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名海安「舅舅」:同唱一首歌,激蕩小涼山!

2020-09-06 南通發布

32年前

一群海安人來到

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

創辦一所學校

當上了成千上萬少數民族兒女的「舅舅」

由此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

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

聚焦「海安舅舅」

《光明日報》(2020年09月06日 01版)

詳細報導如下

大山深處奏響教育合作凱歌

——江蘇海安和雲南寧蒗的32年教育結對之路

這是一件看似很平凡的事情。

32年前,一群江蘇海安人來到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創辦一所學校,當上了成千上萬少數民族兒女的「舅舅」,由此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

32年的堅守,10批次、281名「海安舅舅」不僅培養了許許多多大學生,更激發起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那股奮然為之的精氣神。這種教育資源的放大,凸顯了教育的本質,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進步和全面振興。

「寧海之約」:治窮先治愚,木材換人才

對32年前的寧蒗,「愚」和「窮」就像一根繩索上的兩個活結,彼此牽纏。寧蒗人知道,治窮先治愚,只有教育帶來的改變,才是最根本最持久的。於是,一場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寧海之約」順勢而生。

寧蒗俗稱「小涼山」,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平均海拔2800米,全縣26萬人口,有彝、漢、納西、普米等12個民族。記者一行從麗江機場驅車到寧蒗,走了3個小時的山路,一側是高山峭壁,一側則是萬丈深淵。長久以來,貧窮和落後,就像這條彎彎繞繞的山路,緊緊纏繞著寧蒗人的身心。

寧蒗的貧困有其特定歷史因素。新中國成立前,這裡還是一個以奴隸制為主體,封建領主制、原始共耕制和母系制等多種社會形態並存的多民族聚居地,長期停留在刀耕火種、遊牧遊耕的生產狀態,無人識得漢字,很多人甚至連彝文也不識。新中國成立後,寧蒗「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但由於沒有先進的知識和文化,和其他地區差距越來越大。

寧蒗的教育更是起步晚、質量低。「從前寧蒗歷年中考平均分與麗江周邊縣相差有100分,高考錄取分數即使有30分的民族照顧分,也出不了一個大學生。」寧蒗教體局局長張達峰介紹,那時寧蒗中高考成績長年在麗江地區各縣墊底。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時任寧蒗縣委書記阿蘇大嶺覺得,為官一任,想的應當是造福一方長久的好事。他深諳教育的重要性,當即狠下決心:「要從根子上治窮,絕不能讓子孫後代再窮下去!」

經過一番實地考察,阿蘇大嶺「挑中」了八千裡外教育居江蘇省領先水平的海安縣。當時,海安急需用於教育硬體建設的木材,雙方於是一拍即合,達成了「木材換人才」的「寧海之約」:海安派優秀師資力量全權接管一所學校,寧蒗則以優惠價格為海安提供緊缺木材。

於是,由寧蒗投資100萬元、由海安選拔33名骨幹教師,以寧蒗、海安兩縣縣名第一個字命名的「寧海中學」正式成立。1988年8月25日,33名海安教師拖家帶口近百人,踏上了八千裡外的支教之路。四天三夜,車至寧蒗,老師們已疲憊不堪。

梅德潤被海安縣教育局點將,擔任寧海中學首任校長。他告訴我們,剛來寧蒗的那段日子,終生難忘,提起來滿腹心酸:「來到這裡的第二天就遇到泥石流,直接衝進我們當時住的木板房,我和老婆用身體死死頂住門框也沒有用,眼睜睜看著被褥行李全都泡在裡面。」

為了保證按時開學,梅德潤一聲令下,大家用鐵鍬鏟、用鋤頭挖、用手搬,「很多同志手臂震得疼痛酸麻,鞋底也被鐵鍬割成了兩半」,在梅德潤看來,比起在家鄉海安教書,這支隊伍有著更為艱巨而重要的任務。

住著用木板隔開的簡易宿舍、喝著用塑料管從山上接來的渾泥水、常常因變壓器跳閘沒電而吃了上頓沒下頓、承受著「海安的教師管不了民族學生」的質疑……一位老師在日記中寫道:「抬頭是無盡的山,低頭是泥濘一片,只是想家,想家,可最終還是想到了此行的責任。」作為支教隊伍裡唯一的單身女教師,劉衛琴當時年僅24歲,之所以選擇來吃苦,她說自己堅信,「只要面對學生,我就朝氣蓬勃,就能體驗到人生的全部價值」。

