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裡的孩子考上了清華!「海安舅舅」們樂開了花
能圓夢清華,這位以前幾乎從未走出過大山的男孩說,最感謝來自江蘇海安的支教老師。,他們從那麼遠的地方過來,不要當成外人,就像我們家裡的舅舅一樣看待。「2016年回來到今天,已經整整4年。在夢裡面,在我跟丁老師的閒聊中,我們時不時都會說起,『我們民中』,說著說著就會把寧蒗變成,我們寧蒗。」蔣蓉說。
-
江蘇海安支教教師群體32載接力支教小涼山
「木材換人才」,貧瘠山谷長出人才叢林從小涼山跨進「清華園」,是盧磊的最大夢想。「我剛入學時數學成績只有70多分,經過海安唐義凱老師反覆輔導,這才補上了短板。」盧磊說,海安老師們教給學生的不僅是課本知識,還有他們滾燙的愛心和無私奉獻精神。寧蒗四面環山,資源匱乏,是個深度貧困縣。
-
32載接力支教,小涼山遍開「索瑪花」——記江蘇「時代楷模」海安市...
「木材換人才」,貧瘠山谷長出人才叢林 從小涼山跨進「清華園」,是盧磊的最大夢想。「我剛入學時數學成績只有70多分,是海安老師唐義凱手把手反覆輔導,這才補上了短板。」盧磊說,自己能考進清華大學,首先要感謝的就是海安老師:「他們像教育親生子女一樣教育我,教給我的不僅是課本知識,還有他們滾燙的愛心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
「海安舅舅」登上《光明日報》頭版頭條
32年前,一群江蘇海安人來到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創辦一所學校,當上了成千上萬少數民族兒女的「舅舅」,由此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間,10批次、281名海安支教老師不僅為當地培養了許多大學生,更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富有示範性的「寧海效應」。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以《大山深處奏響教育合作凱歌——江蘇海安和雲南寧蒗的32年教育結對之路》為題,聚焦赴雲南寧蒗支教的海安優秀教師群體。
-
281名海安「舅舅」:同唱一首歌,激蕩小涼山!
32年前,一群江蘇海安人來到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創辦一所學校,當上了成千上萬少數民族兒女的「舅舅」,由此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的堅守,10批次、281名「海安舅舅」不僅培養了許許多多大學生,更激發起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那股奮然為之的精氣神。這種教育資源的放大,凸顯了教育的本質,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進步和全面振興。
-
「大山裡的孩子」圓夢清華 「海安舅舅」功不可沒|我蘇特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我想考清華。」被清華錄取的通知出來的時候,我當時正在老家寧蒗寧利鄉,家裡頭殺了一隻豬來慶祝。我真的很期待開學去清華大學讀書,長到這麼大幾乎就沒出過省,對外面的世界很憧憬。」全家人慶祝的時候,還不忘給一個人打去電話。這個人就是盧磊的班主任——唐義凱。2019年8月下旬,他和其他20多位教師一起,從家鄉江蘇南通海安輾轉來到寧蒗,開啟了為期3年的支教生活。
-
【重點報導】讓小涼山「索瑪花」展蕊怒放
32年春華秋實,213名海安教師前赴後繼,在小涼山點燃教育的火種,改變了許許多多少數民族孩子的命運,也因此贏得了當地人「江蘇舅舅」的尊稱。9月7日,江蘇省委宣傳部授予海安支教寧蒗教師群體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
32載接力支教,小涼山遍開「索瑪花」——記江蘇「時代楷模」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上)
「木材換人才」,貧瘠山谷長出人才叢林從小涼山跨進「清華園」,是盧磊的最大夢想。「我剛入學時數學成績只有70多分,經過海安唐義凱老師反覆輔導,這才補上了短板。」盧磊說,海安老師們教給學生的不僅是課本知識,還有他們滾燙的愛心和無私奉獻精神。寧蒗四面環山,資源匱乏,是個深度貧困縣。早年間,當地不少人幾乎一輩子都「窩」在山溝溝裡。
-
《寧海教育協作 築夢最美彝鄉》(三)留下來的「海安舅舅」
32年來,兩地秉持合作初心,一茬又一茬的「海安舅舅」從江海之濱前往彩雲之南,用自己的真情、智慧與汗水在小涼山深處播撒知識,播灑希望。海安老師在寧蒗支教已經持續了32個年頭,但是對於每一位支教老師來說,又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
海安支教老師原型創作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
