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286名「海安舅舅」前赴後繼3000公裡外支教 一天工作17小時...

2020-12-23 江蘇新聞

據江蘇衛視《新聞眼》報導:9月8日,以江蘇海安支教老師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為什麼這些支教老師會被稱為"海安舅舅"?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在第三十五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的記者特意趕赴故事的發生地,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去尋找答案。

【31年286名老師 前赴後繼3000公裡外支教】

2019年9月4日,清晨6:00,雲南省寧蒗民族中學高三,海安2班。

天還漆黑,唐義凱就已經來到教室。他曾多年任教高三,經過層層選拔,優中選優,才被任命為明年參加高考的海安2班班主任。一想到去年海安班全班52個學生49個上了一本線,他就感覺壓力在肩:「要為海安支教老師這個集體爭光。至少不能給他們抹黑、丟臉。「

唐義凱是31年來,第十批從海安來寧蒗支教的老師。9天前,他和其他二十多位老師一起,從家鄉海安輾轉來到3000公裡之遙的寧蒗,開啟了為期三年的支教生活。剛來的時候,可能由於高原反應,唐義凱感到頭疼,上課的時候連講話都需要中途歇息。

【"以木材換人才" 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先河】

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坐落在雲南、四川交界的群山之間,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早年教育在整個麗江地區倒數第一,直到1988年,全縣還沒有一個人考取本科,中考平均分數與周邊縣市相差100分。

「根本原因就是缺少高素質優秀的老師,治窮首先得要先治愚,治愚的根本點就在學校。海安那邊為了當地的發展需要木材,我們有木材,他們有人才,根據相互的需要,我們就達成協議,以木材換人才的方式來搞教育合作。」雲南省寧蒗縣教育體育局黨委書記楊鋒元告訴記者。

於是,1988年8月,35名海安骨幹教師踏上西去支教的萬裡徵程,開啟了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西部貧困地區合作開展教育扶貧的先河。

江蘇海安第一批寧蒗支教老師楊傳進回憶:「從攀枝花到寧蒗的路上都是沙石路,拐彎的時候上面還有石頭往下掉。從盤山公路往下看,很陡很陡,不寒而慄。」

歷盡艱辛到了寧蒗,老師們發現,飲用水得趟溝越壩到數百米外,一桶一桶往回抬;海拔高、沸點低,飯經常煮不熟……還沒有適應這裡的環境,一場泥石流又突然來襲。「洪水譁一下下來,操場上全部是山上衝過來的黃土泥土,有人哭了,說我要回去,命要丟在這裡了。」楊傳進說。

但是哭過之後,35名老師一起把學校的泥沙清理乾淨,因為他們更牽掛的是孩子們要開學了。1988年9月1日,以兩地地名命名的"寧海中學"建成開學。

「第一年去的時候,大家都是拼死拼活。用海安有一句話叫逑(拼命)幹,為寧蒗人民造福,為海安人民爭光。」夜半挑燈改作業,晨曦未露去上課,來自海安的這些支教老師在寧蒗辛勤耕耘。

通過5年的合作,寧蒗縣的初中教育抓上來了。 他們的教育質量超過了四縣一區,不但把學生的分數提上來了,也帶動了老師的發展。縣裡自己的老師學到了教學管理、教學方法。等到當地自己能夠解決初中的教育了,兩地又轉向了高中合作。

【一天工作17個小時 只為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這是徐愛輝在寧蒗支教的第四年。繁重的教學之餘,他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幫扶貧困學生上。 最遠走過兩百多公裡,早上去,晚上才到。

結束了走訪,老師們匆匆趕回學校,和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溝通貧困學生的情況。幾年中,他們幾乎跑遍了寧蒗的鄉鎮,籌資二十多萬元,資助了七十多名學生。

和前輩們相比,如今,生活、教學條件已經變好很多,然而肩上的使命感,卻有增無減。晚上十點,高高的兩摞作業擺在了唐老師的辦公桌上,他必須要在明天上課前批改完成。十點半,學生們已經陸續下自習回宿舍,可海安老師的辦公室依舊亮著燈。

不讓每個學生的問題過夜,是每一位海安班老師的原則,他們在這裡的工作量,是原來教學的2到3倍。 「海安老師特別能吃苦,身上有一種奉獻精神。」雲南省寧蒗中學老師郭蘭金感動地說。

晚上11點半,唐義凱才結束一天的工作,微微喘息著回到宿舍。每晚回到宿舍,唐義凱才有空跟妻子聊一聊。上高中的孩子已經睡著,不忍心吵醒他,只能把那份牽掛放在心底。

「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他們走向大山以外的地方,去看一看。」唐義凱說。

【31載不懈努力 寧蒗連續多年奪得麗江地區高考升學率第一】

郭蘭金,寧蒗民族中學英語教學骨幹,她曾是海安支教老師孫錦群的學生,如今也是孫老師備課小組的成員之一。在寧蒗支教10年,孫錦群的學生一茬又一茬,受老師的影響,郭蘭金雲南民族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和老師一起,幫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脫離貧困。「只有接受教育才能走出這片大山,特別感謝海安老師們,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寧蒗教育的面貌,也改變了很多學生的命運。」郭蘭金說。