心之所願,無所不至。歷經千難萬苦,寧海中學正式開學,寧蒗教育的蝶變之路也由此開啟。跟隨教育和地區發展的步伐,1993年,海安抽調骨幹加強寧蒗民族中學高中部、2006年開啟「訂單式」職業技能培訓合作模式、2016年集中力量開辦「海安班」……32年,從基礎教育拓展到職業教育到其他領域,「寧海之約」已發展成為卓有成效的「寧海模式」。

8月20日,今年寧蒗寧海民族中學海安班畢業生盧磊收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

「海安舅舅」:走出一名大學生,脫貧一個小家庭

32年間,海安的骨幹教師從黃海之濱前赴後繼奔向小涼山,把愛和知識播撒在大山深處。他們懷抱立德樹人的教育理想和滿腔熱情,帶領大山裡的孩子紛紛走進課堂,拿起書本,讓兩萬多名初高中生、1萬多名大中專生走出了大山。寧蒗人深深領會到,知識改變命運,點亮出彩人生。

老書記阿蘇大嶺曾在全縣幹部會議上說:「海安教師是我們寧蒗12個民族的親人,是我們孩子的舅舅,是我們各族人民的舅舅!」在寧蒗家庭,舅舅享有最高的敬畏和尊重,一聲「海安舅舅」背後,是寧蒗人民對海安教師的最大肯定。

景寶明是第一批踏上寧蒗大地的海安教師,初至寧蒗,當地的教育環境和學生素質令他十分驚訝,更深感使命之重大,在他心裡,寧蒗教育的變革,要從每一個來到這裡的教師做起,讓改變在每一個微觀過程裡發生。

1990年,來到寧蒗的第3個年頭,景寶明的妻子丁林秀突然病倒了,到醫院一檢查,竟是食道癌晚期!捧著片子,景寶明的眼淚瞬間淌了下來,在他心中,妻子隨他遠離家鄉紮根寧蒗已是大義,可自己「說好陪她去看醫生,卻因為工作太忙一拖再拖」。為了讓妻子安心接受治療,景寶明把她送回了江蘇老家,一面停課悉心照料妻子,一面無時無刻不惦記著8000裡外的孩子們。

學生們聽聞景老師家事,自發捐起款來,三毛、五毛、一元、兩元……一張張紙票堆起來竟有1200多元。要知道,在當時的寧蒗,1200元足以供一個家庭生活兩三年。拿到滾燙的募捐款,景寶明雙手顫抖,心中百感交集。

此心安處是吾鄉。在妻子丁林秀心中,寧蒗不僅僅早已成為丈夫的心靈歸屬,也成了她的第二個家,寧蒗的山裡娃,就是他們的孩子。她不斷催促趕快返回寧蒗。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下,景寶明踏上「回鄉」之路。而這一別,成了他和妻子的永別。

朱朝書是帶著一家人到寧蒗支教的。1995年,當時的朱朝書擔任高三班主任,年過七旬的父親在老家患病住院,他心急如焚,但高考在即,複習備考一刻不得放鬆,只好託妻子回鄉照料。

「到寧蒗去!」為了讓兒子安心支教,病情稍好,老父親便打算跟著兒媳回寧蒗。朱朝書起初堅決反對,因為害怕老父親一路折騰再耽誤了治療。「我一天能吃一碗飯,我能行!」說著寬慰的話,老人臨走前卻偷偷把自己終老的壽衣塞進了行李。長途顛簸、氣候反常,老人到了寧蒗便一病不起,短短11天便離開了人世。

學生們聽聞消息,不約而同地抱著火葬用的木材,翻了兩座山為老人送行。朱朝書說,他的父親,永遠留在了「小涼山」,他現在,所有的牽掛都在寧蒗了。

還有,連續五輪支教的「最牛釘子戶」丁愛軍蔣蓉夫婦、籌集18萬元設立專項獎學金的徐愛輝、為常年飽受「疥瘡」之苦的全校女學生申請醫藥費的鄭建華、孫亞琴……每一個「海安舅舅」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他們為大山深處帶來知識、帶來思想、帶來希望,改變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命運。

