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150年後,學界如何評價日本的這次現代化轉型?又如何審視它對世界近代史發展的影響?日前,由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中國日本史學會共同主辦,《世界歷史》《日本學刊》《歷史教學》《日本問題研究》《日本研究》《外國問題研究》等數家國內歷史學和國際問題研究雜誌社協辦的 「明治維新與近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開大學隆重舉行。來自日本東京大學、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日本大學、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等國際代表,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遼寧大學、河北大學等單位的 150多名學者齊聚南開,共同探討「明治維新與近代世界」這一歷史課題。
明治維新後日本何以逐步走向對外戰爭
中國社會科學院武寅教授指出,明治維新有其內生的動力,並帶給世界雙重震撼。他認為,日本民族不甘於聽天由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傳統,並養成了開放、進取、應變的民族特徵,使得日本不斷追趕世界先進文明。大化改新是日本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步,明治維新與大化改新一脈相承。所以說,明治維新的發生有著強勁的內在動力。至於明治維新帶給世界兩重震撼:第一重是,明治維新創造了東亞史上發展奇蹟,使日本成為非西方體系的東亞強國;第二重是,日本在發展道路上選擇了戰爭模式,不僅給中國等國造成重大傷害,而且造成日本大量的人員、財產損失和精神創傷。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並不是被動、消極的應對,而是主動的制度選擇。這種戰爭模式並不是必然模式。明治維新後的政權建設和制度安排,以明治憲法為基礎的制度體系,將天皇置於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使其不受司法、議會、政府的約束。軍部擁有的帷幄上奏權等,最終把日本引入戰爭。值得注意的是,戰爭並未給日本帶來繁榮,而是將日本引向崩潰、滅亡,最終又回到明治維新的原點。
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理事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北岡伸一從明治維新的時代定義、研究範疇的變化等視角,系統梳理了明治維新論的理論變遷及其學術論爭,他在分析江戶時代歷史遺產的基礎上,著重論述了明治新政權的政策走向、下級武士的階級行動和走向立憲政治的制度構建過程。北岡伸一認為,明治維新留下的制度體系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明治時代的政治家靈活加以應對和修補。然而,後來的日本領導層卻未能靈活掌握明治維新的制度成果,並最終將國家引向了戰爭的深淵。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三谷博在世界歷史進程的維度上考查了明治維新的意義。他認為,明治維新是19世紀世界發生的最大規模革命之一,是人口大國日本的一次重要轉型,它實現了以近世武士為核心的世襲身份制的解體,並模仿西洋不斷啟動改革。在比較法國革命、俄國革命和辛亥革命的基礎上,三谷博認為:「矯正社會的偏差,不是必須打倒君主,也不是必然大規模使用暴力。相反,即使打倒君主制,其後也往往出現專制體制。」被解放的暴力往往導致長時期的內戰或內部紛爭。明治維新帶來的變化不僅限於國內,對東亞國際關係也有重大影響。從明治維新政府的對外政策看,對外侵略並不是明治維新的直接後果,明治政府主要側重國內經濟開發,日本對外侵略是在經濟條件改善後開始的以國家為對手的戰爭道路。
明治維新帶來的變化不僅限於日本國內,
對東亞國際關係也有重大影響
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中心主任楊棟梁教授認為:明治維新是日本政治的一次權威重構。1853年佩裡叩關後,日本社會步入近代轉型的動蕩期。1858年對外籤署通商條約和將軍繼嗣問題的同時發酵,導致德川幕府獨裁統治動搖,由此拉開了權威解構的序幕。圍繞開國還是攘夷、佐幕還是倒幕等重大問題,幕府、朝廷、地方實力派大名、下級武士等四種勢力之間的博弈波詭雲譎,結果以下級武士成功策動「王政復古」政變為轉折點,幕府滅亡,明治政府登場。此後,逐步確立了以近代天皇制為載體的權威。對明治維新研究,既要釐清日本國家權力重構的顯在主線,更要闡明以 「順天應人」為依據的制約權力重構的潛在主線,如此方能把握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抓住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北京大學宋成有教授從國家神道倫理的視角,分析了明治維新的倫理精神。他認為明治君臣一手打造的國家神道及其倫理,是明治維新倫理精神的主要來源。明治維新「一新」與 「復古」兼具的雙重性格問題,尤其是「王政復古」與神道的互動、相應舉措等問題值得關注。日本創設國家神道的精神文化土壤極其深厚,神國論、皇國論、武國論成為明治政府倡導國家神道的理論淵源。維新期間,國家神道倫理精神滲入其中,與明治維新的倫理精神渾然一體。兩者一而二,二而一。明治維新之所以呼喚國家神道,維新精神倫理精神之所以與國家神道倫理精神渾然一體,均與維新的日本特色密切關聯。強化國家神道倫理的手段是通過非宗教化的國家政策,國家神道倫理的無休止灌輸無疑飲鴆止渴,並最終引導日本帝國走向總破產。
東北師範大學周頌倫教授在系統梳理明治維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尊王攘夷」運動的行動軌跡和思想價值。精英武士領導的倒幕戰爭大獲全勝,是以下級武士屢屢發動的「尊王攘夷」行動為基礎的。日本人的這種國家意識,是以民族主義為特色的;而這種民族主義是以神授國家至高無上性為意識形態的。魯莽的攘夷為精英的倒幕搭建了表演的舞臺。「一君萬民」的近代國家形成,結束了長期半統一半分割和鎖國的政治局面。天皇的功能,就是源源不斷地為國內建設和發動對外戰爭提供精神驅動力。明治維新將千餘年的日本歷史承上啟下地連結起來,至今仍可在日本的種種政策行為中覓得在天神國家思想支配下的民族衝擊力。
超越 「學習西洋」「脫離亞洲」的思維慣式
美國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羅伯特(Hellyer Robert)副教授的報告為《從中國學習,向西洋販賣——文明開化中的中國技術》。他一反傳統日本研究中關於文明開化的研究視角,專門探討了中國技術在近代日本文明開化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日本在茶葉出口過程中,西洋貿易商、日本茶葉生產商、明治政府高官等嚴重依賴中國的茶葉生產技術。對於文明開化及19世紀後期世界市場來說,茶葉貿易對於增強日本的國際地位和構建對北美的新型貿易關係具有重要作用。羅伯特強調:從日本茶葉出口產業中可以得知,應該超越這種「學習西洋」「脫離亞洲」的思維慣式,基於多視角、國際性來思考日本國家的形成。正是因為從中國獲得的知識,才構建了日本的通商關係。
此次會議共收到學術論文68篇,學者們經過兩天的集中討論,呈現了國際明治維新研究所達到的高度。與會者一致認為,此次明治維新會議是繼20世紀 80年代中國 「明治維新再探討」之後又一次重要的探討。對於明治維新的研究,已經不僅僅是對其進行革命、改革、分期等定性研究,而是更加側重實證性、全方位的多角度研究。其研究深度、廣度、視野和方法都取得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院長劉嶽兵教授在閉幕辭中指出,一種社會現象一旦成為歷史現象,對其性質的探討、原因的分析、過程的把握、影響的研究,無論是對史實的挖掘還是對現象的理解,都會隨著歷史的發展,出現各種各樣適應不同時代特色和需求的解釋。明治維新這一歷史現象,已經過去了150年,它對日本、對東亞,甚至對世界歷史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現在到了可以冷靜分析的時候了。
資訊(2018.8.24)| 150年前的明治維新留下什麼啟示
本報記者 陳韶旭
訂閱我們!點擊標題右下「文匯學人」
轉載本公眾號文章請註明出處
投稿郵箱 wenhuixueren@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