同為寧蒗民族中學老師的楊學英,也曾經是海安老師的學生。楊學英告訴記者:「我高中的班主任是曹江老師,對我們特別好,總覺得現在想起他,都特別想念。我希望他能再來。」

31年來,286名海安老師,從黃海之濱前赴後繼奔赴小涼山,他們日復一日重複著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把愛和知識播撒在大山深處,在海安老師的帶領下,寧蒗連續多年奪得麗江地區高考升學率第一,越來越多的寧蒗貧寒子弟也通過教育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也改變著家鄉的面貌。

31年間,海安老師累計為寧蒗培養教師350多名,培養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2萬多名,大學、中專生1萬多名。

如今,寧蒗已經進入全國民族教育先進縣行列,貧困人口從當初的二十多萬減少到現在的四萬左右。寧蒗人也把當地最尊貴的稱呼"舅舅"送給海安老師。

雲南省寧蒗民族中學海安2班學生 唐世芮說:」他們讓我們能去了解外面,制定更高遠的目標,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

江蘇海安第四十批赴寧蒗支教老師 王加雲說:「老師就像一座橋,一頭連著學生的現在,一頭連著未來。」

江蘇海安第十批赴寧蒗支教老師 謝友軍說:「以這種教育扶貧的方式來支持西部的建設,使得這裡的孩子能接受更良好的教育,我覺得也是作為我們老師神聖的使命。」

江蘇海安第十批赴寧蒗支教老師 張繼東:「我希望傳授他們知識,讓他們走出大山,學有所成。將來更好地回饋社會,回報我們的國家。「

謝謝「海安舅舅「們!教師節快樂!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31年間,一批又一批的海安老師,犧牲了和家人相聚的時間,克服了重重困難,讓一個又一個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你們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稱呼。教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向每一個默默奉獻的園丁,道一聲教師節快樂!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周婷婷、査金、王芳、楊偉東、陳志斌 南通站 報導)