1985年出生的彝族小夥子楊克幹,如今已是民族中學的德育室主任。「如果沒有海安老師,我和姐姐們可能還在放牛呢!」楊克幹還有四個姐姐,大姐、二姐沒讀過書便早早嫁了人,海安老師來了以後,三姐、四姐都考上了中專,畢業後也找到了很好的工作。

作為寧蒗12個少數民族之一的普米族,新中國成立前,3800多名族人中只有一人學過漢文,卻也只是聽得懂說不出。而今年,距離寧蒗縣城80公裡巴珠村的一對普米族姐妹花楊志秀、楊志春,竟同時考上了大學,成了族裡的稀罕事。姐妹倆一個被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專業錄取,一個超了二本線24分。

「上大學是她們改變命運的機會,也能帶我們看看外面的世界。」一下子出了兩個大學生,從未走出大山的一家人生活有了希望,未來有了奔頭。

32年間,281名海安教師累計培養了20000多名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輸送了10000多名大、中專生,其中有9名市高考狀元和6名市中考狀元。在海安教師的教育引導下,曾經貧窮落後的寧蒗成為雲南教育的標杆,無數少年因知識改變了命運,從放牛娃成長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寧海效應」:把自強刻進骨頭,用奮鬥成就未來

海安教師不僅僅推動了寧蒗教育的發展,他們更拓展了「寧海模式」為「寧海效應」,改變了一個地區的生活方式,讓寧蒗人從此更有精氣神,凝聚起奮發向上的力量;讓寧蒗從此有了內源式發展的「發動機」,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1989年,寧海中學創辦後的第一次中考,人均考分、升學率全縣第一的成績讓寧海中學一炮打響。當時師資力量最強的寧蒗第一中學校長甚至下達動員令:絕不能讓一中落後寧海中學。自此,寧蒗教育系統「好戲連臺」,全縣各校紛紛自加壓力,學習、借鑑、效仿「寧海模式」的成功經驗,形成了教學研爭先創優、你追我趕的濃厚氛圍。

讀書去!到寧海中學讀書去!一股競相讀書的風氣在寧蒗興起。教育的競爭,帶來的不是衝擊,而是清晰的發展方向。自古以來第一次,家家爭著把自己的孩子往學校送。

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寧蒗人把重教崇教融入血脈裡、落到言行中,尋找到了闊步前進的自信和動力。海安教師給寧蒗帶來的不僅是教育,更是一種精神,他們的風範、品格、胸懷,整整影響了寧蒗一代人。

首批海安教師剛到寧蒗,震驚於當地師生的疲怠狀態,立時將海安工作的作息習慣搬到了寧蒗。鼓勵學生6點起床上課,21點晚自習下課;班主任每天第一個到教室,最後一個離開……學生生活作息的改變,帶來一個家庭作息的改變,海安教師對待教育的一絲不苟的敬業勁兒,也使得寧蒗當地各行各業的工作者紛紛效仿。

寧蒗人說:「江蘇的教師早晨起得最早,晚上睡得最晚,他們改變了我們的時間觀念,早上把寧蒗的時鐘往前撥了2個小時,晚上的時間往後拖了2個小時。」

寧蒗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聯鴻是寧海中學的第一批學生。「如果不是海安的老師,我很可能一輩子就困在山上下不來,更不會有現在。」李聯鴻告訴記者,山上下來的孩子很調皮,上課從來不認真聽講,整個班級無論上課下課總是吵吵嚷嚷,海安老師的到來讓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位老師弄傷了三根肋骨,當時大家都想著可以不用上課了。沒想到,老師一天都沒休息,一邊打著繃帶,一邊給我們講課。」原本吵吵嚷嚷的教室變得連根針掉下的聲音都能聽到。李聯鴻說,那個場景,自己一輩子也忘不了,自己第一次感受到人是有精神支撐的。

