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和國家十分關心鄉村發展和鄉村治理,進入新時代,為解決好「三農」問題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可以說,鄉村的發展質量就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現代化水平和質量,現在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好比給鄉村下了一場及時雨,讓鄉村發展煥發生機和活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治理有效」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保障性要素和關鍵性環節。打鐵還需自身硬,鄉村振興有國家政策支持之外,更需要鄉村自身增強治理能力。因此,要走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就必須要夯實鄉村治理根基,把握好鄉村治理關鍵環節。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無鄉村善治,必無鄉村振興。
2 當前鄉村治理面臨的困境與挑戰2.1 治理內容困境:自治水平低,法治意識弱,德治力量小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是踐行村民自己當家做主的村民自治制度。但農村地區經濟條件差,大多數人還在為基本生活愁苦,而對於自治和權利表達關心較少。絕大部分村民並不關心政治生活,持有一種自治消極、政治冷漠的態度,這導致自治效果大打折扣。自治需要文化基礎,顯然在這方面農村的硬體設施並不紮實,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對自治制度的理解和認識不夠深刻,簡單的認為自治就是想管什麼就管什麼、想怎麼管就怎麼管。這導致村民自治主體被歪曲,出現「一人之治」的不正常現象;導致村民自治功能行政化和經濟化;導致村民自治權力異質化,居心不良之人乘機大行腐敗之風。先天的缺陷,再加上後天條件的不足,鄉村治理自治水平低,自治形勢嚴峻。
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在農村仍然根深蒂固,一些村民遇事仍然相信迷信而拒絕科學,法制觀念和法治意識薄弱,不信法不懂法不守法的現象比比皆是。當前我國正在建設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而農村的種種「不法行為」與此相悖,不符合鄉村治理法治要求。在德治方面,農村地區主要表現為德治力量小,德治本是農村的優勢,但當前這種優勢不僅不存在,還成了鄉村治理過程中一種局限。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奢靡之風、攀比之風、懶惰之風等種種不良社會風氣流入農村,造成道德下滑,鄉風敗壞,德治力量被嚴重削減。
2.2 治理方式困境:傳統鄉村治理方式不適應新時代鄉村治理現代化要求費孝通先生說中國鄉村社會是一種「熟人社會」,而現在已經轉換為「半熟人社會」,「鄉土中國」轉變為「城鄉中國」。我國傳統鄉村治理方式採用的是正式村民自治與非正式鄉村德治相結合的模式當前這種模式已日益凸顯出其局限性。新時代鄉村社會矛盾更加尖銳,鄉村治理問題更加複雜,「單一」利益主體變為「多元」利益主體,「單位人」變為「社會人」再加上鄉村社會流動性加大,舊模式已經不適應新要求。因此,必須轉變傳統的治理模式,創建現代化的鄉村治理體系。
2.3 治理體制困境:鄉村治理「行政化」現象明顯在實際生活中,村民往往忽視了自治的權利,忘記了自己是主人這個身份,村治演變出「行政化」現象。在鄉村社會裡,大多數村民都會有「官本位」思想,即便知道是村民自治制度,但依舊會認為「村長」「村支書」「村組長」等是「官」,在日常工作中會習慣按指令行事,習慣把自己當下級,堅決服從上級命令,忽視掉自治、自主、自決、自裁。從成文制度來看,村民委員會起到的是一個橋梁和中間人的作用,主要是負責將政府和村民連接起來,但是在農村政治實踐中,鄉鎮政府把村委會當下級組織,將其「行政化」,把「指導」變為「領導」。鄉鎮政府對於各村來說就是「一肩挑」「一言堂」,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村幹部和村民就變成了下屬,村幹部既從身份上成了「行政化」,也從行為上成了「行政化」。普遍「行政化」歪曲了村民自治性質,導致鄉村治理難度加大。
