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菜說一戰系列七:日俄戰爭中為何英國站在日本這邊

2021-01-14 雜菜齋

對於日俄戰爭,中國人民自然不會陌生,這是一場在我國領土上進行的兩個外國之間發生的戰爭,在這場在我國領土上爆發的戰爭中,清政府不但無力阻止,反而還宣布中立,在自家的領土上,兩個外國打仗,自家的人民和領土受到攻擊,卻宣布中立,這絕對是近代中國的悲哀。

對於中國的影響先說到這裡,先還是說對於一戰的影響,我們知道一戰中英國和俄國是協約國集團的成員,是一夥的,然而在這場戰爭中,英國站在了日本的一邊,給日本籌款,鼓勁,慫恿日本對俄作戰,在戰爭中還限制俄國軍艦補給,就差一點直接上陣了。兩個未來的盟友(1907年,也就是兩年後英俄就籤訂了條約結盟。)為何在此時敵對,尤其英國這個當時的第一帝國,到底是出於何種目的策劃了這場戰爭呢?

「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是十九世紀英國首相的名言,而歐洲或者說世界第一攪屎棍英國把這招用的淋漓盡致,在歐洲,在世界各地,英國時而結盟法國,時而結盟德國,時而結盟俄國,不管他怎麼做,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英國的國家利益服務,而支持日俄戰爭,對於英國的國家利益有何益處呢?

時局圖

利益一:在中國的利益,中國是當時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也是列強之外的大市場和原料產地,絲毫不遜色英國的殖民地,作為當時的第一大國,英國自然不會放過中國,英國是首先打開中國大門的國家,也是擁有中國利益最大的國家,中國最富裕的長江流域,就是英國的勢力範圍。只是,英國的力量有限,中國太遠,英國維持印度殖民地已經很有限了,根本無力獨佔中國,只是與他人瓜分,不過,英國是反對任何一個想擴大在中國勢力的列強的,而此時沙皇俄國將注意力放到了遠東,沙俄建築了西伯利亞鐵路,能投入到遠東的力量大大增加,而且他還不斷擴大在中國東北的勢力,這自然影響了英國的利益,但是英國並不想直接上陣與沙俄作戰,於是就挑中了日本這個遠東代理人來與沙俄作戰,1902年,英國和日本同盟,然後不斷借款給日本,擴大日本的軍事實力。

選擇日本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了中國,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列強看得起這個小國,所以對英日同盟在遠東的存在並不重視,沙俄就看不起日本,根本沒想到日本會進攻自己,更不用說打敗自己。而日本的實力又弱小,是列強中最弱小的,它的勝利不會影響英國的在華利益,只能乖乖跟著英國的指揮棒走。

兒玉源太郎,日本其實是英國的炮灰

利益二:讓沙俄的注意力回到西方,讓沙俄站上英法的戰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法國有著普法戰爭的仇恨,英國和德國是為了爭奪頭號強國和殖民地,而德國和沙俄並沒有深仇大恨,德國一度還和俄國關係密切,德國和俄國交惡的主因還是因為奧斯曼帝國勢力衰弱,一塊塊領土獨立,而奧匈帝國和沙俄作為當年打擊奧斯曼帝國的主力,都想把這些領土納入勢力範圍,德國從中選擇了奧匈帝國。

沙皇

但是這並非不可彌補的矛盾,比如沙俄假如將注意力放到遠東地區,那自然沒有意願也沒有餘力在西面和奧匈帝國爭奪,甚至還會和德國和奧匈帝國合作都有可能,在日俄戰爭中,德國就站在沙俄這邊,為沙俄的艦隊提供便利,其心思不言而喻。而對於英國來說,這是絕對不可容忍的,沙俄實力雖然弱,但是能迫使德國兩線作戰,要是德國在一戰只用面對西線戰場,那英法很有可能支撐不住,所以必須把沙俄拉到自己的戰車,這就要打消沙俄對遠東的發展,將注意力轉到西面來,而且英國還不能直接上陣,那麼自己的小弟日本可以上陣啊。

