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聯名向教育部門反映,希望早日讓孩子上學。
新安晚報 安徽網訊開學已經半個月了,宿松縣汪林(化名)本該上小學的兒子卻一直呆在家裡,眼巴巴看著其他孩子上學,此前兒子一直在縣城上幼兒園,而現在因為不符合條件,上不了縣城的小學。
為了讓孩子從「起跑線」上就能夠獲得比較好的教育,宿松縣不少農村家長通過在縣城租房、自建住房等形式,希望能讓孩子進入城區學校就讀。然而,隨著宿松縣今年招生政策的調整,400多名寄居縣城的農村兒童被學校拒之門外。
開學半月,孩子仍上不了學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宿松縣的汪林說,為了讓子女受到相對較好的教育,這些年自己也是這麼一路走來的。
汪林是宿松縣陳漢鄉人,2011年,汪林在宿松縣城孚玉鎮附近的五裡鄉購買了一套商品房。隨著城市發展,五裡鄉與宿松縣城孚玉鎮幾乎連成了一體。為此,汪林在孚玉鎮實驗小學附近租了房子,讓母親幫忙照顧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起居。
汪林的大女兒在縣城某中學就讀,「2009年6月出生的兒子在實驗小學幼兒園讀了中班與小班,如今在縣城沒學可上。讓兒子到陳漢鄉的村小就讀根本不現實啊,現在全家沒有一人住在陳漢鄉。」汪林說。
汪林說,他8月29日從福建回到家中,就開始為了兒子讀書的事奔波,如今宿松縣各中小學都已經開學半個月了,兒子仍不得不在家中眼巴巴看著其他孩子上學。
與汪林一樣,租住在宿松縣城關小學附近的徐某,最近也為女兒上學的事煩透了心。徐某女兒曾在城關小學讀幼兒園,對於能否順利進入該小學就讀,學校曾發通知要求登記。「可登記過後,卻一直沒有等到入學通知。」徐某說,像自己女兒一樣,在城關小學幼兒園就讀過的適齡兒童未入學的有近150人。
初步登記,400餘學生待入學
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從宿松縣教育局了解到,該縣今年義務教育施行「三嚴」。即嚴格執行義務教育關於「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的規定,嚴格按「劃片、就近、免試」原則招生,嚴禁公辦學校招收非招生片區內的擇校生。
除此之外,要求「兩個一致」。即適齡兒童、少年戶籍地址與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戶籍地址一致並單獨立戶;適齡兒童、少年戶籍地址與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的房產證地址一致,符合上述「兩個一致」的適齡兒童、少年到居住地所在片區學校入學。
而對不符合「兩個一致」原則的,按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片區認定辦法,確定到相關學校入學。
據了解,截至9月14日,在宿松縣城四所小學進行過登記的適齡而未入學的兒童共達400餘人。
宿松縣松茲小學校長唐富友介紹,宿松縣城及附近共有五所小學,要再接納這400餘學生有壓力。
據悉,至今未入學的400餘學生,主要是租房戶與自建房卻辦不了房產證家庭的小孩。宿松縣教育局教育股股長介紹,按照政策,在縣城沒有戶口、沒有取得產權證住房的,應該回戶籍所在地上學。
勸返原籍,村鎮幹部齊上陣
日前,部分學生家長相繼到宿松縣教育局等相關部門詢問適齡兒童未入學事宜。宿松縣教育局在耐心解釋有關政策,進行正確引導,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的同時,要求涉及片區各學校認真排查涉及本校的學生未入學的具體原因。
9月14日,宿松縣要求各鄉鎮村對戶口在鄉鎮、卻希望進城讀書孩子的家長做好政策宣傳解釋工作。汪林說,當天陳漢鄉一位副鄉長周某、與九登山村村支書洪某一起到縣城做他的思想工作。
陳漢鄉集山區、庫區、老區為一身。境內最高海拔近千米,擁有13個村,2.6萬人。隨著撤鄉並村和小城鎮建設的不斷深入,部分經濟狀況得到改善的村民搬出了大山深處。為了讓分散居住的山裡娃有書讀,該鄉因地制宜在山下興建擴建中心小學和初中的同時,仍在大山深處保留有袖珍小學。
九登山村村支書洪某說,該村共有人口900餘人,目前九登山村小學只有1名老師,6個學生,其中2個學生還不足齡,而惟一的一名教師已經59歲。
「生源少,一方面是村裡的年輕夫婦都外出打工,子女也隨父母到外地就讀;另一方面是有人在縣城購房或建房了,孩子去城裡讀書了。」洪某說。
本報記者楚傑蔣六喬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