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青少年心理諮詢心得總結:
1、父母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實際上大部分是自己身上最不喜歡最討厭的特質。
2、父母的焦慮水平會隨著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而逐漸增高。6歲和14歲這兩個年齡段家長最為焦慮,親子關係也會變得比較緊張。
3、孩子的心因性症狀,比如心因性的抑鬱、焦慮,大部分都是家庭氛圍影響的,而父母不一定自知。
4、會玩的孩子一般心理健康的程度都比較高,不會玩的孩子一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所以玩,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而家長不一定就認同。(這裡的玩,不包括電腦手機遊戲)
5、有些家庭的母親安全感其實一直不高,假如父親長期功能缺失,男孩會承擔孩子和丈夫的雙重身份,這會導致孩子的行為紊亂。(一般父親意識到這一問題時,母親並不會意識到這一問題,反倒與兒子形成詭異的聯盟,一起攻擊和排擠父親)
6、中國孩子從出生開始所面臨的來自家庭人際關係方面的壓力就要比西方家庭裡的孩子高得多。
7、實際上,大部分的家長都不清楚自己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對於自己的教育理念,大部分都是缺乏系統的認識和目標。事實上,隨著社會中心理學知識的傳播,這些知識並沒有幫助到這些家長,反而加劇了這些家長教育理念上的混亂。這種混亂引發了家庭中教育理念的衝突和孩子的行為問題。
8、在家長教育理念中,對於孩子來說,傷害最大的莫過於讓孩子認識到現實的殘酷這一理念。事實上,孩子的心理調節能力是不如成年人那麼好的,這樣對於一個成年人都需要花很長時間去適應的話題,對於孩子來說是完全承擔不了的。所以,上周我就說了,家長最好不要在孩子目前訴苦,扮演悲情的角色。
9、另外一個比較可怕的事情是,家長的角色不清晰,把其他場合的角色帶入家庭中。例如父親是管理者的話,就容易把管理者的身份帶入到家庭裡,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員工來管理;媽媽是教師的話,就容易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學生來管控;家長是醫生的話,怎麼看孩子都覺得是患者。那麼這帶給孩子的,是一個缺乏溫情的家庭,真箇家庭,如果缺乏煙火氣,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如果孩子未來發展順利,也會想逃離開這個家庭。
10、對於孩子來說,現在鑄就的傷害,在未來孩子不一定會理解父母,甚至,這種傷害會損害孩子愛別人的能力。指望孩子長大就能原諒理解你,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11、心理能量是守恆的。在親子關係中,早年父母容易以愛的名義傷害、控制和支配孩子,晚年孩子就容易以孝的名義傷害、控制和支配父母。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何待來世?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切都是以潛意識的形式在發生,當事人並不自知,都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對方好,久而久之,親子間就會形成病態的粘連關係。即不在一起又互相思念,在一起又互相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