相關焦點

  • 海安支教老師原型創作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
    9月8日,以江蘇海安支教老師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為什麼這些支教老師會被稱為"海安舅舅"?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在第三十五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的記者特意趕赴故事的發生地,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去尋找答案。【31年286名老師 前赴後繼3000公裡外支教】2019年9月4日,清晨6:00,雲南省寧蒗民族中學,高三海安2班。
  • 281名海安「舅舅」:同唱一首歌,激蕩小涼山!
    32年前,一群江蘇海安人來到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創辦一所學校,當上了成千上萬少數民族兒女的「舅舅」,由此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的堅守,10批次、281名「海安舅舅」不僅培養了許許多多大學生,更激發起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那股奮然為之的精氣神。這種教育資源的放大,凸顯了教育的本質,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進步和全面振興。
  • 「大山裡的孩子」圓夢清華 「海安舅舅」功不可沒|我蘇特稿
    2019年10月份,正在寧蒗民族中學海安2班讀高三的盧磊,在接受江蘇臺記者採訪時輕輕地說出自己的夢想是去清華大學讀書。寧蒗民族中學部分學生合照(前排右一為盧磊)今年高考中,他考了709分,在雲南全省17萬理科考生中排名第59,達成了心願。
  • 「海安舅舅」登上《光明日報》頭版頭條
    32年間,10批次、281名海安支教老師不僅為當地培養了許多大學生,更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富有示範性的「寧海效應」。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以《大山深處奏響教育合作凱歌——江蘇海安和雲南寧蒗的32年教育結對之路》為題,聚焦赴雲南寧蒗支教的海安優秀教師群體。
  • 32年接力支教「小涼山」「海安舅舅」幫山裡孩子圓了北大清華夢
    32年前,一群海安人來到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創辦學校,由此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間,10批次、281名海安支教老師不僅為當地培養了許多大學生,更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富有示範性的「寧海效應」。
  • 聞名全國的「海安舅舅」,改變了數萬邊疆學子的命運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雲南寧蒗和江蘇海安兩地相隔數千裡,但卻被1988年的一份教育合作協定緊密聯繫在一起。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坐落在雲南、四川交界的群山之間,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早年教育在整個麗江地區倒數第一,直到1988年,全縣還沒有一個人考取本科,中考平均分數與周邊縣市相差100分。
  • 「海安舅舅」們樂開了花
    揣著責任,帶著經驗,海安老師支教一年後,寧海中學第一次中考就大放異彩。88名學生,平均成績寧蒗第一,在麗江市名列前茅。,他們從那麼遠的地方過來,不要當成外人,就像我們家裡的舅舅一樣看待。第二批海安老師接管了寧蒗民族中學高中部教學工作。
  • 講述江蘇海安和雲南寧蒗的32年薪火相傳
    32年的堅守10批次、281名「海安舅舅」不僅培養了許許多多大學生更激發起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那股奮然為之的精氣神這種教育資源的放大凸顯了教育的本質於是,由寧蒗投資100萬元、由海安選拔33名骨幹教師,以寧蒗、海安兩縣縣名第一個字命名的「寧海中學」正式成立。1988年8月25日,33名海安教師拖家帶口近百人,踏上了八千裡外的支教之路。四天三夜,車至寧蒗,老師們已疲憊不堪。梅德潤被海安縣教育局點將,擔任寧海中學首任校長。
  • 《寧海教育協作 築夢最美彝鄉》(三)留下來的「海安舅舅」
    32年來,兩地秉持合作初心,一茬又一茬的「海安舅舅」從江海之濱前往彩雲之南,用自己的真情、智慧與汗水在小涼山深處播撒知識,播灑希望。海安老師在寧蒗支教已經持續了32個年頭,但是對於每一位支教老師來說,又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 融入「滬寧1小時經濟圈」 海安,離幸福很近
    近年來,上海與海安兩地間的文旅交流逐年升溫,上海大都市現代元素與海安小城的地方元素完美交織,繪製出一張文旅產業大繁榮大發展的美好畫卷。7月5日,江蘇海安市在滬舉辦海安文旅宣傳與招商推介會。    海安市副市長彭曉紅在推介會上表示,上海一直是海安文旅市場的重要客源地,長久以來,兩地文旅互動頻繁、聯繫緊密,結下了深厚友誼。
  • 構建10公裡黨性教育圈 海安:讓紅色基因永葆活力
    構建10公裡黨性教育圈 海安:讓紅色基因永葆活力 2018-07-08 09:27:45 來源: 南通網 挖掘紅色資源, 鍛造一批村史館、紅色報紙展覽館、戰鬥紀念碑(廣場)等精神地標,構建10公裡黨性教育圈,打造家門口的黨性教育新陣地
  • 韓寒五公裡跑17分31秒:我終於比20年前更快了
    韓寒五公裡跑17分31秒:我終於比20年前更快了 澎湃訊 2020-06-22 09:18 來源:澎湃新聞
  • 日本耗資5944億,修建全長286公裡磁懸浮高鐵,預計2027年竣工
    日本投資5944億,修建全長286公裡磁懸浮高鐵,預計2027年竣工高鐵作為我們目前出行方式的高頻選擇,不僅僅是因為乘坐環境良好,更重要的是時速快,但是有一種高鐵不同於以往高鐵的建設,叫做磁懸浮高鐵日本東京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一條線路就是從東京開始建設的,全長一共286公裡,最後到達名古屋。這一項目加華仔今年開始正式施工,預計在2027年完成項目的竣工,該項目可以說是斥巨資打造的,折合後一共使用人民幣5944億元。
  • 湛海高鐵走向站點定了:時速350公裡,隔著幾十公里海峽也照修!
    近日湛江市發展和改革局發出的公告確定「走輪渡過海」5月17日,湛江市發改局發布了《新建湛江至海口鐵路社會穩定風險分析項目公示》。標誌著湛江至海安高速鐵路已正式進入可行性研究前置要件編制階段。↓↓↓廣湛高鐵(計劃於2024年建成通車)省發改委主任葛長偉明確提出,江門到湛江的這一條高鐵都是200到250公裡時速的,所以今年要全面啟動通往粵西的350公裡時速高鐵。廣州到湛江的高鐵現在正在抓緊做前期工作,在今年年底前也會動工。
  • 一段32年的山海之約
    ,1988年8月至今,共計10批286人次接續支教。2萬多名,大學、中專生1萬多名,中高考升學率在麗江市連續9年佔據首位,成為引領雲南省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幟。剛到寧蒗不久,在學校做後勤工作的妻子丁林秀就查出晚期食道癌。學校領導催著他們回海安老家看病。離開那天,黑壓壓的人群在山路上漫延一公裡夾道送別。有的人翻山越嶺,送來家中僅有的一隻雞;有的人匆忙買來奶粉、麥乳精;有的人掏出帶著體溫的錢塞到景老師手上;有的人送上被淚水打溼的慰問信。回到海安沒幾天,妻子對著魂不守舍的景寶明說:「我知道你放心不下學生,快回寧蒗吧,我能照顧好自己。」
  • 【找工作】2018年7月31日用工信息(點擊藍框查看)
    ,試用期月薪2500-3000元,試用期一個月,轉正後綜合月薪3000-3600元工作時間:白班8小時工作制,單休聯繫電話:028-84853468 / 13458567882地址:龍泉龍平路往西河方向老書房村村委對面(公交860線路書房村站下車即到)成都興宇精密鑄造有限公司 7-31檢驗員:1名
  • 百名陝西民工搭上南通海安「就業直通大巴」
    原標題:百名陝西民工搭上海安「就業直通大巴」 23日下午,開行1480多公裡的4輛「就業直通大巴」,緩緩開進位於海安高新區內的江蘇恩達通用設備有限公司,海安市委、市政府在此舉行儀式,歡迎陝西隴縣101名農民工來海安「新家」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