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治理的困境和對策

2021-03-04 農振通
1 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治理的要求

黨和國家十分關心鄉村發展和鄉村治理,進入新時代,為解決好「三農」問題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可以說,鄉村的發展質量就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現代化水平和質量,現在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好比給鄉村下了一場及時雨,讓鄉村發展煥發生機和活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治理有效」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保障性要素和關鍵性環節。打鐵還需自身硬,鄉村振興有國家政策支持之外,更需要鄉村自身增強治理能力。因此,要走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就必須要夯實鄉村治理根基,把握好鄉村治理關鍵環節。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無鄉村善治,必無鄉村振興。

2 當前鄉村治理面臨的困境與挑戰2.1 治理內容困境:自治水平低,法治意識弱,德治力量小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是踐行村民自己當家做主的村民自治制度。但農村地區經濟條件差,大多數人還在為基本生活愁苦,而對於自治和權利表達關心較少。絕大部分村民並不關心政治生活,持有一種自治消極、政治冷漠的態度,這導致自治效果大打折扣。自治需要文化基礎,顯然在這方面農村的硬體設施並不紮實,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對自治制度的理解和認識不夠深刻,簡單的認為自治就是想管什麼就管什麼、想怎麼管就怎麼管。這導致村民自治主體被歪曲,出現「一人之治」的不正常現象;導致村民自治功能行政化和經濟化;導致村民自治權力異質化,居心不良之人乘機大行腐敗之風。先天的缺陷,再加上後天條件的不足,鄉村治理自治水平低,自治形勢嚴峻。

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在農村仍然根深蒂固,一些村民遇事仍然相信迷信而拒絕科學,法制觀念和法治意識薄弱,不信法不懂法不守法的現象比比皆是。當前我國正在建設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而農村的種種「不法行為」與此相悖,不符合鄉村治理法治要求。在德治方面,農村地區主要表現為德治力量小,德治本是農村的優勢,但當前這種優勢不僅不存在,還成了鄉村治理過程中一種局限。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奢靡之風、攀比之風、懶惰之風等種種不良社會風氣流入農村,造成道德下滑,鄉風敗壞,德治力量被嚴重削減。

2.2 治理方式困境:傳統鄉村治理方式不適應新時代鄉村治理現代化要求

費孝通先生說中國鄉村社會是一種「熟人社會」,而現在已經轉換為「半熟人社會」,「鄉土中國」轉變為「城鄉中國」。我國傳統鄉村治理方式採用的是正式村民自治與非正式鄉村德治相結合的模式當前這種模式已日益凸顯出其局限性。新時代鄉村社會矛盾更加尖銳,鄉村治理問題更加複雜,「單一」利益主體變為「多元」利益主體,「單位人」變為「社會人」再加上鄉村社會流動性加大,舊模式已經不適應新要求。因此,必須轉變傳統的治理模式,創建現代化的鄉村治理體系。

2.3 治理體制困境:鄉村治理「行政化」現象明顯

在實際生活中,村民往往忽視了自治的權利,忘記了自己是主人這個身份,村治演變出「行政化」現象。在鄉村社會裡,大多數村民都會有「官本位」思想,即便知道是村民自治制度,但依舊會認為「村長」「村支書」「村組長」等是「官」,在日常工作中會習慣按指令行事,習慣把自己當下級,堅決服從上級命令,忽視掉自治、自主、自決、自裁。從成文制度來看,村民委員會起到的是一個橋梁和中間人的作用,主要是負責將政府和村民連接起來,但是在農村政治實踐中,鄉鎮政府把村委會當下級組織,將其「行政化」,把「指導」變為「領導」。鄉鎮政府對於各村來說就是「一肩挑」「一言堂」,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村幹部和村民就變成了下屬,村幹部既從身份上成了「行政化」,也從行為上成了「行政化」。普遍「行政化」歪曲了村民自治性質,導致鄉村治理難度加大。

