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勝,湖南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省委三農工作專家組組長)
——《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19-2020)》解讀
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係中國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我們一直致力於湖南「三農」研究,以對縣域的調研為基礎,持續多年跟蹤觀察全省鄉村發展狀況,在2018年以前每年出版發布《湖南城鄉一體化發展報告》藍皮書,自2018年開始出版發布《湖南鄉村振興報告》藍皮書。今年出版的藍皮書《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19-2020)》,由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工作專家組負責組織,湖南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作為支撐機構,共同合作研究完成。藍皮書立足對省內典型縣域的調查研究,總結分析了2019年以來湖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主要進展、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探討了當前湖南鄉村振興的基本態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進湖南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一、五大振興並進夯實決勝全面小康基礎
當前正處於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關頭。湖南作為農業大省,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對於鄉村振興有著更迫切的願望與期待。藍皮書指出,湖南近年來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聚焦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全面發力,推動農業農村呈現出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是以產業振興為重點推動鄉村生活富裕。湖南以農業「百千萬」工程為總抓手,大力實施品牌強農、特色強農、質量強農、產業融合強農、科技強農、開放強農「六大強農」行動,不斷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持續完善「四跟四走」「四帶四推」產業扶貧政策措施,推動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農產品加工業、休閒旅遊經濟實現較快發展,有效保障了國家重要農產品供給,推動了農業由增產導向提質導向的轉變。
二是以人才振興為關鍵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湖南實施了鄉村人才振興行動計劃,大力引進農業高端人才,加快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鼓勵引導城市人才服務鄉村,激勵保障人才紮根基層,創新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不斷加大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就業扶持力度,推動出現了以「返鄉創業」為特點的農民工回流,確保了鄉村基層人才輸送規模持續擴大、支援家鄉的「鄉賢」力量不斷增強。
三是以文化振興為根本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湖南注重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繼承紅色革命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補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短板,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價值引領。堅持黨員帶頭,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推進移風易俗,加強鄉風文明陣地建設,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湧現出一批鄉風文明的鄉村典範,帶動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四是以生態振興為支撐打造鄉村美麗家園。湖南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推動農村面貌明顯改觀。加強重金屬汙染耕地修復治理,長株潭重金屬汙染耕地修復治理和種植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紮實推進造林綠化,森林覆蓋率與森林蓄積量持續提升。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實施「千村美麗、萬村整治」工程,形成了一批城郊型、山區型、湖區型等美麗鄉村建設樣板。
五是以組織振興為保障構建現代鄉村治理體制。湖南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配套制度,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開展農村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優先保障基層工作經費,基層黨組織引領力帶動力不斷增強。深化村民自治實踐,率先開展村務公開「亮欄」行動,普遍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全面推行「一村一輔警」,鄉村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道縣祥霖鋪鎮兩河口村溼地公園,青山綠水在秋日餘暉的映射下,與岸邊金黃的稻田、錯落的村莊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秋色圖景。
二、五大挑戰猶存考驗農村全面小康質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藍皮書立足對全省的調查認為,湖南廣大鄉村地區仍然是發展的薄弱地區,提高農村全面小康質量面臨著五個方面的困難和挑戰。
一是農民收入水平偏低,持續增長困難較大。收入水平是人民群眾對對「小康不小康」感受最為敏感和直觀的指標。藍皮書分析發現,湖南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自2012年以來出現了一個較大的下降過程,雖然近五年總體上趨於穩定並有小幅提升,但收入整體水平仍然偏低,受宏觀經濟波動、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農民持續增收的不確定增大。
二是區域農村發展差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薄弱環節。全面小康,應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藍皮書指出,湖南省農村地區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較突出,尤其表現在居民收入與消費、公共服務供給和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等方面。如湘西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長沙市的三分之一,長株潭地區城鄉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了一體化,大湘西地區則在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三是貧困地區發展基礎薄弱,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壓力較大。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但「不是輕輕鬆鬆一衝鋒就能打贏的」。藍皮書分析認為,湖南的脫貧攻堅已經取得了決定性成就,但尚有「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問題仍然存在,一些不穩定脫貧人口和邊緣人口存在致貧返貧風險,一些貧困地區的基礎條件還比較薄弱、亟待解決,這些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導致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壓力較大。
四是農村人居環境與群眾的期盼還有距離,鄉村生態破壞與環境汙染的風險還較大。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藍皮書指出,湖南省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離高水平全面小康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距離,農村人居環境狀況很不平衡,一些影響群眾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突出汙染問題還沒有完全消除,規劃還比較滯後,環境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汙染防治運轉機制、投入機制等還不健全,影響到農民的生活品質。
