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18日17時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今(18)日,新華社發布消息,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對「毛相林」這個名字,想必許多重慶人並不陌生。早在2017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便深入下莊,濃墨重彩報導了毛相林帶領村民絕壁鑿天路的故事,並在此後連續進行回訪報導。其間,毛相林這位大山「愚公」的故事,也在人們心裡留下了深刻印象——
毛相林帶領下莊人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天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易華 陳洋 攝
2017年——
挖掘下莊精神聚焦「天路」愚公引發強烈反響
專題:絕壁上的天路
7年、8公裡、6人犧牲,在懸崖上摳出一條「天路」……巫山下莊人修路的故事,在十幾年前曾見諸報端,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歲月變遷,這些報導被海量信息所淹沒。
天路修通之後,下莊人開闢脫貧致富路的腳步,卻一刻也沒有停歇。2017年,脫貧攻堅吹響衝刺的號角,我們決定深入挖掘,下莊人修路,到底是憑著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為了尋找答案,2017年,華龍網派出採訪團隊,兩度深入下莊村蹲點採訪。
在毛相林的帶領下,採訪團隊參觀了昔日下莊人出山必須攀爬的「108道拐」古道——「上山鼻杵路,下山腿發怵,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每年都有人從這條路上摔入谷底。
1997年,在時任村支書的毛相林帶領下,下莊人開始自發修路。沒有錢,下莊人你出一點,我出一點,硬是湊齊了買三材(炸藥、雷管、導火線)的錢。男人修路犧牲了,女人便頂上。3個月內兩個人從懸崖上摔落。在靈堂上,毛相林問大家:「這路還修嗎?」「修!」眾人的呼喊響徹山谷——而帶頭喊出來的,正是犧牲村民的父親……
修路,下莊人的字典裡沒有「怕」字。他們以最原始的方式,用雙手鑿,用兩腳蹬;他們守著最質樸的信念,道路一日不通,便一日不停工;他們始終相信,只要修通這條路,就能走出去,就一定能摘掉「窮」帽子。
自助者天助之,古語誠不我欺,下莊精神,便是範例,也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一個縮影。
這一次採訪持續了近兩個月,收集了大量文字、資料,理清了修路過程中的一個個故事,最終,華龍網在2017年11月推出了《絕壁上的「天路」》。系列報導刊發後,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不僅僅是在各平臺引起億級傳播,還被數百家媒體轉載,多家媒體刊發相關評論,報導還獲得了2018年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網友們也紛紛留言點讚:「這種精神是偉大的,他們的辛苦、犧牲不光是給子孫後代造就了通往山外的道路,而且也給了子孫們一片光明的未來!」「一個都不能少!以決勝的勇氣取得脫貧攻堅決戰的勝利!」
由此,下莊修路的故事和下莊精神的深刻內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再次進入了全國人民的視野。
2019年——
再訪下莊記錄昔日荒村「蝶變」
2019年全國兩會前夕,華龍網採訪團隊再次來到下莊村,想看看這個村子有什麼新的變化。
來到下莊,記者欣喜地發現,之前由碎石鋪成的「天路」,已經完成了硬化,靠近懸崖峭壁的一側也裝上了護欄。路,更寬,也更好了。
而隨著此前華龍網的報導,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下莊村和這條天路。隔壁村的村民、縣城的年輕人、主城來的導演、外地來的參觀隊伍……遊人紛紛慕名而來,村裡修起民宿,絕壁上的「天路」成了「網紅路」,成了帶動村民致富的「旅遊路」。
村裡,原先的土坯房變了樣,赭黃色的牆加固了,原木的屋簷下掛著紅燈籠、黃澄澄的玉米、紅紅的幹辣椒。推門進去,木床上鋪著潔白的床單,已經為迎接客人做好了準備。
籌備中的「下莊精神陳列館」裡,震撼人心的照片、影像資料和實物等陳列品,講述著當年修路的艱辛。
在毛相林的帶領下,村民們鼓足幹勁發展產業。650畝紐荷爾柑橘茁壯生長,6000株左右桃樹即將種下。
路越修越好,日子越來越有盼頭,原先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紛紛回村了。當年考上大學的彭淦,自告奮勇回到下莊村小教書。他說,自己願意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更希望他們學有所成,回來建設家鄉。
村裡,一派朝氣蓬勃的景象。在這裡,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看到了下莊精神的延續——不等不靠不要,一代一代,朝著自己的夢想奮鬥。
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是紮根基層一線的脫貧攻堅楷模。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易華 陳洋 攝
2020年——
對話毛相林探尋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脫貧攻堅奔小康這個大戰場上,離不開千千萬萬個基層黨員的先鋒帶動作用。
這一次,我們將目光對準了毛相林。
在下莊村,我們與村民們對話,聽他們講述自己眼中的毛相林,我們也與毛相林對話,探尋他作為一名黨員和發展帶頭人的心路歷程。
毛相林說,他時常會想,如果當初不去修這條路,那6條性命是不是就不會消失,村裡人又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但當他走在村裡,看到整整齊齊的小樓房、乾乾淨淨的院落、鬱鬱蔥蔥的果樹,村民們臉上滿足的笑容時,他又釋然了——如果沒有這條路,老弱病殘可能一輩子也出不了村,年輕人們可能拋棄家園再也不回來。當人漸漸離去,田地漸漸荒蕪,這個曾養活了祖祖輩輩下莊人的家園,也就不會存在於世間了。
的確,毛相林的一輩子,和下莊村的這條路,緊緊地糾纏在一起。
曾在三峽都市報擔任記者的侯長青,也是十幾年前第一批報導下莊修路故事的人。他每年都會回到下莊。他說,下莊變了,但毛相林始終沒變——還是那麼純粹。
侯長青講起一樁趣事:市裡組織了幾場大型宣講,安排毛相林去給幹部們講下莊修路和發展的故事。懸崖上修路都不怵的毛相林,一想到站上講臺面對數百人,瞬間打起了退堂鼓。他想連夜當「逃兵」回村。
侯長青是怎麼說服毛相林的呢?他說:「你去宣講為的不是你自己,而是整個下莊。你讓下莊越出名,下莊的發展也會越好。」對啊,自己天天想著怎麼把下莊村發展好,現在有這麼好的平臺讓大家知道下莊,有什麼理由放棄呢?毛相林心一橫,留在了講臺上。但幾場宣講一結束,他顧不上休息,就連夜趕回了村裡,因為他實在放心不下村裡的柑橘樹……
修路時身先士卒,搞產業帶頭衝鋒,老百姓口中的毛相林,也是一個為群眾幹實事的人。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一心一意為下莊村謀發展。
如今,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後的毛相林,是否又有新的感悟?這一次,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再次走進下莊村,對話毛相林,並將陸續推出系列報導和新媒體作品,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