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軍機頻繁進入中國近海上空,7月26日,根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平臺在推特上發布的最新消息,一架隸屬於美國海軍的P-8A海上巡邏機當天現身東海,期間一度飛至距離福建海岸只有約76公裡的位置。
推特截圖
根據該平臺提供的P-8A飛行路徑圖,該機26日進入東海抵近偵察,從日本方向往南飛行了一段距離後北返。路徑圖顯示,該機一度飛至距離福建海岸僅有41.3海裡(約合76公裡)。該平臺還配文稱,這可能是美軍偵察機近來飛離中國海岸最近的一次。
、
另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平臺同日早些時候發布的消息,一架美國海軍P-8A反潛巡邏機出現在東海上空,距離上海海岸約為84海裡(約156公裡)。而當天美國海軍的「拉斐爾·佩拉爾塔」號驅逐艦也出現在同一海域,距離上海海岸約100海裡(約185公裡)。
截至目前,美國軍方尚未就這些飛行行動進行表態或予以證實。
專家:這些行動不僅是政治作秀,而且有著軍事方面的考量
中國軍事專家宋忠平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軍EP-3E電子偵察機與RC-135偵察機抵近偵察中國沿海地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了解解放軍重要的電磁頻譜信號。這些行動不僅是政治作秀,而且有著軍事方面的考量。
宋忠平表示,EP-3E和RC-135可以對電磁頻譜信號進行抓取,然後再對大量信號裡包含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比對,試圖了解中國武器裝備和中國軍事動態的相關現狀。
以前沿部署的美軍RC-135系列偵察機為例,按任務載荷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為通信信號偵察系統,可偵察到音頻、電傳、電報等信號。據稱在1萬米高度可偵測到600至800公裡外的電臺。此外,還可以收集、處理和分析飛彈制導的電波頻率及相關信息。第二類載荷是針對雷達信號的偵察系統,可收集預警、制導和引導雷達的頻率等技術參數,並對其進行定位,世界上各種雷達參數都在其測量範圍內,而且測量精度相當高。這些收集到的數據可用於建立敵方防空系統資料庫,戰時可根據這些數據研究幹擾、防空壓制方案。第三類載荷主要是紅外探測系統,可在360公裡內分辨出3.7米長的物體,主要用於探測彈道飛彈的發射。
那麼,針對美軍的挑釁,解放軍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呢?宋忠平認為,解放軍可以採取抵近攔截的方式,對抵近偵察的美軍機進行幹擾,讓對方無法專心工作。另一方面,當對方偵察機接近我國相關空域時,解放軍也可以暫停一些軍事活動,降低電磁頻譜信號被截獲的概率。
延伸閱讀
蓬佩奧發話後,美艦進我南海島礁12海裡內
美國國務院13日發表所謂涉南海聲明後,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7月15日發布消息稱,美軍驅逐艦「拉爾夫·詹森」號(DDG 114)7月14日在我國南沙華陽礁和永暑礁12海裡內「無害通行」。
美國海軍隨即發布聲明稱,「這次航行自由行動挑戰了中國、越南等對於無害航行的限制,維護了國際法所承認的自由和合法使用海洋的權利。」
「拉爾夫·詹森」號驅逐艦是一艘阿利·伯克級Flight IIA Restart型驅逐艦。該艦於2018年服役,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最新型的驅逐艦。該艦目前隸屬於「尼米茲」號(CVN-68)航母所在的第11航母打擊大隊(CSG-11)。第11航母打擊大隊目前擁有「尼米茲」號航母,飛彈巡洋艦「普林斯頓」號(CG-59),飛彈驅逐艦「約翰·保羅·瓊斯」號(DDG-53),「斯特萊特」號(DDG-104)和「拉爾夫·詹森」號(DDG-114)。
不過,就在蓬佩奧就南海問題「指手畫腳」發表講話的當天,美國在印太地區部署的兩艘航母「尼米茲」號和「裡根」號,反而駛離了南海附近海域。據美國海軍協會新聞網(USNI news)7月13日報導,7月13日,「裡根」號在澳大利亞以西海域,而「尼米茲」號則在菲律賓海以東海域。
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分布圖,「裡根」號在澳大利亞西海岸附近,而「尼米茲」號則在菲律賓海域以東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恢復戰鬥力以後,近期在南海動作不斷。7月2日,美軍「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加布裡埃爾·吉福德」號(LCS-10)來我南海地區進行「例行巡航」,我海軍一艘054A型飛彈護衛艦對該艦進行了抵近跟蹤監視。
在此之前,美國在6月末,7月初在南海和南海周邊海域共舉行了三輪雙航母演習。6月21日,「尼米茲」號航母與「羅斯福」號航母(CVN-71)從21日開始在菲律賓海演習。
6月28日,從美國西海岸遠道而來的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CVN-68)和「裡根」號航母(CVN-76)舉行針對「高端戰爭」的雙航母艦隊演習。
7月4日美國「獨立日」當天「裡根」在南海海域與「尼米茲」號進行雙航母演訓。期間1架B-52H轟炸機從美國本土起飛,全程飛行28小時,與航母打擊大隊開展海空聯合演習。
(原標題:美軍又派兩架軍機進入南海偵察,臺媒:連續第12天現身巴士海峽)
來源:綜合環球網 觀察者網 環球時報
流程編輯:TF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