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0年-2020年)》提出了「6個月純母乳餵養率達到50%」的目標,同時指出,「目前中國的6個月母乳餵養率僅為27.6%,距離這一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日前從上海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簡稱「國婦嬰」)獲悉,其首度開出母乳餵養工作坊,由獲得國際權威資格認證的專業泌乳顧問(IBCLC)負責,以支持、促進更多的母親和寶寶能夠實現母乳餵養。
國婦嬰護理部的範崇純是母乳餵養工作坊的一員,她就是一名IBCLC。
範崇純表示,很多媽媽都意識到了母乳餵養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專業有效的指導和支持途徑。很多流傳的說法,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最終使得媽媽們不得不放棄母乳餵養。例如,「乳房要催了才有奶」,「如果寶寶頻繁要吃奶就是母乳不足」,「母親吃藥後就不能哺乳」等。
不用母乳餵養的媽媽,有很大一部分是認為自己奶水不足、寶寶喝不夠。
對此,範崇純強調,關於乳汁不足的問題,其關鍵還是需要採取正確的餵養方式。而中國傳統認為的「6個月後的母乳很稀薄、沒有營養,無法給寶寶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的說法則是毫無科學依據的。
要不要使用吸奶器?
範崇純表示,使用吸奶器需要專業指導,需根據每個母親的哺乳情況綜合評估,不能一概而論,「用吸奶器定時吸出母乳,放在奶瓶中餵給寶寶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然而對於一些由於種種原因寶寶不在媽媽身邊時,用吸奶器吸出的母乳也確實有幫助的。」
她表示,媽媽親餵的母乳是根據孩子需要而分泌的,「在孩子開始吸吮的時候,流出來的奶較為稀薄,這是給孩子解渴並滿足他吸吮要求的奶,稱做『前奶』;孩子越吃奶越濃,脂肪含量越高,直到最後吃飽為止,稱之『後奶』。母乳中間脂肪含量的變化會給嬰兒大腦產生信號,這個信號會讓嬰兒自己控制母乳的攝入量,因此孩子也幾乎沒有超重或營養不足的擔憂。」
「如果將母乳通過吸奶器吸出來,再由奶瓶餵給嬰兒,其成分、濃度千篇一律,更不會根據個體嬰兒的需求而變化,同時孩子的食慾控制以及吸吮都和直接親餵有很大差異,後期會導致嬰兒的胃不正常地膨脹,食慾控制也會受影響,嬰兒往往會一下子喝很多,導致體重增加很快,而這對身體也不利。」範崇純說。
範崇純還指出,有些媽媽喜歡採取按時餵養的方式,但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母乳餵養應該做到按需餵養,只要寶寶需要,媽媽就應該直接給寶寶餵奶。
據國婦嬰介紹,母乳餵養工作坊將通過一個專業團隊,營造母乳餵養的良好環境,打造貫穿整個圍產期母乳餵養的支持體系,使更多的母親及其家庭能夠隨時隨地獲得循證、連續、正確,乃至個體化的母乳餵養專業指導。
錄入編輯:王維佳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 母乳餵養,國婦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