2.4 治理主體困境:鄉村「空心化」嚴重,治理主體缺失在農村,大多數村民以農業為生,但農業經營成本高、歷時長、收入低,農村本土資源和條件不能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村民為尋求更好的發展紛紛選擇離開農村,湧向大城市。外面世界繁華現代,與樸素簡單的鄉村社會截然不同,城市強大的「虹吸效應」吸引了鄉村大量的人才、技術和資金,致使資源流失。隨著鄉村「空心化」加劇,大多數農村地區只見樓房高起,卻不見人群居住,往往只有過年過節時農村人口會大量返鄉,節日一過村又成了「空心村」,這種節假性的人口流動深深影響著鄉村治理效果,甚至會加劇鄉村治理難度。鄉村治理,毋庸置疑,治理的主體是村民,服務的對象也是村民,但人口的流失和流動,使得鄉村治理主體缺位。留在鄉村的「三留守」人員,他們整體文化程度低,公民意識不強,政治參與消極,鄉村治理主動性低,即便有心也無力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發展。鄉村嚴重「空心化」,導致鄉村主體自治缺位,使農村基層自治工作難以有序開展、鄉村集體事務管理監督時常流於形式。
3 破解鄉村治理困境,實現鄉村全面振興3.1 思想路徑:....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部分,其治理好壞與國家命運發展休戚相關。破解困境,實現振興,.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一要堅持黨的政治領導,始終堅定黨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標,始終堅定黨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路線。二要堅持黨的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人員調配、職位安排、職責分工等工作要堅決服從黨的組織領導和組織建設。三要堅持黨的思想領導,思想牢固是重點,必須堅定「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築牢鄉村治理工作的思想戰線。
3.2 制度路徑: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治理是一項兼具複雜性和系統性的長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須結合當下的新形勢,制定一套與時俱進的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三治」結合鄉村治理體系,不是簡單的「1+1+1」,而是系統、要素、環境、結構、功能的重新生成,是一種深度融合和整體推進,深刻地體現出系統性和總體性特徵。「三治融合」不能搞還原論,不能分而治之,而要堅持整體論,通盤設計、統籌兼顧,將「三治」融合到全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三治」是內容,「融合」是精髓,要精準把握自治是基礎,法治是保障,德治是支撐的基本原則,才能達到「三治」實質融合,才能真正達到「3X3X3」的治理效果。
3.3 經濟路徑: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夯實鄉村治理物質基礎經濟是基礎,進入新時代,發展鄉村經濟必須要抓住政策優勢,立足於本土資源,走鄉村特色經濟發展道路。發展鄉村特色經濟,必須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指導,促進農村經濟高速度、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堅持經濟與生態平衡發展,經濟收入增長的同時又有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必須要立足於本土文化,大力引進信息化、智能化、「網際網路+」的數字經濟,與時代接軌。唯有經濟紮實,才能保證鄉村振興持續發展。
3.4 人才路徑:立足於新鄉賢文化,引進新鄉賢人才參與鄉村治理「空心化」導致鄉村治理的主體缺失。因此,必須要引導農村人力資源回流,立足於新鄉賢文化,引進新鄉賢人才參與鄉村治理。鄉村振興關鍵在於人才振興,新鄉賢作為「有學識、有人脈、有能力、有資源」的能人群體,對實現「治理有效」發揮引領作用。鄉賢文化是地域性的精神文化,是紮根於鄉村本土社會的文化,具有賢、誠等特點,推進鄉賢文化建設,有利於培育文明鄉風,鄉村富裕發展。鄉村社會有其獨特的人情、人文,立足於本村鄉賢文化,以鄉情、鄉思、鄉愁來吸引和凝集各方成功人士返鄉並投入鄉村治理中,是鄉村治理的另一創新之舉。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具有濃濃的家鄉情懷,新鄉賢的回歸能為鄉村發展和鄉村治理帶來新的技術、人才和資金,能有力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治理要依靠內生性自治,這種內生性主要是來源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新鄉賢的回歸能加強這種聯繫,增強內生性,有助於重建鄉村治理秩序。新鄉賢既有對鄉村社會的獨特情懷,又有新思想、新理念、新價值,他們參與鄉村治理能更好的推進鄉村振興建設。
總之,鄉村振興背景下,必須要從思想、制度、經濟、人才四個方面入手,全力破解鄉村治理困境,為實現鄉村振興創造善治環境,只有達到鄉村善治,才能有序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