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於話題
9月7日,江蘇省委宣傳部在南京舉行江蘇「時代楷模」發布會,授予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10位教師代表從全國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趙亞夫手中接過獎章和證書。
趙亞夫給10位教師代表頒獎
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是由213名教師組成的支教隊伍。
從1988年起,先後10批281人次赴雲南省寧蒗縣支援當地教育事業。32年來,他們以振興民族地區教育、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為己任,跨越八千裡路,立足三尺講臺,傳播知識,播撒文明,累計為寧蒗培養初、高中畢業生2萬多名,輸送中專、大學生1萬多名,開創了東西部教育合作先河,探索出「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的支教扶貧之路,為建成民族地區教育強縣、建設小涼山地區最美彝鄉,實現寧蒗地區各族人民整體脫貧作出了重要貢獻。
先後10批281人次赴雲南省寧蒗縣支教
木材換人才,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寧海之約」順勢而生
寧蒗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部,俗稱「小涼山」,是一個由上世紀50年代初的原始共耕制、奴隸制、封建領主制等多種社會形態並存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縣份。這裡的教育一度非常落後。數據顯示,1984年,寧蒗沒有一人考取本科,歷年中考平均分數與周邊縣市相差竟達100分。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時任寧蒗縣委書記阿蘇大嶺覺得,為官一任,想的應當是造福一方長久的好事。他深諳教育的重要性,當即狠下決心:「要從根子上治窮,絕不能讓子孫後代再窮下去!」
寧蒗民族學生
1987年9月,阿蘇大嶺慕名來到江蘇省海安縣(今海安市)考察,提出「木材換人才」計劃:在寧蒗建設一所中學,引進海安教師全面負責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同時寧蒗每年給海安提供一定數量的木材支持。
當時,海安急需用於教育硬體建設的木材,雙方於是一拍即合,東西部教育合作的「寧海之約」順勢而生,決定從兩地縣名中各取一個字,在寧蒗縣創辦「寧海中學」。
1988年8月12日,首批35名支教教師拖家帶口,從海安出發,乘輪船到上海,擠上火車,經過三天四夜,抵達攀枝花。下了火車後,又改乘汽車,翻山越嶺六天,最終抵達寧蒗縣,行程8500多裡。
途經攀枝花時,唯一一名單身女教師特別思念家鄉的父母,打起了退堂鼓。梅德潤被點將擔任寧海中學首任校長,特別理解年輕女教師,當即同意她打道回府,「這麼年輕的姑娘,敢報名已經不容易了。你也證明過自己了,走吧!回去吧!咱們去寧蒗教書,可不能把『半途而廢』的行為教給孩子。」
「半途而廢」四個字觸動了這位年輕女教師,她頓時好像長大了許多,最終還是選擇與大家一路前行。
臨時住地沒有水,飲用水得趟溝越壩到數百米外一桶一桶往回抬;海拔高、沸點低,飯煮不熟,常以土豆充飢;語言障礙,互相聽不懂,無法溝通……在梅德潤的帶領下,大家克服重重困難,寧海中學很快就開班了。
持續「輸血」,「海安舅舅」改變了數萬寧蒗學子命運
相對於惡劣的生活條件,寧蒗學生的狀況更讓老師們難以接受。在開學初的摸底考試中,初二、初三4個班語文人均46分,數學22分,英語28分。初一新生的基礎還達不到海安四年級小學生的水平。很多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上課時抽菸、吃東西、不服管教的現象時有發生,這讓每一位支教老師感到肩上的擔子格外沉重。
在提高教學質量上,副校長劉效寧常說,「身體可以水土不服,教學不能水土不服。」他們首先集中學習觀摩寧蒗當地名師的課,研究琢磨當地教學方法,很快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舉凡發現法、情境法、嘗試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又根據本地學生實際,自創出因人施教的分層教學法和旨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舉三反一」法。