2.4 治理主體困境:鄉村「空心化」嚴重,治理主體缺失

在農村,大多數村民以農業為生,但農業經營成本高、歷時長、收入低,農村本土資源和條件不能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村民為尋求更好的發展紛紛選擇離開農村,湧向大城市。外面世界繁華現代,與樸素簡單的鄉村社會截然不同,城市強大的「虹吸效應」吸引了鄉村大量的人才、技術和資金,致使資源流失。隨著鄉村「空心化」加劇,大多數農村地區只見樓房高起,卻不見人群居住,往往只有過年過節時農村人口會大量返鄉,節日一過村又成了「空心村」,這種節假性的人口流動深深影響著鄉村治理效果,甚至會加劇鄉村治理難度。鄉村治理,毋庸置疑,治理的主體是村民,服務的對象也是村民,但人口的流失和流動,使得鄉村治理主體缺位。留在鄉村的「三留守」人員,他們整體文化程度低,公民意識不強,政治參與消極,鄉村治理主動性低,即便有心也無力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發展。鄉村嚴重「空心化」,導致鄉村主體自治缺位,使農村基層自治工作難以有序開展、鄉村集體事務管理監督時常流於形式。

3 破解鄉村治理困境,實現鄉村全面振興3.1 思想路徑:....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部分,其治理好壞與國家命運發展休戚相關。破解困境,實現振興,.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一要堅持黨的政治領導,始終堅定黨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標,始終堅定黨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路線。二要堅持黨的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人員調配、職位安排、職責分工等工作要堅決服從黨的組織領導和組織建設。三要堅持黨的思想領導,思想牢固是重點,必須堅定「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築牢鄉村治理工作的思想戰線。

3.2 制度路徑: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鄉村治理是一項兼具複雜性和系統性的長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須結合當下的新形勢,制定一套與時俱進的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三治」結合鄉村治理體系,不是簡單的「1+1+1」,而是系統、要素、環境、結構、功能的重新生成,是一種深度融合和整體推進,深刻地體現出系統性和總體性特徵。「三治融合」不能搞還原論,不能分而治之,而要堅持整體論,通盤設計、統籌兼顧,將「三治」融合到全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三治」是內容,「融合」是精髓,要精準把握自治是基礎,法治是保障,德治是支撐的基本原則,才能達到「三治」實質融合,才能真正達到「3X3X3」的治理效果。

3.3 經濟路徑: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夯實鄉村治理物質基礎

經濟是基礎,進入新時代,發展鄉村經濟必須要抓住政策優勢,立足於本土資源,走鄉村特色經濟發展道路。發展鄉村特色經濟,必須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指導,促進農村經濟高速度、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堅持經濟與生態平衡發展,經濟收入增長的同時又有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必須要立足於本土文化,大力引進信息化、智能化、「網際網路+」的數字經濟,與時代接軌。唯有經濟紮實,才能保證鄉村振興持續發展。

3.4 人才路徑:立足於新鄉賢文化,引進新鄉賢人才參與鄉村治理

「空心化」導致鄉村治理的主體缺失。因此,必須要引導農村人力資源回流,立足於新鄉賢文化,引進新鄉賢人才參與鄉村治理。鄉村振興關鍵在於人才振興,新鄉賢作為「有學識、有人脈、有能力、有資源」的能人群體,對實現「治理有效」發揮引領作用。鄉賢文化是地域性的精神文化,是紮根於鄉村本土社會的文化,具有賢、誠等特點,推進鄉賢文化建設,有利於培育文明鄉風,鄉村富裕發展。鄉村社會有其獨特的人情、人文,立足於本村鄉賢文化,以鄉情、鄉思、鄉愁來吸引和凝集各方成功人士返鄉並投入鄉村治理中,是鄉村治理的另一創新之舉。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具有濃濃的家鄉情懷,新鄉賢的回歸能為鄉村發展和鄉村治理帶來新的技術、人才和資金,能有力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治理要依靠內生性自治,這種內生性主要是來源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新鄉賢的回歸能加強這種聯繫,增強內生性,有助於重建鄉村治理秩序。新鄉賢既有對鄉村社會的獨特情懷,又有新思想、新理念、新價值,他們參與鄉村治理能更好的推進鄉村振興建設。