五是農村市場化機制建設還比較滯後,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全面小康,既強調平衡性、協調性,也強調可持續性,需要形成依靠內生發展動力的良性循環。藍皮書認為,湖南農業農村發展依靠行政資源、依靠政策推動的因素還比較大,特別是要素充分自由流動的現代化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還比較滯後,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還不足,資源錯配等情況還比較多,存在著農產品同質化競爭、低端產品去產能難等突出問題。
三、五大轉變態勢引領鄉村振興方向
當前與今後一段時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歷史交匯期,也是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階段性調整的轉折期。藍皮書綜合分析認為,湖南推進鄉村振興將實現以下五大轉變。
一是扶貧工作由超常規治理向常規治理轉變。湖南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要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將相對貧困治理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統籌解決。為此,需要及時調整治理策略,將脫貧攻堅可推廣的創新做法納入鄉村振興戰略之中,使之普及化、常規化、制度化,將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貫穿於相對貧困的治理之中,從而形成鄉村振興與貧困治理的良性互動,這是未來一段時期湖南「三農」工作將探索推進的重大策略。
二是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供給由對貧困地區的特惠向城鄉融合的普惠轉變。精準扶貧使湖南貧困地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一些非貧困農村卻還存在著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短板,這需要政府在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投入上由對貧困地區的特惠支持,轉向對所有農村的普惠支持,當前的重點是補上所有農村的薄弱環節,未來的方向是實現城鄉普惠共享,這將是湖南進一步建設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結構調整向全產業鏈融合轉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個簡單的增加特色、提高品質的問題,還包括如何與市場消費需求精準對接甚至引領市場消費需求的問題。藍皮書立足對華容縣、江永縣等地經驗分析認為,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各項改革由點到面的全覆蓋,圍繞對接市場消費需求,構建起凸顯精細農業特色、實現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的現代農業體系,將是未來一段時期湖南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四是農民增收由依賴傳統路徑向激發新動能轉變。當前,支撐農民增收的傳統動能正在走弱,如何擺脫傳統路徑依賴,激發農民增收的新動能,是農業大省要應對的重要問題。藍皮書立足對長沙縣、武岡市等地經驗分析認為,促進農民增收需要從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上找尋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從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中探索帶動農民增收的新模式,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找到激活農民資產的新方式,從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拓展農民就業創業增收的空間,這些將成為湖南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五是鄉村治理由注重管理服務向多元共治轉變。今天的鄉村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鄉村利益主體多元、群眾利益訴求多樣。藍皮書立足對祁陽縣、長沙縣等地經驗分析認為,適應新的鄉村社會變遷形勢,按照「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的要求,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共同治理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從而切實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是未來一段時期湖南推進鄉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向。
龍山縣洗洛鄉歐溪村百合基地。
四、五大對策建議助力鄉村振興全面推進
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補齊「三農」短板,是保障全面小康質量和成色的必然要求,也是近期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結合湖南實際,藍皮書以補短板、保供給、促增收、激活力、強動力為主線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
一是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對標對表「補短板」。推進城鄉基本公共產品供給均等化是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的基本要求。從提高供給的有效性出發,藍皮書認為湖南應推進公共產品的供給與鄉村需求相適應,建議加快推動城鎮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延伸,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讓每一個農民都喝上乾淨可靠的水,推進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改革創新,實現農村由「憂居」向「優居」轉變,打通農民出行「最後一公裡」。
二是突出市場導向發展精細農業「保供給」。發展精細農業,適合湖南人多地少的省情,重點是解決供需對接的難題。藍皮書認為應堅持市場導向,突出精準特色,推進湖南農業錯位發展和特色發展,建議建立區域農業產業布局的正面清單與負面清單,著力打造知名農產品區域品牌,構建符合區域產業發展定位的差異化農業支持保護機制,提升農業設施裝備的現代化水平。
三是著力縣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機會「促增收」。在宏觀經濟下行背景下,發揮縣域經濟的主導作用,增加農民就地就業機會,對農民增收尤為重要。為此,藍皮書認為湖南應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下足功夫,建議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聚焦縣域產業項目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是完善鄉村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增活力」。人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要素,從湖南來看,無論是貧困地區還是非貧困地區的鄉村人才,都還是弱項,亟須破除。藍皮書建議,進一步打破常規育人選人用人機制,加快各類鄉土人才培養,加大人才下鄉引導力度,探索建立從縣到村的鄉村振興促進會,健全城鄉人才交流機制,全面增強鄉村人才活力。
五是推進財政支農、農地制度、農業管理改革「強動力」。解決好「三農」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藍皮書建議湖南進一步創新鄉村振興的多元投入機制,在推動財政支農、工商資本下鄉、農村金融服務、營商環境優化等方面持續發力;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著力激活農民的資源資產;繼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品牌建設、精細農業考核、農業科技支持、產業規劃等重點,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任務,謀劃了「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目標和到2035年的遠景目標。如何在新任務、新目標下,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持續提高農業質量效益與競爭力,通過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的阻礙,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從而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是需要我們持續不斷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課題。湖南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縮影,研究湖南是我們作為地方智庫工作者的職責,省委成立三農工作專家組並賦予了我們重要的使命,我們將繼續深入推進對湖南鄉村振興的研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和理論創新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文據作者在《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19-2020)》發布會上的講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