只要心誠,石頭也能開出花來。1989年7月,寧海中學在第一次中考中放了「衛星」:兩個畢業班88名學生,22人考取昆明、麗江等地中專學校,26人考取縣內外重點高中。人均考分、升學率在寧蒗排第一,在麗江名列前茅。全縣語文、數學和政治學科的最高分都出在寧海中學。寧蒗全縣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海安老師真厲害!」
1993年,從第二批支教開始,寧蒗海安兩地合作由初中延伸至高中,次年在寧蒗就產生了麗江地區的高考文科第一名。對寧蒗來說,這是破天荒的,寧蒗人驚喜不已。阿蘇大嶺曾滿懷深情地說,海安教師是寧蒗12個民族的親人,「是孩子們的舅舅,是寧蒗各族人民的舅舅!」
海安老師蔣蓉在輔導學生
雖然1989年,全國木材市場不再緊張了,由於生態保護,寧蒗也不能砍伐木材輸送木材了,但海安老師支教活動沒有停,到目前已經持續堅持了32年。有連續五輪支教的「最牛釘子戶」丁愛軍蔣蓉夫婦,有無法為雙親送終只能在異地默默流淚的周榮廣,還有為常年飽受「疥瘡」之苦的全校女學生申請醫藥費的鄭建華、孫亞琴……每一個「海安舅舅」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他們為大山深處帶來知識、帶來思想、帶來希望,改變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命運。
在海安教師的教育引導下,曾經貧窮落後的寧蒗成為雲南教育的標杆,無數少年因知識改變了命運,從放牛娃成長為社會的中流砥柱。用這些海安老師的話說,「只要一個人上了大學,一個家可能就脫貧了,我們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
為了培養永遠不走的「海安老師」,海安老師將「輸血」變為「造血」,啟動「青藍工程」:海安老師與本地老師對口結成幫扶小組,指導他們寫教案、備課,提升業務水平。如今,「青藍工程」已為寧蒗培養出350多位優秀教師,他們成為當地基礎教育的骨幹力量。
「寧海效應」激活競爭機制,寧蒗這32年經濟增長了45倍
盧磊,一個從未走出過大山的彝族少年,皮膚黝黑,笑容靦腆。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以709分的高分,考入清華大學,曾經藏在心底的夢想照進了現實。他說,「我們這邊貧困縣能走出的人才真的特別的少,清華一直都是埋在心裡,不敢向外面說的那種,我以前是一個特別貪玩的人,然後等老師來了後,把我的眼界打開了,讓我看到外面原來還有那麼大的世界,可以讓我去闖這樣的感覺。」
盧磊的母親陳貴玉說,「清華我們只是聽說過,想都不敢想,很感謝海安舅舅,舅舅是我們這邊最高的稱呼了。我們沒有出去過,這次有點想去北京了。」
經過海安、寧蒗兩地周密謀劃,2016年,海安與寧蒗兩地將教育合作推向深入,在寧蒗民族中學創建「海安班」,由海安遴選優秀教師任教,班級實行獨立管理。
2019年,第二屆「海安班」畢業,一達線率98%,繼2019年海安班名列麗江第一之後,再創佳績。盧磊就是從「海安班」走出去的一名驕子。
海安班學生在交流學習
脫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從「寧海之約」發展為「寧海模式」,再到產生「寧海效應」,是觀念上的進步,也正是激活了競爭機制的結果。2016年,梅暉老師第二次去寧蒗支教時,在一家快遞公司遇到了自己10年前教過的一名學生。
這名學生激動地握住梅暉的手說:「我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但您當年的教導讓我銘記一生。從海安老師身上,我明白了『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幹三成功』的道理。現在我開了這家快遞公司,過上了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生活。」這次去寧蒗,讓梅暉最為感慨的是,大街上人們的步伐快了,身上衣著新了,蹲在牆角打瞌睡的人少了……
楊才華曾經是差生的「頭領」,後來在海安老師耐心幫助下,通過復讀上了理想的大學,現如今已是寧蒗縣信訪局局長。提起海安老師,他總說:「是海安老師改變了我們的命運,讓我們知道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而且一輩子都受益。」
據楊才華介紹,現在,寧蒗縣公務員和事業編人員共有7000多人,近一半是海安老師的學生,許多畢業生學成歸鄉,成為建設「小涼山」的生力軍,有的還成為當下這場脫貧攻堅戰的主力幹部。
寧蒗教育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全縣人口素質的整體提高,帶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縣財政收入從1988年的696萬元到2019年的3.1億元,增長了45倍;人均純收入從1988年的197元到2019年的19360元,增長了98倍。
來源 |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曹盧傑
來源:揚子晚報