而局勢的發展確實在英國的意料之中,日本雖然獲勝,但是面對沙俄和英國背後的施壓,沒有獲得最想要的賠款,反而因為戰爭中大舉借債背上了沉重的利息,累死累活,最後只是給英國打工,所以日本這一站後就乖乖縮回國內,老老實實做英國的小夥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才還清了債務,有實力和當年的老大哥談談價碼。

兩國其實都淪為英國的棋子

而沙俄呢,不但吐出了前幾年在遠東獲得的利益,還放棄了在東方發展的念頭,被迫將注意力轉回西方,而且因為日俄戰爭的失敗,國內矛盾加劇,債務高企,沙俄政府需要英法的資金支持,才能繼續下去,所以沙俄雖然表面上是主動參戰的,實際上是被迫站上了英法的戰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雖然人口眾多,領土廣闊,兵力最多,但是打起來卻動作遲緩,作戰不利。因為本質上沙俄從上到下打這場戰就是不情不願,只是在英法的利誘下打下去。後來沙皇下臺,新政府明知大多數人不想打,還要打下去,為何?因為不打下去就得不到英法金主的支持。

一個是老牌列強,一個是新興列強,但是在英國眼裡,兩個國家卻都是英國手上的棋子,一場日俄戰爭,削弱了雙方,英國兵不血刃,沒有出動一兵一卒,卻一方面獲得了大量勝利者的債權可以收利息,另一方面把失敗者拉攏成同盟增加自己的實力。怎麼看都是賺的盆滿缽滿,真不愧是幾百年的攪屎棍,把外交戰術用的出神入化,對於這種善於縱橫捭闔的對手,也真的只有像兩次世界大戰這樣,徹底消耗掉他的實力才能讓他退出舞臺了。

