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寧蒗支教教師群體被授予江蘇「時代楷模」稱號

2020-09-10 光明網

光明日報南京9月9日電(記者鄭晉鳴)9月7日,江蘇省委宣傳部在南京舉行發布會,授予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1988年8月25日,首批33名海安教師踏上八千裡外的支教之路,為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提供教育支持。這份看似平凡的事情,海安教師接力堅守,一做就是32年。32年來,先後10批281人次海安教師累計培養了2萬多名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輸送了1萬多名大中專生,其中有9名市高考狀元和6名市中考狀元。在海安教師的教育引導下,他們不僅因為知識改變了命運,更成為帶領「小涼山」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力軍。本報2020年9月6日頭版頭條《大山深處奏響教育合作凱歌》進行了報導。

發布會通過視頻短片、情景劇、訪談互動、視頻連線等方式,講述了海安寧蒗支教教師群體的先進事跡,宣讀了省委宣傳部授予這一群體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表彰決定。決定指出,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32年的支教行動,開創了東西部教育合作先河,探索出「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的支教扶貧之路,為建成民族地區教育強縣、建設小涼山地區最美彝鄉,實現寧蒗地區各族人民整體脫貧作出了重要貢獻,號召全省廣泛開展向支教教師群體學習的活動,激勵黨員幹部群眾,特別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比學趕超、爭先進位,為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徵程、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發布會上,全國「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趙亞夫親手將證書和獎章交到支教教師群體的10位教師代表手中。現場,趙亞夫感慨地說道:「32年來,他們始終奮戰在教育扶貧第一線,用知識改變命運,用奉獻贏得團結,是江蘇的驕傲,向他們致敬!」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10日10版)

