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木材供應不再緊張,寧蒗也因為水土保護不再輸出木材,「木材換人才」的約定成為歷史,但寧海之間的約定,卻依然在接力。32年來,兩地秉持合作初心,一茬又一茬的「海安舅舅」從江海之濱前往彩雲之南,用自己的真情、智慧與汗水在小涼山深處播撒知識,播灑希望。海安老師在寧蒗支教已經持續了32個年頭,但是對於每一位支教老師來說,又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彝族男孩羅長打是寧蒗縣寧海民族中學高三年級「海安班」的一名「學霸」,入學成績排在全縣第二。但是新學期開學,班主任梅德均老師發現,長打的成績不太穩定,忽高忽低。梅老師決定利用午休時間到長打家裡去看一看。
羅長打的父親小學一年級就輟學了,母親甚至不會說漢語。從小成績優異的兒子,被寄予了全家人改變命運的期望。但是這個期望,也讓羅長打一想到高考,就平添了一份莫名的壓力。
一番促膝交談過後,家人跟梅老師達成了共識,不給孩子太多壓力,讓他自由發揮。有了家長的支持和理解,羅長打內心釋然了許多。他也跟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媽媽,許下了一個有關未來的約定。
不管是學霸,還是成績一般的孩子,在海安支教老師眼中,一個都不能少。從海安南莫中學赴寧蒗支教的王擁軍是有著20多年豐富經驗的老教師。他從第七輪開始就在寧蒗支教,一待就是10年多。但是每次接手一批新學生,對他來說仍然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去年剛接手的這個班,教學上也經歷著「倒時差」的過程。
最近一次 全市統考,這個高一入學時全市39名的普通班,班級均分一躍躋身麗江市153個班級中第10名。普通班也可以「逆襲」,孩子們對自己也「刮目相看」。
大山深處的孩子,並不是教不好,只是起步比同齡人晚了一些。正因為如此,在寧蒗支教的每一位海安老師,都懷著最大的熱情,給學生更多的關愛。海安老師範陽任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班,他發現,很多成績一般的孩子,家裡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處,學習方法的缺乏與學習成績不佳背後,往往是學習動力不足。他與同學談心,聊大山外面的世界,讓他們知道,讀書是通向山外最平坦的大路。
從第二批支教開始,合作辦學延伸到高中;從2006年開始,又延伸到職業教育,教師流動也從單向變為雙向;2016年,海安與寧蒗將教育合作引向深入,打造高效課堂。從1988年至今32年間,累計有213位老師,共計281人次,一茬又一茬海安老師,用薪火相傳的接力,奔赴小涼山,在那裡播撒知識和希望,傳承至今的「寧海之約」,也成為東西部教育協作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