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的明治維新留下什麼啟示

2021-02-20 文匯學人

明治維新150年後,學界如何評價日本的這次現代化轉型?又如何審視它對世界近代史發展的影響?日前,由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中國日本史學會共同主辦,《世界歷史》《日本學刊》《歷史教學》《日本問題研究》《日本研究》《外國問題研究》等數家國內歷史學和國際問題研究雜誌社協辦的 「明治維新與近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開大學隆重舉行。來自日本東京大學、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日本大學、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等國際代表,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遼寧大學、河北大學等單位的 150多名學者齊聚南開,共同探討「明治維新與近代世界」這一歷史課題。

明治維新後日本何以逐步走向對外戰爭

中國社會科學院武寅教授指出,明治維新有其內生的動力,並帶給世界雙重震撼。他認為,日本民族不甘於聽天由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傳統,並養成了開放、進取、應變的民族特徵,使得日本不斷追趕世界先進文明。大化改新是日本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步,明治維新與大化改新一脈相承。所以說,明治維新的發生有著強勁的內在動力。至於明治維新帶給世界兩重震撼:第一重是,明治維新創造了東亞史上發展奇蹟,使日本成為非西方體系的東亞強國;第二重是,日本在發展道路上選擇了戰爭模式,不僅給中國等國造成重大傷害,而且造成日本大量的人員、財產損失和精神創傷。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並不是被動、消極的應對,而是主動的制度選擇。這種戰爭模式並不是必然模式。明治維新後的政權建設和制度安排,以明治憲法為基礎的制度體系,將天皇置於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使其不受司法、議會、政府的約束。軍部擁有的帷幄上奏權等,最終把日本引入戰爭。值得注意的是,戰爭並未給日本帶來繁榮,而是將日本引向崩潰、滅亡,最終又回到明治維新的原點。

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理事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北岡伸一從明治維新的時代定義、研究範疇的變化等視角,系統梳理了明治維新論的理論變遷及其學術論爭,他在分析江戶時代歷史遺產的基礎上,著重論述了明治新政權的政策走向、下級武士的階級行動和走向立憲政治的制度構建過程。北岡伸一認為,明治維新留下的制度體系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明治時代的政治家靈活加以應對和修補。然而,後來的日本領導層卻未能靈活掌握明治維新的制度成果,並最終將國家引向了戰爭的深淵。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三谷博在世界歷史進程的維度上考查了明治維新的意義。他認為,明治維新是19世紀世界發生的最大規模革命之一,是人口大國日本的一次重要轉型,它實現了以近世武士為核心的世襲身份制的解體,並模仿西洋不斷啟動改革。在比較法國革命、俄國革命和辛亥革命的基礎上,三谷博認為:「矯正社會的偏差,不是必須打倒君主,也不是必然大規模使用暴力。相反,即使打倒君主制,其後也往往出現專制體制。」被解放的暴力往往導致長時期的內戰或內部紛爭。明治維新帶來的變化不僅限於國內,對東亞國際關係也有重大影響。從明治維新政府的對外政策看,對外侵略並不是明治維新的直接後果,明治政府主要側重國內經濟開發,日本對外侵略是在經濟條件改善後開始的以國家為對手的戰爭道路。