1990年曾就讀於寧海中學,如今任寧蒗縣信訪局局長的楊才華,深深記得海安老師的負責、那種不一般的負責。

「上學時候早晨天沒亮,老師就在門口等著我們,數一數有沒有學生沒到。」楊才華回憶,「在那個年代,沒見過那樣的老師,太特別了!」

因為高考志願沒填好,楊才華錯過了自己心儀的學校,不得不外出打工,但在打工期間,海安老師說過的「知識才能改變命運」這句話深深刻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散。不甘心的楊才華重新拿起課本,並通過成人高考考進了西南政法大學。「可以說,遇到海安老師是我這輩子最幸運的一件事。」

奮然為之,亦未必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的海安教師,成功修建了一條教育高速公路,這條路通往寧蒗的每家每戶,通往每一個寧蒗人的腦子裡。

隨著越來越多學子命運和當地精神面貌的變化,寧蒗百姓的觀念徹底扭轉了。「勤奮、敬業、負責任,工作一絲不苟,海安教師帶給當時寧蒗一中,還有各中小學,甚至整個地區巨大的影響。老百姓都知道,這是唯一的出路,是希望所在。」阿蘇大嶺說。

一所學校的辦學意義遠不止對教育的影響。這群海安教師,消除了疑慮、振奮了精神,辦學成效已遠遠大過了教育本身。他們用先進的教育理念給寧蒗帶來了新觀念、新思維、新氣象,用超前的智慧在荊棘中開拓出文明之路,用博大的愛心在荒原上立起精神豐碑。他們獨樹一幟的大愛和智慧、精神和業績,將永久載入中國教育的史冊!

記者手記

教育開啟智慧之門

脫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從「寧海之約」發展為「寧海模式」,再到產生「寧海效應」,是觀念上的進步,也正是激活了競爭機制的結果。寧蒗教育由長期在低谷徘徊一躍成為連年穩居全麗江第一方陣,對全市乃至全省的民族教育都產生了衝擊波和催化劑的效果。

重視教育、發展教育在寧蒗蔚然成風。16年前,第四輪支教的王加雲、陸瑞華夫婦,結束了在寧蒗3年的支教生活回到了海安。去年,夫婦二人再次來到了寧蒗加入了第十輪支教隊伍。他們驚喜地發現,很多同事都是他們的學生。

王加雲15年前教過的學生楊學英就坐在斜對面。楊學英感慨,15年前的她很難相信,那句「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會真實地在她身上發生。同樣也是王加雲的學生熊輝,大學畢業後,毅然回鄉走上三尺講臺,接過接力棒,「我選擇回到家鄉,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飛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自此,寧蒗人深知,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擁有光明未來。教育的發展和進步,促進了全縣人口素質的整體提高,激蕩起寧蒗孩子青春的夢想,帶動了貧困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寧海效應」從教育領域延伸向更加寬廣的文化領域和經濟領域,「寧海模式」的內涵也有了新的發展。

近年來,已陸續有一萬名走出大山的學子畢業後回到家鄉,他們傳承支教精神,承擔起建設、管理寧蒗的重任,在當地經濟、社會各領域大顯身手,成為寧蒗全面脫貧奔小康的中堅力量。

走在脫貧路上的寧蒗,搭上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快車,開始奔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代化建設大道上。據悉,全縣財政收入從1988年的696萬元到2019年的3.1億元,增長了45倍;人均純收入從1988年的197元到2019年的19360元,增長了98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蒗寧海民族中學和海安班共培養了大中專畢業生7454人,近三年裡有5名學生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今年,海安班全班45人參加高考,僅1人差一本線兩分,其他全部達到一本線。

群山阻隔,阻擋不了寧蒗發展奮進的步伐;大江橫斷,阻斷不了寧蒗各族人民渴求幸福的希望。教育打開了這個民族上千年來的閉塞之門,開啟了他們的智慧,更助推了各民族的進步與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 鄭晉鳴)

