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前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兒童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
有一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做過對近千名兒童從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剩餘的20%則在7~17歲間獲得。
2017年北京市的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過「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農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如果不是親身見識了不同環境下同齡人的差距,我也不相信上面的話是真實的,我會覺得這是階級歧視,是對農村地區的歧視,是對工人階級的歧視。
最近新開播的《新生日記第二季》,裡面王弢、劉璇對雄赳赳的教育,有孩子的父母應該印象比較深刻。
劉璇對於雄赳赳的教育飲食十分的嚴格,時間規劃是必須的,什麼時間幹什麼事情,無論如何撒嬌耍賴都是不可以的,沒有商量。
他們的教育又是鼓勵式的、引導式的,小孩子不至於那麼討厭。
通過小孩子打碎碗,教育他要聽別人告訴他的問題;通過小孩對音樂家的好奇,來延伸出很多其他相關音樂知識。
父母王弢和劉璇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告知孩子,要自律。自己時刻保持鍛鍊、保持學習,在家也不會經常看手機、看電視,通過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孩子年齡小,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較弱,而且小孩子的效仿能力很強,需要父母及其他有能力的人對他們的言行加以引導。
教育孩子不是完成一項工作,它遠比一項工作更加費心、費力、費錢。
有一位前同事,家裡有一個8歲左右的寶寶,為了孩子找工作找在孩子學校附近,因為孩子放學後她還要送孩子去上各種輔導班、興趣班。
據說她給孩子報了不下5個輔導班、興趣班,數學、英語、圍棋、足球、鋼琴、美術,據說還要給孩子報編程課、黑管課,一個月只是輔導班、興趣班的錢就要3萬左右,這可是相當於一個農村家庭一年的收入啊。
兩夫妻為了孩子,真的付出很多,兩個人工資本來挺高的,但是每個月工資幾乎沒有剩餘,下班後兩人還要兼職賺些外快。
不過當時她的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孩子小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什麼對他是有用的,我們現在儘自己所能,讓他接觸更多更好的教育,引導他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為了以後她不會因為小時候沒接觸過而後悔、遺憾。」
城市裡的小孩,很小甚至還沒有出生時,父母已經把他們的人生規劃好了。
其實不止是在大城裡,在小城市、在農村,大家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也越來越重視,而且越來越重視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越來越重視孩子思維、習慣的培養。
出身,重要的不是父母或身邊的人一定是高學歷、是大富大貴之人,而且他們的思維、認知,只有方向對了,思維對了,才會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向。
在培養孩子方面,我們首先應該提升的是大人的思維、大人的認知,使他們不固步在自己原有的思維裡去教育孩子,不然他們的現在基本就是孩子的未來。
教育很關鍵,尤其是兒童教育很關鍵,但是現在仍有很多地區教育條件、教育環境落後,希望有更多有能力、有意願的人加入到支教大軍中,希望可以縮小教育差距。
國內有很多與支教相關的組織或平臺,以下為小編搜集的幾個支教團體或組織相關網站:
中國旅行義工支教組織http://ctvhome.org.cn/portal.php
中國支教.聯盟http://www.go9999.com/volunteer-teach/index
中華支教與助學信息網http://www.cta613.org/
天使支教網http://www.angel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