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演紀要 | 田毅鵬:走有東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2020-12-20 澎湃新聞

原創 田毅鵬 群學書院

2020年5月28日,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田毅鵬發表了《東亞鄉村振興之社會政策比較研究——以中日兩國為中心》的線上演講,這是社會學長江學者工作室、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聯合舉辦的「邁向人民的中國社會學——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系列講演」的第六講。

在本次講演中,田毅鵬教授強調:在進行東亞鄉村振興的社會政策比較研究時,應當改變社會政策學科的「西方中心論」色彩,運用東亞豐富的社會政策的思想理論資源和政策實踐案例,豐富社會政策學科體系。通過文獻研究,系統整理東亞各國關於鄉村振興出臺的不同時期的社會政策,著重分析社會政策出臺的背景及政策的具體文本,比較社會政策,這將是一項很有前景、有魅力的研究。

往期講演紀要回顧

第一講 | 周曉虹:費孝通江村調查與社會科學中國化

第二講 | 翟學偉:差序格局的貢獻、局限與新發展

第三講 | 謝立中:未來中國城鎮化水平與鄉村治理的中國方案

第四講 | 賀雪峰:新冠疫情與中國城市化道路

東亞鄉村振興的社會政策

比較研究

講演 | 田毅鵬

整理 | 金茉莉

本文系田毅鵬教授講演紀要,由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金茉莉整理,未經講演人審閱。

序言:費孝通的東亞社會學情結

在傳統的東方,眾多的人口聚居在從事農業的村落中,這又決定了要了解東方的社會很難不從農村入手。在這些農村中一般都缺乏現存的可靠的調查資料。於是,親自從事農村調查成了研究東方社會的學者入門的必修課。

這個客觀的道理,使福武直先生和費孝通先生不約而同地都走上這一條從農村調查作為社會學入門的道路。此外,中根千枝女士的《縱向社會的人際關係 》和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也都不約而同地關注到了這一問題。

一、東亞鄉村振興的特殊蘊涵

1、東亞小農社會起源

東亞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臺灣、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是人類文明中最早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區域,最早擁有農業文明。起源:河姆渡、半坡一彌生文化,形成了獨居特色的東亞小農社會。日本宮鴆博史教授提出的東亞小農社會論中點出東亞村落不同於歐洲的特點:

所謂小農社會,是指在農業社會中,無論是擁有自己的土地,還是租借他人的土地,基本上只是依靠自己及家庭勞動力而獨立進行農業經營的小農,其存在佔支配地位的社會。即使使用自己及家庭成員以外的勞動力,其地位都是次要的。

日本文化的重疊性。日本歷史上沒有遊牧時期,自有史以來就處於稻作社會。這一點也同樣表現在文化形態上。概言之,在日本較高水平的文化重疊累積於自古延續下來的歷史之上,彼此相互作用。

20世紀中葉小農社會的強化20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東亞不同地區都在進行土地變革:日本農地改革、中國土地改革、中國臺灣的土地改革、1978年中國的聯產承包等等。針對溫鐵軍提出的東亞社會超級穩定之謎,田毅鵬教授認為之所以超級穩定,節點在於東亞小農社會的穩定。同時教授認為如何在東亞小農社會的背景下實現鄉村振興是必須解決的理論問題,實踐問題。

2、作為發展模式的「東亞」

其一,東亞是作為後發現代化國家中實現快速工業化的一個典範,一種模式而存在的。其二,東亞還是作為協調城鄉關係,推進鄉村振興的一種模式和典範而存在的。

東亞鄉村價值的複雜性包括日本的食料、農業、農村以及中國的三農問題。三農問題由中國學者溫鐵軍率先提出,屬於一種東亞話語。1993年,國務院頒布《九十年代中國農業發」展綱要》,第一次把農業、農村和農民起稱為「三農」。我國的「三農」問題,東亞鄉村的問題,絕不僅僅是農業問題,而是包括了農業、農村、農民等在內的總體性問題,實質是整個經濟社會系統中的結構問題,即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發展失衡。

3、以社會政策調適鄉村變遷

(1)在歐洲走向現代的過程中,最早通過社會政策調節社會的是德國,1873年德國經濟學家華格納開闢出社會政策領域。

社會政策學是一門經濟學與社會學的交叉學科。它發軔於經濟學,方法論更多地依據經濟學,但卻與經濟學的研究範式有明顯區別,而它的價值觀則更多地來自社會學。社會政策是依立法與行政的手段,以排除分配過程中的弊害的國家政策。

