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溫血動物
微信ID: staywarmblood
-1-
曾經我是一個焦慮了就一定要說出來的人,具體表現形式就是發一堆朋友圈,比如「我不想活了」,再比如「沒有人愛我。」
很難說這樣的宣洩是否有用,但在朋友圈剛剛問世不久,人人都熱衷分享自我,接近他人的時代,這樣做的效果顯而易見,會有很多熱心的好友給我點讚(總覺得哪裡不對),而且會有相當一部分人私聊我,問我怎麼回事。
然後我就會開啟吐露自我的模式,向他們傾訴我的煩惱。
我講得聲淚俱下,在手機前滴滴答答落淚,他們也都很配合,不時「嗯」一下,以示認真傾聽,在情緒的最高點發點落淚表情包,最後來一句「你好慘」之類的話,我們仿佛達成了完美的共情,我收穫一陣平靜。
如此好多次,我屢試不爽,人人都說我是個過得很慘的人了,人人都可憐我了,唯獨我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就這樣一直「可憐」了下去。
-2-
過去好久,我才意識到,我這不是在傾訴,而是在情緒傾瀉。
舉個例子,某天晚上,疲憊的你下班回家,從冰箱裡拿了罐冰可樂,打開LOL準備來一把的時候,突然收到了微信好友的一句「我覺得我活不下去了」,安慰了幾句,沒有效果,他依然說自己不想活了,看了眼時間,十一點半,明天還要上班。
換我,一開始可能還會勸慰幾句,次數久了,估計就在心裡罵人了,「這年頭,誰過得容易啊,我不比你慘?」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的,一些朋友,時間長了就不理我了。有些會直截了當地說:「聽你抱怨,搞得我也好焦慮。」
焦慮是會互相傳染的,所謂傾訴,如果只是把對方當做理所當然的傾聽對象,重複著無意義的負面情緒的話,其實也會成為一種單方面的精神暴力——朋友並沒有義務承擔我的焦慮。
其次,焦慮的時候,單純有個人傾訴,未必能解決本質問題。
曾經,想到前任就很難過,那是某年跨年夜,我加完班一個人走路回家,馬路上到處是出來跨年的情侶,實在是沒辦法讓人不難過。
朋友:「都過去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想開一點啦。」
我的內心:啊,可是新的就是沒有來啊,我好難過啊。
曾經,上班做個項目,一直被客戶否決。拖了好久,每天忙到半夜,我真的頂不住了,我無法停止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很差勁,並且,那個項目做不好,我大概率要丟掉那份工作,然後想到房租,想到水電費,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於是我向朋友傾訴,朋友:「不要難過了,你真的很好。」
我的內心:我遇到了困難,我覺得自己差勁,這個時候給我灌雞湯,這效果等同於我在鬥獸場面對一隻東北虎,我的家人在臺下給我加油鼓氣說你很強壯。
人的悲歡並不相通,他人未必能和你共情,也未必能說出真的能安慰到你的話。
大多時候,撫平我們負面情緒的,其實是時間。
-3-
最後,最重要的是我自己的原因。
一個人,遇到了困難,首先想的是跟人傾訴,有的時候會收穫一絲平靜,久而久之,他可能會對此產生依賴。
在早期,讓我焦慮的不過是一些小事,現在想來都是我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但發個朋友圈就能得到關注,得到關心,這讓從小到大一直自卑,一直處在失敗中的我感到驚喜。
曾混跡豆瓣小組,經常遇到同一個po主發好幾遍同樣的煩惱,開始大家都積極地出謀劃策,但到了最後,大家忍不住回復「有空發帖不如去把問題解決了,很容易啊。」
這或許就是傾訴和傾瀉最大的區別:傾訴者想要解決問題,想要變得更好。