明治維新帶來的變化不僅限於日本國內,

對東亞國際關係也有重大影響

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中心主任楊棟梁教授認為:明治維新是日本政治的一次權威重構。1853年佩裡叩關後,日本社會步入近代轉型的動蕩期。1858年對外籤署通商條約和將軍繼嗣問題的同時發酵,導致德川幕府獨裁統治動搖,由此拉開了權威解構的序幕。圍繞開國還是攘夷、佐幕還是倒幕等重大問題,幕府、朝廷、地方實力派大名、下級武士等四種勢力之間的博弈波詭雲譎,結果以下級武士成功策動「王政復古」政變為轉折點,幕府滅亡,明治政府登場。此後,逐步確立了以近代天皇制為載體的權威。對明治維新研究,既要釐清日本國家權力重構的顯在主線,更要闡明以 「順天應人」為依據的制約權力重構的潛在主線,如此方能把握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抓住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北京大學宋成有教授從國家神道倫理的視角,分析了明治維新的倫理精神。他認為明治君臣一手打造的國家神道及其倫理,是明治維新倫理精神的主要來源。明治維新「一新」與 「復古」兼具的雙重性格問題,尤其是「王政復古」與神道的互動、相應舉措等問題值得關注。日本創設國家神道的精神文化土壤極其深厚,神國論、皇國論、武國論成為明治政府倡導國家神道的理論淵源。維新期間,國家神道倫理精神滲入其中,與明治維新的倫理精神渾然一體。兩者一而二,二而一。明治維新之所以呼喚國家神道,維新精神倫理精神之所以與國家神道倫理精神渾然一體,均與維新的日本特色密切關聯。強化國家神道倫理的手段是通過非宗教化的國家政策,國家神道倫理的無休止灌輸無疑飲鴆止渴,並最終引導日本帝國走向總破產。

東北師範大學周頌倫教授在系統梳理明治維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尊王攘夷」運動的行動軌跡和思想價值。精英武士領導的倒幕戰爭大獲全勝,是以下級武士屢屢發動的「尊王攘夷」行動為基礎的。日本人的這種國家意識,是以民族主義為特色的;而這種民族主義是以神授國家至高無上性為意識形態的。魯莽的攘夷為精英的倒幕搭建了表演的舞臺。「一君萬民」的近代國家形成,結束了長期半統一半分割和鎖國的政治局面。天皇的功能,就是源源不斷地為國內建設和發動對外戰爭提供精神驅動力。明治維新將千餘年的日本歷史承上啟下地連結起來,至今仍可在日本的種種政策行為中覓得在天神國家思想支配下的民族衝擊力。

超越  「學習西洋」「脫離亞洲」的思維慣式

美國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羅伯特(Hellyer Robert)副教授的報告為《從中國學習,向西洋販賣——文明開化中的中國技術》。他一反傳統日本研究中關於文明開化的研究視角,專門探討了中國技術在近代日本文明開化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日本在茶葉出口過程中,西洋貿易商、日本茶葉生產商、明治政府高官等嚴重依賴中國的茶葉生產技術。對於文明開化及19世紀後期世界市場來說,茶葉貿易對於增強日本的國際地位和構建對北美的新型貿易關係具有重要作用。羅伯特強調:從日本茶葉出口產業中可以得知,應該超越這種「學習西洋」「脫離亞洲」的思維慣式,基於多視角、國際性來思考日本國家的形成。正是因為從中國獲得的知識,才構建了日本的通商關係。

此次會議共收到學術論文68篇,學者們經過兩天的集中討論,呈現了國際明治維新研究所達到的高度。與會者一致認為,此次明治維新會議是繼20世紀 80年代中國 「明治維新再探討」之後又一次重要的探討。對於明治維新的研究,已經不僅僅是對其進行革命、改革、分期等定性研究,而是更加側重實證性、全方位的多角度研究。其研究深度、廣度、視野和方法都取得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院長劉嶽兵教授在閉幕辭中指出,一種社會現象一旦成為歷史現象,對其性質的探討、原因的分析、過程的把握、影響的研究,無論是對史實的挖掘還是對現象的理解,都會隨著歷史的發展,出現各種各樣適應不同時代特色和需求的解釋。明治維新這一歷史現象,已經過去了150年,它對日本、對東亞,甚至對世界歷史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現在到了可以冷靜分析的時候了。