相關焦點

  • 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江蘇「時代楷模」!
    從黃海之濱到彩雲之南,為了更多孩子走出貧困,一批批海安教師接續跋涉走進大山,遠赴雲南寧蒗縣支教。寧蒗中學升旗儀式(資料圖)9月7日,省委宣傳部在南京舉行發布會,授予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 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江蘇「時代楷模」
    從黃海之濱到彩雲之南,為了更多孩子走出貧困,一批批海安教師接續跋涉走進大山,遠赴雲南寧蒗縣支教。,授予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發布會通過視頻短片、訪談互動、場景虛擬、視頻連線等方式,講述了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全體的先進事跡,宣讀了省委宣傳部授予這一群體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表彰決定。
  • 這個群體被授予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收錄於話題9月7日,江蘇省委宣傳部在南京舉行江蘇「時代楷模」發布會,授予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10位教師代表從全國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趙亞夫手中接過獎章和證書。趙亞夫給10位教師代表頒獎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是由213名教師組成的支教隊伍。從1988年起,先後10批281人次赴雲南省寧蒗縣支援當地教育事業。
  • 32載接力支教,小涼山遍開「索瑪花」——記江蘇「時代楷模」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上)
    從黃海之濱向著滇西北高原,跨越8000多裡,先後10批、281人次海安老師走進大山深處支教,「寧海模式」不僅成為引領雲南省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幟,更開啟了我國東西部教育扶貧協作的先河。9月7日,省委宣傳部在南京舉行發布會,授予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 江蘇海安支教教師群體32載接力支教小涼山
    從黃海之濱向著滇西北高原,跨越8000多裡,先後10批、281人次海安老師走進大山深處支教,「寧海模式」不僅成為引領雲南省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幟,更開啟了我國東西部教育扶貧協作的先河。9月7日,省委宣傳部在南京舉行發布會,授予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 32載接力支教,小涼山遍開「索瑪花」——記江蘇「時代楷模」海安市...
    9月7日,江蘇省委宣傳部舉行發布會,授予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9月7日發布會一結束,專程趕來參會的海安支教老師孫景群來不及回家一趟就匆匆踏上了歸程,「剛開學,寧蒗那邊很多孩子都等著我回去上課呢。」  交匯點記者 王夢然 陳明 徐超 嚴磊  探路東西部教育扶貧的時代楷模  從江蘇黃海之濱到滇西「小涼山」,一條跨越8000多裡的「支教路」走了32年。
  • 海安支教老師原型創作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
    9月8日,以江蘇海安支教老師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為什麼這些支教老師會被稱為"海安舅舅"?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在第三十五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的記者特意趕赴故事的發生地,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去尋找答案。【31年286名老師 前赴後繼3000公裡外支教】2019年9月4日,清晨6:00,雲南省寧蒗民族中學,高三海安2班。
  • 講述江蘇海安和雲南寧蒗的32年薪火相傳
    於是,由寧蒗投資100萬元、由海安選拔33名骨幹教師,以寧蒗、海安兩縣縣名第一個字命名的「寧海中學」正式成立。1988年8月25日,33名海安教師拖家帶口近百人,踏上了八千裡外的支教之路。四天三夜,車至寧蒗,老師們已疲憊不堪。梅德潤被海安縣教育局點將,擔任寧海中學首任校長。
  • 「海安舅舅」們樂開了花
    江蘇海安第一批寧蒗支教老師、寧海中學首任校長梅德潤說。「第一年去的時候,大家都是拼死拼活幹,用我們海安有一句話叫拼命幹!我們要為寧蒗人民造福,為海安人民爭光。」江蘇海安第一批寧蒗支教老師楊傳進說。江蘇海安第六、第九、第十批寧蒗支教老師梅暉說。
  • 「海安舅舅」登上《光明日報》頭版頭條
    32年前,一群江蘇海安人來到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創辦一所學校,當上了成千上萬少數民族兒女的「舅舅」,由此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間,10批次、281名海安支教老師不僅為當地培養了許多大學生,更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富有示範性的「寧海效應」。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以《大山深處奏響教育合作凱歌——江蘇海安和雲南寧蒗的32年教育結對之路》為題,聚焦赴雲南寧蒗支教的海安優秀教師群體。
  • 32年接力支教「小涼山」「海安舅舅」幫山裡孩子圓了北大清華夢
    32年前,一群海安人來到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創辦學校,由此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間,10批次、281名海安支教老師不僅為當地培養了許多大學生,更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富有示範性的「寧海效應」。
  • 「大山裡的孩子」圓夢清華 「海安舅舅」功不可沒|我蘇特稿
    被清華錄取的通知出來的時候,我當時正在老家寧蒗寧利鄉,家裡頭殺了一隻豬來慶祝。我真的很期待開學去清華大學讀書,長到這麼大幾乎就沒出過省,對外面的世界很憧憬。」全家人慶祝的時候,還不忘給一個人打去電話。這個人就是盧磊的班主任——唐義凱。2019年8月下旬,他和其他20多位教師一起,從家鄉江蘇南通海安輾轉來到寧蒗,開啟了為期3年的支教生活。
  • 中船重工第760研究所群體獲「時代楷模」稱號
    來源:新華社原標題:中宣部授予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抗災搶險英雄群體「時代楷模」稱號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宣傳部14日向全社會公開發布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災搶險英雄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 31年286名「海安舅舅」前赴後繼3000公裡外支教 一天工作17小時...
    據江蘇衛視《新聞眼》報導:9月8日,以江蘇海安支教老師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為什麼這些支教老師會被稱為"海安舅舅"?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在第三十五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的記者特意趕赴故事的發生地,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去尋找答案。
  • 聞名全國的「海安舅舅」,改變了數萬邊疆學子的命運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雲南寧蒗和江蘇海安兩地相隔數千裡,但卻被1988年的一份教育合作協定緊密聯繫在一起。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坐落在雲南、四川交界的群山之間,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早年教育在整個麗江地區倒數第一,直到1988年,全縣還沒有一個人考取本科,中考平均分數與周邊縣市相差100分。
  • 281名海安「舅舅」:同唱一首歌,激蕩小涼山!
    於是,由寧蒗投資100萬元、由海安選拔33名骨幹教師,以寧蒗、海安兩縣縣名第一個字命名的「寧海中學」正式成立。1988年8月25日,33名海安教師拖家帶口近百人,踏上了八千裡外的支教之路。老書記阿蘇大嶺曾在全縣幹部會議上說:「海安教師是我們寧蒗12個民族的親人,是我們孩子的舅舅,是我們各族人民的舅舅!」在寧蒗家庭,舅舅享有最高的敬畏和尊重,一聲「海安舅舅」背後,是寧蒗人民對海安教師的最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