9月8日,以江蘇海安支教老師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為什麼這些支教老師會被稱為"海安舅舅"?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在第三十五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的記者特意趕赴故事的發生地,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去尋找答案。【31年286名老師 前赴後繼3000公裡外支教】2019年9月4日,清晨6:00,雲南省寧蒗民族中學,高三海安2班。
-
聞名全國的「海安舅舅」,改變了數萬邊疆學子的命運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雲南寧蒗和江蘇海安兩地相隔數千裡,但卻被1988年的一份教育合作協定緊密聯繫在一起。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坐落在雲南、四川交界的群山之間,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早年教育在整個麗江地區倒數第一,直到1988年,全縣還沒有一個人考取本科,中考平均分數與周邊縣市相差100分。
-
32年!這個群體被授予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32年來,他們以振興民族地區教育、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為己任,跨越八千裡路,立足三尺講臺,傳播知識,播撒文明,累計為寧蒗培養初、高中畢業生2萬多名,輸送中專、大學生1萬多名,開創了東西部教育合作先河,探索出「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的支教扶貧之路,為建成民族地區教育強縣、建設小涼山地區最美彝鄉,實現寧蒗地區各族人民整體脫貧作出了重要貢獻。
-
31年286名「海安舅舅」前赴後繼3000公裡外支教 一天工作17小時...
據江蘇衛視《新聞眼》報導:9月8日,以江蘇海安支教老師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為什麼這些支教老師會被稱為"海安舅舅"?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在第三十五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的記者特意趕赴故事的發生地,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去尋找答案。
-
講述江蘇海安和雲南寧蒗的32年薪火相傳
32年的堅守10批次、281名「海安舅舅」不僅培養了許許多多大學生更激發起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那股奮然為之的精氣神這種教育資源的放大凸顯了教育的本質跟隨教育和地區發展的步伐,1993年,海安抽調骨幹加強寧蒗民族中學高中部、2006年開啟「訂單式」職業技能培訓合作模式、2016年集中力量開辦「海安班」……32年,從基礎教育拓展到職業教育到其他領域,「寧海之約」已發展成為卓有成效的「寧海模式」。
-
一段32年的山海之約
海安教師凌開明對他不離不棄,展開滴水穿石的引導,發動學習好的同學成立幫扶小組,請任課老師幫他補課,並多次與楊才華家人交流,營造教育合力。到了高三,楊才華已變成了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如今,楊才華已是寧蒗縣信訪局局長。提起海安老師,他總說:「是他們改變了我們的命運。」現在,寧蒗縣公務員和事業編人員共有7000多人,近一半是海安老師的學生。
-
海安寧蒗支教教師群體被授予江蘇「時代楷模」稱號
1988年8月25日,首批33名海安教師踏上八千裡外的支教之路,為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提供教育支持。這份看似平凡的事情,海安教師接力堅守,一做就是32年。32年來,先後10批281人次海安教師累計培養了2萬多名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輸送了1萬多名大中專生,其中有9名市高考狀元和6名市中考狀元。
-
「小涼山的支教故事」憶支教歲月,悟教育真諦
學生們幾乎從小都在山裡長大,所以大多孩子的性格都比較內向。最初的日子大家或許僅僅把我看作傳授知識的老師,在課堂外我們交流甚少。從那之後,他們對我有了更大的認同感,而身處他鄉的我也有了更強的歸屬感。留言 / 聊聊小涼山
-
鄲城一高32人被清華、北大錄取
「今年高考,全縣一本上線人數和本科上線人數均位居全省縣級第一,各批次上線人數實現了十四連增、周口市九連冠,32名考生被清華北大錄取……」8月25日,在中國共產黨鄲城2018年,37人考入清華北大2019年,43人考入清華北大2020年,32人考入清華北大……一組組光鮮照人數據表明,鄲城教育已經走上了發展快車道,「鄲城教育」品牌更加響亮,業已成為鄲城乃至周口、河南特色添彩畫卷的靚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