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江蘇衛視《新聞眼》報導:9月8日,以江蘇海安支教老師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海安舅舅》正式上映。為什麼這些支教老師會被稱為"海安舅舅"?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在第三十五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的記者特意趕赴故事的發生地,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去尋找答案。
【31年286名老師 前赴後繼3000公裡外支教】
2019年9月4日,清晨6:00,雲南省寧蒗民族中學高三,海安2班。
天還漆黑,唐義凱就已經來到教室。他曾多年任教高三,經過層層選拔,優中選優,才被任命為明年參加高考的海安2班班主任。一想到去年海安班全班52個學生49個上了一本線,他就感覺壓力在肩:「要為海安支教老師這個集體爭光。至少不能給他們抹黑、丟臉。「
唐義凱是31年來,第十批從海安來寧蒗支教的老師。9天前,他和其他二十多位老師一起,從家鄉海安輾轉來到3000公裡之遙的寧蒗,開啟了為期三年的支教生活。剛來的時候,可能由於高原反應,唐義凱感到頭疼,上課的時候連講話都需要中途歇息。
【"以木材換人才" 開啟東西部教育合作先河】
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坐落在雲南、四川交界的群山之間,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早年教育在整個麗江地區倒數第一,直到1988年,全縣還沒有一個人考取本科,中考平均分數與周邊縣市相差100分。
「根本原因就是缺少高素質優秀的老師,治窮首先得要先治愚,治愚的根本點就在學校。海安那邊為了當地的發展需要木材,我們有木材,他們有人才,根據相互的需要,我們就達成協議,以木材換人才的方式來搞教育合作。」雲南省寧蒗縣教育體育局黨委書記楊鋒元告訴記者。
於是,1988年8月,35名海安骨幹教師踏上西去支教的萬裡徵程,開啟了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西部貧困地區合作開展教育扶貧的先河。
江蘇海安第一批寧蒗支教老師楊傳進回憶:「從攀枝花到寧蒗的路上都是沙石路,拐彎的時候上面還有石頭往下掉。從盤山公路往下看,很陡很陡,不寒而慄。」
歷盡艱辛到了寧蒗,老師們發現,飲用水得趟溝越壩到數百米外,一桶一桶往回抬;海拔高、沸點低,飯經常煮不熟……還沒有適應這裡的環境,一場泥石流又突然來襲。「洪水譁一下下來,操場上全部是山上衝過來的黃土泥土,有人哭了,說我要回去,命要丟在這裡了。」楊傳進說。
但是哭過之後,35名老師一起把學校的泥沙清理乾淨,因為他們更牽掛的是孩子們要開學了。1988年9月1日,以兩地地名命名的"寧海中學"建成開學。
「第一年去的時候,大家都是拼死拼活。用海安有一句話叫逑(拼命)幹,為寧蒗人民造福,為海安人民爭光。」夜半挑燈改作業,晨曦未露去上課,來自海安的這些支教老師在寧蒗辛勤耕耘。
通過5年的合作,寧蒗縣的初中教育抓上來了。 他們的教育質量超過了四縣一區,不但把學生的分數提上來了,也帶動了老師的發展。縣裡自己的老師學到了教學管理、教學方法。等到當地自己能夠解決初中的教育了,兩地又轉向了高中合作。
【一天工作17個小時 只為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這是徐愛輝在寧蒗支教的第四年。繁重的教學之餘,他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幫扶貧困學生上。 最遠走過兩百多公裡,早上去,晚上才到。
結束了走訪,老師們匆匆趕回學校,和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溝通貧困學生的情況。幾年中,他們幾乎跑遍了寧蒗的鄉鎮,籌資二十多萬元,資助了七十多名學生。
和前輩們相比,如今,生活、教學條件已經變好很多,然而肩上的使命感,卻有增無減。晚上十點,高高的兩摞作業擺在了唐老師的辦公桌上,他必須要在明天上課前批改完成。十點半,學生們已經陸續下自習回宿舍,可海安老師的辦公室依舊亮著燈。
不讓每個學生的問題過夜,是每一位海安班老師的原則,他們在這裡的工作量,是原來教學的2到3倍。 「海安老師特別能吃苦,身上有一種奉獻精神。」雲南省寧蒗中學老師郭蘭金感動地說。
晚上11點半,唐義凱才結束一天的工作,微微喘息著回到宿舍。每晚回到宿舍,唐義凱才有空跟妻子聊一聊。上高中的孩子已經睡著,不忍心吵醒他,只能把那份牽掛放在心底。
「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他們走向大山以外的地方,去看一看。」唐義凱說。
【31載不懈努力 寧蒗連續多年奪得麗江地區高考升學率第一】
郭蘭金,寧蒗民族中學英語教學骨幹,她曾是海安支教老師孫錦群的學生,如今也是孫老師備課小組的成員之一。在寧蒗支教10年,孫錦群的學生一茬又一茬,受老師的影響,郭蘭金雲南民族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和老師一起,幫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脫離貧困。「只有接受教育才能走出這片大山,特別感謝海安老師們,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寧蒗教育的面貌,也改變了很多學生的命運。」郭蘭金說。
同為寧蒗民族中學老師的楊學英,也曾經是海安老師的學生。楊學英告訴記者:「我高中的班主任是曹江老師,對我們特別好,總覺得現在想起他,都特別想念。我希望他能再來。」
31年來,286名海安老師,從黃海之濱前赴後繼奔赴小涼山,他們日復一日重複著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把愛和知識播撒在大山深處,在海安老師的帶領下,寧蒗連續多年奪得麗江地區高考升學率第一,越來越多的寧蒗貧寒子弟也通過教育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也改變著家鄉的面貌。
31年間,海安老師累計為寧蒗培養教師350多名,培養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2萬多名,大學、中專生1萬多名。
如今,寧蒗已經進入全國民族教育先進縣行列,貧困人口從當初的二十多萬減少到現在的四萬左右。寧蒗人也把當地最尊貴的稱呼"舅舅"送給海安老師。
雲南省寧蒗民族中學海安2班學生 唐世芮說:」他們讓我們能去了解外面,制定更高遠的目標,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
江蘇海安第四十批赴寧蒗支教老師 王加雲說:「老師就像一座橋,一頭連著學生的現在,一頭連著未來。」
江蘇海安第十批赴寧蒗支教老師 謝友軍說:「以這種教育扶貧的方式來支持西部的建設,使得這裡的孩子能接受更良好的教育,我覺得也是作為我們老師神聖的使命。」
江蘇海安第十批赴寧蒗支教老師 張繼東:「我希望傳授他們知識,讓他們走出大山,學有所成。將來更好地回饋社會,回報我們的國家。「
謝謝「海安舅舅「們!教師節快樂!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31年間,一批又一批的海安老師,犧牲了和家人相聚的時間,克服了重重困難,讓一個又一個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你們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稱呼。教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向每一個默默奉獻的園丁,道一聲教師節快樂!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周婷婷、査金、王芳、楊偉東、陳志斌 南通站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