資訊(2018.8.24)| 150年前的明治維新留下什麼啟示

本報記者 陳韶旭

訂閱我們!點擊標題右下「文匯學人」

轉載本公眾號文章請註明出處

投稿郵箱  wenhuixueren@139.com

相關焦點

  • 學者:日元紙鈔上的明治維新150年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詩偉】自日本戰後以來,明治維新的主要人物一直是日元的主角。改變日本和東亞歷史進程的明治維新150年,濃縮在每一枚日元的方寸之間。然而在明治維新進程中,日本並沒有跳出歷史的怪圈。樋口一葉,明治初期主要的女性小說家。24歲英年早逝的她,在極為短暫的文學巔峰上,為日本文壇留下諸多深刻反映明治時期社會下層人民悲慘生活的作品。
  • 明治維新150年︱山口縣政治家興盛的起點
    山口縣政治家的興盛2018年1月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年初所感》中指出,今年是明治維新後的第150年,150年前,明治日本在亞洲即將淪為殖民地的重大危機中起步,克服「國難」,一鼓作氣,推動了日本的近代化建設,創造了新的國家。
  • 明治維新150年︱梁啓超的誤讀——從長詩《去國行》談起
    1889年明治憲法頒布圖(橋本周延畫)150年前的明治維新和120年前的戊戌變法經常被拿來比較:為什麼前者成功了,而後者卻失敗了呢? 這是個龐大而複雜的課題,很多人從各個角度提出過解釋。不過,是否可以說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對明治維新的誤解早已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埋下伏筆了呢?康梁等人認識到日本的崛起源於明治維新,卻對明治維新的真正動因缺乏了解。那麼,三十年後,在完全相異的主客觀條件下,他們在模仿明治維新變法時所遭遇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了。 為驗證這一觀點,讓我們先讀梁啓超的一首詩《去國行》,看看他對明治維新的認識。其次,分析梁的認識中存在哪些誤區。
  • 明治維新150年︱維舟:各地有各地的理解和記憶
    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周年、戊戌變法120周年,這兩場變法維新運動的成敗,可說決定性地影響了中日兩國在近代的命運,其餘波至今未息。很多國人所不知道的是,戊戌變法本身就曾深受明治維新的影響,曾著有《戊戌維新運動新探》等書的孔祥吉就明確說:「對晚清歷史影響深遠的百日維新,就其實質來說,是一場模仿明治維新的改革運動。」
  • 明治維新150年︱兩個「福澤諭吉」的相似和迥然
    作為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在明治維新前後積極地介紹西洋學說,並興辦新式教育,對近代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主張西化,但福澤實際上是一位民族主義者。福澤公然在對外政策上主張霸道,主張日本要想在列強環伺的國際環境中脫穎而出必須參與瓜分中國的行動並向朝鮮半島發展。因此福澤在他的「脫亞論」(1885年)一文將東亞鄰國貶斥為「惡友」並主張日本需要遠離惡友。
  • 明治維新150年︱徐靜波:複眼之下明治維新的多重圖像
    今年是日本明治時期啟幕150周年,雖然一個半世紀過去了,無論在發生地的日本還是鄰邦的中國或者世界其他地方,人們依然對這一時代變革充滿了興趣,因為時至今日,依然可以從這段歷史中讀到某些警醒,獲得某些啟示。這裡,筆者想翻檢一些為人所忽視的史實,來重新檢討一下明治維新在當時以及今天的意義。
  • 日本人拒絕承認侵華罪行的原因,150年前明治維新就已經給出答案
    四,150年前明治維新時,日本就已經完成「脫亞入歐」,也就是「食肉不食草」的飲食革命。日本真正地徹底地脫胎換骨了,而中國依舊是個純吃草的國家,兩者相差150年。中國的國民素質和日本人的國民素質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 明治維新150年︱坂野潤治:「明治維新」永遠「未完」
    他的著作《未完的明治維新》出版於2007年,聚焦1864年到1880年日本的歷史巨變。在這本書中,坂野潤治深入政界內部,講述了政治家之間的博弈,使讀者對明治維新的理解不再浮於表面。近期,《未完的明治維新》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翻譯出版,本文系「尾聲」一節,經授權,澎湃新聞轉載。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 未完成的明治維新:日本學界的反思
    今年是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東京政策研究基金會(Tokyo Foundation for Policy Research)的政治和外交評論項目組召開了「明治維新以降的日本(Japan since the Meiji Restoration)」的研討會,重估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
  • 對談 | 明治維新150周年中日學者對談會實錄
    明治維新150周年」這一話題,在一小時內向場內外500多名聽眾講述了彼此對這一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重要事件的認識和再思考,從中日面臨西方壓力採取的不同應對路徑,談到了中國在融入世界文明中應如何汲取日本的經驗。