總之,鄉村振興背景下,必須要從思想、制度、經濟、人才四個方面入手,全力破解鄉村治理困境,為實現鄉村振興創造善治環境,只有達到鄉村善治,才能有序推進鄉村振興。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第十六講:鄉村振興下鄉村治理創新模式與規劃
    綠維文旅推進鄉村振興,幫你從頂層規劃到落地實施。本期我們來聊一聊鄉村治理的問題。我國是農業大國,鄉村治理是國家現代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第三,鄉村人口結構重構,治理模式亟待創新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未來鄉村的人口結構會發生巨大變化。鄉村不僅擁有原住民群體,還包括返鄉就業青年、創新創業的「情懷鄉民」和養生度假的「回歸鄉民」等各類群體。不同類型的群體擁有不同的需求,治理方式也不盡相同。此外,外來人口在鄉村地區工作生活地域的分散,也導致針對聚集人群的傳統鄉村治理方式不再適用。
  •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民主」與「有效」治理的匹配問題
    「治理有效」針對的是什麼樣的社會經濟乃至時代背景呢?等等。這裡從過去40多年農村治理的演變過程中尋找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和分析。  一、現代化轉型與鄉村治理難題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我國鄉村治理問題一直沒有獲得很好解決。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多維透視
    如何在更高水平上滿足廣大農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進一步提升鄉村文化在治理現代化中的貢獻度,這是當前實現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認真思考和著力解決的問題。文化不僅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構成因素,也是推動治理現代化的源動力。國家治理現代化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其中文化因素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任何一個國家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都是基於自身的歷史文化背景,以本民族和國家的民族精神、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為價值引導,以文化的傳承發展為條件,以文化的繁榮興盛為支撐。
  • 「今日關注」第二屆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法治論壇順利召開
    本次論壇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背景下,以「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法治」為主題的專門研討會。,離不開強有力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保障,如何完善涉農領域立法,強化鄉村司法保障,健全鄉村矛盾糾紛化解和平安建設機制,推進鄉村依法治理,加快「數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設,需要社會各界廣泛開展調查和研討。
  • 昌寧:「五組一聯」強化鄉村治理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漭水鎮在鄉村治理體系建設中探索出「五組一聯」工作模式,有效破解鄉村治理新問題,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彰顯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軸,進一步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為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制度發展方向,對新時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 鄉村振興清風隨行 新時代清廉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現代化研討會舉行
    浙江共產黨員雜誌記者 陸偉 攝近年來,全國各地正不斷深入推進清廉鄉村建設,湧現出一批批卓有成效的鄉村治理新模式。為梳理總結全國清廉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現代化成功經驗,展示清廉鄉村建設推進過程中的亮點和特色成果,深度研討清廉鄉村建設與推進基層治理的內在機理,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一線、向群眾身邊延伸,今年6月,組委會面向全國開展了「新時代清廉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現代化」典型經驗做法和優秀理論成果的徵集活動。
  •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專題 | 基於地權改革與社會治理的鄉村振興法治思維
    摘 要:鄉村振興的法治思維要求構建內生式的鄉村振興長效機制,形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穩定製度框架。它體現為一種立體的結構:一方面要主抓鄉村振興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另一方面要堅持制度底線和把握改革方向,為政府和群眾實踐預留空間,由此形成地權改革、社會治理兩條主線。
  • 陳文勝:在決勝全面小康中推進鄉村振興
    藍皮書立足對省內典型縣域的調查研究,總結分析了2019年以來湖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主要進展、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探討了當前湖南鄉村振興的基本態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進湖南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加強重金屬汙染耕地修復治理,長株潭重金屬汙染耕地修復治理和種植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紮實推進造林綠化,森林覆蓋率與森林蓄積量持續提升。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實施「千村美麗、萬村整治」工程,形成了一批城郊型、山區型、湖區型等美麗鄉村建設樣板。五是以組織振興為保障構建現代鄉村治理體制。
  • 把保護「中華水塔」融入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過程