——社會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楊團

(2)1897年日本成立了世界上較早的社會政策研究會,以勞動問題作為主要關注的對象。帝國大學法科大學教授桑田熊藏為創始人之一,首創「社會政策」概念,1907年12月以「《工場法》與勞動問題」為主題,於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召開第一屆大會。

(3)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闢以地域社會政策影響幹預鄉村發展的新模式。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也對社會政策理論做出了貢獻。由於發展中國家都是後發的農業國,如何幫助大量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社會政策也就與發展政策合為一體。

二、東亞鄉村振興比較研究的基點

1、空間關聯——東亞的「半個世界」(湯因比)

東亞各國的趕超式現代化的城市單極發展模式中的「空間重組」邏輯,即在「城鄉張力」框架下探究東亞鄉村社會政策的整體性社會結構化背景。

2、時間關聯——過疏對策、新村運動、鄉村振興

以19世紀後半葉日本明治維新為代表的東亞現代化肇始期為切入點,追尋東亞各國在接受和學習西方社會政策理念進程的相似性和梯次性,探尋日本在東亞社會政策理念傳播過程中的中介作用。田毅鵬教授稱,日本是後發中的先發,後發是相對美國,先發是相對亞洲,如雁陣一般部署出現代化方針。

3、文化關聯—東亞思想的關聯及互動

東亞原典思想—社會政策理念—王朝介入論—宗族保障論—鄉村建設運動。東亞並不是像歐美社會那樣,完全從西方的權利義務的理論出發。而是從這個儒家的仁和仁政以及王朝政府的責任的角度展開論證的。是以民本思想為基礎展開的儒家福利思想的目標強調的是社會整體和國家控制,而較少強調個人權利和國家義務。

4、模式關聯—東亞發展主義—新發展主義

5、問題關聯—鄉村過疏化、農業衰退、小農鬆散等

三、社會政策視角下東亞鄉村振興的展開

1、產業政策——三個階段的發展

(1)第一段:鄉村工業化(1961年-1978年)

鄉村工業化指鄉村地區以工業為主的非農產業的發展過程。表現為鄉村居民職業構成中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逐步增加,鄉村社會總產值中非農產業產值比重不斷提高。建立工業園,進行「據點式開發」。

《農業基本法》(1961)第一條:「改善農業與其他產業的生產力差距,提高農業生產力,並增加農業就業者的收入使其能與其他產業就業者享受平等的生活」。作為農業政策目標和基本方針而頒布的法律。主要是針對農業和其他產業之間生產性以及從業者生活水準差距擴大、農產品消費結構的變化,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和合理化,以達成農業從業者與國民中其他階層生活均衡為目的。其內容包括國家的農業施策,以及農業生產、農產品價格,流通,農業結構的改善,農業行政機關,農業團體的政策改革等。由農政審議會確定設置。

在鄉村工業化可否幫助鄉村擺脫困境的問題上,田毅鵬教授認為,第一,農民兼業之路的不可逆性會導致鄉村的衰落;第二,無關聯的工業化導致工業與鄉村缺乏親和性以及農業機械化的局限性。

梁漱溟認為,工業化有兩條路線:「一是統籌全局而實行工業建設,一是追求利潤而工業自然發達」。

費孝通的「工業下鄉論」認為:中國鄉土工業的崩潰使很多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地到都市裡來找工做,工廠裡要工人,決不會缺乏。可是招得工人卻不等於說這批工人都能在新秩序裡得到生活的滿足,有效的工作,成為這新秩序的安定力量。

(2)第二段:一村一品(1.5次產業,1979年—1992年)

昭和54年(1979年)日本大分縣知事平松守彥率先提倡的地域活性化運動一標誌著鄉村發展觀的初步轉換。內涵包括:

(a)鄉村發展的轉向:從地域「外發的發展到「內發的發展」。外發的發展主要是利用地域外資本,轉為利用本地潛在的資本和資源,依託本土資源導入的產業製造,創造農產品附加值。