圖片:海安微教育、南通網

編輯:彭小燕

相關焦點

  • 32年接力支教「小涼山」「海安舅舅」幫山裡孩子圓了北大清華夢
    32年前,一群海安人來到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創辦學校,由此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間,10批次、281名海安支教老師不僅為當地培養了許多大學生,更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富有示範性的「寧海效應」。
  • 「海安舅舅」登上《光明日報》頭版頭條
    32年前,一群江蘇海安人來到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創辦一所學校,當上了成千上萬少數民族兒女的「舅舅」,由此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間,10批次、281名海安支教老師不僅為當地培養了許多大學生,更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富有示範性的「寧海效應」。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以《大山深處奏響教育合作凱歌——江蘇海安和雲南寧蒗的32年教育結對之路》為題,聚焦赴雲南寧蒗支教的海安優秀教師群體。
  • 江蘇海安支教教師群體32載接力支教小涼山
    從黃海之濱向著滇西北高原,跨越8000多裡,先後10批、281人次海安老師走進大山深處支教,「寧海模式」不僅成為引領雲南省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幟,更開啟了我國東西部教育扶貧協作的先河。9月7日,省委宣傳部在南京舉行發布會,授予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 《寧海教育協作 築夢最美彝鄉》(三)留下來的「海安舅舅」
    32年來,兩地秉持合作初心,一茬又一茬的「海安舅舅」從江海之濱前往彩雲之南,用自己的真情、智慧與汗水在小涼山深處播撒知識,播灑希望。海安老師在寧蒗支教已經持續了32個年頭,但是對於每一位支教老師來說,又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 海安支教老師原型創作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
    9月8日,以江蘇海安支教老師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為什麼這些支教老師會被稱為"海安舅舅"?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在第三十五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的記者特意趕赴故事的發生地,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去尋找答案。【31年286名老師 前赴後繼3000公裡外支教】2019年9月4日,清晨6:00,雲南省寧蒗民族中學,高三海安2班。
  • 31年286名「海安舅舅」前赴後繼3000公裡外支教 一天工作17小時...
    據江蘇衛視《新聞眼》報導:9月8日,以江蘇海安支教老師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為什麼這些支教老師會被稱為"海安舅舅"?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在第三十五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的記者特意趕赴故事的發生地,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去尋找答案。
  • 32載接力支教,小涼山遍開「索瑪花」——記江蘇「時代楷模」海安市...
    從黃海之濱向著滇西北高原,跨越8000多裡,先後10批次、281人次海安老師走進大山深處支教,「寧海模式」不僅成為引領雲南省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幟,更開啟了我國東西部教育扶貧協作的先河。「海安支教老師」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等20多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 「海安舅舅」們樂開了花
    揣著責任,帶著經驗,海安老師支教一年後,寧海中學第一次中考就大放異彩。88名學生,平均成績寧蒗第一,在麗江市名列前茅。,他們從那麼遠的地方過來,不要當成外人,就像我們家裡的舅舅一樣看待。蔣蓉和同為英語老師的丈夫丁愛軍,曾經一起到寧蒗支教。「2016年回來到今天,已經整整4年。在夢裡面,在我跟丁老師的閒聊中,我們時不時都會說起,『我們民中』,說著說著就會把寧蒗變成,我們寧蒗。」蔣蓉說。
  • 【重點報導】讓小涼山「索瑪花」展蕊怒放
