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說,我們的孩子根本沒有時間當兒童,年級越高的孩子越是這樣。如今一句贏在起跑線上,不知道毀掉了多少孩子的休息日和假期。
對於很多高三的學生而言,更是這樣,本來假期就不長,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以外,還有爸爸媽媽給孩子安排的各種各樣的補課班。
每天孩子天不亮就已經在路上,深夜才學習完回家,孩子瘦小的身體早就不堪重負了。
說起孩子,不少人都自然而然的就把孩子和玩耍聯繫在一起了,大家都發現,玩好像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感興趣的事情。
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是鼓勵孩子去玩的,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很多爸爸媽媽都忽視了兒童玩的這一需要。爸爸媽媽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所以大一些的孩子,每天他們都會沉溺在知識的海洋。
但是,就像是林清玄先生說的那樣,如果沒有遊戲和歡鬧,那就可以預見,二十年後我們的社會將會再也沒有詩歌、沒有文學、沒有音樂,更沒有文明。
著名的教育家高普尼克所說,孩子生來就是科學家,他們通過玩耍來構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
有這樣一個實驗:科學家把一個孩子們都沒接觸過的工具放在孩子面前,然後讓他們自己探索工具如何使用。有的孩子很快就明白了怎麼用,但是有的孩子會慢一些,可能要兩三天。
但是無一例外,他們最終都學會了如何使用這個工具。
不少爸爸媽媽可能覺得,孩子都上學了,還需要用玩耍來構建自己對世界運行方式的認知嗎?答案是肯定的。
就像是很多小學生不明白為什麼有的數學題是「滿一百元打六折」一樣,他們更多的關注的是為什麼不打七折而是打六折。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孩子根本沒有生活的體驗,他們不知道打折是商家促銷的一種方式。
這時候,他們就只能用數學題解答數學題,既沒有辦法理解知識,也沒有辦法將知識從象牙塔中拿出來運用。
同理,很多高中生學不好物理,其實也是這個原因。他們缺乏玩耍,缺乏對生活的體驗,甚至不知道電荷之間的作用力是怎樣的,更沒有自己觀察過雷電這種現象。
這樣憑空通過抽象的課本學習知識的方式,並不是最理想的方式。
很多新聞都報導有很多學生不堪重負,早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們從這些新聞中可以總結一些共性之處,那就是孩子壓力過大,沒有自己的空間。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和周圍的環境之間是需要達到平衡狀態的。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來自於環境的各種各樣的情緒,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如何把消極情緒排解是我們要關注的重點。
而孩子的玩耍,其實就是保持身體和環境平衡的一種方式。如果孩子長期都處在學習的壓力之下,沒有途徑把這些壓力排解,久而久之就會患上一些心理疾病。
如果那些不堪重負結束生命的孩子的父母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去釋放情緒,那麼悲劇可能也就不會發生了。
前段時間,湖南的一位父親沒有在假期中讓孩子參加補課班,而是讓孩子學習了許多戶外活動的技能,包括潛水、劃竹筏等等。這些都是孩子感興趣的運動。
這位父親平時的經典語錄就是:每天不玩夠兩個小時不許寫作業。不少人都說父親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提倡,畢竟現在的學生又是聽網課,又是一在書桌前就坐一天,身體素質太差了。
我們早就強調要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但是實際生活中我們仍然是偏重智育一育,孩子的身體健康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
據調查表明,平均每50個孩子中就會有一個孩子是肥胖症。在之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教育評估中,我國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是較差的。
這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只注重成績,而忽視了孩子全面發展。
玩耍就是進行體育鍛鍊的過程,這裡的玩耍更多的指的是戶外活動而不是單純的抱著手機和電腦打遊戲。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同時要兼顧課內的學習。
最好的辦法就是零存整取,利用碎片化時間,既不會耽誤孩子的學習,也可以讓孩子的身體素質得到提升。比如上學的路上,吃完飯後的休息時間,其實都可以進行一些戶外活動。
雖然學習是孩子的主要任務,孩子也會面臨著升學或者考試的壓力,但是我們還是要強調孩子玩耍。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
不過,玩耍不是沉迷電子遊戲,更多的是一種有意義的、能夠增長見識並且真正為孩子所喜歡的活動,可以是體育運動、也可以是一些增長見識的社會實踐活動等等。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重視起孩子的玩耍,這不僅僅是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需要,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