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教育協作 築夢最美彝鄉》(三)留下來的「海安舅舅」

2020-09-19 江海明珠網

1989年,木材供應不再緊張,寧蒗也因為水土保護不再輸出木材,「木材換人才」的約定成為歷史,但寧海之間的約定,卻依然在接力。32年來,兩地秉持合作初心,一茬又一茬的「海安舅舅」從江海之濱前往彩雲之南,用自己的真情、智慧與汗水在小涼山深處播撒知識,播灑希望。海安老師在寧蒗支教已經持續了32個年頭,但是對於每一位支教老師來說,又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彝族男孩羅長打是寧蒗縣寧海民族中學高三年級「海安班」的一名「學霸」,入學成績排在全縣第二。但是新學期開學,班主任梅德均老師發現,長打的成績不太穩定,忽高忽低。梅老師決定利用午休時間到長打家裡去看一看。

羅長打的父親小學一年級就輟學了,母親甚至不會說漢語。從小成績優異的兒子,被寄予了全家人改變命運的期望。但是這個期望,也讓羅長打一想到高考,就平添了一份莫名的壓力。

一番促膝交談過後,家人跟梅老師達成了共識,不給孩子太多壓力,讓他自由發揮。有了家長的支持和理解,羅長打內心釋然了許多。他也跟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媽媽,許下了一個有關未來的約定。

不管是學霸,還是成績一般的孩子,在海安支教老師眼中,一個都不能少。從海安南莫中學赴寧蒗支教的王擁軍是有著20多年豐富經驗的老教師。他從第七輪開始就在寧蒗支教,一待就是10年多。但是每次接手一批新學生,對他來說仍然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去年剛接手的這個班,教學上也經歷著「倒時差」的過程。

最近一次 全市統考,這個高一入學時全市39名的普通班,班級均分一躍躋身麗江市153個班級中第10名。普通班也可以「逆襲」,孩子們對自己也「刮目相看」。

大山深處的孩子,並不是教不好,只是起步比同齡人晚了一些。正因為如此,在寧蒗支教的每一位海安老師,都懷著最大的熱情,給學生更多的關愛。海安老師範陽任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班,他發現,很多成績一般的孩子,家裡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處,學習方法的缺乏與學習成績不佳背後,往往是學習動力不足。他與同學談心,聊大山外面的世界,讓他們知道,讀書是通向山外最平坦的大路。

從第二批支教開始,合作辦學延伸到高中;從2006年開始,又延伸到職業教育,教師流動也從單向變為雙向;2016年,海安與寧蒗將教育合作引向深入,打造高效課堂。從1988年至今32年間,累計有213位老師,共計281人次,一茬又一茬海安老師,用薪火相傳的接力,奔赴小涼山,在那裡播撒知識和希望,傳承至今的「寧海之約」,也成為東西部教育協作的範本。

