始提倡穿西式服裝。在網絡上有一些日本著名的倒幕義士坂本龍馬的照片,有人說那些照片是假的,因為坂本龍馬明明穿著武士的服裝,腳上卻穿著西方的皮鞋。
但那些照片還真不是假的,坂本龍馬穿的的確是皮鞋。過去日本武士穿的木屐和靴子,根本不適合奔跑作戰,為了行動方便,坂本龍馬就穿成了這種半和半洋的樣子。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從政府官員開始改變穿衣服的習慣,上層人士文人穿的是西裝,軍人(包括天皇)穿的是西式的軍服。普通學生做不起西裝,日本人就結合西方軍裝的設計,發明了學生服,這也是後來「中山裝」的雛形。日本女性穿內衣,也是明治維新之後的事情。此外,日本男人把自己的髮式改為了平頭,這樣既衛生,又減少了打理頭髮的時間,上戰場也輕便很多。
接下來我們說說住,日本人的住房,特別是關西一帶老城的住房,至今依然保持了所謂「和式」的風格,房屋內有榻榻米。但是,學生們教室裡的擺設,早改成了大家熟悉的課桌課椅,坐椅子比在榻榻米上盤腿而坐有什麼好處呢?不打羅圈腿!過去,日本青少年普遍是羅圈腿,這是影響身高的原因之一;坐得直,坐得正,這對青少年身體發育有很多益處。日本保留了榻榻米的文化,但日常學習工作的環境已經改變為現代的了。
在生活環境方面,日本的城市設施過去也非常落後。根據1875年《朝野新聞》的記載,當時的日本城市是這樣的:
「垃圾雖不上街,但只以木板擋住三面為界,且路旁隨處都有。」「投入之物,不經挑選,以塵芥之類及腐敗之竹木為始,或剩飯,或陶器碎片,或腐肉,或汙水、死狗死貓屍體……」「日曬雨淋之後,漸漸腐敗散發惡臭……順風飄散進入各家門戶……然而東京人民習慣如此,見汙穢而不向背,聞惡臭而不掩鼻。」這些記載和今天日本城市的環境有天壤之別。讓日本人下決心改變生活陋習的是1880年的一次霍亂大流行。在此之後,日本政府制定了《傳染病預防法規》,提醒市民「井泉、廁所及垃圾場、下水溝,魚市屠宰場等,已經成為細菌媒介場所」,要求大家按照規定掃除清潔這些地方,同時在生活上要做到不喝生水,夏天穿乾衣服、經常擦汗等等。從歐洲考察回來的日本官員,發現歐洲人普遍使用自來水,於是日本開始修建供水系統,推廣自來水。
改良與文化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樣?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還利用自己的文化特點,推廣新的生活習慣。比如日本人排隊的習慣就是這麼養成的。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日本的文化,於是政府和學校就教育大家,為了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給別人添麻煩,就請排隊。從此,排隊成為了日本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一類的行為被視為道德教化,而它們通常是在日本文化的包裝下推廣開來的。
靠著改變民眾的生活習慣,日本成功地融入了現代社會,又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它的傳統文化。事實上,20世紀60年代之後,世界上的文化思潮,已經從歐洲中心論變成了多元文化論,現代化並不意味著要拋棄本國的文化。
文化不是阻礙一個國家發展的原因,倒是很多日常的生活習慣可能更需要改變。而且改變生活習慣遠比改變文化容易得多。不僅國家如此,其實個人也是一樣。很多人想要自我提升,但要一夜之間改變自己的世界觀和見識,這是很難的;其實從生活和工作的習慣做起,循序漸進地改變,就能面貌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