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程,而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尤為突出,大力發展鄉村教育具有現實性和戰略性意義。只有明晰鄉村教育存在的困境並進行深入分析,才能找到鄉村教育振興的突破口。
由於城市化進程加快,鄉村學校的教學與管理逐漸城市化。鄉村教育的管理模式、知識體系、課程設置與城市並無二致。這樣的狀況使得鄉村教育逐漸演變成一種「離農」教育,原來根植於本土的傳統和文化傳承逐漸消失。這樣的教育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使得鄉村教育既無鄉土傳承又無城市學校的再造之力,教育逐步「邊緣化」和「離土化」。
伴隨著農業人口大量轉移的是生源流失,這種狀況導致了鄉村教育「無生」的困境。有的地區生源流失的背後,一方面是因為有的鄉村比較貧困,而教育回報周期漫長,造成村民「讀書無用論」意識漸長;另一方面是由於家長不重視子女教育。同時,鄉村學校由於地處偏僻,文化娛樂活動及場所缺乏,年輕教師婚戀問題矛盾突出,使得鄉村學校既難以吸引年輕教師,又留不住優秀教師。這樣的狀況,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加劇了鄉村「無師」的現實。
生源流失,鄉村學校規模、班級規模越來越小,教師配比越來越低,學校裡一個教師要上多個年級的課還要身兼數職,有的教學點一師一校,教師個人成長及教師間的互助學習無從談起。鄉村學校在教育質量上的掣肘反過來又造成了鄉村教育規模的進一步萎縮,一些家長想方設法把孩子送進城市學校。同時,由於教育管理體制的局限,在鄉村教育中不僅存在「疏離」於農村、農民的教師,還存在著把鄉村教育「流離」於鄉村發展場域之外的許多管理者。鄉村教育在鄉村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上的「無為」,不僅使鄉村教育失去了鄉村文化的生存土壤和鄉村經濟發展的支撐,而且進一步加劇了鄉村教育的沒落。
如何破解鄉村教育的困局,走出一條新時代背景下的鄉村教育突圍之路,不僅是鄉村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鄉村振興的戰略需要。
鄉村教育發展要結合鄉村教育特點。我國土地遼闊,民族眾多,地理環境、鄉俗風貌千差萬別,有的甚至是三裡不同音、五裡不同俗。因此,鄉村教育的發展不能一概而論。要充分尊重和考慮不同地區鄉村教育的發展特點,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鄉村教育。
常山縣五裡小學當年是一所逐步萎縮的小規模學校,學校充分利用五裡鄉的傳統婺劇文化優勢,藉助鄉村婺劇愛好者的力量,開展了婺劇進校園活動。通過《家鄉的婺劇》拓展性課程的學習,孩子與家鄉傳統、歷史傳承產生了精神和文化上的連結。孩子們通過社團、主題展演等活動,把學到的基礎性婺劇知識、婺劇表演融入學校會演、鄉村大舞臺活動中,不僅拓展了學校和鄉村的知名度,也為學校樹立了品牌特色,為學校發展贏得了生機。
鄉村教育發展要結合鄉村發展特色。鄉村教育的發展首先應該是為鄉村發展服務的,鄉村教育不僅要參與到鄉村文明、鄉村建設的進程中,同時要在參與過程中獲得鄉村文化和經濟資源對學校發展的大力支持。
柯城區九華中心小學原是一所遠離城區的小規模學校,藉助浙江省新農村建設與課程改革的契機,學校教師編寫了《九華立春祭》校本課程,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走村串戶挖掘「立春祭」素材,促進了「九華立春祭」這一衢州特色鄉村旅遊品牌的創建、開發和宣傳。通過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師生親自參與宏大的立春祭活動,自信心得到加強。同時,鄉村旅遊經濟的發展反哺了鄉村教育,學校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鄉村教育發展要結合教師自身特長。鄉村教育的發展,師資是關鍵因素,唯有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首要位置,鄉村教育才能真正煥發新的生機。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教師各方面待遇都有所改善,但在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鄉村教育對優秀教師、青年教師的吸引力還不是太大,如何挖掘在崗教師的特長,利用在崗教師的行為自覺讓他們積極為鄉村教育發展出智、出力是至關重要的。
衢江區蓮花小學的《田園課程》、開化縣林山鄉國芯希望小學《蠶桑文化》的開發與建設就起到了這樣的效果。這些基於鄉情、校情,切口小、易上手的三農課程讓老教師重燃激情,重新找到主人翁的位置;而對於年輕教師而言,三農課程的開發讓他們重新認識了農村、農民,讓他們感覺到與這一方水土的無縫對接,從此工作有目標,心中有方向。
鄉村教育的發展不在於「大樓」和「大師」,而在於怎麼利用鄉村自身特有的教育資源,融合鄉村的教育特點、發展特色、教師特長,從人文與自然的角度出發,創生出符合農村教育特色的鄉村教育振興之路。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中國教師報》2020年12月02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