相關焦點

  • 日俄戰爭之前,日本為何要和英國結盟?
    雖然八國聯軍取得了勝利,但他們各懷鬼胎,都想著讓自己國家的利益最大化,以至於後來他們為了爭奪在華(主要是中國東北地區)利益最終分成了兩個陣營,一個陣營是日英同盟(有美國支持),另一陣營是俄法同盟(有德國支持),這為三年後(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提供了國際條件。本文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日俄戰爭前,日本和英國結盟的國際背景以及影響。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後,八國聯軍以此為名進攻北京。
  • 清朝末期,日本打贏日俄戰爭後,為什麼會把東北「還」清政府?
    其實日本兵沒有真正地把東北「還」給清朝,所謂的還給清朝,也只是做做樣子,當時清政府從日本手上接管的東北地區,其控制權實際上還是在日本手上。而日本為何會在日俄戰爭後把部分東北"還」給清朝,我們就要從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說起了。
  • 雜菜說一戰:其實我們都是德國人,說說一戰的親戚們
    大家都知道,一戰的主要戰場在歐洲,其他大洲只是湊湊熱鬧,而歐洲諸國在一戰中打生打死,千萬人為之喪生負傷,但是實際上呢,這些打來打去的交戰國,上層其實都是親戚,甚至從某個角度上來說,他們都是德國人。都是親戚大家可以理解,都是德國人大家估計有些糊塗,雜菜齋這裡解釋一下:德意志帝國就不說了,他們不是德國人才是怪事,奧匈帝國的皇帝其實一直是德意志人,直到普奧戰爭戰敗,普魯士強迫奧地利從德意志中退出去,才和匈牙利成立奧匈帝國,但是皇族依然是德意志人,國民很多人都說德語,所以後來二戰時期德國和奧地利合併,也是有一定緣由的。
  • 在日俄戰爭期間,英國報刊進行了廣泛的報導,立場嚴重偏向於日本
    在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英國報刊加入了日俄兩國的輿論戰之中,批評俄國媒體的觀點,反駁對日本不利的報導。俄國媒體認為日本如果勝利,就會南下佔領美國控制下的菲律賓,《泰晤士報》認為俄國報紙在惡意中傷日本:「俄國說日本想佔領菲律賓的消息是值得懷疑的,自從1902年開始日本與英國已經是同盟關係,日本自然不會排斥與英國有同樣文化特質的美國,因此也會與美國保持良好的關係,所以日本會保護美國在菲律賓的利益。俄國人這麼說是想敗壞日本的形象。我們都明白俄國給世界留下了非正義而殘忍的印象,那麼誰會相信他們的話?」
  • 日俄戰爭前,日本與俄國綜合國力如何?老實說,差距還蠻大的
    日俄戰爭前,日本與俄國之間的差距還是蠻大的。由於那個年代處於工業時代,就先從鋼產量來看。1904年俄國鋼產量為272萬噸,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德國、英國)。而同年日本的鋼產量為6萬噸,與俄國形成十分巨大的差距,不過仍可排進前十。接著煤產量,俄國是2,150萬噸,位居世界第六。而日本是1,250萬噸,位居世界第七。
  • 在中國東北進行的日俄戰爭,為什麼清政府要宣布中立
    張之洞也認為:「以日本之將校,率我之兵,庶幾可與俄人一戰。」此時,民間輿論也紛紛上書,海外華僑也致電政府,主張「聯日拒俄」。那麼」聯日據俄「為何沒有付諸行動,最後變成中立了呢?清政府內部原因大清此時國貧兵弱,無力再戰。1895年的《馬關條約》清政府賠償日本2.2億兩白銀。1900年《辛丑條約》賠償列強4.5億兩白銀。
  • 日本三次賭國運戰爭——日中戰爭、日俄戰爭、日美戰爭,先贏後輸
    ,而每一次露出獠牙的時候,整個日本都是在賭國運,所以可以說日本是世界上最為瘋狂的賭徒,明治維新之後一共賭了3次國運,居然還贏了2次。戰爭債權一到七,日本政府沒錢償還國債,日本政府沒錢,那些憤怒的群眾就會將日本翻個地兒朝天,沒準還能走上未曾設想的道路。
  • 日本與沙俄之戰:一戰的東亞版本
    作者=蕭西之水 提到日俄戰爭,最熟悉的橋段莫過於魯迅《吶喊》自序:由於日本課堂播放那些日本軍隊在日俄戰爭中屠殺中國平民的「畫片」,才讓這位有志於醫的青年人反感「看客」心理,走向「文藝運動」,以拯救「愚弱的國民」。
  • 為什麼日本贏得了日俄戰爭?
    介紹自古以來,有無數的戰爭,每一個強大的國家都會通過戰爭擴大領土,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痛苦,然而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日俄戰爭就是其中之一,更特別的是,日俄戰爭爭取的不是對方的領土,而是另一個國家的土地中國。
  • 日俄戰爭中,清政府是最大贏家?別鬧了,清政府啥好處沒撈到
    最終日本取得此戰的最終勝利,雙方籤訂《樸茨茅斯條約》,日本也因此戰躋身「列強俱樂部」。但,近幾年關於此戰的最大受益者是清政府的說法開始在網上流行,因為此戰中清政府「輸了面子,卻贏回了國土」。那麼,在日俄戰爭中,清政府真的是最大受益者麼?所謂「輸了面子,贏了國土」又有多少依據?好了話不多說,我們來聊聊這件事。
  • 晚清日俄在中國領土開戰 為何清政府卻宣布保持中立?
    在海明威《老人與海》的故事中,有這麼一句話,說一個意志堅強的人,盡可以被敵人消滅,但卻永遠不能被打倒,這句話用來形容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歷史,可謂恰如其分。但是如果僅就晚清歷史而言,就晚清政府而言,卻遠沒有這種「打不倒」的精神。
  • 日俄戰爭——贏的是日本,卻使東北回歸中國