    當前,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入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全過程,從基層抓起,從細微之處抓起,再接再厲、久久為功,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青海力量。把保護生態融入鄉村振興全過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產業振興不可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用最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多引進綠色企業,多謀劃本地綠色發展項目。尤其要用好自然資源優勢,把旅遊業服務業做優,把集體經濟做大做強。
  • 新時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模式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背景下,通過對全國各地「三治結合」鄉村治理創新實踐的全面梳理,系統總結該模式在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並尋求破解其運行困境的優化路徑,就成為本文關注的核心。同時,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進程的加快,鄉村治理的法治化現代化進程帶來了社會結構的急劇變遷和社會階層的快速分化,簡單化、單向度的鄉村治理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億萬農民的權利訴求和利益期待,更難以承載鄉村振興戰略對治理有效的要求。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成為破解鄉村治理困境的可行路徑。
  • 村幹部犯罪的特點、主要成因和治理對策
    村「兩委」班子成員(以下簡稱村幹部)對村裡的發展起著領頭雁的作用,他們的能力、素質、作風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進而影響著國家現代化進程。近年來,村幹部犯罪問題日益嚴重。資料顯示:「全國檢察機關年均查辦鄉鎮站所和農村黨支部、村委會幹部職務犯罪1萬人以上,佔職務犯罪案件總數的五分之一左右。」
  • 鄉村振興在商丘丨產業興旺指的到底是什麼?
    文丨穀雨(方塘傳媒《重新發現商丘》主編)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也就是說這20個字概括了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其中產業興旺為根本,只有產業興旺,農民才能實現生活富裕,這是處於第一位的,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則是對鄉村內部或外部人員營造鄉村具有吸引力的幾個基礎方面
  •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什麼
    這就需要立足我國國情和鄉村發展實際,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資源作用、增強群眾參與鄉村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形成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具體意見思路和相關建議。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是立足社會發展全局作為國家重要戰略之一,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涉及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更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長治久安。
  • 網紅直播下鄉村,助力川南一體化
    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提升經濟效能,實現區域經濟騰飛,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新媒體、新經濟、新業態融合發展。2021新年元旦的第二天,以「網紅直播下鄉村,助力川南一體化」為主題的「春見柑橘」品鑑會活動在四川宜賓友泰綠色科貿有限公司生態農莊順利舉辦。
  • 鄉村振興:與孝文化有關?
    相對於城市的狂躁、複雜與多變,鄉村原本有著更多詩意與溫情,它承載著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恆久的價值和傳統。在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的大量消失並不意味著鄉村文化的消亡,相反,鄉村更加稀缺而珍貴,鄉村依然是人們心靈的寓所。但是,就因為偏僻鄉村的過度貧窮,而導致孝文化的喪失。
  • 群賢畢至曜暖冬 鄉村振興正當時——第二屆鄉村振興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她代表學校對與會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並指出我校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始終堅持知行合一,主動擔當起鄉村振興領軍隊伍和智庫建設的歷史重任。她回顧了學校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人文與發展學院在投身鄉村振興戰略上所取得的成績,不論是鄉村振興「四個系列」行動,還是組織「中俄鄉村振興國際學術研討會」、「鄉村振興與婦女發展」等系列研討會,在國內和國際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說」出來的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全縣最落後的村莊,幾年後卻成為美麗村莊,去年還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這個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還是靠「說」出來的。是真的嗎?又是怎麼「說」的呢?村裡的事只有和村民們商量著辦,鄉村治理才會有效。三年來,通過村民說事,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旭拱岙村從一個閉塞落後的「賭博村」,變成了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浙江省特色精品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寧波市美麗鄉村示範村。
  • 鄉村振興發展要解決的四大難題
    2019年7月5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指導,四川省旅遊景區管理協會等單位主辦的「2019中國(成都)旅遊景區創新發展博覽會暨2019四川文旅創新發展峰會」召開,本次峰會的主題為「鄉村振興 推動文旅創新 促進文旅發展」。綠維文旅董事長林峰博士受邀出席峰會,並發表《鄉村振興下的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主題演講。
  • 講演紀要 | 田毅鵬:走有東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本次講演中,田毅鵬教授強調:在進行東亞鄉村振興的社會政策比較研究時,應當改變社會政策學科的「西方中心論」色彩,運用東亞豐富的社會政策的思想理論資源和政策實踐案例,豐富社會政策學科體系。通過文獻研究,系統整理東亞各國關於鄉村振興出臺的不同時期的社會政策,著重分析社會政策出臺的背景及政策的具體文本,比較社會政策,這將是一項很有前景、有魅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