而傾瀉者只是想要別人無條件的關心和關愛,假如真的給他指明一條解決問題的道路,他反而會缺乏勇氣去實踐。
我就是這樣的人,膽小,懦弱,不想面對問題卻又渴望安慰,在別人給我指明道路後又缺乏實踐的勇氣,這又加深了我的焦慮,遂又回頭傾訴,陷入惡性循環,成為了一個負能量製造機。
-4-
我想,人與人之間的依賴,也是要把握界限的。
再好的朋友也是兩個不一樣的個體,能成為好友,說明你們喜怒哀樂必然有相通的部分,但本質上你們還是相互獨立的個體。
一個合格的傾訴者,在傾訴之前應該抱有這樣的信念:找人傾訴可以一時緩解情緒,但最終完全消化情緒還是得自己本身來承擔,不要把朋友當做自己的垃圾桶。
朋友,只能是欄杆,不能當拐杖。
看過一句話,「你的不幸,當自己在心裡剪碎了,再找束燭火灼燒成灰,而不是當作珍寶珍藏,見人就端出來分享,望別人能與你一起品嘗。」
深以為然。
-5-
從一個只會流著淚跟人傾訴並且毫無作用的軟弱者,到一個能自我解決負面情緒的人,我經歷了痛苦而又漫長的過程。
解決情緒上的問題,其實也沒有什麼捷徑,無非是身體力行地去做一些事情。
輕中度焦慮的人,就是已經出現一些輕度焦慮症症狀,比如失眠,情緒波動,精力衰減,但還沒有嚴重到什麼都幹不了的程度,一定要去接觸真實的生活。
從小事情做起,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
比如買菜做飯,成年之後我基本都吃外賣,吃的時候還罵罵咧咧,覺得這玩意兒為什麼那麼貴,我菜市場買顆青菜才多少錢。
某次抱怨之後被我媽懟了,她說:「人家買菜,洗菜,幫你做好,然後送到你面前,你就躺著玩手機,你說呢?」
後來我自己嘗試著做飯,才發現,做飯這件事沒有我想得那麼簡單。
米要淘,菜要洗,葉子要去,皮要剝,肉嘛,要切,切了要醃,往往是做飯兩小時,吃飯十分鐘。
一開始,我甚至不知道生肉放在冷藏室裡會壞,而沒有放冷凍室裡。
油放少了糊鍋,放多了吃起來膩。我沮喪。
鹽我總是手抖放多了,鹹得發苦。我後悔。
但當我的廚藝越來越好,做的東西越來越好吃的時候,我會有一種成就感。
這種成就感不比一夜暴富,不比成為世界冠軍,但我知道,這就是我們普通人能得到的,微小的,接地氣的成就感。
我發個朋友圈,朋友們都給我點讚,說我廚藝好,還有人說我和以前不一樣了。
哪裡不一樣呢?我想,大約是我不再通過傾瀉負面情緒尋求關注,而是從讓自己變好中得到成就和肯定吧。
哪怕是日常中的小問題,解決了也會有滿足感,久而久之,積累起來就會產生「我可以」的心裡暗示。
所以,一定要接觸生活,隨便做什麼,做飯也好,打掃衛生也好。
因為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面對你自己,什麼都不做,卻又渴望關注才是最可怕的。
-6-
當你學會了更加積極地面向生活,最後就是內在的自我重建了。
看過一本心理學著作,其中說到,焦慮起因是對他人之愛與關注的渴望、期望大過於自身能力成就、精英崇拜,以及才能運氣等制約因素。
最好的抵抗焦慮的方式,就是建立自身的判斷力與價值取向,不要輕易將自我認知建立在他人的認同之上。
其實,焦慮的時候跟人傾訴,我也是在意別人的看法的。
我希望我得到的是對方的理解,這個期望,對我本身又是一種壓迫。
因為你無法決定別人的看法,你得到的反饋不會總是你想要的。
所以,焦慮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少胡思亂想,多做點事情。
必要的時候,保持沉默。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當你真正開始行動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句話不是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