    32年春華秋實,213名海安教師前赴後繼,在小涼山點燃教育的火種,改變了許許多多少數民族孩子的命運,也因此贏得了當地人「江蘇舅舅」的尊稱。9月7日,江蘇省委宣傳部授予海安支教寧蒗教師群體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 聞名全國的「海安舅舅」,改變了數萬邊疆學子的命運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雲南寧蒗和江蘇海安兩地相隔數千裡,但卻被1988年的一份教育合作協定緊密聯繫在一起。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坐落在雲南、四川交界的群山之間,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早年教育在整個麗江地區倒數第一,直到1988年,全縣還沒有一個人考取本科,中考平均分數與周邊縣市相差100分。
  • 「大山裡的孩子」圓夢清華 「海安舅舅」功不可沒|我蘇特稿
    2019年8月下旬,他和其他20多位教師一起,從家鄉江蘇南通海安輾轉來到寧蒗,開啟了為期3年的支教生活。唐義凱有著豐富的高三任教經驗,赴寧蒗後,被任命為明年參加高考的海安2班班主任。但其實,海安老師前往寧蒗支教,已經持續了32年。木材換人才到教育扶貧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舊稱小涼山,目前是雲南全省9個未摘帽貧困縣之一。江蘇南通海安,是中國著名的教育之鄉。
  • 32載接力支教,小涼山遍開「索瑪花」——記江蘇「時代楷模」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上)
    從黃海之濱向著滇西北高原,跨越8000多裡,先後10批、281人次海安老師走進大山深處支教,「寧海模式」不僅成為引領雲南省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幟,更開啟了我國東西部教育扶貧協作的先河。9月7日,省委宣傳部在南京舉行發布會,授予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 同升一面旗 同唱一首歌 共愛一個家
    為引導學生進一步增強國家意識、強化國家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12月7日上午,呼和浩特市第七中學舉行以「同升一面旗 同唱一首歌 共愛一個家」為主題的升旗儀式。由各民族同學組成的國旗班隊伍邁著豪邁的步伐走向國旗臺。
  • 全國大中小學師生同唱一首歌獻禮祖國,各大媒體來點讚|青春為祖國...
    「青春,為祖國歌唱」祝福篇在校園內響亮開唱全國大中小學師生同唱一首歌祝福新中國70華誕近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刊發報導一起來看↓↓↓同唱一首歌浙江大學邀請6名名字叫「國慶」的師生同唱;天津大學師生高舉巨幅五星紅旗齊聲高唱;內蒙古大學學子用獨特的方式——那達慕表達祝福,伴著歌聲起舞……同唱一首歌唱的是幾代人的傳承精神新華社
  • 講述江蘇海安和雲南寧蒗的32年薪火相傳
    32年的堅守10批次、281名「海安舅舅」不僅培養了許許多多大學生更激發起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那股奮然為之的精氣神這種教育資源的放大凸顯了教育的本質「海安舅舅」走出一名大學生,脫貧一個小家庭32年間,海安的骨幹教師從黃海之濱前赴後繼奔向小涼山,把愛和知識播撒在大山深處。他們懷抱立德樹人的教育理想和滿腔熱情,帶領大山裡的孩子紛紛走進課堂,拿起書本,讓兩萬多名初高中生、1萬多名大中專生走出了大山。
  • 新晃:開學第一天  千餘侗鄉學子同唱一首歌
    當日下午,新晃侗族自治縣晃州鎮興隆完全小學1450餘名學生開展同唱一首歌曲的活動該校教務處、德育處、科研室組織師生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升國旗、唱國歌,同唱《國家》。通過同唱一首歌的活動,向黨獻禮、向祖國母親致敬,表達自己對黨、對祖國的深深眷戀與祝福。
  • 海安寧蒗支教教師群體被授予江蘇「時代楷模」稱號
    1988年8月25日,首批33名海安教師踏上八千裡外的支教之路,為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提供教育支持。這份看似平凡的事情,海安教師接力堅守,一做就是32年。32年來,先後10批281人次海安教師累計培養了2萬多名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輸送了1萬多名大中專生,其中有9名市高考狀元和6名市中考狀元。
  • 萬人同唱一首歌,石門老年在行動
    7月14日下午5點55分,石門老年大學學員李子東,終於在KTV錄製完當天第五位學員的「萬人同唱一首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演唱視頻,這時的他,用嘶啞聲音說,「我這手都酸了」。6月下旬,石門老年大學收到中國老年大學協會中老學協[2020]35號——《關於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9周年中國老年大學藝術團萬人同唱一首歌視頻徵集評選活動的通知》後,隨即決定參加此次活動,召開會議進行部署。
  • 韓磊騰格爾城口開唱 萬人同唱一首歌
    (原標題:韓磊騰格爾城口開唱 萬人同唱一首歌)
  • 萬人同唱一首歌 白髮赤子感黨恩-漢陽老年大學參加萬人同唱一首歌
    歲暮天寒、病毒肆虐,在武漢封城,日子最難熬的那一天晚上,成千上萬個武漢家庭同時打開窗戶,高聲同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一時間,歌聲傳遍大江南北、武漢三鎮,人們含著熱淚,大聲唱出了對共產黨的信賴、大聲唱出了全民抗疫的信心,萬家同唱這首歌,對每個武漢人都有不同尋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