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維文旅推進鄉村振興,幫你從頂層規劃到落地實施。
本期我們來聊一聊鄉村治理的問題。
我國是農業大國,鄉村治理是國家現代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解決的逐年重視,鄉村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在鄉村治理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一、鄉村治理面臨的問題
第一,鄉村空心化問題凸顯,鄉村治理方式滯後
2005年我國鄉村人口數量約為7.5億,2017年減少至5.7億左右,城鎮化率逐年提高,鄉村總人口數量不斷下降,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凸顯。絕大部分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壯年勞動力均流向城市工作,使得農村人口在年齡上分布極不合理,導致鄉村治理參與主體斷層,村領導班子無法注入新生力量,成員老齡化嚴重,治理方式固化,無法適應新形勢下村民的多元化需求。
第二,鄉村不良風氣滋長,社會價值體系面臨重塑
隨著城鄉融合發展,人口流動頻率加強,鄉村生活注入了多元文化。但在部分地區,物質財富的增加並沒有帶來精神財富的提高,反而在鄉村中滋生了許多不良社會風氣,如賭博之風、迷信之風、奢侈浪費之風、不孝之風等。鄉村社會中,村民的道德觀缺失和價值觀扭曲,很容易導致治理亂象頻發、違法犯罪現象層出不窮,嚴重影響農村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
第三,鄉村人口結構重構,治理模式亟待創新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未來鄉村的人口結構會發生巨大變化。鄉村不僅擁有原住民群體,還包括返鄉就業青年、創新創業的「情懷鄉民」和養生度假的「回歸鄉民」等各類群體。不同類型的群體擁有不同的需求,治理方式也不盡相同。此外,外來人口在鄉村地區工作生活地域的分散,也導致針對聚集人群的傳統鄉村治理方式不再適用。
二、新形勢下的鄉村治理創新
伴隨著鄉村社會的不斷重構,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傳統的鄉村治理理念和方式已無法跟上現代社會發展的腳步,亟需創新。結合日本、臺灣以及成都、廣州、深圳等地的探索經驗,綠維文旅認為,未來的鄉村治理可從以下七方面實現突破。
(一)重構鄉村產業體系,吸引人才參與共建
構建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政策制度的支持固然重要,但人是治理的基礎,關鍵還是要通過創新產業的發展,吸引人才回流,發揮人的主體能動作用。一是要基於本地農民,通過專業培訓、政策扶持、龍頭企業的帶動等,提升他們的素質與專業能力,將他們「留」在農村;二是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產業聚集,鼓勵有實力的社會主體下鄉創業,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將其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融入日常治理中,以推動鄉村社會的綜合發展。
(二)以「三治融合+村務監督」,強化自治
自古以來,受「皇權不下縣」等制度因素的影響,自治一直是我國鄉村地區的主要治理模式。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鄉村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鄉村自治體系土崩瓦解。2018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我國鄉村地區幹部少、事務多,隨著國家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大,村幹部經手的事項也不斷增多。因此,「三治」融合新體系作用的發揮,需要監督機制的有效配合。村務監督主要對鄉村的村務、財務管理等情況進行監督,收集村民的有關建議意見,是平衡鄉村地區利益矛盾、強化村民自治地位的重要手段,能夠有效地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對促進鄉村和諧穩定、提升村民對基層管理機構的滿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三)以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引導市場主體參與
長期以來,政府包攬了社會發展所需的各類公共服務產品,在公共服務的提供過程中,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並出現了部分職能越位和缺位現象。然而,政府並不能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務產品,服務水平也無法與市場上的專業公司相提並論。因此,政府購買服務成為現代治理中的重要模式。
鄉村治理是一個龐大複雜的工程,除了需要政府、村民自治組織和個人的參與外,引入市場要素也尤為重要。基層政府將部分公共服務的提供,通過公開招標、定向委培、邀標等形式,引入民間企業,進行市場化運作,能夠有效地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
(四)社群化治理
鄉村的人口居住較為分散,傳統的治理方式在廣度與深度上都存在局限。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在鄉村的普及,鄉村人口「社群化」趨勢將為深層次開展鄉村治理提供契機。鄉村社群化治理模式的構建需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是基於網際網路構建村務公開與反饋機制。在網絡時代,管理者可以通過自建的網站、論壇或自主開發的村莊APP等,使村民第一時間了解村務,並能夠及時進行討論、質疑,形成雙向互動的村務管理反饋機制,以提高鄉村行政的透明度。
二是建立基於社群自律的村民自治機制。在網絡中,村民很容易形成自組織參政議政的社群化結構,政府應放開技術限制,引導村民理性思考,形成社群化自律機制,使其成為鄉村治理的重要支撐力量。
三是建立基於「社群」理念的鄉村治理結構。網絡互動過程中,村民的意見如何反饋?反饋的意見誰來處理?社群化自治結構與傳統鄉村治理結構如何對接?村務決策流程是否需要完善?這些都需要政府基於「社群」理念,完善目前的鄉村治理結構,設置相應的崗位,以支撐基於網際網路的社群化治理機制的良性發展。
(五)社區化治理
目前以鄉村村委會為主體的治理模式建立在傳統的鄉村發展結構之上,而隨著村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以及創新創業、休養度假、鄉居生活等外來人群的進入,村委會治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鄉村「宜居」的生活需求,與新形勢下對現代鄉村治理的要求存在巨大差異。城市社區擁有居委會,它並不掌管經濟權,但能形成社區良好的治安、貼心的服務、舒適的生活等宜居價值。引入城鎮的居委會治理模式以完善村委會的治理,將成為鄉村治理創新的重要方向。
鄉村社區化治理模式構建的重點是建立村委會與居委會的雙重治理結構。在原有治理結構中,村委會負責從村莊整體發展到村民糾紛解決的所有事務,而在實際治理中,村委會的行政職能更為突出,服務職能常被弱化。引入居委會治理結構,將「村務」與「民務」分開,「村莊宏觀發展」與「村民宜居生活」分開,以居委會專司鄉村社區建設,協助村委會開展社區公益事業,調解村民糾紛,維護社區治安,從服務角度構建現代宜居社區。
(六)發揮新鄉賢的帶動作用
隨著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鄉村青壯年勞動力湧向城市,但在近些年逆城鎮化趨勢的帶動下,鄉村地區開始湧現出一大批新鄉賢。他們大多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視野開闊,懷著反哺家鄉的初衷攜技回鄉,為鄉村的發展帶來新思維、新技術。在鄉村治理中,要充分發揮新鄉賢的作用,為基層治理增添新的活力。大力弘揚鄉賢文化,增強村民的認同感和榮譽感,這將有助於讓村民主動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並吸引和聚集其他成功的社會人士,共同為鄉村建設出謀劃策。
(七)藉助「網際網路+」手段
隨著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不斷更迭,網絡理政在基層治理組織中得以推廣,網際網路逐漸成為連接政府與群眾的重要渠道。不同類型的政務平臺,拉近了基層治理組織與村民之間的距離。政府通過網絡能夠了解各類民意訴求,並有針對性地予以回應。此外,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從不同維度對村民意願和訴求進行挖掘與展現,這為基層政府進行決策和民生服務提供了有效的依據。因此,「網際網路+」模式對於基層治理組織來說,不僅是技術的革新,還有助於提升治理組織決策的科學性、精準性和高效性,是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必然選擇。
以上是本期分享內容,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