(b)鄉村本土特色及活力的保持:「一村一品運動並不是單純的生產運動。其中必然包括發展當地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甚至包括繼承各村傳統的舞蹈和歌曲等等。因此,幾年來,大分縣不僅經濟發展了,而且振奮了全縣人民熱愛家鄉和建設家鄉的精神,防止了人才外流。」該運動的最大成果是農村餘剩餘勞動力僱用機會的獲得。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留守問題。

(c)一村一品運動,推崇「1.5次產業」。

(3)第三段:第六次產業(1993年)

1993年,今村奈良臣提出,第六次產業具體目標是為了解決第一產業的增值問題。表現出三產融合的發展趨勢,是依託於產業政策而推出的社會政策。有利於老人和婦女的在地性就業。建立起城鄉交流的新體系,村落再生及活力的再現。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 中國也經歷了大致相同的演進過程,其演進的內在邏輯相同:正當日本啟動一村一品計劃,努力將鄉村發展重新拉回基於鄉村生態環境的新發展的過程之中時,中國重新啟動鄉村工業化,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鄉村發展如火如荼地展開。當時中國的工業化程度相當落後。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開始轉向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精準扶貧,三產融合,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

2、組織對策—分散小農如何整合

小農的組織化是一個世界級難題,即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銜接,條件包括:第一,傳統支持:依託於傳統村落共同體,第二,現代制度支持:建立農協,1947年,日本頒布《農業協同組合法》,日本農協是東方文化背景下的綜合型合作社典型模式。

中國受到啟發,圍繞著農民的組織化展開了多樣化的合作社組織模式探索,包括資本進入鄉村,農業生產大型化的激烈爭論以及供銷社系統的改革等等。

3、過疏對策—人口流動導致鄉村空心化

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4月,過疏地域市町村佔全國總數中的44.9%、佔全國人口數的8. 7%、佔全國面積57.2%、大部分為山村、島嶼。村落過疏化會導致鄉村空心化,繼而「村落解體」以及「村莊再生」。過疏對策需要逆向而動,對待空心化村莊決不能「逐步按照推進人口轉移消亡的路徑來開展工作」。

4、文化對策—如何看待鄉村價值

村落文化資本的特性:歷史積澱, 時間長久;地方性和本土性,擁有鄉土社會記憶,存在歸屬認同;文化的稀缺性;後現代社會傳統的重構。

鼓勵文化尋根:尋找文化價值、故鄉魅力、生態魅力;回歸田園,加強城鄉之間的對流交往;鼓勵城市居民下鄉居住,加強中產階級引領的去城市化(浙江德清莫幹山模式);營造觀光型社區,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

四、總結和討論

1、關注東亞鄉村振興政策體系的變動邏輯。

2、再審視村落價值。

3、注意中日兩國的不同條件及政策異同,批判借鑑,辨析異同。

4、探索東亞鄉村振興經驗的特殊價值。

在進行東亞鄉村振興的社會政策比較研究時,改變社會政策學科的「西方中心論」色彩,運用東亞豐富的社會政策的思想理論資源和政策實踐案例,豐富社會政策學科體系。

通過文獻研究,系統整理東亞各國關於鄉村振興出臺的不同時期的社會政策,著重分析社會政策出臺的背景及政策的具體文本,比較社會政策,這將是一項很有前景、有魅力的研究。

THE END

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

社會學長江學者系列演講

歡迎收看

(點擊可查看大圖)

梁漱溟紀念特別講演 | 《金陵刻經處》新書分享會 | 《謝辰生口述》新書分享會 | 杜春媚對話郭海平 | 千古聚訟《蘭亭序》| 對話舒國治 | 對話葉兆言 | 周文重大使講演 | 五作家文學冷餐會 | 博物館史對話 | 晚年柳詒徵 | 程章燦談胡小石 | 民國知識人 | 王笛《袍哥》新書分享會 | 黃盈盈:中國人的性、愛、婚 | 金光億:人類學與文化遺產 | 葉聖陶孫女回憶姑蘇葉氏文學世家 | 孫中興談愛情 | 長三角社會學論壇 | 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高峰論壇 | 胡翼青:大數據與人類未來 | 社會心理學會雲南暑期班 | 楊國樞先生追思會 | 鄭小悠:年羹堯之死 | 畢淑敏讀者見面會 | 高歡藏品展特別活動 | 魏定熙《權力源自地位》新書對話會 | 2018共讀南京之《南京城市史》| 中國首部書店話劇 | 四姝崑曲雅集 | 徐新對話劉成 | 莫礪鋒:開山大師兄 | 周琦教授品讀百年越南 | 福克《兩性》新書分享會 | 社會學十位長江學者聚首貴陽 |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 文心雅韻:中國傳統人文之美系列講演 | 谷嶽南京分享會 | 謝宇教授系列講演 | 對話:林語堂與中國文化精神 | 周志文《論語講析》新書分享會 | 「雙十一」消費魔咒特別論壇 | 王陽明逝世490周年特別論壇 | 茶葉:中國與世界 | 大學教授對話著名作家:中小學作文改怎麼寫? | 文學名刊主編南京見面會 | 《放下心中的尺子——莊子哲學五十講》| 青年作家費瀅《東課樓經變》新書分享會 | 仰之彌高:20世紀中國畫八大家特展 | 周曉虹:口述歷史與生命歷程 | 甘滿堂:閩臺廟會中儺舞陣頭與瘟神信仰記憶 | 周曉虹:費孝通江村調查與社會科學中國化 | 張靜:研究性思維的邏輯