  •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能成功,中國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丨思想食堂
    這其中大部分都要歸功於150年前發生的明治維新運動。  19世紀中期,日本正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的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製造適於遠洋航行的船隻。
  • 九年級下冊歷史第四課《日本明治維新》同步練習
    日本明治維新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A.保留了「天皇制」   B.實行了「廢藩置縣」C.實行小學義務教育   D.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10. 下圖是明治維新時期,東京音樂學院的學生穿著歐洲服裝舉行的西洋音樂會。這一場景出現在(  )
  • 明治維新150年︱劉士永:近代日本西洋醫學改革的表與裡
    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周年,近期澎湃新聞就明治維新前後日本西洋醫學發展的相關問題採訪了劉士永。劉士永澎湃新聞:在近代日本西洋醫學的發展過程中,您認為「明治維新」是一個拐點麼?也就是說,在明治維新前後,西醫在歐洲大陸上也才剛剛開始它的現代化沒有多久。對於近代日本西洋醫學來說,明治維新是不是一個變革的拐點,應該說,它既是,也不是。「明治維新」是明治天皇政權穩定了以後才提出來的一個口號,似乎就是要把日本全面的改革、現代化。可是從當時的脈絡上來看卻不盡然如此。
  • 明治維新150年︱何燕生:日本佛教從「葬式」走向人間
    何燕生在講座澎湃新聞: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年」,據悉日本有很多紀念活動,您了解到的情況是怎麼樣的?何燕生:我想以我身邊的事情作為例子進行介紹。這種從批判明治維新運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的角度,反思明治維新歷史的現象,當然有其背景,不過,我覺得非常有趣,值得我們關注。當然,從正面影響角度謳歌明治維新的「功績」的活動,還是佔主流。畢竟明治維新使日本告別了封建社會,邁向了近代化的發展道路,功不可沒。今年以來,日本出版了大量的書籍,一些書店設有「明治維新150年」的專櫃,陳列著關於明治維新的書籍和周刊雜誌,非常引人注目。
  • 明治維新的改良有什麼特別之處?
    你有沒有想過,同樣是東亞傳統國家的改良運動,中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效果不佳,而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卻能夠成功呢?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學者們已經有了很多的論述,找了各種原因,我想從另一個視角給這個問題一個補充的解釋。就是社會改良這件事,更好的抓手是什麼,是文化傳統,還是生活習慣?
  • 明治維新|"狂愚"老師吉田松陰的啟蒙者之路
    編者按: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拉開了明治維新的序幕,今年為明治維新150周年,日本是如何從一個蕞爾小國成為世界強國的?網易歷史同「輕日本工作室」特推出「明治維新」系列,還原150年前席捲日本的維新浪潮。
  • 世界歷史潮流中的明治維新
    【關鍵詞】明治維新  西方化  道德評價  亞洲  他山之石【中圖分類號】 K313.4                           【文獻標識碼】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1.012150多年前,也就是1868年的9月8日,日本天皇改年號為明治。這是名義上的改變。
  • 140年前的今天,日本明治維新的最大功臣大久保利通被刺身亡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特約作者:雪爪淤泥)【1878年5月14日】140年前的今天,日本明治維新的最大功臣之一大久保利通被刺身亡1876年,發布了廢刀令,強力推行「秩祿處分」,剝奪了武士階級的俸祿,從而使得日本武士階級徹底瓦解,大大促進了明治維新的進程。
  • 未完成的明治維新:日本學界的反思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在1968年紀念明治維新100周年的時候,日本剛從二戰的失敗陰影中擺脫出來,進入了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而當日本紀念明治維新150周年的時候,許多維繫著這個戰後經濟繁榮奇蹟的元素已經不在了。在20世紀九十年代經濟泡沫破裂之後,日本經歷了「失去的幾十年」的經濟停滯,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低位。
  • 關於你不知道的那個明治維新,日本有一些最新著作
    很多國人戰敗後才想了解日本究竟發生了什麼,於是黃遵憲寫就已有十年的《日本國志》才受到關注。做過駐日參贊的黃遵憲堪稱中國近代知日第一人,他寫的《日本國志》就是對明治維新所作的極其全面而詳細的一部記錄,今天中國研究日本的學者下的功夫也未必及得上他。 相比中國,日本是怎樣紀念明治維新 150 周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