    1904年至1905年發生的日俄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恥辱。因為日俄戰爭雖然是兩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但戰場卻是在中國發生的。況且,我們學過的魯迅關於「棄醫從文」的緣由也是因為日俄戰爭中國人對同胞被日本處決莫不關心反而引以為樂的愚昧狀態。
  • 日俄戰爭中,明明是日本取得勝利,為何俄羅斯拒絕賠款還放狠話?
    引言自古以來的戰爭數不勝數,許多實力強盛的國家都會通過戰爭來為了擴張自己國家的領土,戰爭會給人民帶來苦難,然而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日俄戰爭就是其中一個,比較特別的就是日俄戰爭爭取的並不是對方的領土,而是另一個國家中國的土地。
  • 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如果俄國打敗了日本,會怎麼樣?
    日俄戰爭地圖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另一種可能,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如果俄國打敗了日本,會怎麼樣?一,在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如果俄國打敗了日本,以俄國數百年來對領土擴張的執著來推測,假如在當時日本幕後老闆英、美因其戰敗而採取置身事外的情況下,俄國恐怕會挾勝利餘威對日本發動全面戰爭,進攻日本列島。俄國即便不進攻日本列島,也會迫使日本割地賠款。至於對俄賠款,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數十年嘔心瀝血積累的財富將一朝而空。
  • 一戰時的英國海軍有多強大?美國和日本都得靠邊站
    所以,英國海軍經常成為人們嘲諷的對象。實際上,當時的英國海軍可不弱,比不可一世的日本海軍可要強出了一大截。如果追溯到一戰,當時英國海軍可以說在海上橫著走,根本沒人敢惹他,美國和日本遇見都得靠邊站。那麼一戰時的英國海軍有多強大?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作為世界第一殖民強國、老牌海軍強國,英國海軍曾稱霸世界二百多年,直到二戰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
  • 二戰中的日本為何在攻打中國後又有膽量發起太平洋戰爭?
    對此,美國在經濟上制裁日本,限制對日出口,且開始大量增加海軍撥款,擴充海軍力量。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美國就有意參戰,只是當時美國推行的是以援助英國為重點的歐洲優先方針,不願意也沒有足夠兵力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時與德日作戰。換言之,如果美國搞定了歐洲的德國,遲早也會返回太平洋收拾日本的。
  • 近現代英國屢戰屢勝卻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百年戰爭,法國勝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英國勝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平局 ;七年戰爭,英國勝 ;拿破崙戰爭,英國勝 ;北美殖民戰爭,英國勝 。2,英國戰德國。一戰,二戰,英國勝。c,日俄戰爭,日本從某種程度是英國在東方的代理人,日本勝。近現代以來,英國一直站在勝利的一方,英國勝利的很重要的原因是一直找對了盟友。二,英國的地緣優勢,離岸平衡手的生存之道。
  • 假如日俄戰爭中俄國獲勝,會對中國乃至東亞局勢產生哪些影響?
    就整個日俄戰爭而言,這場戰爭雖然是在中國東北打的,但這場戰爭幸虧是日本贏了(這裡不是為日本辯解),從而使沙皇俄國針對中國的「黃俄羅斯計劃」破產,中國保住了幾乎一大半以上的領土。這邊沙俄佔領了中國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那邊的日本坐不住了,因為沙俄佔領東北損害了它的利益,而這時候的日本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有了與沙俄一覺高下的實力。於是,日本為了自己的利益,決定發動戰爭,將沙俄從我國東北地區趕走,好讓自己一家獨大。
  • 一戰雖然促使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經濟卻並沒有立即繁榮起來
    《泰晤士報》曾經報導一戰爆發前日本經濟存在問題,債務負擔沉重,這是符合客觀情況的:「大戰前的經濟,由於偏重日俄戰爭後的軍事性質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策,而致連年入超,政府保有的現金竟不夠支付外債利息,國家財政陷入瀕臨破產的危機。」
  • 工業產值早超過英國,可為何美國一戰後攫取世界霸權卻失敗了?
    樓主「veauz」:美國南北戰爭後迅速發展,1890年工業產值超過英國,到一戰前工業總量超過德國、英國之和,如果說由於軍事上的劣勢,綜合國力還在英德之後,那一戰後,德國、俄國近乎崩潰,英、法元氣大傷,美國毫髮無傷,大發戰爭財,以兩倍於英國的人口,人均國民收入超過了英國,而且是歐洲的債權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的40%以上,已是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