文章已於修改

原標題:《講演紀要 | 田毅鵬:走有東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巨野:統籌推進「五個振興」 走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巨野:統籌推進「五個振興」 走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2020-12-14 0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四川又添網紅打卡地——眉山天府新區走鄉村振興特色之路
    有了大項目,如何留住美環境?經濟發展必須顧及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發展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是,發展絕不等同於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要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真正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眉山天府新區在「比學趕超」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設立了全市唯一一個鄉村振興局,旨在立足鄉村振興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打造出公園化人居樣板地,留住人居美環境。全市首個鄉村振興局,如何走鄉村振興特色之路?
  • ...有一群稻田守望者,他們在「實驗田」裡嘗試走出一條鄉村振興之路
    鄉聚公社是非盈利的公益性機構,致力於鄉村振興的發展事業。它的理念是:「有審美的鄉村,有溫度的歡聚」。 鄉聚公社的第一次活動,就是「稻田迷宮」。
  • 以「雲養羊」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
    「我在青海有隻羊」是因地制宜,在立足特色上下功夫的項目。一方產業富一方人。海南州抓住了資源優勢和生態資源,創造綜合效益,助力群眾增收致富。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沒有產業,就沒有鄉村振興。
  • 從化再提速 探索超大城市鄉村振興之路
    鄔影紅 李曉彤 攝4月8日,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在廣州召開。在嚴密防控疫情的基礎上,從化鄉村振興馬不停蹄。年初,新開花谷精品花街、「老溫泉新活力」實踐館和荔枝蜜公園等項目同日揭幕,為美麗鄉村注入新動能;連日來,從化香米、中國電信數據中心、華瑞冷鏈、荔枝定製營銷等鄉村振興的大手筆、新舉措先後啟動,吹響2020年鄉村振興全面奮進的號角。
  • 福建明溪:觀鳥特色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擁有著81.97%森林覆蓋率的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在全域旅遊發展戰略中大力發展觀鳥特色旅遊,建成紫雲、旦上等16個觀鳥旅遊點,帶動10家觀鳥民宿發展,逐步走出一條以「觀鳥+森林康養」為主體的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本文轉自【新華網】; 這是11月25日拍攝的以觀鳥旅遊而聞名的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夏陽鄉旦上村生態景觀(無人機照片)。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七個...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時間表: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可以看出,這個「三步走」時間表是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相一致的。
  • 鄉村振興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政策解讀·聚焦中央一號文件②)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作了全面部署,億萬農民充滿新期待。  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質量興農之路、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村善治之路、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 產業扶貧 花田貢米煥生機 書寫鄉村振興新畫卷
    來源:中國財經網「酉陽有個桃花源,桃源深處是花田」。位於重慶市東南部的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地處武陵山區腹地,陶淵明《桃花源記》所描述的「世外桃園」便在此地。恆昌不僅幫助當地企業成功獲得了「花田貢米」的註冊商標,還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性商標和有機產品認證。同時,恆昌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將花田貢米安全地送到北上廣深家庭餐桌,為花田貢米等酉陽的特色農產品開闢了一條通往全國各地市場的「如意門」。
  • 林虹在調研鄉村振興工作時強調 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林虹強調,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以更高標準、更高質量走好鄉村振興特色發展之路,實現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努力走在前列、做好示範。林虹一行首先來到下各鎮下華村,詳細了解村莊規劃、村集體經濟收入、村莊整治和農民增收等情況。