相關焦點

  • 《寧海教育協作 築夢最美彝鄉》(二)「闖」出來的「寧海模式」
    在「海安班」的輻射帶動下,寧海民族中學乃至整個寧蒗的高中教育都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體現出寧海教育協作的生機與活力。寧蒗與海安,遠隔千山萬水,兩地之間的教育協作是如何開始,又是如何延續的呢?《寧海教育協作 築夢最美彝鄉》第二篇,來看「闖」出來的「寧海模式」。
  • 《寧海教育協作 築夢最美彝鄉》(一)「逼」出來的「海安班」
    寧蒗即將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而在這一進程中,我市海安從1988年起開啟的支教行動,開創了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間,281 名海安教師為寧蒗培養了2萬多名初、高中畢業生,輸送了1萬多名大、中專生。今天起,NTTV新聞推出系列報導《寧海教育協作 築夢最美彝鄉》,深入了解這支南通教育「輕騎兵」,在遠隔千山萬水的小涼山深處,用教育助力寧蒗「拔除窮根兒」的故事。
  • 「海安舅舅」登上《光明日報》頭版頭條
    32年間,10批次、281名海安支教老師不僅為當地培養了許多大學生,更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富有示範性的「寧海效應」。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以《大山深處奏響教育合作凱歌——江蘇海安和雲南寧蒗的32年教育結對之路》為題,聚焦赴雲南寧蒗支教的海安優秀教師群體。
  • 281名海安「舅舅」:同唱一首歌,激蕩小涼山!
    由此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聚焦「海安舅舅」《光明日報》(2020年09月06日 01版)32年前,一群江蘇海安人來到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創辦一所學校,當上了成千上萬少數民族兒女的「舅舅」,由此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的堅守,10批次、281名「海安舅舅」不僅培養了許許多多大學生,更激發起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那股奮然為之的精氣神。這種教育資源的放大,凸顯了教育的本質,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進步和全面振興。
  • 32年接力支教「小涼山」「海安舅舅」幫山裡孩子圓了北大清華夢
    32年前,一群海安人來到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創辦學校,由此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間,10批次、281名海安支教老師不僅為當地培養了許多大學生,更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富有示範性的「寧海效應」。
  • 寧海教育協作結碩果「海安班」成為當地響亮名片
    寧蒗即將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而在這一進程中,南通海安從1988年起開啟的支教行動,開創了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間,281 人次海安教師為寧蒗培養了2萬多名初、高中畢業生,輸送了1萬多名大、中專生。
  • 聞名全國的「海安舅舅」,改變了數萬邊疆學子的命運
    32年來,海安持續選派優秀教師前往寧蒗支教,為當地培育2萬多名初高中生,輸送了1萬多名大中專學生。2020年高考寧蒗寧海民族中學海安班本一達線率98%,為「寧海模式」再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寧海模式」的成功離不開海安教師團隊的辛勤奉獻,他們遠赴千裡之外,以堅韌不拔的敬業精神、潛心辦學的育人精神、因材施教的創新精神在這片曾經的教育窪地上播撒下智慧和希望的種子,這種已經堅持了32年的高尚情操令人動容,也為全國支教事業帶來了有益的借鑑和思考。
  • 海安支教老師原型創作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
    9月8日,以江蘇海安支教老師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為什麼這些支教老師會被稱為"海安舅舅"?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在第三十五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的記者特意趕赴故事的發生地,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去尋找答案。【31年286名老師 前赴後繼3000公裡外支教】2019年9月4日,清晨6:00,雲南省寧蒗民族中學,高三海安2班。
  • 「海安舅舅」們樂開了花
    治窮先治愚,時任寧蒗縣委書記阿蘇大嶺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經過一番實地考察,他選中了教育水平領先的江蘇省海安縣,在交流中提出,請海安出一批老師到寧蒗幫扶搞教育。江蘇海安第一批寧蒗支教老師、寧海中學首任校長梅德潤說。
  • 江蘇海安支教教師群體32載接力支教小涼山
    更多的喜訊,讓地處深山中的寧蒗縣沸騰了:寧海民族中學海安班44人中,本一上線率達98%,29人超600分,盧磊以709分的成績成為麗江市理科第一名……升學率從全地區倒數到連續9年穩佔麗江第一,曾經的「教育窪地」崛起為全國民族教育「高原」,創造寧蒗教育奇蹟的,是一群外鄉人32年的接力堅守
  • 32載接力支教,小涼山遍開「索瑪花」——記江蘇「時代楷模」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上)
    更多的喜訊,讓地處深山中的寧蒗縣沸騰了:寧海民族中學海安班44人中,本一上線率達98%,29人超600分,盧磊以709分的成績成為麗江市理科第一名……升學率從全地區倒數到連續9年穩佔麗江第一,曾經的「教育窪地」崛起為全國民族教育「高原」,創造寧蒗教育奇蹟的,是一群外鄉人32年的接力堅守
  • 講述江蘇海安和雲南寧蒗的32年薪火相傳
    他深諳教育的重要性,當即狠下決心:「要從根子上治窮,絕不能讓子孫後代再窮下去!」經過一番實地考察,阿蘇大嶺「挑中」了八千裡外教育居江蘇省領先水平的海安縣。當時,海安急需用於教育硬體建設的木材,雙方於是一拍即合,達成了「木材換人才」的「寧海之約」:海安派優秀師資力量全權接管一所學校,寧蒗則以優惠價格為海安提供緊缺木材。
  • 31年286名「海安舅舅」前赴後繼3000公裡外支教 一天工作17小時...
    據江蘇衛視《新聞眼》報導:9月8日,以江蘇海安支教老師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為什麼這些支教老師會被稱為"海安舅舅"?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在第三十五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的記者特意趕赴故事的發生地,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去尋找答案。
  • 海安寧蒗支教教師群體被授予江蘇「時代楷模」稱號
    光明日報南京9月9日電(記者鄭晉鳴)9月7日,江蘇省委宣傳部在南京舉行發布會,授予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1988年8月25日,首批33名海安教師踏上八千裡外的支教之路,為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提供教育支持。這份看似平凡的事情,海安教師接力堅守,一做就是32年。32年來,先後10批281人次海安教師累計培養了2萬多名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輸送了1萬多名大中專生,其中有9名市高考狀元和6名市中考狀元。
  • 大山深處奏響教育合作凱歌
    32年的堅守,10批次、281名「海安舅舅」不僅培養了許許多多大學生,更激發起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那股奮然為之的精氣神。這種教育資源的放大,凸顯了教育的本質,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進步和全面振興。「寧海之約」:治窮先治愚,木材換人才對32年前的寧蒗,「愚」和「窮」就像一根繩索上的兩個活結,彼此牽纏。
  • 「大山裡的孩子」圓夢清華 「海安舅舅」功不可沒|我蘇特稿
    2019年10月份,正在寧蒗民族中學海安2班讀高三的盧磊,在接受江蘇臺記者採訪時輕輕地說出自己的夢想是去清華大學讀書。寧蒗民族中學部分學生合照(前排右一為盧磊)今年高考中,他考了709分,在雲南全省17萬理科考生中排名第59,達成了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