  • 特色鄉村民宿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浙江省德清縣莫幹山鎮圍繞「原生態養生、國際化休閒」的旅遊發展主題,將鄉村特色民宿作為當地鄉村旅遊的特色品牌進行發展,先後湧現出勞嶺、紫嶺、廟前、後塢、仙潭等一批民宿集聚區,規模效應逐漸形成,帶動全鎮民宿產業發展。莫幹山鎮也因此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發展之路,推動鄉村振興。
  • 「「浙」裡問道「雲」上觀潮」努力走出具有雲南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結合鄉村實際和區域特色,堅定走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道路,依託自然山水打造田園牧歌,用好綠水青山,推動環境與經濟相協調,實現良性發展,是近年來雲南學習沿海發達地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實踐。2018年12月,雲南省出臺鄉村振興戰略五年規劃,對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總體設計和階段謀劃。
  • 同安汀溪入選省鄉村振興重點特色鄉鎮
    日前,汀溪鎮交出一份鄉村振興階段性工作的「高分答卷」——入選2019年度福建省鄉村振興重點特色鄉(鎮),成為廈門地區唯一入選的鄉鎮,將獲得1000萬元獎勵。結合「深化大學習、提振精氣神」專項活動,汀溪鎮召開專題學習會,把參會對象延伸到鎮機關全體工作人員和村居幹部,再一次振奮精神,堅定全力趕超、推動鄉村振興工作走深走實的決心。
  • 婦女家門口「淘金」忙,鄉村振興有奔頭
    中國江蘇網8月14日徐州訊(記者華誠 通訊員馮緯)振興鄉村,實現高質量發展,婦女至少頂「半邊天」。「在你身邊●婦聯改革進行時」媒體環省行記者在徐州進行了兩天採訪,見證了婦聯引領下一系列具有啟發價值的舉措和做法。  鄉村手工孕育一批「婦字號」  鄉村婦女是振興鄉村的重要力量。
  • 濰坊青州市:特色農業成為鄉村振興新支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7日訊濰坊青州市通過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特色農業不斷迸發新活力,成為鄉村振興新支柱。近年來,史洪福看好了特色、有機農業種植的好前景,加大產品培育力度,成功推出春節期間上市採摘的葡萄品種,填補了鮮食葡萄採摘空白期。同樣是特色農業, 在青州市何官鎮南張樓村的「東亞飛蝗」養殖基地,讓螞蚱成為基地致富的利器。
  • 田原:「亞太復甦」須走有「亞太特色」的協作之路​
    田原:「亞太復甦」須走有「亞太特色」的協作之路​ 2020-05-14 1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蘭考鄉村振興走在前
    著眼脫貧之後的持續發展,做好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蘭考怎麼辦?    持續鞏固提升脫貧質量防返貧    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脫貧摘帽後,蘭考縣針對剩餘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和就業能力不足的問題,採取更加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選準做優帶貧產業,圍繞建檔立卡戶產業幫扶全覆蓋,重點培育發展了群眾不離鄉不離土、好融入的「5+5」特色扶貧產業,穩步提高群眾收入。
  • 全國文化地理名家齊聚尋甸 共謀鄉村振興之路
    李志斌副校長表示,文化地理學通過關注人地關係和諧發展踐行國家「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深刻融入區域創新、區域一體化、鄉村振興等特色研究。希望大會各位專家為尋甸的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為華東師大幫扶尋甸增強助力。
  • 瀋陽市遼中區以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全面發展——
    連三灣村是遼中區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帶動村民富起來的生動縮影。近年來,遼中區充分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產業,推動優勢農產品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並大力推進電商平臺建設,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走出一條以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全面發展之路。
  • 惠州惠陽樓角村:盤活閒置土地,走特色果蔬發展之路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今天下午,記者由惠州市惠陽區了解到,惠州市惠陽區良井鎮樓角村通過盤活閒置土地,種植特色果蔬,走出特色果蔬發展之路。盤活閒置土地種起了鳳梨和火龍果樓角村地處偏僻,除了一家省級龍頭企業六穀裕興進駐,村裡沒有其他企業,年輕力壯的村民外出打工,留守在村裡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村裡有不少土地丟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